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生品第七
这时候,文殊师利便问维摩诘说:“菩萨如何看待众生的呢?”维摩诘答道:“譬如魔法师看待他所变幻出来的幻人,菩萨便应当这样看待众生。就好象智慧之人看见水中的月,看见镜中所现的自己的影象;就好象热浪蒸腾时空中所现的蜃影;好象巨大呼声的回响;好象空中飘过的浮云;好象水面,上汇聚的泡沫;好象水中的气泡;好象芭蕉的心竟然有坚固;好象闪电竟会久住;好象四大之外竟有五大;好象六情之外竟有第七情;好象十二入之外竟有第十三入;好象十八界之外竟有第十九界。菩萨之看待众生,应该就象这样:如同无色界的色;如同炒焦的谷种之芽;如同得须陀洹的人竟有身见;如同得阿那含的人竟又入胎;如同得阿罗汉的人竟然仍有贪嗔痴三毒;如同七地以上得无生忍的菩萨竟有贪著嗔恚而毁犯戒;如同已入佛位的菩萨仍有烦恼习 气,如同瞎子眼见形色;如同梦中见自己是醒着的;如同已入涅磐而又受身;如同无烟的火。菩萨眼中所观待的众生,也都如同前面的譬喻。”
文殊师利说:“如果菩萨对众生如此观待,那他们如何施行慈心呢?”维摩诘答道:“菩萨对众生这样观待之后,心中自作忖念:我应当为众生讲说这样一番法要,这才是以真实慧观照诸法空相而生的真正慈心哩。得无生法忍后一切作为均无相无缘,慈心行于寂灭,名行寂灭慈,因为一切诸法无所生的缘故;慈心行于清凉,名行不热慈,因为己无贪爱烦恼的缘故;慈心行于平等,名行等之慈,因为平等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的缘故;慈心行于和平,名行无诤慈,因为心中怨对不再生起的缘故;慈心行于不二无别,名行不二慈;因为无我与我所;不需内外两者和合生识的缘故;慈心行于毕竟真实,名行不坏慈,因为以终极实在为依据的缘故;慈心行于菩萨金刚道心,名行坚固慈,因为菩萨信念外而不坏内而无毁的缘故;真慈无相,与法性同净,故名行清净慈;真慈无心,故无所不覆,如同虚空无边无际,名行无边慈;真慈无垢,能杀结使之贼,名行阿罗汉慈;菩萨本意即是安稳众生,慈心所施,名行菩萨慈;菩萨得如来之相而末证佛位,其慈心所施,名行如来慈:菩萨以大愿心发众生菩提智慧;名行佛之慈;菩萨真慈,循自然之道,无因而成就,名行自然慈;菩萨在无相的了悟中生慈心,所以平等一味,名行菩提慈;菩萨七地以下,慈心所起并不以爱见为依据,由于断绝一切爱著,名行无等慈;菩萨以大乘道济度众生,无所遗弃,名行大悲慈;菩萨正观空与无我,连生死之相也舍弃,名行无厌慈;菩萨愿以法财施众生,无所吝惜;名行法施慈;菩萨善于化导不守禁戒的众生,养护清净戒体,名持戒慈;菩萨不执彼我,所以不伤彼我,名行忍辱慈;菩萨以负荷众生苦难为己任,名行精进慈;菩萨以不贪受五欲之味为真禅,名行禅定慈;菩萨但知修行,不妄求果报名行智慧慈;菩萨善于因众生种种苦厄,权显普应,名行方便慈;菩萨毫无私利,心无隐曲,直心清静,名行无隐慈;菩萨心无杂想,只欲深入佛法三昧,名行深心慈;菩萨身口意三者均契入真实;言不虚假,名行无诳慈;菩萨意欲彼我都在佛法中得安乐;名行安乐慈。菩萨的慈心所行,都是象上面说的这些一样啊。”
文殊师利又问:“那什么又称之为悲呢?”维摩诘答道:“菩萨所积累的一切功德,都愿意同世间众生共同分享。”文殊师利又问:“那什么又称之为喜呢?”维摩诘答说:“自己得修佛法利益,愿意同众生分享法喜,永无悔欠。”又问:“什么称之为舍呢?”答说:“唯修善行,现在不求恩,未来不求报,无所希望无所愿求。”文殊师利又问:“处生死轮回,使
人有莫大畏惧,菩萨应当以什么为依靠呢?”维摩诰说:“菩萨对于生死世间的畏惧,应该依靠如来深妙功德之力来加以克服。”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若打算依靠如来功德力,他的心应寄托在什么之上呢?”维摩诘答道:“应当寄托于度化解脱一切众生的德行上。”又问:“若要度脱众生,应当先断除什么呢?”维摩诘答说:“若要度脱他们,应当先除去他们的烦恼。”又问:“若要断除他们的烦恼,应当采取什么行动呢?”维摩诘答说:“应当持心住理,凭念力而生正观?也就是正念。”又问:“怎么才是正念呢?”回答说:“应当持念于不生不灭。”又问:“什么东西不生?什么东西不灭?”回答说:“不善法不生则不让它生,已生则消灭它;善法若生则不让它消灭,而让它增长广大。”又问:“那么,善与不善两种,以什么为根本呢?”回答说:“以五蕴聚合之身体为根本。”又问:“身体又以什么为根本呢?”回答说:“以五贪著为根本呀。”又问:“对五欲的贪著又似什么为根本呢?”回答说:“虚妄分别便是它的根本。”又问:“那么,虚妄分别又以什么为根本呢?”回答说;“不明正理,对事物作颠倒想便是根本。”又问:“颠倒想又以什么为根本呢?”回答说:“以不滞留无停住为根本,也叫无住为本。”又问:“无住以什么为本?”回答说:“既然无所住留,也就无所谓根本了。文殊师利,法无自性,所以无所住。无住则无法,以无法为本,即从无住本,由是而能够成立一切法。”
这时候,维摩诘的房间中有一位天女,因为见各位大士讨论佛法,便现身于空中,以天上的鲜花撒在各位大菩萨及佛的弟子众身上,天花并不能沾著菩萨的身体,但落在弟子众身上的,便留在身上不坠落 了。所有的佛之弟子众以神通力也无法摆脱这些鲜花。于是,天女便问舍利弗:“你于吗要去掉这些鲜花呢?”舍利弗答说;“身上沾著这些花不符合沙门仪律啊1”天女便说:“别说这些花不符合沙门仪律吧,为什么呢?这些花与法之实性本来不二,没有什么区别呀。仁者,若说有分别,是你心中生出来的呢。如果依沙门仪律出家,心中仍有分别,那就不符合佛法;如果没有分别,那就符合佛法了。你看各位菩萨身上,都不沾著鲜花,那不就因为他们断除了一切分别之想吗?这好比有人心中恐惧,鬼魅一类的非人便要趁机利用他的恐惧心。同样的道理,若佛弟子怖畏生死世间,则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就会趁机作崇。如果遇见的是除离这种怖畏的人,一切五欲便不能得逞了。由于烦恼使结的余习 未除尽,所以天花沾著身上;如果结习 除尽,这花要沾也是沾不住的。”
舍利弗说:“你在这维摩诘的室中,呆了很久了吗?”天女回答:“从你得以解脱以来,我便在这室中了。”舍利弗问:“在这里这么久了吗?”天女说:“前辈得解脱以来,时间也不短呀。”舍利弗默然不知所对。天女又说:“怎么啦,前辈?因大智慧而默然不语吗?”舍利弗回答:“解脱这东西,是不能言说描述的,所以我不知说什么是好。”天女则说:“言说文字同样具有解脱相哩。为什么呢?所谓解脱,既不在心内,也不在心外,也不在内外之间;所谓文字,同样不在心内,也不在心外,也不在内外之间。因此缘故,舍利弗呀,不要脱离文字和语言来说解脱吧。为什么呢?一切诸法,从本质上说,便具有解脱之相。”
舍利弗于是说:“那么连除离贪嗔痴三毒者都算不得解脱了吗?”天女答说:“佛祖只是为那些染有自高自大的增上慢毛病的人,才说解脱应该离除贪嗔痴三毒;对于那些并没有增上慢的众生,佛祖则说贪嗔痴三毒的本质便是解脱哩。”
舍利弗说:“善哉,善哉,你这天女,究竟你有些什么心得呢?究竟证得了什么道果呢?竟然如此能言善辩!”天女回答:“正因为我无所得又无所证,所以才有这样的善辩哩;为什么呢?如果什么人有所得有所证,那就对于佛法恰好是怀有增上慢的毛病了。”
舍利弗问天女说:“三乘佛法之中,你以哪个佛道为志向所求呢?天女答道:“因为声闻之法有化导众生的功德,我便履行声闻法;因为观因缘法能化导众生独觉成佛,我便履行因缘法;因为大乘道的大悲法能化导众生,博施广济,我便履行大乘法。舍利弗呀,这好比有人进入瞻葡树林,扑面而来的只有瞻葡花香,再不知道有别的花香。同样道理,若进入这维摩诘居土的室中,当然也就只能闻见如来佛祖的功德之香,不愿意再闻声闻辟支佛另外二乘的功德之香了。舍利弗啊,那帝释天、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如有也入此室者,听维摩诘大士讲论佛法,都一定会因佛祖功德之香而感法乐,离开时便已萌发了无上正等觉之心。
“舍利弗,我在此室中已经停留有十二年了。起初我不曾听说过维摩诘演论声闻独觉的二乘法,而满耳只有菩萨所行为大慈大悲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之大乘法。舍利弗,维摩诘这室中经常示现有八种稀有难得之法哩。哪八种呢?
“首先,此室中常有金光照耀,无论白天黑夜,根本不用日月之光作照明,这是第一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其次,凡进入此室的人,不被世间尘垢所扰恼,这是第二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此室中常有帝释天、梵天四天王和各方菩萨来聚集法会,这是第三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此室中时常演说六种波罗蜜的不倒退之大乘佛法,这是第四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此室中经常演奏无以伦比的天人的音乐,美妙的琴弦奏出了佛法音声,化导了无数众生。这是第五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此室中聚有四大宝藏,无量珍宝丰满盈集,周济一切穷困而不会枯竭。这是第六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闲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等佛,一切利成佛,类似的十方诸佛,都会应维摩诘大士的心念即身承现,广说佛法种种关键,演说完毕方才离去。这是第七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一切诸天的美丽而庄严的宫殿,十方诸佛的妙好而清净的佛土,都完全地显现于此室之中。这是未曾有而难得的第八桩事。
“舍利弗,由于此室中常常有这八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所以再没有人亲眼见了这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而仍然乐于听那声闻小乘之法的。”
舍利佛便问:“你何以并不转变女身而示现男人相呢?”天女回答:“我十二年以来,想发现自己原本的女人相都不可以得,哪里还有什么身相可转变呢!就好象魔术师变现出幻有的女人,如果有人问他,“何以不转变女人身,你以为问的人对不对呢?舍利弗答道:“不对!幻变之物,本来没有固定之相,往什么相上转变呢?”天女便说:“一切诸法也都是这样,并无定相可言。那你刚才还问什么何以不转变女人身呢?”天女这么一反问,随即藉神通之力,使舍利弗转变成了女人身相,天女自己变成了舍利弗。天女问他说:“何以你不转男人身呢?”舍利弗便以女人之身相而答道:“我现在甚至不知道因何原委而转成女身了呢。”天女接着说:“如果你舍利弗能变男人相,天下所有的女人不也能转变其女人之身么?—如果你舍利弗并非女人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不也可以转变么?她们不过是显现女身而非女人呀。所以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相呢!”
天女一下子便又收回神力,舍利弗也就随之还复男身。天女便问舍利弗。“你刚才的女身色相现在在哪里去了呢?”舍利弗说:“女身色相哪里都不存在又哪里都存在。”天女便说:“一切诸法也都是这样的,哪里都不存在而又无所不在。所谓无在无不在,这是佛祖所教导的呀。”
舍利弗便问天女:“你如果在这里消失,会在哪里出现呢?”天女回答:“你知道佛之身相是由法身权化而成的吧?我同佛一样是化生的呢。”舍利弗说;“佛权化而生,并不等于无生呀。”天女说:“众生也是如此,并非根本无生呀。”舍利弗问天女:“你要过多久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天女说:“如果你舍利弗退还为凡夫,那我便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舍利弗说:“我已成为阿罗汉,要倒退回去成为凡夫,是不可能了。”天女便说:“那我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也一样不可能吗?为什么呢,菩提之道无为无相无住,因而证菩提的人也就无住而无所得了。”舍利弗便说:“而今诸佛如来得无上正等觉肯定无疑,而那已得和将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数不胜数,有如恒河沙数,他们又都该如何说呢?”天女说:“都不过因为世俗文字及算术的缘故,所以才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区别,并非说菩萨本身能分别出什么三世来呀。”天女说:“舍利弗,你已经得了阿罗汉正道了吧?”舍利弗答道:“我乃因为无所得而得阿罗汉道哩。”天女说:“诸佛和菩萨也都是这样啊!也都是一无所得而得证菩提的哩。”
这时候,维摩诘便告诉舍利弗:“这个天女已经供养过了九十二亿之多的诸佛如来,对于菩萨神通之力已达任运自然的境地,其愿行已满,已得无法忍,已保持了永不倒退的地位,完全因起救度众生的本愿,所以随应示现,教化一切众生哩。”佛道品第八
这时候,文殊师利便问维摩诘说:“以菩萨身份,如何才能够进入佛的正道哩?”维摩诘说:“如果菩萨的所作所为属于非道—类,那他便处于了进入佛道的地位。”文殊师利又问:“菩萨如何才是行于非道呢?”维摩诘答道:“若菩萨所作所为陷于五种无间罪恶,同时又毫无烦恼及嗔恚等;如果他们坠入地狱,同时又没有任何痛苦的造业原因;如果他们坠于畜生道,同时却没有无明、侨慢等过失;如果他们坠于饿鬼道,同时却有无悭无贪的福德;如果他们所作为符合色无色界的原则,但他们却不满足于此,仍然追求更高境界;如果他们的行为表现为贪欲,但实际上却远离了污染执著;表现为嗔恚,但却对众生的生存谋道没有损毁妨碍;表现为愚痴,但实质上却在以智慧修养本心;表现为悭贪,但实质上舍弃了内在我与外在我所的差别,连身与命也不再吝惜;表现为毁伤禁戒,但实质上却安住于清净戒律,以至些微小过错也深怀畏惧之心;表现为嗔恚,而实质上总能怀慈心而忍让;表现为懈怠,而实质上勤修善行功德;表现为心意烦乱?而实质上常能持心于禅定;表现为愚钝痴呆,而实质上却通达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知识与智慧;表现为诌伪,而实质上则善于因时因地因人而传达种种佛经的实际意义;表现为侨慢,而实质上却能谦下地服务于众生,如桥梁一样引导他们离苦;表现为种种烦恼,而实质上心常清净;表现为入于魔道,而实质上却随顺怫的智慧,并不与外道同流合污;表现为奉行声闻乘,但却能为众生演说前所末闻的大乘之法;表现为奉行辟支佛的独觉道路,但却能够成就大悲之心以教化众生;表现为贫穷而无依靠,但却有博施一切行善无尽的宝手功德;表现为身形残障,但却有诸多吉瑞相好装饰自己;表现为低下卑贱的身份,但却生而具有佛之种性,具备种种成佛的功德;表现得体格羸弱身形丑陋,但却修得如那罗延的强健之身,为一切众生乐于得见;表现得衰老病弱,但却最终断绝一切病根,并超越了对生死的怖畏;表现得富有资财,但始终正观世间无常,因而绝无贪欲恶业;表现得妻妾采女成群,但总是远离五欲的泥潭;看起来语言木讷,笨口拙舌,实际上却辨才无碍,从总体把握佛法而无遗漏;看起来象是以邪门外道救济众生,实际上却无不符合正当佛;看起来进入了所有六道生死轮回,实际却断除了因染业而受生的因缘;看起来现身于涅磐当中,实际上却为众生而随缘于生死。文殊师利,菩萨如果能象这样实行非道,那他便是进入佛道了。”
于是维摩诘便问文殊师利:“什么是如来种呢?”文殊师利说:“色身之见是如来种。无明爱著是如来种。贪嗔痴三毒是如来种。误执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是如来种。贪、嗔、睡眠、掉悔、疑惑的五盖是如来种。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受所入处是如来种。七种识住处是如来种;八种邪法是如来种;九种烦恼所在处是如来种。十种不善道是如来种。要而言之,六十二种邪见及一切烦恼都是如来种。”
维摩诘又问:“这怎么说呢?”文殊师利答道:“如果取无为相的见解而入正位证佛果,便无从再发无上菩提道心了。这好比高敞的陆地不会生长莲花,而非在低矮卑湿的淤泥中才能生长莲花一样。依据这个道理,如果取无为法相的见解并入正位证佛果的,终归不能从本来舍生死的佛法中再生的,因为只有依靠众生广佛法才有落实处啊!这又好比在虚实中撒种,种籽终归无法生长,只有在低矮污秽的粪土中,种籽才能繁茂地生长哩!依据这个道理,取无为法相而证佛果入正位的人,不再能使佛法产生于生死世间的。若人有自我的执见,哪怕此执如须弥山一样大,他总还有可能萌发无上菩提道心,从而使佛法显露落实。所以说,应当知道一切烦恼都是发如来佛性之种籽。如果不到浩渺的大海中,不能求索到无价的宝珠;同样,不入烦恼的汪洋大海,不能求得一切智慧宝藏。”
这时候,大迦叶深为赞叹:“善哉,善哉!文殊师利,你这番话如此酣畅痛快。诚如你所说,以尘劳烦恼为伴即是如来佛性之种哩!我们如今是再不能萌发无上正觉菩提道心了。甚至那些坠于五种无间罪孽的人都能发心求道而使佛法生长,但如今我们这样的声闻乘中人却永远不能发心,就好象成了诸感官摧败的人,对于五欲已经不复能利用享受了。同样的道理,声闻中的小乘修行者,若断除烦恼结使之类,便不能再从佛法获益了,再没有求大道的志愿。所以说啊,文殊师利,凡夫对于佛法可能有进步有倒退,反反复复;但声闻乘的修行者一旦成就便无退失了。为什么呢?凡夫如果听闻佛法,能够萌生求无上菩提的道心,从而发扬光大三宝,使之继续不断。但是声闻乘中的罗汉,终身听闻佛法,住于十力、四无畏等等,但却永远不会萌生求无上菩提的道心意愿。”
这时候,法会当中便有叫普现色身菩萨的,向维摩诘问道;“居士呀,所谓的父母、妻妾、儿女、亲戚、当官的、老百姓、老师朋友,这些究竟是什么人呢?奴婢、童仆、象、马、车乘,又都在哪里呢?”于是维摩诘便以竭颂回答说:
智度为菩萨之母,方便为菩萨之父。
一切众生之生,无不由智慧、方便而生。
法喜是妻妾,慈悲心是女儿,
善心即是儿子,毕竟空便是清净屋舍。
尘劳众生即是弟子,随意加以化导。
三十七道品是老师,因他而成正觉。
六度法门为朋友,四摄之法是歌舞妓,
她们的歌唱便是法言,我也以之作音乐。
不种的善法总持为园林,无漏之法为林树,
求正觉的意念是妙花,解脱便是智慧果。
八解脱为除垢浴池,其中注满清彻禅定水,
水面布有七净莲花,入此浴则身无垢污。
五种神通如象马奔驰,大乘之法即高广车。
一心为善驾此车,畅游于八条正道。
三十二瑞相打扮起来,八十种好装饰起来,
惭愧心是漂亮衣服,深虔心是美丽花鬓。
信、戒、闻、舍、慧、惭愧,七种珍宝是财富
教授他人养善法,如所说而修行。
回向大众功德便是大利。
四种禅是床 座,它们靠清净生活生成。
多闻善思增加智慧,以闻法音为妙乐;
甘露之法以为食,解脱之法为琼浆。
以清净心为澡浴,以守持戒律为熏香,
摧灭断除烦恼之贼,其勇猛无与伦比。
降伏四种魔障,以胜利的旗幡建立道场。
虽知诸法无生故无灭,为教众生而说有生,
显示种种国土,使如同丽日当空人无不见。
供养十方佛国的无量亿如来,供养一切诸佛和自我之身心中无分别之想。
虽知诸佛国与众生性空,但常修净土。
教化一切有情及含生之类,菩萨能一时间尽现诸音声、形
象、威仪、四无畏、十力等。
了解一切魔障之事,而能显示随其行。
以善巧方便智慧,随意化导示现, :
或现老、病、死诸相,以使有情众生了解
世间万法如幻,从而达法界而无障碍。
或现劫末大火尽烧,天地间荡然无存,
众生若有恒常之想,以火烧相令其知无常。
无数亿有情众生,都来延请菩萨。
到他们家中行导化,使各各转向佛道。
菩萨于诸经书、禁咒、工巧;技艺无不精通
菩萨为饶益众生,也能尽行诸事。
世间道法各异,菩萨均能假借而启人出家。
随应替人解惑,使其不坠邪见。
菩萨化身为日月诸天,或为梵王、世界主。
或化为地、水,或化为火、风。
大劫中间时疫若现,菩萨则现为医方药草。
若有众生服药,病愈而除诸毒。
大劫中间若有饥馑,菩萨则现为饮食五谷。
疗饥救渴,使众生得以延命。
大劫中间若有刀兵,菩萨则起慈悲救护心。
令众生莫起争端,得避祸之地。
如两军对垒,血战将起,菩萨以等持力
现大威势,调和双方,令无争战。
一切国土中若有地狱,菩萨则往至地狱救济众生苦恼。
一切国土中若有畜生相互啖食残害,菩萨即现身于彼,
说法而令得利益。
菩萨也显示出享受五欲,而又能现行禅定。
菩萨能令众魔心愦乱,无由得逞其便。
若火中生莲花,人们会说希世罕有。
菩萨在欲乐中行禅定,同样希世罕有。
菩萨示现为婬女之身,引诱好色之人。
先以色相钩引,而后以佛智启迪化导。
菩萨或作官长,或作商主、国师及大臣,目的在护佑利
益众生。
若有贫困穷厄无告者,以无尽宝藏赈济,
因势利导,令其萌发菩提心。
若有自高自大其心侨慢的,则现为大力士,
摧伏其骄傲盛气,使转向无上佛道。
若众生有惧畏之心,菩萨便走上去安慰,
先施以无畏之心,使萌发无上道心。
菩萨或表现离绝婬欲,作五通仙人开导众生
使他们持戒,修忍辱而行慈心。
菩萨若见有需要服侍的人,现身即作仆佣
僮婢,使其称心如意,进而亦发道心。
菩萨令众生随所需得满足,导引他们入佛,
以方便善巧,使众生无匮乏之心。
菩萨法门无限量,所行善事亦无涯,
智慧广大无边际,度脱众生无数量。
假令十方一切佛,赞叹其所行功德,
历尽无数亿大劫,犹恐不能尽其善。
世间有谁闻是法,能不随生菩提心?
除非顽冥不肖者,以及愚痴无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