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我慢习气,不可求道。未会先会,不可语道。宴安怠惰,不可学道。顾是惜非,不可谋道。自信己意,不可问道。舍动求静,不可养道。弃教参禅,不可得道。依文解义,不可会道。欲速喜近,不可悟道。隔小于大,不可见道。执秽为净,不可知道。厌常喜新,不可趋道。乐简畏繁,不可明道。将就苟且,不可修道。得少为足,不可证道。惟超群拔俗,谦己虚心;忍苦捍劳,亲近知识;触处体会,以教印心;广大悠久,事理双备;栖神净域,履蹈典型;博通古今,特达勇锐;深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以上二行之文与前段对之,其义相反可知),乃真实男子、出世丈夫。
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然习气熏染,非一朝一夕之故,不痛加锥拶,何由顿革?须猛念身世无常,幻缘虚假,人道难生,佛乘难遇。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便将是非人我,体面界墙,身见慢幢,爱染情性,全体放下,不复踌躇。将如来出世要法,彻底承当,爱乐受持,精勤趋向。自然福慧增长,日造深微。
万法本融,由迷情执而成碍。如一指能蔽山岳,认沤必遗大海。不惟埋没己灵,亦冤屈六尘境界。讵思六尘非能惑人,人自妄惑。根根幻驰,识识纷动。仔细推求,尘既不居其咎,根亦岂职其愆?识宁独当其罪?三科分析,既无真主,纵令共合,哪有实法。而于此虚妄法中,著我著人,分取分舍。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更欲分别花相妍丑大小,不益惑乎?惟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譬如为天下者不顾家,则智眼昭明,一切境界无非真实受用处矣。
夫幻境侵夺,不惟顺流俗而俱化也。即厌流俗而切思远离,亦名侵夺。以一切境界,全是无明变现。无明变现之性,全即法性。由不达故,横生欣厌。趋无上菩提者,不得随顺幻境,亦不得厌离幻境。但了幻境即法性,悲长夜之在迷。以悲迷故,起无作二誓,欲拔性德之苦;以了性故,起无作二誓,欲与性德之乐。发此心已,则一切不如法境界,触目警心,无非助发菩萨资粮。《起信论》云:菩萨见法欲灭,护正法故,发菩提心;有见众生苦,而发菩提心。正谓此也。
听法须观心,书写须解义。然解义正不必强加穿凿,亦不徒循章摘句。但至诚读诵,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万遍,沦骨浃髓,寤寐不忘。缘因既深,一十二、千七百,无不一串穿却也。得此消息,便知吾言不诬。
世人谈及生死,鲜不悚虑。往往不能真为生死者,眼前活计放不下耳。然所以放不下者,只不曾彻见生死之苦。以从来为俗、为僧,皆向顺境中捱过,故畏三界心,自然发得不真切。倘以远大慧眼,旷观无始轮回,痛念此生果从何来,死后当至何趣?前际茫茫,后际墨墨,饶铁石心肠,必为惊怖。然后依正教,开圆解,起圆行,敢保十人有五双到家。最惧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为世味所牵,或为邪师伪法所误,袈裟下失却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时流,而寤寐永叹也!
蕅益大师:一个投胎转世事件
蕅益大师为一代净土大德,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明代四大高僧。蕅益大师未出家时有一位善友,名叫黄洪江居士,他因为亲身经历一件投胎转世的事实,因此发起学佛的心。这件事颇多转折,又感人至深,所以蕅祖把它收在《见闻录》。
姑苏南濠街,有一人常作阴隶,每数日,辄往值班。邻有一人语曰:“能带我至阴间游戏乎?”隶曰:“可。汝但静卧室中,敕家人勿开户,我当带汝去,仍送汝回。”邻人如命卧室中,隶即摄其魂同至府城隍庙前,嘱令住石牌楼下相待,自乃持文书入中庭去。邻人待久,生厌倦心,见一大车从西过东,载四娼女并二男子。中一娼女,原有旧情,以手招之,遂登车同去。隶出庙觅邻人不见,转问旁人,知登车去,乃回阳急至傅门外一居民家,见有新产小猪七头,其一即邻人也。以手掷之,猪毙而魂忽不见。次于田岸见大赤蛇仰卧,即知邻人所变,乃打杀之,摄其魂归房掷醒。因问曰:“汝同我游阴府,颇适意乎?”答曰:“汝初置我于庙前石牌楼下,入庙经久不出。我方厌倦,幸旧识娼女邀我出傅门外,同至一舍,相与饮食欢乐。忽有人夺我食,打我项,我怒而出外,困而偃息。复闻人呼曰:‘赤蛇赤蛇!’以手撄我。我便惊醒,有何乐乎?”隶笑语其故。黄洪江亲闻其事,乃发心学道(洪江亦予在家时善友)。
——摘自《蕅益大师见闻录》
江苏省苏州的南濠街,有一个人常到阴曹地府去做差役。每隔几天,他就要去值班。某日,有一位邻居满怀好奇地跟他请求说:“你去地府轮值时,能不能带我一块去游逛?”差役答说:“可以!你只要静静地躺卧在房间,交代家人千万不可开门,我就可以带你一同前往,然后再送你回来。”
邻人便照着阴差的话,闭门静卧在房间内等候。阴差就摄取他的魂魄,一同来到县府城隍庙前,叮嘱他一定要在庙前石牌楼下等着,自己就拿着文书进入中庭里去了。这位邻人在外面等得太久,开始厌倦不耐烦,这时凑巧看见有一辆大马车从西向东跑过来,车上载着四个娼女和两个男人。当中有一个娼女跟邻人是老相好,就挥手招呼他,邻人见状马上登车跟着一同走了。
阴差办完公事,出了庙门,遍寻邻人不着,赶紧转问旁人,才知道他刚刚登上车子离开了。于是返回阳间,急忙赶往城墙门外的一家民宅,发现这户人家的母猪刚产下七头小猪,当中一只正是那位邻人来投胎的。阴差上前抓起一扔,小猪即刻毙命,可是魂魄却忽然消失了。阴差又赶忙到处寻,在田岸边见到一条偌大的赤蛇仰头倒在那儿,心知那就是邻人转胎变成的。阴差上前又是一击毙命,然后摄取魂魄返回邻人的房间,往躺在卧室的邻人身上一掷,邻人终于醒过来了。
阴差探问他说:“你同我一起遨游地府,玩得还满意吧?”邻人答说:“你把我放在城隍庙前的石牌楼下,你进去许久都还不出来。我正感厌倦不耐烦时,恰好遇见熟识的妓院姑娘,邀我一起到城门外一户人家里。大伙吃吃喝喝,正在欢畅快乐时,忽然有人夺走我的食物,又打我的脖子。我怒不可遏地冲向外头,跑了一阵子,感到疲惫不堪,倒在地上休息,却听到有人喊着说:‘赤蛇!赤蛇!’接着就有人用手使力地将我扭绞,我便痛得醒过来了。这一趟折腾下来,哪有什么快乐可言呢?”阴差望着邻人失魂落魄的可怜模样,不禁笑了起来,于是将当初如何摄取邻人魂魄,后来又如何变猪变蛇,如何追回魂魄的惊骇情节,一五一十地道了出来。黄洪江居士亲耳听到这件事后,便发心学佛求出轮回苦海。
你看,这位邻人的魂魄懵然无知,顺着染习,变形易貌,轮转生死,丝毫作不得主。一念贪欲险成猪身,一念瞋心就化为赤蛇。在生死交关之际,这一念可不是生死关键吗?人的念头不外七情六欲,这当中又以“怒”与“欲”带给人最多苦恼,因此孔圣人在《周易·损卦》中说:“君子以惩忿窒欲。”一位有道的君子必得损去忿怒和贪欲才能趋吉避凶,化险为夷。可怜世人于“忿、欲”大都习以为常,一任其烦恼动乱迷而不觉,扰得身心世界,不得安宁!这位邻人因为出入娼馆,染上色欲习气,一见娼妓即尾随而去,心灵不由自主,完全被习气牵着走。所以佛陀悲心恳切地劝众生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啊!黄洪江居士听闻之后,懔于轮回路上风险多,想到自身要如何走出这茫茫生死路呢?于是往佛法里头寻取出离的法子。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若要当生远离生死轮回之苦,应当转娑婆之爱,成极乐之愿。留意现前一念,念起即觉,一有散心杂念即代以佛号净念,这般功夫若用得上,自然“娑婆苦海风涛静,稳泛乐邦红藕舟”了
蕅益大师《见闻录》46.他夜梦儿媳因不敬三宝堕落鸡身
姑苏神堂巷潘奉岩亲家,诨名盛老鼠,有一外甥居乡间。盛往探之,甥欲割鸡为馔,力阻乃免。夜梦亡媳谢曰,鸡即我后身也,吾因不敬三宝,堕此异类,赖翁慈力,昨免刀砧,吾七年前曾失一簪在竹笕内,可令姑取之。盛既醒,遂索此鸡归家。果于竹笕中寻得旧簪,夫妻皆大感发,同出家于普陀山,后其妻坐逝,夫亦善终。
译文
姑苏城神堂巷潘奉岩的亲家,诨名叫盛老鼠,有一个外甥居住在乡下。盛老鼠前去探望他,外甥想要杀鸡做饭,盛老鼠努力阻止才没杀。晚上梦到死去的儿媳向他道谢说,那只鸡就是我的后世身,我因为不恭敬三宝,堕落到这畜生道,依靠公公慈悲的力量,昨天才免除了被杀被砍的灾难,我七年前曾经在竹笕内丢失一只发簪,您可让婆婆取出来。盛老鼠醒来后,就要了这只鸡回家了。果然在竹笕中找到一只旧发簪,夫妻二人都大为感慨,一起在普陀山出家了,后来妻子临终坐化而亡,丈夫也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