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类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托而探求于宗教;各种宗教也为了人类和谐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准则。佛教,严格言之,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学,它是——佛陀的教育;但是,佛陀也不例外地制定了众生共存的准测,在佛法中称之为——戒律。戒是防非止恶的作用,律是和合僧团的轨范,戒律,从佛教整体性来看,其目的无非要使人们依教奉行而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所以在大智度论中谈及佛法的修学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何为诸恶?何为众善?如何防非止恶,广行众善是我们本文所要研讨的。
通俗迷心—心念引因果、心念为恶源
防止诸恶(五戒)—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通俗迷心
在还未深入研讨善法与恶法之先;让我们先共同来研讨一般人所迷惑善恶及颠倒因果的问题。一般人往往在于自己心理上无法了知,心念是一切善恶及因果的总根源。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又云:一点动则万变,江村烟雨蒙蒙。这就是言心念是一切因果善恶之本。佛法对人生的看法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上;一切万法不离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则得恶果,而我人命运果报之源则建立在心念上。所以心中的起心动念,直接影响了身、口二支的行为,又由于身、口惯性地行为,无形之下也造成了习惯及性格了,正由此即造成了未来命运的果报矣。因此,我们认为修行的基础功夫,当先学曾子一日三省己身的功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又更进一步地,深省到起心动念,善念或恶念之间。从上面对于心念深刻的研讨,我们得知佛法的修学是从心念上下手的。但一般人们,当您向他们言及修行及学佛,他们总回答:“我的心好,何必学佛呢?”由此可知,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心理是迷惑不知的。
据佛法的唯识学,对心理上有很详细的分类。我人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恶心所却有二十六个之多。下面,就让我们依唯识学一一简要地介绍它们。善心所十一个包括有:
(1)信
(2)精进
(3)惭
(4)愧
(5)无贪
(6)无?
(7)无痴
(8)轻安
(9)不放逸
(10)行舍
(11)不害。
恶心所二十六个包括有:
(1)贪
(2)嗔
(3)痴
(4)慢
(5)疑
(6)恶见
(7)忿
(8)恨
(9)恼
(10)覆
(11)诳
(12)谄
(13)骄
(14)害
(15)嫉
(16)悭
(17)无惭
(18)无愧
(19)不信

(20)懈怠
(21)放逸
(22)昏沈
(23)掉举
(24)失念
(25)不正知
(26)散乱。由唯识学的分类可知,我们的心,恶心所是多于善心所的,造作恶业的比例是多于造作善业的;因此,堕落恶道的机会是多于生于善道的,所以时时检点自己实是修行者的当急要务。又,一般人言:“心好,何必学佛!”这种观念是迷惑不知的。
从上文我们即知修行当好好的观心,修心,去恶从善的根本乃由心地上下手用功。但,成圣贤与成凡夫之分乃在乎一念之判而已,从博地凡夫只要严察自心,战战兢兢,成圣成贤是绝对可能的;相反地,如果博地凡夫不严察自心,未断一切恶,永远沈渝生死苦海是难以避免的。
至于凡夫如何能离苦得乐,如何克念作圣呢?佛法中的四正勤则是最有效地方法。四正勤即是:
(一)已生恶当令断
(二)未生恶使不生,此两点就是——诸恶莫作。
(三)未生善当令生
(四)已生善使增长,此两点就是——众善奉行。
我们如果能在此方法上努力用功修持,又能做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此恶法能断,善法增长,意念则能渐趋于清净矣!智慧当然也会日日增长,佛法的体悟也会渐趋于——正见。所以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句话即是一切修持法门之本。
现在我们已知要转凡成圣当依四正勤去努力,诸恶为何?佛法上如何防止诸恶?下面,就让我们从五戒与十善来研讨,五戒: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这是道德的最低准则,也是保人身、防恶道的根本;十善——
(1)离杀生
(2)离偷盗
(3)离邪行
(4)离妄语
(5)离两舌
(6)离恶口
(7)离绮语
(8)离贪欲
(9)离嗔恚
(10)离邪见,这些包括了身三业,语四业及意三业,其实,它们也是五戒的详细分类,为了究竟离十恶,我们可进一步地做下列几项:
(1)救生
(2)布施
(3)梵行
(4)诚实语
(5)和诤语
(6)爱软语
(7)质直语
(8)不净观
(9)慈悲观
(10)因缘观
果真能依循以上十项,身、口、意三业已算趋向清净了,但,这样还是属于消极的防非止恶而已,更进一步地当积极的行善才对啊!
结 语
以上几点,我们概略地了解,心念引因果,心念是恶源;一般人迷心不知自心中恶心所多,又,圣凡之分判是在一念之间;四正勤是修学之根本,诸恶分身三业,四口业,意三业,但五戒及十善是防非止恶之本;六度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及发菩提心是积极地行善。有了这些基本概念,相信您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也该有了概略地了解。我们要随时观照自己,检视是否有贡高、我慢的习气,如果有,就一定要修正。
想改掉骄傲的毛病,首先要懂得谦虚的哲学,因为谦虚是保护自己的方法。例如:有人称赞我们:「××事都是因为你的关系才能成功。」我们应将功劳与大家分享,并应该谦虚的回答说:这是靠大家通力合作才能成功的。」就像我有时到各地去演讲,弟子会告诉我:「很感谢师父慈悲莅临,为大家说法。」我回答:「如果没有主办单位辛苦的筹划,又没有专程来听演讲的人,我要说法给谁听呢?所以该感谢的是大家。」谦虚的人,对待别人的态度都是「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好找坏」,如果以这种观念处世的话,就不容易被人伤害。曾经有一位老和尚,受到了他人的毁谤,但态度仍然非常从容,内心丝毫不为所动;一天,他拿着锄头在庭院里锄草,突然有一个人莽撞地跑来谩骂他、诅咒他:「你这骗财骗色的老和尚!」老和尚听了没有生气也没有解释,只回答说:「你自己没有就好了。」修行者心中光明磊落,不被环境所转,抱持着「如果我骗财骗色,我下地狱;但是别人没有这样就好了!」的态度来面对毁谤。不像一般人若听到他人的毁谤,会气得暴跳如雷,觉得受了伤害,大修行者却可以洒脱自在地一笑置之。「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的路愈定是愈宽广,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而骄傲的人,则不易为别人所接纳,并且容易为自己树立敌人:慧律法师讲述
菩萨菩萨——世称十大愿王具有延命益寿之不可思议的力量
普贤菩萨,也叫遍吉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同侍释迦摩尼。普贤菩萨是理德和大行愿的象征,象征真理。“行”即行为、实践,普贤菩萨实践的是以智慧上求无上佛果,以慈悲下化无量众生的大菩萨道,所以称为大行。《法华经》指出:只要能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守护此人,使他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 普贤菩萨在中国,还被赋予另一种职能,那就是掌管爱情和事业。千百年来,深受四方信众喜爱。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菩萨都是有坐骑的,比如观世音菩萨的金毛犼,地藏菩萨的坐骑是谛听,那么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普贤菩萨的坐骑是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普贤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骑。
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右侍,与左侍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代表了"大德行",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普贤菩萨的道场位于峨眉山,《大乘经》中记载"入山求道,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

普贤菩萨的坐骑为六牙白象,白象代表愿行殷深,六牙则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六牙白象象征着“愿行广大,功德圆满”。如今在峨眉山有一个洗象池,传说普贤菩萨每次骑象过此,必在这口池里汲水洗象,然后才登上峨眉金顶,而洗象池旁的寺院名为洗象寺。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多多的了解一下菩萨的相关事情,我们修行起来的时候可能更加轻松,虽然修行没有捷径可走,但是我们若是肯用心修行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无量的功德和利益。
...查看更多
其实我们学习普贤菩萨的经典的时候,我们肯定是有很多的东西无法的理解的,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就要认真的请教别人,这样我们学习佛法才能更快的精进,比如普贤菩萨的耳识圆通是什么?
《楞严经》据中云:白叙:尊上 普贤菩萨摩诃萨 自述,已曾与恒河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诸佛都以普贤为榜样,教菩萨众修普贤行。修普贤行必须先悟毗卢性海,然后才能入普贤行门。

佛问圆通,普贤答说:最初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分别,能发智慧光明普照群机,得大自在。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普贤即时乘六牙白象,分身千百,至其发心者面前,与之相见,纵然彼因障深,看不见我,我也会暗中为他摩顶,护持安慰,使他所愿成就。

上面就是关于普贤菩萨的耳识圆通的讲解。其实现在好多的关于佛法的知识都被人们共享到网络上了,我们以后若是有什么不懂的东西,我们是可以去查找一下的。
...查看更多
相信诸位师兄肯定听说过普贤菩萨,而且很多人肯定也都修行过普贤菩萨的相关经典,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等等。其实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可以多多的了解普贤菩萨的相关知识。比如关于普贤菩萨的名字的由来。
菩萨因何名为普贤?《悲华经》说:‘我行应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对普贤一名的解释,历代大师各抒己见,今取唐宗密大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的解释。
(1)约自体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
(2)约诸位说: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
(3)约当位说: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普贤与文殊为释尊的二胁士,普贤侍右,主侍定德门,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解并进,定慧双修。唐清凉国师对此解释非常透彻。他在华严三圣圆融观中,明二圣三对表法:
(1)普贤表所信如来藏。故《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会即入如来藏三昧。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经》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发心故。如善财始见,即发大心。’
(2)普贤表所起万行,一切经中,皆说普贤行愿。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弥勒对善财说:‘汝先得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文殊之力也。’
(3)普贤表证空出缠法界,《华严经》说:身相如虚空故,善财见之,即得智波罗密者,依体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证大智,显其有智方证理故。
然此二圣,各相融摄,依体起行,行能显理。普贤与文殊,象征学佛要有信有解。信而无解,信是无明;解而无信,解是邪见。因此,这二位大菩萨,在释尊的常随菩萨众中是不能分离的一对。

上面就是普贤菩萨的名字的由来,我们平时修行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充实自己的知识。然后我们在学习普贤菩萨的法门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恭敬。
第九课 是非歌(宋·汾阳无德)
出家学道总须知,在众丛林切莫亏。尊幼古今诠有德,勿同愚辈是兼非。
闻说好,心便喜;闻说恶,恨不死。好恶都来只自心,刚向其中觅道理。

世间人,多无智,不解思量是非起。大智之人看着伊,自己容身入无地。
子路曾遭渔父呵,夫子惭颜足忘履。舍利尊,第一记,亦被愚夫亲正指。
如来慈眼视众生,了达古今明本际。看周秦,及汉魏,败国亡家皆总是。
历劫是非地狱因,闻说是非须审细。我闻说,心不起,只个是非便亲旨。
些子浮言尚不销,问甚西来祖师意。要分明,辨根带,晓个是非真有地。
更有人来说是非,向道余今识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