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天里第一件事情就是,别错过去看一场花开。
最平凡的事情里体现着对生活最明亮的认知,最平凡的事情表达着自己对生活最清醒的觉知,最寻常的日子里却呈现着自己内心情操的光辉。
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又是一场繁花盛开。在行走的时光当中,不是被困顿剥夺了自己对生命的想象力、对未来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洞察力。
对生活抱有希望,生活才更有希望,化解那些浮躁、苍凉、困顿和感伤,在生活中去实践,在生活中去见证,在生活中去看见。
看见成长的景色,看见满目的清新,看见时光的迭代,看见未来的景色。用最好的心态去拥抱这新的一天,用最好的心态去融入生命的景色,用最好的心态去表达每一份感谢。
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他经历着什么,而是他以哪一种心态去打开这眼前的故事,如何陪伴这身边的事物,如何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平凡、琐碎、光阴和信心。
时光中行走,是在经过一片风景,时光从来不会去催促任何人,只有自我的一种内心觉知,只有自我的一份内心提醒,在经过的时光当中努力丰富,认真付出。
生活的信念当中的绚烂绽放,才是这人间最寻常的烟火。岁月长又长,岁月又春光,是时光的一番深情,更是时光的一份景色。
在生活中去做那些有意义的探索,在生活中去为那些意义和价值增光添色,就算有时候长夜无眠,那些长夜无眠的时候也是为自我的梦想辗转。
有些时候生活不是特别畅快或者快意,用一句简单的理解,时光清浅,岁月情怀,是在一种调整,是在一种适应,是一种新的发现。
高低都是路过,宽窄都是行走,在于如何更好的表达和表述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对于世界的洞察、对于生命的了然。
生活当然有许多曲折、困顿、煎熬和遗憾,但是生活更多的是馈赠、弥补、成全和重塑。哪有什么一帆风顺,通常都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命融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春风里相约,在这春风里邂逅,在这春风里祝愿,未来的方向,未来的希望,是内心的美好期待和当下化解的消极。
在最朴素的时光中,去绽放自我情怀最璀璨的光芒,有信念,有担当,有高度,有风景,在生活里实践,在生活里去实现。
二、劝兼念观音
导读
念佛念观音,都能消灾免难。平时适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到患难,可以专念观音;因为观音悲心很切,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宿缘很深。不过,听见这种说法,不能就认为佛的慈悲比不上观音。要知道观音是代佛垂慈救苦的,即使释迦佛在世时,也曾经让苦难众生念观音,何况我们现在这些凡夫呢?
82、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此义甚深,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证圆通。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正)复郦隐叟书
白话文:观世音菩萨,在过去久远劫中,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只是因为慈悲心切,虽然安住在常寂光土,但又垂迹于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三土;虽然常现佛身,但又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然常侍奉在弥陀身边,但又在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以说只要有利益众生的事,观世音菩萨无不使之兴盛。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迹之处,观世音菩萨示现在普陀山,是想让众生虔诚礼拜有个地方,岂是菩萨只在普陀山,而不在其他地方?一月高悬天空,大地万川影现,即使小到一勺一滴水中,各各都现全月。若水昏浊而动荡,则月影就不清楚了。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就在冥冥之中显灵使众生获益了。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就难蒙菩萨救护了。此义很深,应当看《印光法师文钞》中的《石印普陀山志序》便可以明白。
菩萨名叫“观世音”,是因为菩萨在因地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菩萨名号的音声而施救护,所以名为“观世音”。“普门”的意思,是因为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使他们就路还家,不单独只建立一个法门。如世人病有千般,那么药也有万品。菩萨不执定一法,而是根据众生所迷之处及其易觉悟之处,去点化他。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都可获证圆通佛果。因此法法头头都是出生死,成正觉的法门,故名“普门”。如果菩萨只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了。
83、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又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群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万卉。虽则了无计虑,而复毫不差殊。良由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咸在菩萨寂照心中。故得云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正)南五台观音示迹记
白话文:观音大士,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为度众生,不离常寂光佛土,现菩萨身。还普应各种不同根基众生的需求,化身于六道中,用三十二应化身,十四种无畏,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好像月印千江,春育万草一样。虽然不作计较考虑,但是能随缘施为了无妨碍。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完完全全证到了一切唯心的境界,圆融显露了自性。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即以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由此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都在菩萨寂照心中。所以能够慈云遍布一切处,让一切众生得甘露,波浪涌现于悲海,永无疲倦普渡众生,有求必应,无愿不从啊!
84、须知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良由众生心之本体,与菩萨之心息息相通,以故凡遇极大险难,举念即获感应。又菩萨现身,不专现有情身,即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亦随机现。必使到绝地者,复登通衢,无躲避处,得大遮蔽。种种救护,难尽宣说。(续)历朝观音像序
白话文:要知道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所以能够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这是由于众生心的本体,与菩萨的心息息相通。因此凡是遇极大险难时,众生一产生向观世音菩萨求救的念头,即获感应。还有菩萨现身救苦,不一定只现有情众生身,其他如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也会随机显现。观世音菩萨一定要使已入绝境的众生,再走上四通八达的大道;没有地方躲藏的众生,得到大遮蔽。菩萨的种种救护,难以说尽。
85、吾人之心,与菩萨之心,同一体性。吾人由迷悖故,仗此心性,起惑造业,受诸苦恼。若知即此起贪瞋痴之心,即是菩萨圆证戒定慧之心。则起心动念,何一非菩萨显神通、说妙法乎?(三)复卓智立书
白话文:我们的心,与菩萨的心,同一体性。我们由于一念迷惑,背离觉性,用自己的妄心,起惑造业,受尽各种苦恼。如果我们知道产生贪瞋痴的心,即是菩萨圆证戒定慧的心,则起心动念,哪一念不是菩萨在显神通,说妙法呢?
86、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感应者,(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见《正编·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尝无感应也。(三)复蔡锡鼎书
白话文:念观音名号,大心念则大感应,小心念则小感应,绝对没有不感应的道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即使看不见感应,也不能说没有感应。
87、良以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但众生在迷,不生信向。譬如虚空,以物障之,便成隔碍。若穿一小孔,即得一小孔之空。穿一大孔,即得一大孔之空。若完全撤去障碍之物,则与普含万象之虚空,浑合无间矣。是以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正)观世音感应颂重刻木板序
白话文;菩萨的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但众生被迷惑,不生信仰,所以没有感应。譬如虚空,用物阻障,便会隔离。如果穿一个小孔,就得到一个小孔的空间;穿一个大孔,就得到一个大孔的空间;如果完全撤去障碍之物,则与普含万象的虚空,浑然一体毫无间隔了。因此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88、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正)复邓伯诚书一
(编者敬按:华严会上,大士告善财云:“我住此大悲行门,普现一切众生之前。”然则吾人一言一动,何时何地而不在大士慈悲身中?特历劫昏迷,如生盲人,日对阳光而不自觉。猝遇危难,一切尘劳妄想,顿伏不起。唯求救之一念,如烈火迅发,如急流奔驰,不觉与大士立时相应。而巍巍神力,遂具足当前,受用无尽。以上云云,系许止净居士于《普门品》后,阐扬大士救苦之灵感,最为形容尽致者。特撷要附志于此,用增信向。)
白话文:如果病痛得厉害,不能忍受的人,应当在朝暮念佛回向以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现身一切国土,寻声救苦。人在危急的时候,如果能够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得到菩萨的慈悲保佑,使众生摆脱苦恼而获安乐。
89、沪战时,闸北房舍,多成灰烬。独余皈依弟子夏馨培之寓所,未曾波及。盖当战事剧烈时,彼全家同念观世音圣号。且最奇异者,战事起后第七日,渠一家人,始由十九路军救出。及战停归家,室中诸物,一无所失。非菩萨之佑护,何能如此?渠供职《新闻报》馆已数十年,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是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遇有灾难,一称圣号,定蒙救护也。或曰:“世人千万,灾难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何能一时各随其人而救护之耶?即能救护,亦不胜其劳矣。”殊不知并非观音处处去救,乃众生心中之观音救之耳。(三)息灾法会法语
白话文:上海战争时,闸北区的房舍,多烧成了灰烬。唯独我的皈依弟子夏馨培的寓所未曾波及。因为当战事激烈时,他们全家同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最奇异的是,战事起后第七日,他们一家人,才被十九路军救出来。到战停归家时,家中所有一切,都一无所失。如果不是菩萨佑护,怎么能够如此呢?他在新闻报馆工作已数十年,夫妻均吃素,念佛很虔诚。由此可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众生如遇到灾难,一称圣号,一定蒙菩萨救护。有人说:“世人千千万万,灾难频频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怎么能够同时到很多人身边去救护呢?即使能救护,也太劳累了。”这是不知道并非观音菩萨处处去救,是众生心中的观音救众生啊!
90、观音圣号,乃现今之大恃怙,当劝一切人念。若修净业者,念佛之外,兼念。未发心人,即令专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祸耳。待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然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耳。(三)复周伯遒书
白话文:观音圣号,是当今世人的大依靠,应当劝一切人念。如果是修净业的人,念佛之外,兼念观音。没有发心修净业的人,就让他专念观音,因为他的心愿是得到观音大士保佑而消灾免祸罢了。等到他修净土的信心产生了,就可以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实际上,念观音,求生西方,也可如愿。
91、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迦佛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况吾辈凡夫乎?(三)复宁德晋书
白话文:念佛念观音,都能消灾免难。平时适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到患难,可以专念观音,因为观音悲心很切,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宿缘很深。不过,听见这种说法,不能就认为佛的慈悲比不上观音。要知道观音是代佛垂慈救苦的,即使释迦佛在世时,也曾经让苦难众生念观音,何况我们现在这些凡夫呢?
92、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三)复如岑法师代友人问书
白话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哪里有不救苦难的事情?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又哪里有不接引众生生西的道理?往生西方应当以信愿为本。如果遇到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往生西方。或者只专一念弥陀,有苦难,也必定得到解脱。
93、救灾,当以尽人能念者,为有大益。若《摩利攴天咒》,所印虽多,亦难于大劫临头时用,宜取消。令人念观音圣号,虽三岁孩童也能念。且勿谓《攴天咒》之利益大,念观音之利益小。纵此咒即观音示现,亦当以念观音为事。汝信心虽好,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紧之时,愈约愈妙。儒教亦云:“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汝若知此义,当以光言为至论。(三)复边慧通书
白话文:救灾,应当念那些大众都会念的圣号或咒语才能得到大利益。如念摩利支天咒,即使印得多,也难以在大劫临头时用,所以应当取消。让人念观音圣号,即使是三岁孩童也能念。不要说念支天咒的利益大,念观音圣号的利益小,即使此咒是观音示现,也应当以念观音圣号为事。你信心虽好,但是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还不知最要紧的时候应该越简单越好的道理。儒教孟子也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简约去。”你若知道这个道理,应当会认为我印光的话是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