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上,――知道言不不知是乃德之上。
不知知,病。――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夫唯能病苦众人有强知之病是以不自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圣人无此强知之病者以其常苦众人有此病。
是以不病。――以比非人也。故不自病。夫圣人怀通达之知托于不知者欲使天下质朴忠正各守纯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强知之争以自显著内伤精神减寿消年也。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则大害至,谓死亡也。畏之者当爱精神承天顺地也。
无狭其所居,――谓心居神当宽柔不当急狭也。
无厌其所生。――人所以生者为有精神托空虚喜清净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僻满腹为伐本厌神。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夫唯独不厌精神之人洗心濯垢恬泊无欲则精神居之不厌也。
是以圣人自知――自知己之得失。
不自见,――不自显见德美于外藏之于内。
自爱――自爱其身以保精气也。
不自贵。――不自贵高荣名于世。
故去彼取此。――去彼自见自贵取此自知自爱。勇于敢则杀,――勇敢有为即杀身也。
勇于不敢则活,――勇于不敢有为则活其身。
此两者――谓敢与不敢也。
或利或害。――活身为利,杀身为害。
天之所恶,――恶有为也。
孰知其故,――谁能知天意之故而不犯。
是以圣人犹难之――言圣人之明德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德而欲行之乎。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不与人争贵贱而人自畏之。
不言而善应,――天不言万物自动应以时。
不召而自来,――天不呼召万物皆负阴而向阳。
弹(改丝旁)然而善谋。――弹(改丝旁),宽也。天道虽宽博,善谋虑人事修善行恶各蒙其报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所网罗恢恢甚大,虽疏远司察人善恶无有所失。民不畏死,――治国者刑罚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伤神贪财杀身民不知畏之也。
奈何以死惧之。――人君不宽刑罚教民去情欲奈何设刑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当除己之所残克教民去利欲也。
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以道教化而民不从反为奇巧乃应王法执而杀之谁敢有犯者老子伤时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罚。
常有司杀者――司杀者天居高临下司察人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也。
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斲。――天道至明司杀者常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斗杓运移以节度行之人君欲代杀之是犹拙夫代大匠斲木而无功也。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手矣。――人君行刑罚犹拙人代大匠斲则方圆不得其理还自伤代天杀者失纪纲不得其纪纲还受其殃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人民所以饥深者以其君上税食下太多。
是以饥。――民皆化上为矣叛道违德故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民之不可治者以其君上多欲好有为也。
是以难治。――是以其民化上有为情伪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人民轻犯者者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贪利以自危。
是以轻死。――以求生太厚之故轻入死地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夫唯独无以生为务者爵禄不干于意财利不入于身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使则贤于贵生也。人之生也柔弱,――人生含和气抱精神故柔弱也。
其死也坚强。――人死和气竭精神亡欲坚强也。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和气存也。
其死也枯槁。――和气去也。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以其上二事观知之知坚强者死柔弱者生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强大之兵轻战乐杀毒流怨结众弱为一强故不胜。
木强则共。――木强大枝弱共生其上也。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兴物造功大木处下小物处上大道抑强扶弱自然之效。天之道,其犹张弓乎。――天道暗昧举物类以为谕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言张弓和调之如是乃可用夫抑高举下损强益弱天之道也。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损有余而益谦常以中和为上。
人之道则不然,――人道则与天道反也。
损不足以奉有余。――世俗之人损贫以奉富夺弱以益强也。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言谁能居有余之位自省爵禄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圣人为德施不恃其报也。
功成而不处,――功成事就不处其位。
其不欲见贤。――不欲使人知己之贤匿功不居荣畏天损有余也。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圆中则圆方中则方拥之则止决之则行。
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水能怀山襄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
其无以易之。――夫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
弱之胜强,――水能灭火,阴阳消阳。
柔之胜刚,――舌柔齿刚齿先舌亡。
天下莫能知,――知柔弱者长久刚强者折伤也。
莫能行。――耻谦卑好强梁。
故圣人云、――谓下事也。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君能爱国垢浊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则能长保其社稷为一国君主也。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君能引过自与代民受不祥之殃则可以王有天下。
正言若反。――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和大怨,――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
必有余怨,――任刑者失人情必有怨及于良人也。
安可以为善。――言一人吁嗟则失天心安可以和怨为善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古者圣人执左契合符信也。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
而不责于人。――但刻契之信不责人以他事也。
有德司契,――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
无德司彻。――无德之君背其契言司人所失。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者也。
小国寡民,――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
使有什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
人之器而不用,――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不征召夺人良时也。
使民重死――君能为民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而贪生也。
而不远徙。――政令不烦则安其业故不远迁徙离其常处。
虽有舟轝,无所乘之、――清静无为不作烦华不好出入游娯也。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无怨恶于天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去文反质信无欺也。
甘其食,――甘其蔬食不渔食百姓也。
美其服,――美其恶衣不贵五色。
安其居,――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
乐其俗,――乐其质朴之俗不转移也。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相去近也。
民至老,不相往来。――其无情欲。信言不美,――信者如其实不美者朴且质也。
美言不信。――滋美之言者孳孳华词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
善者不辩,――善者以道修身不采文也。
辩者不善。――辩者谓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浊其渊辩口多言亡其身。
知者不博,――知者谓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者不知。――博者多见闻不知者失要真也。
圣人不积,――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也。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施设德化己愈有德。
既以与人己愈多。――既以财贿布施与人而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也。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法天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
河上公注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