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这时候,维摩诘对众菩萨说:“各位仁者,菩萨如何进入不二法门,请随各位的见解说一下吧!”
法会中即有叫法自在菩萨的发言:“各位仁者,生与灭为两对立法。但诸法本来无生,现今也就不灭,得到这种诸法无生灭的无生法忍认识,便称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又说:“内在自我与外在对象为我我所两者。因为有这个我,便会有我所。如果断除自我的见解,也就抛弃了执著外在事物之我所见解,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不啕菩萨又说:“诸感官对外界的摄取或不摄取称受与不受二者。若法不受为不取相不可得,因为不可得,也就无所取著,也就无所谓舍弃,无所谓造作,无所谓心有所行。由于无舍无作无行,便是入不二法门。”
德肯菩萨又说:“污垢与清净是两相对立的。了解污垢的本质空性,也就没有离垢的清净相了,灭除了净垢二相,便是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又说:“惑心生起是动,深心取实相为念,动与念是两相对立的。若无动心则无念心。无念心即不作分别。通达这一点,便是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又说:“事物各各有一相,但其本质为空而无相,一相与无相两相对立。如果知道一相即是无相,以至不取著于无相,这就是进入平等之想了,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又说:“菩萨心以大悲为本质,声闻心以独善为目标。菩萨心与声闻心两相对立,如果有能观,心之相状原本如空而不过是幻化分别,则既没有菩萨心,又没有了声闻心,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又说:“善与不善两相对立为二。如果心中没有善与不善的分别,心b入无相境界而通达诸法莫不如此。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又说:“因烦恼于三界造身口意恶业为罪,—切有漏之善业为福,罪与福两相对立为二。如果了达罪之本性即空,则罪与福并无区别。以金刚智慧了解罪福两者之间并不障碍,从而懂得无受缚无解脱的道理;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又说;“有烦恼为有漏,无烦恼为无漏。有漏与无漏两相对立为二。如果了知一切诸法平等无二;则没有漏与不漏的分别想,从而不取著于法相,也不停滞于空无之相,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又说;“有造作为有为,无造作为无为。有为与无为两相对立为二;若离除一切法数的区别,心如虚空,以清净智慧行无所障碍之境地,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又说:“十三界世间与出离世间两相对立为二。世间的本质为空性,这与出世间是完全一致的。于生死世间不取入不求出,不增加不减少,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又说:“生死与涅磐两相对立不二。如果证见生死的本性空寂,则否定了生死的现象,亦即没有什么生死,从而便无受缚生死,亦无解脱生死,无缚无解,无燃无灭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又说:“除灭烦恼为尽,烦恼不除为不尽。尽与不尽两相对立为二。一切事物无论是否灭除烦恼,都有无尽之相,此无尽之相便是空性。既然为空,则无所谓尽与不尽的分别。这样看待,便是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又说:“我与无我两相对立为二。我,从根本上无法把握;相应地,非我(无我)也就无从把握。证见自我的实性是空性,便不会再生起我或无我的见解,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又说:“明与无明两相对立为二。无明本质为空,这与明的实性是—致的。明也不可以取著,不能以任何法数来限定。对于明与无明能作平等不二观待的,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又说:“有形状颜色质碍为色。色与色空两相对立为二。色即p是空,并非色消灭而后是空。色的性质本身就是空。受、想、行、识等也同色一样。譬如说识与空相对为二,但识即是空,非识灭后才是空,识之本性便是空。对于相待二者之间的空有不异的道理能够通达者,便是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又说:“地水火风称四种异,虚空称空种异。四种异与空种异两相对立为二。但四种的本性即是空种的本性,四大种无论在产生前,消灭后、还是生灭之间都只是空性。如果能这样了解诸种的本性的人,便是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又说:“眼指眼根;色谓色尘。眼与色相对为二。如果知道眼根这一感官对外在境色不贪恋、不嗔恚、不痴迷,便是寂灭;依据同样的道理,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也是相对为二的。如果了知意之本性对于作其认识对象一切诸法,根本没有贪著、嗔恚、愚痴,便是寂灭。安稳停留于这种寂灭中,便是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又说:“布施与回向一切智相对为二。布施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依据同样的道理,六度之中的其他,诸如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都与回向一切智相对为二。以智慧为例,其本性与回向一切智的性质完全一致。这中间凡能了解诸相为一相的。便是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又说:“空、无相、无作可以各各相对为二。空即是无相,无相即是无作。如果知道空、无相、无作三者两两相对,而其本性实为一相的道理,也便可以知道心、意、识本无差异的道理。依三者当中任一得解脱,也即是得三种解脱门。这也便是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又说:“佛祖、佛法和僧伽三者两两相对为二。其实,佛即是法,法即是僧众。这三宝都呈现无为之相,与虚空完全等同无别。世间一切诸法莫不如此,都统一于无为相。能随顺这种认识而行动于世间的人,便是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又说:“五受蕴所成为身,身灭即为涅磐。身与身灭相对为二。身即是身灭。为什么呢?如果能证见此身实相不过是五蕴和合,则不会执著于身有之相,也不会执著于寂灭之相,便达到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并且对此不惊不惧。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又说:“身业、口业、意业三者两两相对为二,而这三种业其实都无造作相。身无作相也就是口无作相,口无作相也就是意无作相。三种业均无造作相,也就是一切诸法本性的无造作相。能依据这一原则,使意识以至智慧均无作相的人,便是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又说;“福行、罪行、不动行三者两两相对为二。三种行为的本牲即是空。既然本性空,便没有福行,没有罪行,没有不动行。能够于此三行均不起分别的人,便是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又说:“从自我主体生出的一切相符于我者均与我相对为二。如果能证见自我的实相,则不会有我与其他的二法之想。如果不执著二法的立场,也便不会有主体的认识与客体的所认识,也就是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又说:“有所得相肯定了我与我所相对立为二。如果无所得,便没有取舍,这种泯除自我与其他的得与舍的立场,便是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又说;“愚暗与明智相对为二。无暗且无明,则无相对之两分。为什么呢?如果证得灭受想定的功夫,也就无暗且无明了。同样,—切法相也都可以消失于灭受想定中。保持此境界中的平等无二态度,便是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又说:“乐于证涅磐与不乐于往世间两者相对为二。如果不乐涅磐且不厌在世间,则没有相对的两者。为什么呢?如果肯定受缚,则肯定了解脱。如果根本没有受缚这回事,那么又有谁求解脱呢?如果受缚与解脱都不存在,则无所谓乐贪与厌弃的态度了。这也就是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又说:“正道与邪道相对为二。若真正安住于正道之中、则不会分别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离开了正邪的分别,便是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又说:“真实与不真实相对为二。凡证见了真实之相的人只见无相之实,即是说不见真相,更何况证见那虚妄不实的呢。为什么呢?一切法之实相,非肉眼能见,只有智慧法眼能见,但智慧法眼既一无所见又无所不见,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所有的菩萨都这样各自讲说了对于入不二法门的看法。他们又问文殊师利:“菩萨你对入不二法门的看法呢?”文殊师利便答道:“按我的理解,对一切诸法无言无说,无显示无识别,不提问不作答,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便问维摩诘说:“我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的理解。仁者,轮到你来说说什么才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呢?”可这时,维摩诘却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大为感叹:“善哉,善哉直至放弃语言文字,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呀!”
就在这样议论入不二法门的过程当中,听众中便有五千菩萨都得入不二法门,达到了对于诸法不生不灭的认识境地。香积佛品第十
于是,舍利佛心里忖念:“快到中午了,这么些菩萨该在哪儿就食呢?”这维摩诘便知道了他的心意,便对舍利佛说道:“佛祖宣说的八种解脱法门,仁者你应该切实奉行吧。怎么一边心想就食的事,一边听闻佛法呢?如果想吃饭了,请等一会儿吧,会让你吃到从未见过的美食哩。”
说这话时,维摩诘便进入三昧禅定,以他的神通力,将上方世界显现在集会中大众的眼前。这世界在上方四十二个恒河沙数的佛土之外,国名称作众香,住持此土的佛名叫香积佛。香积佛此时正在众香园。此园馨香浓郁,胜过十方世界一切佛国中人世天界的任何香味,香积佛的国土中没有声闻小乘,没有辟支佛独觉的说法,只有许多清净的大菩萨众。那香积佛为他们演说佛法。香积佛国中的亭台楼阁以馨香作成;园中菩萨作经行的,脚下踏着香地,至于庭院林园也都是奇香异卉;而菩萨们的食用之物更是芳香。这香味流遍十方无量世界。
维摩诘以神力示现香积国时,那香积佛与众位菩萨正坐着进食。有好些男性的天人,名为香严的,全都发心要求无上菩提道,因而专门要供养香积佛和众位菩萨。这情景为所有维摩诘室中的大众亲眼得见。
维摩诘于是问众菩萨道:“诸位仁者,有谁可以去香积佛那里乞食呢?”由于文殊师利的威神之力慑服大众,所以没有人应声。维摩诘便说:“这么多仁人大士,竟无人应诺,这不有些丢脸么?”文殊师利回答:“如佛祖所教诲的,不应轻视未成就道业的新学呢。”
于是,维摩诘并未起身离座,便在诸会众面前化出形象端庄而光芒四射的菩萨,透露出非同一般的威严德相,相形之下,使集会中的众天人、佛弟子等黯然失色。维摩诘对他所化现出来的菩萨说:“你往上方世界,越过四十二恒河沙数的国土,那里有一个叫众香的国土,由香积佛住持教化。香积佛正与众菩萨坐在一起用斋。你到那里便按我的话这么说:‘维摩诘稽首向世尊您恭敬致礼,问候你起居安和,无病痛扰恼,愿您常气舒力匀。希望世尊您将吃剩的饭食,施给娑婆世界以便举办斋供佛事,使那里原本仅乐于小乘之法的修行者,得以弘扬菩萨大道;也使如来的威名传遍整个娑婆世界。”
当下,维摩诘所化现的菩萨便在诸会众面前,徐徐升起。会众都亲眼见他往上方世界驰去,立即就到了众香国并顶礼佛的足面。他们还听见他对佛问讯:“维摩诘稽首向世尊您恭敬致礼,问候您起居安和,无病痛扰恼,愿您常气舒力匀。希望世尊您将吃剩的饭食,施给娑婆世界以便举办斋供佛事,使那里原来仅乐于小乘之法的修行者,得以弘扬菩萨大道;也使如来威名传遍整个娑婆世界。”
那香积佛座前的诸大众,见这种景况,无不感叹前所未有,都问香积佛说:“世尊,这位大土从哪个国土而来?娑婆也界在哪里?乐于小乘之法是怎样的呢?”香积佛于是回答:“在我们的下方,过四十二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国土,有—个叫娑婆的世界,那里的佛是释迦牟尼,而今正住持教化。他为五浊恶世中的乐于小乘之法众生,演说菩萨大道的教法。那里有一位居士菩萨,名叫维摩诘。他已经安住在不可思议解脱的境界之中,因为要向释迦牟尼佛的诸菩萨说法,派遣了他的化身前来称扬我的名字,并赞美我这香积佛的国土,更增加那娑婆世界中众位菩萨的向道之心和功德。”
香积佛座前的菩萨们又说:“这维摩诘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竟有如此能力作变化之身,有如此无畏的威德之力和神通之力?”香积佛说:“维摩诘神力甚大。一切十方佛国,他都能派遣化身前往,并在那里作诸佛事以饶益一切众生。”
于是,香积佛便以众香之净钵盛满香饭递给维摩诘所化菩萨。这时在场的九百万菩萨一起要求香积佛说:“我们都想到那娑婆世界中去,供养那释迦牟尼佛。我们想见见维摩诘居士和别的菩萨。”香积佛如来便说;“去吧。带着你们的身香,以免那娑婆世界中的众生起疑惑迷惘之心。你们也要舍弃本来的身形,免得那里的求为菩萨之修行者自惭形秽,生鄙耻之心。你们要注意,不能对那里众生怀有轻贱的想法,妨碍了你们的化导行为。为什么呢?十方世界的国土原本就象虚空,而且诸佛如来为了化度那些乐于小乘之法的修行者,总是不会完全向他们显示自己国土的无比清净的。”
于是,维摩诘所化菩萨与那九百万菩萨—道,得香积佛神力持被和维摩诘神力帮助,一下子从那众香国土消失,一会儿便来到了维摩诘室中。维摩诘又变化出九百万菩萨的师子座敷设齐备,其美好庄严如同先所变化的师子座。那些菩萨各各就座之后,维摩诘所化菩萨即捧出那盛满香饭的净钵献给维摩诘,那斋饭的香味一下子遍熏毗耶离大城以至三千大千世界。这时候,毗耶离城中的众婆罗门、众在家居士也都感受芳香扑鼻,遍身欣快。他们无不感叹这前所未有的吉瑞之事。
于是,城中有诸长者的领袖,叫做月盖的,领着八万四千人,往维摩诘住处来了。看见维摩诘室中有如此多的菩萨,又有如此多美好而庄严的师子宝座,皆大欢喜,纷纷向众菩萨及佛的弟子们礼敬,然后退到一边。另外,那些土地神、虚空神和欲界色界的诸天人,也都闻见了这芳香,也都涌到维摩诘住处来。
维摩诘便对舍利弗等人说:“仁者,你们请食用这如来甘露之饭吧!这是香积佛的大悲心所熏习 过的,不要怀着有限的小器量心食用此饭,那样会无从消受的。”有位怀声闻小乘的人心生异念,觉得就这么一点饭,而眼前有如此多的大众要食用,如何会够呢?维摩诘所化的菩萨便说:“不要以小乘声闻的那一点德行和智慧来衡量如来世尊的无限量的福德智慧。四大海即令会枯竭,这香饭也不能食尽哩。如果世间所有的人都来食此香饭,每人抟的饭团 有须弥山那样大,那怕历时一劫,这钵香饭也用不完哩。为什么呢?因为这香饭是香积佛如来用斋后剩下的呀!香积佛和众菩萨是具足了戒、定、智慧、解脱及解脱知见等功德的呀!所以它不能食完哩。”
于是这钵饭完全让所有会众人人饱足,还有富余。那些食用了香饭的菩萨、声闻众、天人,也都觉得身心安适快乐,那幸福如同一切快乐美好的佛土中的菩萨一样;而且食此香饭之后,他们的毛孔都溢出奇妙的香味,仿佛身处众香国的园林中,在香树中间嗅到的香味一样。
这时候,维摩诘便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怎样说法呢?”菩萨答道:“在我们那国土的如来,说法不据文字,只以众香,便可熏习 众天人依法持戒守律。所有的菩萨各自停坐于一棵香树下,只要闻见了那妙香,也就获得了一切功德充分含藏其中的三昧禅定。菩萨凡得此三昧,便随之具足一切功德。”
那些众香菩萨便又问维摩诘:“而今现世的释迦牟尼佛又怎样说法呢?”维摩诘居士说;“此国土中的众生,顽固而桀傲不驯,难以教化,所以佛世尊便以强硬的说法之语教育制服 他们。便对他们说地狱、说饿鬼、说畜生的三种恶道等等险恶艰难:说愚人将会再生的恶劣处境;说如身造邪行恶业,便遭邪行报应;说口造邪行恶业,便遭口邪行报应;说意造邪行恶业,便遭意邪行报应;说若杀害生命,便遭杀生的恶报;说若偷盗抢窃,便遭不与而取的恶报;说有男盗女娼行为,便遭邪婬的恶报;说若信口胡说,便遭妄语的恶报;说若挑拨事非,便遭受两舌的恶报;说若恶语伤人,便遭恶口的报应;说若花言巧语,便遭绮语的恶报;说若有贪婪嫉妒,便遭贪嫉的恶报;说若有嗔怒忿恨,便遭嗔恚的恶报;说若杯有邪僻见识,便遭受邪见的报应;说若有悭吝刻薄,便遭受悭吝的报应;说若毁失戒律,便遭毁禁的恶报;说若有嗔恚邪行,便遭嗔恚的恶报;说若懈怠懒怠,便遭懈怠的恶报;说若胡 思乱想,便遭乱意的报应;说若愚昧无知,便遭受愚痴的报应;说什么是结戒,什么是持戒,什么是犯戒;说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是修道障碍,什么并非障碍;说什么会造孽得罪,什么可以消灾离罪;说什么是清净,什么又是秽垢;说什么是有漏法,什么又是无漏法;说什么为邪行外道,什么又是正行正道;说什么是有为之法,什么又是无为之法;说何为世间,说何为涅磐。所有这些不同的说法,都因为桀傲而难以教化的人心,好比猿猴,浮躁不安。只有用不同方法控制其心意,才能进而加以调伏培养。如同猛象与烈马,桀傲不驯,除非严加鞭捶,使其痛苦彻骨,然后才能调教 驯养。象这样顽固刚强而难以教化的众生,因而要以苦切的语言加以教育,才能使之服从戒律。”
来自众香国的众位菩萨听他这么一说,都认为前所未闻。他们说,世尊如来原来隐去了无限量的自在神通力,而以此土众生所乐于接受的方法度化他们。此土的菩萨也能恭谦而任劳任怨,怀着无量大悲心,生于释迦如来的国土。维摩诘又说:“此土的菩萨,诚如你们所言,有坚固的大悲之心,但不仅于此,他们在一生一世中饶益的众生,远远超过在其他佛土历尽百千万劫能救度的众生呢。为什么呢?在这个娑婆世界中,有十事善法门。这是别的佛国净土所没有的。哪十事呢?即是:以布施赈济贫穷;以不断努力克服懈怠;以清净戒律克服毁坏禁戒的行为;以忍辱精神防止嗔怒;以禅定防止胡 思乱想;以智慧克服愚痴;以演说除难的方法来排除八种困难;以大乘法门度化那本来满足于小乘法的修行者;以善良的根性来感化无德行的人;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帮助众生完成除恶向善的修行。所有这些,便是十善事。”
来自众香国的菩萨们便又说:“菩萨应该完成哪些法门,才能在此国土中做到所作所行没有缺憾,而使众生都得生往净土呢?”维摩诘说:菩萨若能完成八种法门,便能在此国土中做到所作所行没有缺憾,而使众生都得以往生净土。哪八种呢?使众生得利益而不指望回报;代替众生承受种种苦恼,将自己所积累的功德荐给众生;平等地看待众生,言行恭谦,自然而不勉强;将所有的菩萨均视为佛世尊,对以前未听说的经典,听了之后不生疑惑,相信奉行;不与小乘声闻的教法冲突;不嫉妒别人得上好的供养,不炫耀自己所得利益功德,平和宁静中能调伏自心;经常检查反省自己的过失,不去议论指责他人的不足;一心一意地追求善行功德。这便是八种法门了。”
维摩诘和文殊师利在大众当中论说佛法的过程中,有成百上千的天人,都发心追求无上正等觉道心。有一万菩萨都得了于一切法均无生先灭的根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