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说:修行是修自己,不是改变别人,如果你修行只想让你老公不要再杀生、儿子不要再上网,这个叫执著了。我们修行是希望你念佛愿更多人都不要杀生,乃至就算他们在杀生,愿被杀掉的动物(透过)你念佛迴向给他们、超度它,所以你要达到力量首先你不能起烦恼,你不起烦恼就有力量,慢慢他们都接受你的感化,因缘就会成熟;如果你先为这个事情起烦恼,那就错了。
所以昨天我跟各位讲:前行、发菩提心。因为思维到这些动物的苦、你老公造恶业的苦、你儿子上网的苦,一即一切,所以对他们统统起大悲心,所以自己更要赶快成佛,你才能够帮助他们,现在只能跟他结缘,消消业障,然后你发起这个前行以后,自己在修行的时候很认真,最后迴向给这个世界...正在杀生的、正在上网、正在受苦的,当然你迴向完再迴向给你的先生跟小孩子,基本上来讲,如果你这样做请问你先生跟小孩子在造恶业,是不是成为你的助缘了呢?如果他不如此,你就不会这么精进了;如果你老公天天做好事、吃素,那你会觉得说:我就不用念佛了,他们都做好事了,我就安心了;所以不行的,所以菩萨是随时忆念众生苦,我要更精进才对啊!然后到时候你就'不可思议'就是这样。
不要有所求的、不是有所烦恼的、执著的去唸佛。所以你应该怎么办?就像现在这样就好了---努力的修行,迴向众生,最后迴向给他们,就是如此。但是,你不能说就像讲[效果]的,觉得说我念了老半天,他还没有好啊!不能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想法---有所求,你会退转的,但是你所做的一定对众生有帮助,也对你所烦恼的这个事情一定能够帮助到他,只是因缘具足了他就改变了,因缘还没有具足那你就继续努力,所以,这个在佛教裡面叫[转念]。
曾经有一位老和尚,他去被拔牙齿,结果拔到一半旁边的才知道说忘了打麻zui剂,然后拔完以后,医生赶快打麻zui剂,就和老和尚对不起,然后就问:“老和尚啊!刚刚你没打麻zui剂,人家拔你牙齿你怎么办?”老和尚说:“禅修空性,我一辈子修行,这就是我的业报啊!怎麽会忘了打麻醉剂呢?所以我那个时候更是禅修空性、安忍。”所以,就是如此,这个就是修行。
所以各位平常要努力的修行,如果事情来了,你就可以超越了,甚至你有很大的资粮。所以你不能保证你不会得癌症,谁也不能保证,这个世间变化无常的,像我很喜欢念噶玛巴,噶玛巴最疼爱的法子蒋贡康楚仁波切,上辈子他(蒋贡康楚仁波切)怎么往生的?他开车去找到了噶玛巴,很高兴,然后就撞死在路边了,但是他虽然撞死在路边,开车的那个喇嘛跟我讲过:他死的很安详,他的业报结束了,然后他乘愿再来,更欢喜,福报更大。
所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业报,哪一天海涛法师撞死在路边,这很正常,肉体可以死,但是我心不会死的,所以你活到一百岁、活到一百二,你总会死亡的对不对?各人有各人的死亡的方法,所以世间本来就变化无常的,所以不能在这个世间想要求一个安定,不可能的;这个世间只有极乐世界是安定的,其它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你不能管你的老公、主宰他,这个叫诸法无我。
他一下变好、一下变坏,这个叫诸行无常,就是这样。如果你一直期望他好,他不好这个叫『有苦皆受』,所以他们是不是跟你说法?所以你要怎么样?你要涅槃寂静,一心念佛,你不能去改变他,但是你把它做好,他会不会跟著改变?会,像我们大家努力地念佛诵经、努力施食,众生会不会改变?会,他就超度了,那样他就渐渐离苦了,冤亲债主就高兴了,我们做该做的事情。
办大事,以识为主
曾国藩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凡是办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识见,并以才能作为辅助。
识指的是见识、内心的格局,也就是面对问题时的思维高度,必须有足够的认识高度。
遇到大事,首先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是方针要有高度。
曾国藩明确告诉我们,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
所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难以成就大事。当然这里的“识”,不单单指知识,更指的是经验和见识。
而“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则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
不要因为有自己不能左右的的因素就不去努力,更不能因为自己努力了,最终却失败了而去怨天尤人。
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游一座古刹,看到一个小沙弥在一棵历经百年风霜的古松旁种一种观赏植物“夹竹桃”。
老先生由此感慨地说:“以前,僧人种树时,已经想到寺院百年以后的愿景,而今,小沙弥在这里种花,他的眼光仅仅是想到明年哪!”
一个人大事难成是因为心中的格局太小所致。
小沙弥种花,仅仅想到明年赏花;而僧人种植松树,则是看到了百年之后的愿景。
这就是见识和格局的差别。
见识与格局决定了你的层次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代表你水平的、展示你的生命层次的东西,不是金钱,也不是名利,因为这些都有可能失去。
真正决定你层次的就是你的见识与格局。
心学宗师王阳明十三岁时,母亲早逝。继母信鬼神。常常虐待他,父亲远在京师任职,不知王阳明的遭遇。
王阳明不得已,想利用继母笃信鬼神的弱点,于半夜悄悄起床,把茶盘放在佛堂门外,第二天早晨继母见了,觉得非常奇怪。
日后每天都如此,继母不由得心中发毛,但她对王阳明的态度依然如故。
有一天,王阳明到郊外找寻捕鸟人,买下一只平日罕见的怪鸟,偷偷放在继母被内。
继母整理床铺时,突然看见这只怪鸟,害怕鬼魅作祟,便赶紧请来巫婆占卜。
其实,王阳明早就买通巫婆,对继母说:
“王状元前妻对自己儿子遭人虐待很生气,上告天帝,现在天帝派阴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被中的怪鸟,就是阴兵的化身。”
继母听了这话,吓得脸色发青,赶紧下跪谢罪,王阳明也下跪向天帝求情,一旁的巫婆故意连声叹息离去。从此继母对王阳明便视如己出。
王阳明的继母,正是因为心中有“鬼神”,才会相信巫婆的说法,让迷信占据了内心,才让王阳明“有机可乘”。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内心“选择”看到的样子。这种“选择”往往都是不易察觉的。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
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
若是在愤怒、仇恨或是怀疑时,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
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
你相信潜规则,就会发现无数潜规则;
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
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
所以,决定人的视野的,决定人能看到什么风景的,不是人的眼睛,而是人内心的见识和格局。
通常,我们会认为命运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没有任何机会改变它,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有机会改变它。
所以,我们无须花太多的时间去解释过去,某人曾经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因此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应该这样想,而是必须认识每个人都有改变的能力。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老是指责别人为难我们,这个人对我做了这事,那个人对我做了那事,他障碍我,她障碍我等等,总是期待别人或外在的情况能够改变,这就好比是当新的政府官员、新的总理上任时,我们期待新的领袖会做出新的改变一样,总是对外寻找一个我们可以向他抱怨的人、一个可以做革新的人。
但事实上,改变必须从自身开始。我们才该向自己抱怨,我们需要给自己这个机会,如果自己不给自己机会,自己不改变自己,那么没有其他人会这么做,而这是最糟的情况。因为如果是别人障碍我们的话,我们还可以向别人抱怨,但如果是自己障碍自己的话,没有人会来向我们抱怨,也没有人会改变我们的情况。
所以,在抱怨别人前,我们首先要向自己抱怨,将这个机会给自己,改变自己。
往往,我们会觉得自己事事不顺,遭遇困难,别人具有优势,总是一帆风顺,而无论自己怎么做,总是无法出人头地,总有困难,总是失败,以至于有时我们会放弃。
事实上,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应该将它视为困难,而应该视它为机会。困难愈大,机会愈大。过去许多伟人,都是从困境中出头。因为这些困难,他们才有机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他们能够将困难转为学习、教育和咨询的来源,真正地用心受教,所以能够成为伟人。
伟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伟人。他们之能够成为伟人,并不是因为生活幸福快乐,而因为面临重大的困难和痛苦。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伟人,取决于他如何面对困难。普通人遇到困难,便垂头丧气,俯首称臣。伟人拒绝视痛苦为痛苦,而是视痛苦为机会,从错误和困难中学习,转困难为自己的朋友,利用它来提升自己。
所以,我们不应该将困难视为敌人,而应将它视为朋友。这样,我们便可以利用它来改善自己。例如,没有遭遇到困难,事事顺利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努力精进。如果我们想要修忍辱,但没有遭遇任何困难,也就没有修持忍辱的对象。这就好比是有人给我们好吃的东西,我们就好好的地享用,不需要修忍辱,而且如果不享用它的话,反倒是自己的损失。
所以,顺境中没有修持的机会,只有在逆境时,我们才有机会真正展现自己的力量。这就好比是一个柔道高手,如果对手是个普通人,他就没有机会提升自己的功夫,展现自己真正的力量。唯有对手与自己旗鼓相当,或是比自己还高明时,他才有机会展露自己的功力,或是开创新的招数。
因此,我们真的应该将困难视为是一个机会,它可以提升、增强我们的力量,庄严我们。帮助我们展现真正的本色的,正是这些困难。
阻止我们改变的,是我们的傲慢。我们对自己的现况感到满意、高兴,觉得自己赢家,但事实上这是不行的。
傲慢在藏文中是获胜、战胜的意思,但这里我们需要战胜的是自己的傲慢。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过去的表现还不错,但是我们需要精益求精,更上层楼。如果对现况感到自满,那么就没有改变的机会。
噶玛(karma)是梵文的音,意思是“业”,从造业方面来说有分身、口、意三个部分,从果上面来说,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从时间方面来说,有造作行为前的动机我们称做“思业”,以及由思业而发动的身、语等行为叫做“思己业”。
比如说:我现在透过很多表情在说话,这个说话的当下就是在造作语业,而手势就是在造作身业。因此,善业、恶业都取决于自己。
假如我的念头是清净的、尊敬的、慈爱他人的话,即会成为善业。假如动机是我慢的、嫉妒的、对他人带着恶念的话,即会成为恶业。因此,所谓的业,并非只是前世所造作的,而是每一个当下都在造作。
当谈到业的时候,有些人会感到有一些疑问,虽然佛教里没有谈到有一个造物主,但是会说一切都是依靠业而产生,这种说法不就跟有一个造物主的观点一样吗?
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因为当我们谈到一个造物主的话,是由他所控制,我们是完全没有自主权的。但是我们说到业的时候,并不完全都受到业的控制,我们还是能够改变它,始终我们是有能力改变业力的某些部分的,所以造物主和业的观点是不同的。
因此业力是能够改变的。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我们出国时,首先到了机场,买了机票,这时我们还能决定到底要不要上飞机。然后check in了…一直走进去,登上楼梯,在这之前我们也还能决定要不要飞。甚至上了飞机,坐到位子上,在门还没关上之前,我们也都还有能力决定要不要出来。但如果门关上了,飞机起飞了,那就飞了。总之,业力能否改变是取决于我们,而不是业力本身。
尤其这个时代,思想的力量变的更大,所以业力会成熟地更快;现在想现在就成熟。例如一个歌星演唱的时候,若是具备了善心、喜乐心的话,他能在一刹那间让上千万的观众,变成是他的朋友一般,这是很不可思议的,陌生人在刹那间就变成熟人了。
随时我们都在造业。所谓的一生,不是说几年是一生,也不是说几天是一生,可以说每一分钟就是一生,而当下所做的每件事,就是一生的大事。所以我们要很谨慎,如果认为只是小事而轻忽的话,会让我们一生都不快乐的。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天早上,有一对夫妻突然起了争执,但是就是几句话,让他们一天都不开心。上班时,工作不顺利;开车时,也无法专心开车,横冲直撞,总是不开心。最后吵翻了,甚至上了法庭,也离婚了。整个痛苦的情况,其实最开始的因是什么呢?只是那天早上短短几分钟的短短几句话而起;可以说小小的原因就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从我们生活的经验来看,事实上百分之七、八十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百分之二、三十才是取决于运气。对于一个相信因果的人来说,无论外在有没有一个救怙主,他自己也能保护自己,自己就能成为自己的救怙。
这里有一个故事,是我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寺院请我去,在安排我住宿的房间里,放着不少东西,我想这个房间是准备给我的,所以想看看房间里的东西应该无所谓,就在各种东西里面,发现了一片光碟是新的,就拿起光碟想要带回去看看。那时我身旁没有什么人,也相信应该没有监视器,我在房里自由的一边转着一边问自己:“你一定需要看吗?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吗?然后就觉得,噢,不应该拿的。”由于自己想要做个诚实的人,于是就将光碟放回了抽屉,并说了声:“对不起,再见!”就将光碟放回了原处,没有拿了。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事件,却也没有辜负了自己的未来。
就像这个故事,如果我们相信因果的话,会有不一样的思考。佛陀也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一点,生起确信,强烈的想改变自己:首先要思维“什么是修行?”接着要生起确信来修持。修行不是“因为别人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的一件事情,修行、学佛不是因为大家都在修这个法,所以我也去修,大家都去某个地方所以我也去,不再是这样,对学佛首先有正确认识,因为这是你透过自己去观察、去试验,知道这方法有没有用,这方法是好或坏、善还是恶、有利或有弊,了解之后,认真对待你自己,调伏自心。
你要调伏自心时,是无法依靠模仿而得到的,唯有靠自己认真实践才有可能得到,毕竟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这是整个修行我们首先要去面对的重点,唯有去认真了解,才有可能认识到。首先你要有很强烈的心想去改变,去调伏难以调伏的心,有了这种真心之后,唯有透过自己去实践才能改变。
第二点,起心动念,就是实修的起点:要知道心的力量真的很大,当然身体的行为、语言也可以累积很多的善,但重点是在于心,你随时的起心动念都是具备力量的,要试着让心思维善的事物,这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抓到要点,任何时间都从起心动念修起,那很自然其他的善也会水到渠成,譬如身的善、语的善等,也自然会积聚发生。
我们常常谈到改变、改变,但「改变」并不只是指外在,当然外在很容易改变,涂一涂会让脸白一些,衣服穿好一点,是会有些改变;但外在再怎么改变,不从心改变起,还是没意义。就好像有些人心里其实不认同或者有着负面想法,却假装地说「可以呀」。身体的改变没用,语言的改变没用,重点是心要有所改变,这才是真正的改变。
这里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小官有个随从,有次这个小官想照镜子,结果一看镜子就说:“哇,这是谁,怎么长得这么丑?”就要把镜子丢掉,这时侍从也傻、说溜嘴了:“你看一次就想吐了,我可是天天看呢!”就像这个故事一样,我们有时就像是这个官员一样,以为把镜子丢掉就没事了,但其实脸是长在自己脸上,不是长在镜子上;再怎么试着丢掉外在的东西,也无法丢掉心中的恶或不善。
第三点,从心开始,改变自己:许多人可能心中充满烦恼,不去面对、不去对治,只是一味假装、压抑,其实这是没有用的。可能以为别人不知道、看不到、感觉不到,所以压着、装着,这是没有用的。你看很多修行者或者一些很善良的人,不用刻意去装,本来心就很开阔、很平静,因此他们不需要刻意去忍;但很多时候很多人修行修得很苦,这是因为刻意去压抑,这样反而不是如法的修持了。
希望大家知道:修行的重点是改变自己的心,所有的改变都是从心开始,不是外在的改变。不然只是会说自己学佛、学佛,说自己是佛弟子,但若没有抓到要点,只会说嘴,只是自己欺骗自己。现在欺骗自己,不要到死的那一刻都还在骗自己,那就太可惜了。最重要的是要去观察、好好问问自己:“我为何要学佛?”“我有没有想要从内心改变自己?”
很多人谈到「业力」时,都想得太简单,因此,看到有人今生做很多好事但下场惨、或做很多坏事但一切顺遂等,就觉得生起怀疑。
或有人会误解业果,认为业力因果是发生在「我」与「对方」两者间的单纯循环,但并非如此,业力的牵涉范围其实非常广,不仅地球,甚至整个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发生,都是息息相关的,不像我们平常想的那么简单容易。
所以希望大家往后谈论业力因果时,不要局限于「与某人的关系」或「今生的关系」而已,心要放大,去深思熟虑,这是很重要的。
总之,我们现在人与人之间、整个生命之间息息相关、苦乐互存,同时,现今大家活在网络时代,关系更加紧密,大家也因此都有一种责任。
而你是否自认自己有责任,端视于你是否去关心这一切,你是否真的具备慈心和悲心,而去关心这一切,因为如果当你对周遭一切都漠然以待时,就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责任。
总之,学习「业力因果」的重点,就如同之前所提,除佛之外,我等是不可能学习之后,就完全明了因果的,但根据噶举祖师教言,学习因果的重点,是在于教导我们「看到自己的过失,并且看到别人的功德」。
若学习因果后,就去看对方哪里错,就毫无意义;而「要去看自己过失」,不是意谓要去批评自己、去自残等等,而是带着一种悲心和积极的心,看到自己的过失,并加以改进。
「看到别人的功德」,是指尊重他人,如果可以如此地反省自我和赞叹他人,自然就可以做到止恶行善,否则,若只是很傲慢的学着因果道理,并拿来指责别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止恶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