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习气,随着自己的习性去造业,那就是放纵扩大自己的错误;如因着而不改变自己的恶习,就会永远受到习惯的支配,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
平日除了随时修正自己外,必须避免自己“造业”。
业,是思想的累积与行为的总和。有净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
但我们通常所说“造业”是指造恶业;如果是善业,就会用行善、布施、持戒、忍辱等名词直接说明。
人,如果时常造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力量障碍着我们,这就是所谓的“业力”。
例如一个有烟瘾的人,他第一次抽烟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但是今天抽几支,明天抽几支,时间一久,不抽烟就会觉得很痛苦;喝酒、赌博也是如此,习惯养成后要戒掉是很困难的。
我认识一个人,他有一次去参加忏云法师所主持的斋戒学会,七天皆吃素且过午不食。
他戒期结束后下山回家,看到鱼、肉就拼命地夹着吃。他母亲告诉他吃慢一点,他就回答:“七天都没吃肉,要赶紧补一补,均衡一下。”
母亲说:“哪不是枉费了七天的斋戒吗?”
他说:“这是业力所牵,没办法的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业力,无时无刻牵引着我们的行为、思想,不是一时就能转变的。
所以,一方面要观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恶,另一方面,要时时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错误、所犯的毛病,现在足否改正?
如还有缺点,就要下定决心修正,不要再为业所转。
反省,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缺点,也比较会接受人家的好意和劝告;而一个懂得反省的人,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生命的本质。
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
①学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余自儿时,即读此书。归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此书佛学书局有排印本甚精。
②省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③改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别示者,即是分别说明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华严经中皆用十之数目,乃是用十以表示无尽之意。今余说改过之事,仅举十条,亦尔;正以示余之过失甚多,实无尽也。此次讲说时间甚短,每条之中仅略明大意,未能详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谈耳。
(1)虚心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2)慎独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 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6)不说人过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8)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9)闻谤不辩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10)不嗔嗔习 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