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或悪之。----兵动则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悪之。
故有道者不处。----有道之人不处其国。
君子居则贵左。----贵柔弱也。
用兵则贵右。----贵刚强也。此言兵道与君子道反所贵者异也。
兵者不祥之器。――兵革者不善之器也。
非君子之器也。――非君子所贵重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谓遭衰逆乱祸欲加万民乃用之以自守。
恬惔为上。――不贪土地利人财宝。惔一本作然。
胜而不美。――虽得胜而不以为利己也。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美得胜者是为喜乐杀人者也。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为人君而乐杀人此不可使得志于天下为人主心专制人命妄行刑诛。
吉事尚左。――左生位也。
凶事尚右。――阴道杀人。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卑而居阳者以其不专杀也。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尊而居右者言其主杀也。
言以丧礼处之。――上将军于右丧礼尚右死人贵阴也。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
战胜以丧礼处之。――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礼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知后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
道常无名。――道能阴能阳能施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也。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道无为万物将自宾服从于德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侯王动作能与天相应合天即下甘露善瑞也。
民莫之令而自均。――天降善瑞则万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调若一也。
始制有名。――始,道也。有名万物也。道无名能制于有名,无形能制于有形也。
名亦既有。――既,尽也。有名之物尽有情欲叛道离德,故身毁辱也。
天亦将知之。――人能去道行德天亦将自知之。
知之所以不殆。――天知之则神灵佑助不复危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言言道之在天下与人相应和如川谷与江海相流通也。
知人者智。――能知人好恶是为智。
自知者明。――人能自知贤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
胜人者有力。――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
自胜者强。――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
知足者富。――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
强行者有志。――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道亦有意于人。
不失其所者久。――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
死而不亡者寿。――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
大道汜兮。――言道汜汜若浮若沉若有若无视之不见,说之难殊。
其可左右。――道可左右无所不宜。
万物恃之而生。――恃,待也。万物皆恃道而生。
而不辞。――道不辞谢而逆止也。
功成不名有。――有道不名其有功也。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道虽爱养万物不如人主有所放取。
常无欲可名于小。――道匿德藏名恒然无为似若微小也。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皆归道受气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个
可名为大。――万物横来横去使名自在故不若于大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
故能成其大。――圣人以身师导不言而化万事修治故能成其大。
执大象,天下往。――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已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万物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也。
乐与饵,过客止。――饵,美也。过客一也。人能乐美于道则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处虚忽忽如过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出入于口淡淡非如五味有酸咸苦甘辛也。
视之不足见。――足,德也。道无形非若五色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见也。
听之不足闻。――道非若五音有宫商角征羽可得听闻也。
用之不可既。――用道治国则国安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既尽时也。
将欲翕(加口旁)必固张之。――先开张之者欲极其奢淫。
将使弱之,必固强之。――先强大之者欲使遇祸患。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先兴之者欲使其骄危也。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先与之者欲极其贪心也。
是谓微明。――此四事其道微其效明也。
柔弱胜刚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也。
鱼不可脱于渊。――鱼脱于渊为去刚得柔不可复制也。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权道也。治国权者不可以示执事之臣也。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
道常无为。――道以无为为常也。
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言侯王若能守道万物将自化效于己也。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吾,身也。无名之朴道也。万物以化效于己也。复欲作巧伪者侯王当身镇抚以道德。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言侯王镇抚以道德民亦将不欲改当以清静导化之也。
天下将自定。――能如是者天下将自正定也。
上德不德。――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
是以有德。――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得以全也。
下德不失德。――下德谓号谥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也。
是以无德。――以有名号及其身故。
上德无为。――谓法道安静无所改为也。
而无以为。――言无以名号为。
下德为之。――言为教令施政事也。
而有以为。――言以为已取名号也。
上仁为之。――上仁谓行仁之君其仁为上故言上仁也。为之者,为仁恩。
而无以为。――功成事立,无以执为。
上义为之。――为义以断割也。
而有以为。――动作以为已杀人以成威赋下以自奉也。
上礼为之。――谓上礼之君其礼无上故言上礼为之者言为礼制度序威仪。
而莫之应。――言礼华盛实衰饰伪烦多动则离道不可应也。
则攘臂而仍之。――言烦多不可应上下忿争,故攘臂相仍引。
故失道而后德。――言道衰而德化生也。
失德而后仁。――言德衰而仁爱见也。
失仁而后义。――言仁衰而分义明也。
失义而后礼。――言义衰则施礼聘行玉帛。
夫礼者忠信之薄。――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而乱之首。――礼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
前识者道之华。――不知而言知为前识,此人失道之实得道之华。
而愚之始。――言前识之人愚闇之倡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处其厚者处身于敦朴。
不居其薄。――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
处其实。――处忠信也。
不居其华。――不尚言也。
故去彼取此。――去彼华薄,取此厚实。
昔之得一者。――昔,往也。一无为道之子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故能安静为动揺。
神得一以灵。――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
谷得一以盈。――言谷得一故能盈满而不絶也。
万物得一以生。――言万物皆须道以生成也。
侯王得一以天下为正。――言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
其致之。――致诫也,谓下五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言天当有阴阳施张昼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
地无以宁将恐发。――言地当有高下刚柔气节五行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将恐发泄不为地。
神无以灵将恐歇。――言神当有王相囚死休废不可但欲灵无已时将恐虚歇不为神也。
谷无以将恐竭。――言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言万物当随时生死不可但欲生无已时将恐灭亡不为物也。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言侯王当屈己以下人汲汲求贤不可但欲高于人将恐颠蹶失其位也。
故贵以贱为本。――言必欲尊贵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也。
高必以下为基。――言必欲尊贵当以下为本基犹筑墙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坚固后必倾危。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孤寡谕孤独不毂谕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
此非以贱为本耶。――言侯王至尊贵能以孤寡自称此非以贱为本乎。以晓人。
非乎。――嗟叹之辞。
故致数车无车。――致就也。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轝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以谕侯王不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贵。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琭琭谕少。落落谕多。玉少故见贵,石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石为人所贱,当处其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