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成就八种法故,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一者,乃至失命不说他过;
三者,安置一切于菩提心;
四者,梵行无染;
五者,造立佛像,置莲花座;
六者,忧恼众生,令除忧恼;
七者,于贡高人中,常自谦下;
八者,不恼他人。学佛证道 要具备三个要素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见识。
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
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
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
白话翻译:
学佛证道之人,第一要必须真为了断生死而学,第二必须具足刚硬风骨,第三还要具备真知灼见。
如果没有真正为了断生死之心念,就算你有志气力量,只能成为世间豪杰,绝对不能成为出世圣贤。
如果没有真正刚硬风骨,就算你要出离生死,决定被情欲所牵绊,被外境所迷惑,权利名誉都会夺去你的意志,最后被心魔、患难埋没掉。
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就算你很恐怖生死,勇猛精进,想要了断生死,必定会被邪师恶友引诱,迷迷糊糊,不走正道,或者堕入光影门头,或者胸中成见堆积,乃至或者以味禅为功德,或者以空寂为归宿,最高明殊胜者也会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没有可能直接趋向菩提。
蕅益大师: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
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众生燕雀处堂,罕思出离,惟逆境当前,庶几生远离之心。故佛称八苦为八师,非虚语也。
公冶长在缧絏而非其罪,圣贤不以为耻。世出世求无忝己己躬而已。素患难行乎患难,婆薮仙人在地狱,化无量狱众,发菩提心。遍融达观憨山三大师,坐刑部牢时,劝牢中无量人,归敬三宝,持斋念佛,或藉现在脱苦,或藉永出轮回。恶因缘是好因缘,莫谓囹圄非自利利他地也。
归依三宝,奉特五戒,自念佛,劝他念佛,自断十恶,劝人莫行十恶,自修十善,劝人同修十善。此十善法,虽下品为神因,中品人因,上品天因,而上上品则为罗汉支佛菩萨如来之因。黾勉修持,久而不替,不惟现灾可脱,而无始三界牢狱,亦将从此永离矣。
蕅益大师:人知杀生之业最惨,不知邪淫业尤惨也
人知杀生之业最惨,不知邪淫业尤惨也;人知杀生之报最酷,不知邪淫报尤酷也。盖种种受生,肇端淫欲;种种造罪,托因有生:淫为生本,生为罪本。是故三途剧苦,人世余殃,淫意才萌,一切俱起。
淫习难断,如火燎原:于极臭处,谬为香美;于极秽处,谬为洁净。随处苟合,何异畜生?
非道染触,过于鸡犬!此在稍有良心者,便应痛绝,奈何聪明学识之士,甘此丧心无耻耶!
一念欲心,是铁床铜柱因;一念爱心,是积寒坚冰因。况具行非法,灭理乱常,尘沙劫数,不足尽其辜,千万亿言,不足数其恶。须发大惭惧、大誓愿:
宁火炙刀剜,终不与一切男女欲心相触;
宁碎身粉骨,终不与一切男女污秽交遘。
设忘正念,更犯前非,必遭毒害横灾,生身陷入地狱。以兹猛决,善自要心,时时忏除往业,切切悔过自新,庶白法可修。而又勤观经论格言,以策废忘;精修对治观行,以除毒本。不然,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必落魔道,永无出期。
矧世智辩聪,曾非大器,随业直坠,百劫千生,受诸烧煮,尚不成魔,安能成佛?尚失人身,安能往生?请于静时,仔细思之,于对境努力防之;不然,诸佛无下手处,善友其奈尔何哉!
蕅益大师: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而恒同;乃始觉之随人用也,虽同而恒异。是故背尘合觉,便名始觉;背觉合尘,便号无明。无明无体,即以始觉为体;始觉无相,即以无明为相。
是故众生念五欲时,即名欲界无明;念四禅四空,即名色、无色界无明;念断常,即名邪见无明;念涅槃,即名界外无明。唯有念佛之时,即名始觉。
故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故一切法门,无不从此念佛法门流出,无不摄入念佛法门中。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直捷圆顿,离见超情。马祖即心即佛,盖深得乎此也。
蕅益大师开示学道要门
学道要门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应念身世苦空,切莫随流逐队。衣取蔽形,莫贪齐整。 食取克馁,莫嗜美味。尝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 十二时恒简点身口意业,善多耶,恶多耶,无记多耶,堪消四事耶,不堪耶。如此惭愧觉悟修省,自然习气渐消,智光渐露。祖意佛意,显于一念清净心中矣。
做一痴呆汉好
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逮积福多,善根淳厚,只此痴呆汉子,却能如水之随处流行,泛应曲当。
愿居人后
凡夫无不好胜好进,不知以退为进也。迦叶愿居人后,不为物先,乃成千古鼻祖。
以人之过为己之过
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 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夫不谓人过谓己过,有四观焉: 眼见恶色,耳闻恶声等,皆自业所感,非关他事故。 恶境纷纷,皆唯识所现,虚幻不实故。众生烦恼无量,应度应断,己分事故。众生修恶,即是性恶,众生性恶即己性恶故。
蕅益大师开示的三种念佛
念佛理观与事修之应用:
二、惟念自佛──返观自心──圣道法门
三、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禅净双修
一、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达妄本空
二、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知真本有
我们讲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在执持名号的时候,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开示,有三种念佛:
第一个惟念他佛,专注佛境,这个叫净土法门。
他佛这个他是指心外的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所以一般来说,专修事修的,他的所观境就是观察弥陀的相好、或者是弥陀的名号,来感应道交。
在净土宗的传承当中,以善导大师提倡专念他佛最为得力,善导大师强调三业专修:身业,所有佛都不拜,只专拜阿弥陀佛;口业,只称叹阿弥陀佛;意业,只观想阿弥陀佛:三业专修,能够万修万人去。这当然是有它的特色。
第二个惟念自佛,返观自心,圣道法门,这个就不是净土了,这个自就是自性弥陀。
他修行的时候,他可能念佛,但是他的重点在念佛是谁,所以他的所观境,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或者说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所以他的整个修行,是在恢复他的本来面目,所谓的返妄归真。
所以他的所观境不是佛的功德,他的所观境是一念心,这个是完全的自力法门。
第三个是末期祖师所强调的自他兼念,自他不二,禅净双修。
这个自指的是我们的心,他指的是佛的心──自他不二,简单的讲,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这样同体的现前一念心性,来修习所谓的禅净双修。
这个禅净双修的理论,我看净土宗的祖师当中,最早的是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他在《宗镜录》有很多禅净双修的观念。
到了第八祖莲池大师,你看《阿弥陀经疏钞》就有很多这种思想;到了第九祖的蕅益大师,就把禅净双修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看过历代的祖师,很少说一句佛号,三力具足──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本愿功德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
你看以前的时候,善导大师在念佛,他所强调的是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他很少在乎能念的心是什么,反正你就是一句佛号通身靠倒就对了,可能那个时候的人烦恼淡薄。
但是到了宋朝六祖以后,可能这个法门有问题了,众生在归依阿弥陀佛的时候,没有一些破障法门,可能会有困难。
所以在六祖的时候,净土宗就开始调整了,开始在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之外,又加一个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开始注意到调伏现行烦恼的问题,你不是归依就行了,你心中要有一定的觉悟的力量在,你心中要是颠倒,你归依也没有用。
当然,这个思想是有传承的,为什么?
《无量寿经》就是这个观念,《无量寿经》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甚至有一些古德,把发菩提心当往生的正因,他认为念佛是助缘:这二个是有争议。
总而言之,到了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以后,已经知道你心中的觉悟,对往生来说是扮演一半的角色,就是佛力的加被,还有你自身的觉悟,这二个要加强。所以到了蕅益大师,他讲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他就讲到事一心跟理一心。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强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达妄本空,这个见思就是贪嗔的烦恼,枝末无明。你刚开始要有无常、无我的智慧,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要有一些不随妄转的力量。你的心被妄想牵动,你要归依阿弥陀佛是没有用的,所以第二个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知真本有,这更难了。前面是达妄本空,这个是消除人我的对立。
我们讲有所得心,你要能够正念真如,真实的体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才能够消灭人跟人之间对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