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命好,不但要好命,而且要长命。无奈事与愿违,生命中不如意之事偏多,在诸事不顺、灾厄不断的遭遇下,很多人会开始尝试“算命”,希望藉由相命来寻求“改运”。
因此,求神问卦、问乩童、问签诗、问签杯、贴咒语、喝符水、改风水、改名……等等方法无所不用其极。此时,外道以神通、感应等迷信的民间信仰来为人消灾解厄,自然而然就有那些喜欢谈玄说妙、知见不正的人去附和。
学佛者不讲命运,讲业力。善业多则福报大,福报大则诸事顺利,趋吉避凶。恶业多则福报浅,福报不足则诸事不顺,灾厄偏多。命的好坏是决定于自己的行为造作,是操纵在自己手中,不是让别人算,别人也没办法帮我们改运,而是靠自己行善造福,累积善业。这是以福转业,让重业轻报,轻报化无,而得顺遂的人生。
命运的好坏除了与“福报”有关之外,一个人的心念也往往在无形中决定了一生的命运。幸福快乐与否,不是拥有多少或拥有什么,而是在于我们内心想的是什么,此即“心念”与“心态”。什么样的心念决定什么样的命运,什么样的心态则决定什么样的遭遇。
例如,一个爱抱怨的人,因为常存抱怨的心态,久而久之,“抱怨”便成为他日常生活中惯用的语言,日积月累终成为他的专长,而此专长无形中决定了哀声叹气、怨天尤人的个性,以致他的遭遇充满乖戾与颓丧。
一个爱批评的人,因为常存批判的心态,久而久之会培养出“看人不顺眼”的习 性,形成言谈爱说负面,做事偏爱挑剔,做人爱看缺点的个性,如此则造成一个不懂得包容与善解的苦闷人生。
一个爱说是非的人,因为常存说长论短的心态,以致“说是非”成为他的专长,搬弄是非也成为生活中的习惯,久而久之,“爱说是非”、“爱听是非”与两舌恶口相呼应,造成生活周遭布满“道听途说”与“危言耸听”的论调。如此,让自己的生活得不到轻安,生活不轻安也是一种苦,而是非缠身、烦恼攻心更是不幸与悲哀的人生。
个性、习惯、心态等均与“心念”有关,心念若不改,而风水、行业、名字等再怎么改,也改不了命运。此即所谓:“环境不能改,但心境可以改”。
同理,“人生不能改,但人生观可以改”。因此,一个观念可以改变一个想法,想法改变则心态改变,心态改变则态度改变,态度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表现改变,表现改变则一生改变,一生改变就是命运改变。
所以说,“命”不用给别人算,“运”也没有人可以帮我们改,要好命就得学会“运命”,用正信与智信的人生观来破除迷信与邪信的邪知邪见。
佛法告诉我们:“起心动念、开口动舌、举手投足均无不是业”。业力牵引向善,则人生光明灿烂,业力牵引向恶,则人生哀愁黯淡。善业要靠善念来启发,恶业更要藉善念来戒除。
生命过程中,心念时时刻刻与我们长相左右。好的心念就如一粒善的种子,会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让我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不好的心念就如一粒恶的种子,会开出厄运的果实,让我们尝尽哀怨辛酸的人生。
所以我们说:“心念可以决定每一个人不同的命运。”
证严上人静思语有言:“凡夫被命运操纵,而智者却操纵命运”。又言:“人要运命,不要命运”。亦即告诉我们,命运虽有,但仍操之在我。好命不是靠拜靠求,也不是靠人加持灌顶。
“一念心转”则心开意解福就来,
“一念清净”则心诚意正运就通,
“一心正向”则心正气盛邪不侵,
“一心向善”则一念善心破千灾。
扭转命运的贵人不在远方,“正念”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的贵人.
一.入世重于出世
在过去,我们中国佛教徒的思想,总以为逃避世间,到深山里修行才算清高。就算住在都市里,也以不问世事为尚。结果使大乘佛教救世的热情一点也提不起来,使人误解佛教为消极、厌世的宗教,因此佛教在社会上遂逐渐孤立起来。
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出世,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佛教出世的思想并不离开世间。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也曾告诉过你们:“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在今后工业时代里的佛教,一定要从入世重于出世做起。
二.生活重于生死
不容否认的,在佛教里把了生脱死看做是学佛第一件大事,所以你问这个人为什么出家,他会回答你是为了超脱三界;你问那个人为什么学佛,他会告诉你是为了了脱生死,其实谁能轻易的超脱三界、了生脱死呢?
在我的看法,生死没有了脱以前,解决现实生活是最为主要的问题。一个人没有衣穿没有饭吃,怎好去忙生死大事呢?所以你们将来弘法,要多着重解决大众现实的生活问题。比方说你没有能力解决徒众的教养生活,最好你不要收弟子。在佛法里你要有谋生的技能,或者有令人尊敬供养的道德,不能光靠化缘求乞为生,因为你不但要养活自己,而且要养活别人,生活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到了生脱死的问题。
三.度生重于度死
佛教衰微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度死重于度生。一般人家一死了人,就想到要请出家人念经,生子、过寿、结婚很少想到应依照佛教仪式来做。
佛教的经忏制度,帮了多少佛教徒的忙,但也害苦了佛教。
我们为什么不去做教师,到学校里度化青年?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医生,到医院里治疗苦难的病患者?我们为什么不到监狱里去说法?我们为什么不到乡下去布教?我们为什么不办孤儿院、养老院?放着多少活人不去度化,专度死人,佛教堕落到什么程度了!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应知道度生比度死重要。
四.事业重于寺院
前面说的入世也好,生活也好,度生也好,总应有佛教的事业维持才行。佛教的慧命就建立在教育、慈善、文化等的事业上,甚至工厂、农场,又何尝不可做?异教徒兴办事业,赚了钱,别人还要说他好。
我们佛教徒,一向都将寺院看做安乐窝,终日躲在寺院里自我陶醉,食住不愁,所以谁也不热心弘法利生,成为给人轻视的寄生虫。我们今后要把事业看做比寺院重要,把佛教的慧命,从寄生在寺院上而转移到事业上。佛教如能办很多事业,活动的范围就可宽广,信佛的人自然就会增加了。
五.大众重于个人
佛教本来是无我相、无众生相的,但今日信了佛教的人,个人主义、自我作风比任何人都强。经里告诉我们说,佛道要在众生身上去求。一切利益,如果忽视了和大众共享共享,只图个人占有,这不但不能接近佛道,即连做普通人的资格都够不上。大陆 丛林里选任住持,其先决条件就是看他有没有供养大众的心。僧团 的意义本来叫做和合众,佛教只重大众的生命,不重个己的私益。同学们要养成重视大众,看淡自我的修养。
六.为教重于为己
平时佛教给人批评、侮辱了,我们漠不关心;自己给人毁谤时,则气愤难忍,非拚命不可。却不知信仰才是我们的第一生命,佛教的荣辱才是我们的荣辱。我们信佛出家,已把自己身心交 给佛教,我们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为了匡扶正法,复兴圣教,我们应做护法长城。
七.法乐重于欲乐
什么是欲乐?饮食男女,凡物质身体上的享受都是欲乐。欲乐里包藏了染污性,不是学道的人所应妄求的,我们应该以法乐为乐。所谓法乐,诵经礼佛、说法度人,凡精神智能上的开脱都是法乐。离一分欲染,才能增加一分法乐。同学们进入佛门,就是为了远离欲乐,追求法乐,如果仍向往世间五欲,这就与道相违。所以大家要时时记好,法乐重于欲乐。
八.教情重于亲情
看同学们虽已出家,但对于亲族之情,仍然看得非常浓厚。我们应知道父母生养我们的色身,佛法长养我们的法身慧命。色身有灭亡之时,法身慧命才能永恒普遍。所以佛教的恩情,有胜于亲族之情。亲情淡了,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同学们的责任太大了,你们的肩膀上一边担了弘法,一边担了利生,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向,将来怎样才能达到我们学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