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麦场的记忆
原创首发
作者:宋树田
看到田间小麦麦梢黄,听到各种布谷鸟的声声叫,又勾起了我对过去打麦场的深深地记忆。
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土地体制的改革,由原来的生产队大集体土地经营管理过渡到各家各户小型经营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小满节气到,“咕咕…咕咕咕大麦先熟”,布谷鸟的叫声随处可见,这叫声就是口号,就是战斗的命令,意味着收麦季节的到来。农民开始忙着赶集上店,纷纷购置收麦工具,镰刀,杈把,扫帚等收麦打场工具,磨拳擦掌准备“三夏”大干一场。
我生在农村,更身临其境。那时,我在村学校当民办教师,除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工作外,星期天,节假日配合家里下地干活。在生产队我家三口人分了四亩多地,地虽然不多,可那时的生产工具,运输车辆落后,每家每户都需要有场打麦,牲口得先落场,什么叫落场?就是用石磙碾压场。可费劲了,落好后,还要用水拍洒拍洒,这样场好用不起土,那时用水得人去坑塘或者河沟里打水。困难多多,我们都克服了,场地安排好,准备小麦进场。农民早晨三四点钟起床趁天凉快下地割麦,
上午趁天晴拉麦,用什么车拉呀?当时的运输工具只有平车,拉满了早早翻晒翻晒麦子,下午打场,用什么打场呀?当时农民几户人家各家把牲口凑合在一起,牲口拉石磙碾场,前碾后翻,一遍又一遍,什么时候麦子碾的差不多了,就开始起麦秸,拢场。一场下来晚上加班十一二点才能拢好。拢好后,还要趁自然风扬场,如风不正等风,一夜下来一场麦子才能扬好。干活通宵达旦,人哪能吃得霄,受得了呢?有时正扬场时就打盹睡着了,真是吃苦呀!如遇上好的天气还好,如遇上下雨刮风天,一家老小齐上阵,忙得不可开交。
拢呀,盖呀…有一天傍晚我家麦场刚拢好,忽然狂风大作,雷电闪闪,真是老天不长眼,倾刻间大雨哗哗的下了起来。我们一家人手忙脚乱,我赶紧跑回家拿塑料纸,在回场的路上飞似的跑着,一不留神脚下一滑,摔了个跤,浑身泥水,我哭笑不得,我坚强地爬起来,手里掂着鞋跑向场里将麦堆盖好。
这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第二天天放晴了,我马上到场里一看,场的低洼处全是积水,我又拿来铁锨在场边挖了个小排水沟将所有的积水放出去,好好凉场,还准备下一场打麦呢!当农民真不容易。写到这使我想起一首小诗:“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真是当时农民的真实写照。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农民渡过了小农经济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入九十年代后,小型机械化收割机的问世,光闯麦子不打籽,后来过渡到大型收割机一过成籽,农民收割麦子省时省力,由“三夏”大忙一个月左右到后来三天结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打场碾场一去不复返了,种子科技改良高产,由原来的一亩五六百斤到现在的一千多斤。
科技振兴,民富国强。现在打麦场已成为历史的记忆,近些年来,国家实行多种农业补贴政策,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连年丰收,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国家的政策真好!进入二十世纪,农业,工业,国防,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小满节又见麦梢黄,看到金灿灿的麦子,我打心眼里感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感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感激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美好的幸福生活。
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高唱赞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嘹亮,传四方。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
引用至网络,如有版权方请联系删除】


主播简介:
凤珠,喜爱播音、主持、评书,喜爱舞蹈、旗袍秀。热爱生活,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多家平台金牌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