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行品第十一
这时候,佛祖在毗耶离城庵罗树园中演说正法。园林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而且处处显得更庄严更美丽,整个法会场所笼罩在金色之中。
阿难便请教佛祖:“世尊,因为什么缘故,这些园林一下子开阔了,处处都有一片金色?怎么会有这样的吉瑞景象呢?”佛祖答道:“阿难!维摩诘居士及文殊师利,还有那些恭敬环绕他们听说法的会中大众,将要起心来我这里了。所以先显示这些瑞象哩。”
这时候,维摩诘便对文殊师利说,可以先去拜谒佛祖,与在场的诸菩萨众顶礼供养世尊。文殊师利说:“好呀!走吧!这正是合适的时候哩。”维摩诘于是凭藉他的神力,轻轻将诸菩萨及佛之弟子等大众,连同他们的师子宝座置于右掌上,然后便前往佛祖所在的庵罗树园。到了那地方,又将他们放到地上。向佛祖俯身致礼,以头面触佛足面,再右行而绕佛七匝,凝心合掌,退立一边。所有的佛之弟子、大梵天王、帝释天等,也都起身离座,以头面触佛足面深加礼敬,然后也退立一边。于是佛世尊依惯常的仪礼对诸菩萨大众一一宣慰,让他们各自就座。
所有大众按如来吩咐坐定之后,佛祖便问舍利佛:“你看见了菩萨大土维摩诘所行的神力了吗?”舍利佛答:“是的,看见了。”又问:“你有什么感想?”舍利佛答道;“世尊,我看见不可思议的神通力呢。简直不是我能预想的,也不是我所能测度的哩。”
这时候,阿难便告诉佛祖:“世尊,我闻见了往昔从未有过的芳香哩。这是什么香呢?”佛祖便对阿难说:“这香是从这些菩萨身上的毛孔中散发出来的芳香啊!”于是舍利佛便对阿难说:“我们的身上的毛孔中也有香味溢出哩。”阿难问:“这香从何而来呢?”舍利佛答道:“维摩诘以其神力往众香国乞得香积佛用斋的剩饭。凡在维摩诘居室得食此饭的,一身毛孔都会散发这种香味。”阿难便转而问维摩诘:‘这香味能维持多长时间?”维摩诘居士答道;“直到这饭给消化完为止。”又问:“多长时间这饭才能消化完?”答到:“这香饭的力量能持续七天哩,这之后便肖化完了。还有,阿难,若声闻小乘修习 者未得阿罗汉果,那他只须食用这香饭,便入正位而得正果了。然后,香饭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食此香饭的人本来已得阿罗汉果,那么,他的心则得了解脱。然后,这香饭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有未发心求大乘的人食此香饭,直到他起意求无上菩提道心,这香饭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已发心求大乘道的人食此香饭,那他直到得了诸法不生不灭的无生忍认识,这香饭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已经得无生法忍的人食此香饭,那他便会到仅差一生而候补佛位的阶次,这之后,香饭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这香积佛的斋饭于是便能灭除—切烦恼众毒,然后才消失其能力。”
阿难对佛说:“世尊,真正前所未有哩。这香饭有能力完成众生向道修佛的事业哟。”佛祖便说:“确实是这样的,是这样的,阿难,好多东西都能有助于向道修佛的事业。如象佛国净土,有大光明能起这作用;又如象诸菩萨以示现神迹而作修佛事业;又如象诸佛如来以化身教诲众生而作修佛的事业;又有以菩提树之觉悟相而作修佛的事业;有以佛祖之衣物卧具等引人敬信之心而作修佛的事业;有以饭食供养众生而作修佛的事业;有以园林台观的妙好等庄严相而作修佛的事业;有以显示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之果报身而作修佛的事业;有以佛之光明身而作修佛的事业;有以虚空无相的法身而作修佛的事业。众生应该以这些作为因缘,循此而进入佛教的律仪。
“另外,也还有以梦境、幻人、虚影、空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陽焰等作为譬喻而成就修佛事业的;又有以音声、语言、文字作为表达而成就修佛事业的;又有以清净佛土、寂寥境界;无言说显示、无思想观念、无行为造作等从反面成就修佛事业的。所有这些方式,阿难呀,都是诸佛如来的表现,都是或积极或消极的手段。这一切所作所为,全都是在成就修佛的事业。
“阿难,正因为有天魔、死魔、欲魔、烦恼魔四种,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烦恼门在扰乱折磨众生,诸佛如来才因势教化,以上面这些方式来成就众生修佛事业。这也就叫做入一切诸佛的法门。凡修习 菩萨进入此法门的,如果看见了任何清净妙好的佛土却不因此喜不自胜,不贪著,不自傲;如果看见了任何污秽不净的国土,也不因此忧愁烦恼,无障碍,也不气馁;而只是对于十方世界诸佛生出清净心意,欢喜恭敬的情感前所未有。心中明白:诸佛如来从根本上说功德是平等无别的,仅仅为了教化不同的众生,才向我们显现了染秽清净各不相同的国土。阿难,你看那诸佛的国土可以有许许多多,但若看虚空呢?广漠无边,无法分别,唯有一种境界。以这种方式来观看佛的色身,可以分辩出无限多的形色来,但若从无碍智慧上着眼,只有无可分辩的唯一性了。
“阿难,诸佛如来可以有种种差异性,表现在色身、威仪、种性等方面;表现在持戒、修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法身差别方面;表现在十力、四无所谓、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差别方面;表现在大慈大悲、行住坐卧的风范、住世寿命、说法教化而成就众生的方式、清净佛国的形象差别、所具佛法的差别等等。但所有这些都有共同的平等的唯一性,这叫三藐三佛陀,亦即正遍知;也叫多陀阿伽度,即如来,也叫佛陀,亦即觉悟。
“阿难,如果我详尽地解说这三个词的涵义,你的寿命那拍有一劫那么长,恐怕也听不完哩。即使三千大干世界中的一切众生,都与阿难一样最能多闻博识,并且有忆念总持,绝无忘失的能力,寿命也有一大劫那么长,恐怕仍然不能听完这三个词的涵义哩。阿难啊,正如前面所说的,诸佛如来的无上正等正觉是没有边际和极限的,也是任何智慧辩才不能测度穷尽的。”
阿难答道:“世尊,从今以后,我绝不敢自以为多闻第一了。”佛祖对阿难说:“也不要因此便生出妄自菲薄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我说的是:你在声闻大众中最为多闻博识,并不是说在菩萨大众中。姑且说到这里。阿难,有智慧的人,不要以有限度的眼光去衡量渚菩萨。任何大海深渊尚可测量,唯菩萨的禅定、智慧、总持佛法能力、不可抵御的辩才等等功德,却是不能测度的。阿难,你们舍置一边未加践行的菩萨道作为。维摩诘藉其神通力一下子便显示出来了,但对于一切声闻和独觉之小乘人来说,这是那怕在百千劫中,尽其所能也无法完成的呀!”
这时候,所有从众香国来此婆娑世界的菩萨便向佛祖合掌问讯说:“世尊呀,我们乍见此国土时,曾有轻贱的意思,现在倒有些后悔自责了,不再认为此土低劣了哩。为什么呢?诸佛如来的方便示教之力本来不可思议,为了度化众生,各各随众生的根器机缘而显示不同的佛土。尽管如此,世尊,但愿您能多少给我们赐教,让我们奉些微佛法回到众香园国土时,也能常念此土如来吧。”
佛祖于是告诉这些菩萨说:“你们应该修习 有尽法门和无尽法门二者。什么是有尽?指的是有为法。什么是无尽?指的是无为法。如果是修菩萨道的行者,则应放弃断绝有为法,同时又不拘泥贪著于无为法,这叫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什么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呢?就是不背离大慈,不舍弃大悲,深刻发动追求无上道的愿心并时刻不忘求一切智;教诲化导众生,永无厌倦的情绪;经常记持实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菩萨争取众生的四摄之法;为护持佛教正法,不惜捐躯失命;广泛地培植善行的根苗,永无厌足;常怀行善度生的弘大志愿,并不失时机地将功德回向众生;孜孜不倦地追求佛法;诲人不倦地施与佛法;殷勤不倦地供养诸佛;有意投入生死轮回而无所畏惧;对于世间的荣辱泰然处之,无忧无喜;对于未入佛道的人不加轻视;对于修学佛道的人敬之若佛;对于堕烦恼中受苦无量的众生,尽力启发他们的正确知见;不以出家离欲的快乐为珍贵;对自己的法乐不耽迷,对他人的法乐能随喜;在禅定中不贪禅悦,能思念众生处地狱之苦;住生死世间,能思念修道园林的寂静;遇见有人前来求施舍,能视之若良师益友;一切身、命、家、国均能舍弃,唯于一切智悉心守护;见有人毁犯禁戒,便生救护之心;以六度波罗蜜为如来法身的父母;以三十七道品之法为妻儿手足;促进增长善根,永无边际界限;以一切佛国的美好事物,装饰成就自己追求的净土;以佛法作无限的施舍,最终得如来具有的大人相和随形好;断除一切恶行,得身口意三业清净;为众生的缘故住生死无数的大劫中,始终勇猛无畏;听说佛有无量功德,立志追求永无倦意;以智慧之剑,斩破烦恼之贼;出入于五蕴、十八界、十二入所成的生死轮回,担负着众生离苦,使得解脱的义务;勇猛奋斗,摧伏一切魔障;常修无念,以无相智慧为目标;虽然少欲知足,但不至于放弃了对世间的关怀;虽然保持超然出世的风范,但仍能随随顺世俗;能行神通,目的在启发众生智慧;具有听闻即不忘失的念总持能力,善于依据众生不同的悟性根器而断除他们的疑惑;以能说善辩的才能,演论佛法没有滞碍;行清净无染的十善道,得为人与天的福报;修习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开辟通往梵天的道路;劝请如来说法,随闻法而喜并作称赞,得果报而自己也有佛的音声;由修身口意三种善业而具有佛的威德仪相;由深修善好功德,所作所为便高尚而美好;以大乘佛教的原则,成就行菩萨道的比丘;心中常警惕不失,所以不会漏过任何修善的可能性。能够实践以上的宏法利生的行为,就称作菩萨不尽(弃)有为。
“什么又叫菩萨不住无为呢?是说菩萨修学空解脱门,而亦执著于空法,以空法为空,所以称不证空;修学无相无著的法门,但不执著于无相与无作,所以称不证无相无作;修学诸法缘会而有,本无生起,但也不执著无起;观照诸行无常,但仍然修善不断;观照世间一切众生痛苦,却并不厌恶生死世间;观照诸法无我,却仍然悉心教诲众生,没有厌倦;舰照涅磐寂灭,却不肯安住寂灭;观照离欲贪,离烦恼,离诸法性空,却不远离修身心两方面的善行;观照诸法不去不来,故无所归,但却一心以善法为归趣;观照一切法不生不灭,但却在世间生灭中承当宏法利生的责任;观照如来出世法无漏清净,却并不断绝对世间诸有漏行为的引导;观照法性无业故没有修行,但仍以佛法指导众生行业;观照一切诸法本性空无,仍然不肯放弃救助众生的大悲之心;观照由无为法而取证涅磐的道理,但不象小乘那样,由无生灭入证涅磐;观照诸法本来虚幻,无坚牢可言,无人我可言、无主体可言、无表相可言,但只要度尽一切众生的本愿未获满足,菩萨便不会放弃对福德、禅定和智慧的修习 。能修习 以上这些法门,便称作菩萨不住于无为。
“由菩萨具有福德,所以并非滞留于无为境界;由菩萨具有智慧,所以并未放弃有为法世间;由对于众生怀大慈悲,所以并未滞留于无为境界;由为了满足本愿,所以并未放弃有为法世间;由为了采集法药疗治三毒,所以并未滞留于无为境界;由为了随众生病而施法药,所以并未放弃有为法世间;由知道众生有病患,所以并未滞留于无为境界;由为了灭除病生病患,所以并未放弃有为法世间。
“诸位有德君子,菩萨因为修持这些法门,不放弃有为法世间,又不滞留于无为境界,这便叫尽无尽解脱法门;你们也应当修持这种法门啊!”
这时候,所有在场众香国菩萨听佛祖这样说法,都极为欣喜,便以种种妙好的鲜花,种种的色彩,种种的芳香,遍撒三千大千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供养此处所说的佛法,供养所有法会上的菩萨大众。然后俯身致礼,以头面触佛足面,称颂赞叹前所未有,都说:“唯释迦牟尼佛,才能在此娑婆世界行善巧方便,导化众生。”这些话才说完,众香国来的菩萨便都消失了,回到他们自己的香积佛土去了。见阿闷佛品第十二
这时候,世尊问维摩诘居士:“你想到这里来见我如来,你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如来呢?”维摩诘便说:“我自己观待自身的实相是什么态度,观待世尊如来也便是什么态度。依我的观待方法,如来以前不曾来,以后不会去,现今却不停住。我也不观取如来的色,不观取色之本相的色如;不观取色的本性;不观取其他的四蕴受相行识;同样,也不观取比如识的本相,即识如,不观取识的本性,即识性。依我的观法,如来法身如同虚空,并非起于四大;法身超出六种感官,非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摄取衡量;法身超绝三界,远离了贪、嗔、痴三种垢秽;依我的观法,如来法身具足了三种明彻智慧,又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法门相符顺。这种明慧又还是与无明平等无别的;此如来法身是无相之身,所以既无自相,又无他相;既非什么都不是的虚无相,又没有可取著之相;依我的观待,如来既不在生死此岸,又未入涅磐彼岸,可以不在此二者之间,但他总随处而化导众生;如来正观并理解了寂灭的道理,但却并未坠入永久的空寂。如来既未认同于此世间,也未认同于彼出世间;既不以此为依据,又不以彼为依据;如来法身,不能以智慧了知,不能以知识分别;它超过日月星三光,所以说无晦暗。它不在世俗的明暗界定内,所以说无光明;它既不可称名,又不可以形容其相;它柔和无比所以是无疆,它无坚不摧,所以是无弱;如来法身随所处而取齐,在净则净,故说非秽。在染则染,故说非净;法身既不在空间之中,又不离空间而存在;法身寂而无动,故非有为之法;法身随物应化,不舍万形,所以又不是无为之法;如来之身并非世人可以把握,所以它并无示现与言说;如来之身无善恶的属性,所以它不施舍也不悭贪,不持戒也不犯戒;既非忍辱又非嗔恚;不求进步,也并非惰怠;既不以禅定制意,也不任随扰乱心意;佛之法身与实相契合如一,故不再显露为智慧,法身已经超出世间,自然没有痴愚;法身已离善恶相对待的境界,所以不诚实也不欺诈;法身寂然不动,所以不来不去、不出不入;法身已经离开了语言表达的可能途径;它不是修福求报的载体,也不是否定福报的证据;法身为无相之体,既非不应当供养,也不需要供养;对于法身,不应取著不应放弃;不应当以为它有相,又不应该否定它有相;它与真际法性实相等等完全同一,对它不可以语言和意识去称呼衡量;它大可以包容天地,小又无微不入,所以非大非小;它既非色质,又非声尘,所以非见非闻;法身无漏,所以出离一切结缚;它便是真实本身,所以等同于一切普通智慧,与所有众生无分别可言,又与一切诸法浑然无际。既然浑同一切,便无所得无所失,无清浊也无恼乱了。进而便可以说,它无作业无起惑,无生又无灭了;这中间既无怖畏,亦无忧恼,无喜求世利,亦无厌离世间;法身离三世而存在,所以不能也无需分辩过去、现在、未来。它不可以用语言分别说明;世尊啊,如来法身便是这样子,依这样子如实观照,这就叫正观;如果不是这样观照,便是邪观了。”
这时候,舍利佛便问维摩诘道:“你原先是从哪里殁去而来这里的?”维摩诘便说:“你所证得的无生法难道有先没而后生出这回事吗?”舍利佛说:“没有先无后有这回呀!”维摩诘便说:“如果诸法并不具备先无而后有的特征,那你为什么要问‘从那里殁而来这里’之类的问题呢?在我看来,生灭如同魔术师的变幻手法,男女便是变幻出来的相状,既然如此,哪里来的殁而生呢?”舍利佛答道:“是没有殁而生这回事。”维摩诘进而又说:“你难道没有听佛说过,诸法如幻吗?”舍利佛答道:“佛是曾这么说过。”维摩诘便说:“既然—切法如幻相,你还问什么你从哪里殁而来这里呢?舍利佛啊,所谓殁,是虚诳法的坏败相;所谓生,是虚诳法的相续相。菩萨若消失于世间,他的善德根本并未完结,若生存于世间,他并不会增长任何恶业。”
这时候,佛便告诉舍利佛,有这么一个叫妙喜的国度,那里住世教化的是无动佛。这位维摩诘居士便从那里殁后而来生此地。舍利佛答道:“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事呀!此人怎么能舍离清净国土并乐于呆在这充满种种怒害的污秽地方呢?”维摩诘便又对舍利佛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哩?好比这么说吧—太陽光一旦显露,它与黑夜还是合到一块的吗?”舍利佛说:“不会呀。太陽光一显露,黑夜便消失了。”维摩诘又说:“为什么太陽要照射阎浮提洲呢?”舍利佛答到:“为了消除黑夜呀。”维摩诘说:“菩萨也是这样的。他虽然生到此不清净的秽土,正是为了教化众生,而不是为了要同愚昧和黑暗混居杂处啊!是为了给众生除灭烦恼和无明啊!”
于是,所有在场的大众便都生出了企望的心情,都想亲眼看见妙喜世界和无动如来,以及那里的菩萨和声闻大众。佛祖知道所有在场大众的心念,便告诉维摩诘说:“善男子,你就为这些大众显现那妙喜国和无动如来,以及那里的菩萨和声闻大众吧!大家都想看见那里哩。”
于是维摩诘心中便忖念:“我要不起离坐位便将那妙喜国及其铁围山,以及那国土上的山川河流、溪谷源泉和浩渺大海,更有那日月星宿,连同那天龙鬼神并梵天王的宫殿,还有那诸多菩萨声闻大众,再有那城池和村落,一切男女老幼以及无动如来,还有菩提树及种种妙好莲花,能够在十方世界行道弘法的一切众,我要将这一切统统接来。我要以三道宝物镶嵌的阶梯,从此阎浮提洲直通到忉利天上,让诸天神循阶梯而下,都来礼敬无动如来,听闻佛法;阎浮提的众生也能顺着此宝阶拾级而上,直至忉利天,得见诸天神。那妙喜世界可以成就如此无量的功德哩。上至阿迦尼吒的色究竟天,下至那世界的水面,我便以右手断取,如陶工旋转陶轮,拿着那妙喜世界到此处来,遍示所有在场天众。”
维摩诘这么想好,便立即入于三昧定中,显现了他的神通之力,便象陶工抟取陶泥—般,断取妙喜世界,放到此世上来。所有那些已得神通的菩萨和声闻大众,以及所有天界大众,都齐声说道:“啊!世尊啦,是谁将我们带走了?救一下我们吧!”无动佛便说:“这不是我干的。是维摩诘的神力所致呀。至于那些未得到神通力的大众,根本连自己随同妙喜世界被带到哪里都不知道。而那妙喜世界,虽被置放到这个世界上,但妙喜世界的大小丝毫没有变化;而此世界也并未因此而显得有丝毫的拥挤,与原来没有任何差别。”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对诸大众说:“你们就看看这妙喜世界和无动如来吧!这世界何等庄严美好,菩萨们的道行何等清净,诸佛弟子们何等清白无瑕!”在场的大众都说:“是的,我们已经看见了。”佛祖于是说:“如果菩萨们想得生这样的妙喜清净佛土,就应当修学无动如来的道路。”
当这妙喜国土藉维摩诘神力显现时,那娑婆世界中十四千万亿的众生便都生发了无上菩提道心,都立下誓愿要往生妙喜佛国。释迦牟尼佛也为他们授记,说他们将生往被国。这时候,那妙喜国在此世界中显现,完成了它有益于一切众生的作用之后,又重新复归本来的位置,所有在场的会众也都亲眼得见。
佛祖于是对舍利佛说:“你看见这妙喜世界和无动佛了吗?”舍利佛答言:“是的,看见了。世尊呀!但愿一切众生都得以生到如无动佛那样的清净佛国去,都获得如象维摩诘居士那样的神通之力。世尊呀,我们如此庆幸,能在此短时间内得大利益,得见佛菩萨,得以亲近供养他们。但愿一切众生,无论是现在如今的,还是佛灭之后的,只要他们能听闻这个经典,也都一样得大利益。更不用说那些信仰理解、接受奉持、读诵解说此经典并依据他修行的人了。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手中捧有此经典,并按其中的教导修行,便得到了诸佛世尊的护佑和关怀;而任何人,只要能供养这种得佛世尊护佑关怀的人,其功德也如同供养佛世尊本人;任何人,只要能书写并保存此经典的,他们室内便有如来;任何人,只要听人讲说此经典而能随生闻法之喜的,他便有得一切智的趋势了;任何人,只要能信仰理解此经典那怕只是一偈颂的四句的,这种人便已经受记而一定会成就无上菩提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