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太平欣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或于情欲而复亡之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贪狼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为道。
故建言有之。――建,设也。设言以有道当如下句。
明道若昧。――明道之人若闇昧无所见。
进道若退。――进取道者若退不及。
夷道若类。――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类也。
上德若谷。――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垢辱也。
大白若辱。――大洁白之人若汗辱不自彰显。
广德若不足。――德行广大之人若愚顽不足也。
建德若偷。――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
质真若渝。――质朴之人若五色有渝浅不明。
大方无隅。――大方正之人无委曲廉隅。
大器晩成。――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
大音希声。――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谕常爱气希言也。
大象无形。――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
道隐无名。――道潜隐使人无能指名也。
夫唯道善贷且成。――成就也。言道善禀贷人精气且成就之也。
道生一。――道始所生者。
一生二。――一生阴与阳也。
二生三。――阴阳生和气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
三生万物。――天地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
冲气以为和。――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孤寡不毂者不祥之名而王公以为称者,处谦卑法虚空和柔。
故物或损之而益。――引之不得推之必还。
或益之而损。――夫增高者崩贪富者致患。
人之所教。――谓众人所以教去弱为强去柔为刚。
我亦教之。――言我教众人使去强为弱,去刚为柔。
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谓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不得其死者,为天所絶兵刃所伐王法所杀不得以寿命死也。
吾将以为教父。――父始也。老子以强梁之人为教戒之始也。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者水,至坚金石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
无有入无间。――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群生也。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吾见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成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于人也。
不言之教。――法道不言师之以身。
无为之益。――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不劳烦也。
天下希及之。――天下人主也。希能有及道无为之治身治国也。
名与身孰亲。――名遂则身退也。
身与货孰多。――财多则害身也。
得与亡孰病。――好得利则病于行也。
甚爱必大费。――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
多藏必厚亡。――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功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
知足不辱。――知足之人絶利去欲不辱于身。
知止不殆。――知可止则财利不累身声色不乱于耳目则身不危殆也。
可以长久。――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可长久。
大成若缺。――谓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也。
其用不弊。――其用心如是则无弊尽时。
大盈若冲。――谓道德大盈满之君也如冲者贵不敢骄也。富不敢奢也。
其用不穷。――其用心如是则无穷尽时也。
大直若屈。――大直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如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屈折。
大巧若拙。――大巧谓多才术也。如拙者,亦不敢见其能。
大辩若讷。――大辩者智无疑如讷者口尤辞。
躁胜寒。――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于上万物盛大极则寒寒则零落死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
静胜热。――秋冬万物静于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
清静为天下正。――能清静则为天下长持正则无终已时也。
天下有道。――谓人主有道也。
却走马以粪。――粪者粪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马治农田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身。
天下无道。――谓人主无道也。
戎马生于郊。――战伐不止戎马生于郊境之上,久不还也。
罪莫大于可欲。――好淫色也。
祸莫大于不知足。――富贵不能自禁止也。
咎莫大于欲得。――欲得人物利且贪也。
故知足之足。――守真根也。
常足。――无欲心也。
不出戸知天下。――圣人不出戸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
不窥牖见天道。――天道与人道同大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净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气烦浊吉凶利害皆由于己。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谓去其家观人家去其身观人身所观益远所见益少也。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圣人不上天不入渊能知天地以心知之。
不见而名。――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圣人原小知大,察内知外。
无为而成。――上无所为则下无事家给人足万物自化就也。
为学日益。――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
为道日损。――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
损之又损。――损情欲又损之所以渐去。
以至于无为。――当恬淡(改心旁)如婴儿无所造为。
无为而无不为。――情欲断絶德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取,治也。治天下常当以无事不当烦劳也。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
圣人无常心。――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
善者吾善之。――百姓为善圣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善也。
德善。――百姓德化圣人为善。
信者吾信之。――百姓为信圣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
德信。――百姓德化圣人为信。
圣人在天下怵怵。――圣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贵不敢骄奢。
为天下浑其心。――言圣人为天下百姓浑浊其心若愚闇不通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为圣人视听也。
圣人皆孩之。――圣人爱念百姓如孩婴赤子长养之而不责望其报。
出生入死。――出生谓情欲出无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神劳惑故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香死(上加日)口不妄言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神不妄施其死也及是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人之求生动作反之十三死也。
夫何故。――问何故动之死地也。
以其生生之厚。――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违道忤天妄行失纪。
盖闻善摄生者。――摄,养也。
陆行不遇兕虎。――自然远避害不干也。
入军不避甲兵。――不好战以杀人。
兕无投其角,虎无所措爪,兵无所容其刃。――养生之人虎兕无由伤兵刃无从加之也。
夫何故。――问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
以其无死地。――以其不犯十三之死地言神明营护之此物不敢害。
道生之。――道生万物。
德畜之。――德一也。一主布气而畜养。
物形之。――一为万物设形象也。
势成之。――一为万物作寒暑之势以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所为无不尽惊动而尊敬。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一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应之如影响。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道之于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孰覆育全于性命人君治国治身亦当如是也。
生而不有。――道生万物不有所取以为利也。
为而不恃。――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
长而不宰。――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利也。
是谓玄德。――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见。
天下有始。――始有道也。
以为天下母。――道为天下万物之母。
既知其母复知其子。――子,一也。既知道已当复知一也。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已知一当复守道反无为也。
没身不殆。――不危殆也。
塞其兑。――兑,目也。目不妄视也。
闭其门。――门,口也。使口不妄言。
终身不勤。――人当塞目不妄视闭口不妄言则终身不勤苦。
开其兑。――开目视情欲也。
济其事。――济,益也。益情欲之事。
终身不救。――祸乱成也。
见小曰明。――萌牙未动祸乱未见为小昭然独见为明。
守柔曰强。――守柔弱日以强大也。
用其光。――用其目光于外视时世之利害。
复归其明。――复当反其光明于内无使精神泄也。
无遗身殃。――内视存神不为漏失。
是谓习常。――人能行此是谓习修常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介,大也。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此言,使我介然有知于政事我则行于大道躬无为之化。
唯施是畏。――唯,独也。独畏有所施为失道意,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
大道甚夷。――夷,平易也。
而民好径。――径,邪不平正也。大道世平易而民好从邪径也。
朝甚除。――高台谢(加木旁),宫室修。
田甚芜。――农事废不耕治。
仓甚虚。――五谷伤害国无储也。
服文采(加丝旁)――好饰伪贵内华。
带利剑。――尚刚强武且奢。
厌饮食,财货有余。――多嗜欲无足时。
是谓盗夸。――百姓而君有余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也。
非道哉。――人君所行如是此非道也。复言也哉者,痛伤之辞。
善建者不拔。――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也。
善抱者不脱。――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
子孙祭祀不辍。――为人子孙能修道如是长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庙无絶时。
修之于身,其乃德真。――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
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其德如是乃有余庆及于来世子孙。
修之于郷,其德乃长。――修道于郷,尊敬长老爱养幼小教诲愚鄙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道于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祀乐自兴,政平无私,其德如是,乃为丰存也。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人主修道于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其德如是乃为普传。
故以身观身,――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
以家观家,――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也。
以郷观郷、――以修道之郷观不修道之郷也。
以国观国,――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也。
以天下观天下。――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也。
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老子言吾何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观而知之也。
含德之厚,――谓含怀道德之厚也。
比于赤子。――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于赤子也。
毒虫不螫,――蜂虿蛇虺不螫。
猛兽不据,玃鸟不搏。――赤鸟不害于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仁心,有刺之物还反其本,有毒之虫,不伤于人。
骨弱筋柔而握固、――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坚固以其意心不移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俊(改血旁),精之至也。――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而阴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
终日号而不唖,和之至也。――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变易者,和气多之所致。
知和曰常,――人能知和气之柔弱有益于人者,则为知道之常也。
知常曰明,――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曰以明达于玄妙也。
益生日祥,――祥,长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长大。
心使气日强。――心当专一和柔而气实内故形柔而反使妄有所为,和气去于中,故形体日以刚强也。
物壮则老,――万物壮极则枯老也。
谓之不道,――老不得道。
不道早已。――不得道者,早已死也。
知者不言,――知者贵行,不贵言也。
言者不知。――驷不及舌,多言多患。
塞其兑,闭其门,――塞门之者欲絶其源。
挫其鋭,――情欲有所鋭为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
解其忿、――纷结恨不休,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
和其光,――虽有独见之明当和之使闇昧不使曜乱。
同其尘,――不当自别殊也。
是谓玄同。――玄,天也。人能行上上事是谓与天同道也。
故不可得而亲,――不以荣誉为乐独立为哀。
亦不可得而疏、――志静无故与人无怨。
不可得而利,――身不欲富贵口不欲五味。
亦不可得而害,――不与贪争利,不与勇争气。
不可得而贵,――不为乱世主,不处暗君位。
亦不可得而贱。――不以乘权故骄不以失志故屈。
故为天下贵。――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屈,与世沉浮容身避害故为天下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