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的生活当中,“三间”最重要!“三间”如果处理得好,幸福安乐;处理不好,烦恼无边。所谓“三间”:
第一是时间。守时的人生非常重要,对于约定的时间要遵守,所以有谓“限时专送”、“限时完成”、“限时履约”。时间对吾人非常的重要,从小我们都读过:“日历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我心多么着急。”因为人生一世,有一定的时间,一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人生几何?怎能不重视时间呢?
第二是空间。空间对人生非常重要,从小我们就知道要争取一个座位、争取一个床铺,总希望能有多一点的“空间”。及至进入社会,争土地、争房屋,也是希望自己多拥有一些“空间”。多少人为了争“空间”而闹上法庭;路边经常可见一些交通事故的现场,有人在争执,也是为了“空间”在计较。甚至国与国之间,为了领土空间而战争,死伤无数。虽然是宇宙宽广,夜眠不过八尺,但是谁愿意放弃“空间”呢?
第三是人间;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人我之间如果关系良好,相助相成,这是很大的福份;如果相嫉相斥,则痛苦不堪。
人我之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包容、谅解、帮助,如果有一方不能体谅另一方,则人我之间必然会发生问题。相爱的夫妻闹婚变,就是不善于处理“人间”;多年的朋友反目成仇,他们的“人间”必然有了问题。所以,人我之间如果不能恰如其份,不能合乎情理,就会产生烦恼。
其实,每一个人都只是世间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我”以外还有一个“你”,你以外还有一个“他”,你我他之外,还有周遭接触的各种人等,所以人与人之间,是一个多么难处理的问题啊!
人生三间,对于时间的流转,除了自己遵守时间以外,由不得我来掌控。至于空间的运用,各有各的据点,每一寸空间都有它的主人,我们不能不以合法拥有。只有人我之间,就看我的智能、本领、福德因缘;我应该把多少给予人间,才能和谐人间?如果我能圆融人我之间,人间就会回报我以安乐。所以,人生三间,我应该如何游走呢?就看吾人的智能与修养了! 一般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幸的遭遇时,往往会说:“唉!这是我的业障!”当某人遭到报应时,也都归咎于业报。“业”,在佛学里是一门非常高深、微妙的道理,它说明世间上的一切果报都是自作自受。“业”是自由的,“业”的真义是行为决定一切善恶果报,所以“业”的定义有四点:
一、自力创造,不由神力:“业”是我们自己的行为造作,一个人遭遇的幸与不幸,都是自作自受,由自己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行为决定,而不是由神力所操纵主宰。
二、机会均等,绝无特殊:所谓“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在业力的前面,人人机会均等,绝无特权,没有谁可以幸免于业报;也没有人因为身分特殊而享有优惠的待遇。
三、前途光明,希望无穷:人的一生都活在业力当中,业,就如同我们背负的债务,只要业报受完了,就可“无债一身轻”。因此只要能“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终有解脱的一天。所以,业,不是无奈的,它为我们的前途带来希望,带来光明。
四、善恶因果,必定有报:无论是善业、恶业,有时是今生受报,有时是来生受报,有时要等多生以后才受报。就像种子,有的春天种,秋天就能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才能收成;有的今年播种,却须多年以后才能收成。所以说: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所以,我们对“业”应有如是的观念:
一、自力创造,不由神力。
二、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三、前途光明,希望无穷。
四、善恶因果,必定有报
离杀生,得成就十离恼法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离偷盗,得十种可保信法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离邪行,得四种智所赞法
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离妄语,得八种天所赞法点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服。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离两舌,得五种不可坏法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离恶口,得成就八种净业
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离绮语,得成就三种决定
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离贪欲,得成就五种自在
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离嗔恚,得八种喜悦心法
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离邪见,得成就十功德法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皈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辗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一)孝养父母,福德之基。
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贤愚因缘经》
(二)孝养父母,功德无量;背逆父母,获罪无边。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
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三)孝即顺,即承顺无违。
善事父母为孝。孝即顺也。
——《菩萨戒义疏》
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四)恭事父母,不染胎藏垢秽而生。
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不染胎藏垢秽而生。何等为十?一者修治如来形像。二者严饰破故塔庙。三者妙香涂治如来宝塔。四者以妙香水洗沐佛像。五者泥饰涂补扫除溅洒如来塔地。六者恭事父母。七者恭事轨范之师及亲教师同梵行等。八者虽复如是无所悕望。九者即以如是所有善根而用回向。愿以此善普令一切有情不染胎藏垢秽而生。十者深心志固。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得不染胎藏垢秽而生。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五)孝养父母,速生天上。
佛在王舍城,告诸比丘言:“有二邪行,如似拍鞠,速堕地狱。云何为二?一者不供养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诸不善。有二正行,如似拍鞠,速生天上。云何为二?一者供养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众善行。”
——《杂宝藏经》
(六) 净业三福,孝养为首。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七)亲离尘垢,方为真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
敬畏因果就要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身业不能去杀生,不能去偷盗(就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家不给你,就不能自己去拿,不能不与取)。
不邪淫,一夫一妻(就是法律允许的婚姻关系)可以,除此之外都属于邪淫的范围,不能去做。
口业,不能讲妄语,小妄语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所说的见闻觉知都不真实;大妄语是没有证到圣果却说自己证到圣果,这个因果很重,不能去造这样的说大妄语的恶业。
不绮语,绮语属于那些浮华的语言,诲淫诲盗的语言,不能去说。
不两舌,不能挑拨离间,在东家说西家的事情,西家说东家的事情,挑拨关系。
不恶口,那些粗恶的语言,如刀如剑,伤害人的语言,都不能去说,这是口业。
意业就是要防止邪念出来,贪欲、瞋恚、愚痴的念头都要防止。—《佛说父母恩难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