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驿站精神
作者:杨成果(齐鲁枣庄)
主播:雪儿
今年的春节回到了故乡滕州市鲍沟。安静的除夕被零星的爆竹惊醒。万家灯火的温馨里,合家团圆。新农村的建设日新月异,也彰显了新时代老传统的魅力,红色的精神也得到传承。在张埠村看到一个农民杨华办的红色文化中心,也被称为“红色驿站”
张埠村在104国道边上,从北京到福州的汽车,南来北往,川流不息。据说,滕州境内古代“官路”的遗迹甚为明显,如今出城沿善国南路向南沙河去的公路东侧的深沟,就是当年的古驿道。这条沟蜿蜒崎岖,南北贯穿滕州全境,大致与今天的104国道平行。鲍沟,兴许就是当年古驿道。现代公路的路基大都高出地面,为什么古驿道却陷在深沟里?有千年的古路,熬成沟的说法。这一个“熬”字,道尽了历史岁月的沧桑。这条古道沿途经过的乡镇还遗留着地名上的痕迹,如“柴胡店”、“官桥”、“时店”、“十里铺”、“关路口”等,南沙河原叫“沙河店”,龙阳本称“龙阳店”,这些都是当年大道旁的旅店和村庄。民间传说,这条古道北通北京,南达南京,三国时代的关羽就带兵走过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马路”。
过年在村里面待了几天,觉得冷清一些,没有过去的挨家逐户拜大年的热闹气氛情况,乡下文化活动也少,民俗的东西越来越淡,在乡下就像茫茫的大海无处可去。听说本村兄弟杨华在104国道边上搞了一个红色展览馆,乡亲们都说里面内容很丰富,知道共产党从哪里来。也被人称为红色驿站。于是邀约乡土作家王庆祥老师,在大年初五的中午去杨华的红色书屋参观学习。
杨华的红色展览馆就在104国道边上,朝南就是“官桥”。古时候,这里从南方到北方,孔夫子从鲁国、邹国、滕国、宋国、楚国,也许都在这条路上走过,可是现在都已经是遥远的历史了。
到了展览馆一看,门面上很朴素的。一排九间房子,横在路边上,走进去一看,一眼看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调研过程,恩格斯调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后面是毛泽东建党和领导秋收起义的画面。这个红色文化中心经过装饰和改造,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其中也陈列了著名新华社记者李锦先生调查研究的事迹。
在这荒凉的乡村,蓦然看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起源,就像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在眼前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红色之路,在眼前伸展着,从记忆深处走来。
杨华,是张埠村的村民,年刚40,正当壮年。在公路边上修汽车、光伏发电为生。建起这个红色纪念馆,是他在建党100周年前萌发的想法。八路军115师是从枣庄到沂蒙山开辟根据地,从而创立了“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在学习党史时,杨华连续数次到四面是悬崖峭壁的九间棚村参观。他知道先有九间棚典型,后有沂蒙精神概念。在这里,他认识了把沂蒙精神和九间棚典型推出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锦。
李锦是江苏射阳人,《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他长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所写“思路型”调查为39位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要求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学习李锦调查研究事迹活动;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1994年,胡锦涛听取其汇报九间棚调研情况时赞扬他“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 在这里我们系统的了解了杨华筹办这个红色书屋的想法。他介绍李锦在1989年的特殊时刻,在我们国家遇到极大困难的时候,他深入这个村庄,提炼出九间棚精神,把这个典型推向全国。沂蒙山的人赞扬他,夸奖他,说他是一个大仁大义、心中有大爱的人。在30年间,他蹲点在这个村庄,把家安在这里。把这个村庄建成一个沂蒙山的一颗明珠,村里人说“他把好事坐成一座山,自己不带半根草走。”这里的九间棚精神调研展览馆,以李锦调研的履迹陈列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过程。李锦说,我们都是历史的过路人,只为人们留下一点痕迹。这种大爱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杨华。他觉得,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就是从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是,他萌生了把沂蒙精神展览和李锦调查研究的展览移植到自己的家乡。而鲍沟镇还没有一个展览馆,杨华的做法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也得到李锦的理解,李锦无偿赠送了两个展览与部分图书。春节前,杨华红色展览馆展览了,成了古老古驿道上一个红色文化驿站。
从外地回家过年的人带全家人来参观红色驿站。村支部书记某某说,“马克思、毛主席都是大爱之人,为人民谋幸福。李锦老师也是有大爱之人,帮助九间棚与沂蒙人民。我们村的小杨把这种大爱精神引到我们这里来,让我们这个荒凉的村庄有更多的人接受红色文化,让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在这里传下去。”
春节期间,张埠村的群众,一户一户的都到杨华红色文化中心来看展览,在马克思、毛泽东和习近平等光辉形象前驻足,人们感叹着“革命,不容易啊,这些都是大爱之人”。
有一个78岁的老人张振连说,“现在年轻人不知道呀,过去共产党在开辟的时候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没有他们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1945年出生的老人周玉太也说,“这个展览办得好,让年轻人知道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这里还有12个书橱,有农村政治、文化与法治书籍。党支部书记领着党员来参观学习,知道杨华做了一件好事,把共产党的历史,在我们这里看了一遍,让我们心里更亮堂了,让我们跟党走。
山东省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某某特地赶来,赠送了珍藏的100多幅毛泽东画像,枣庄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高念文专程从枣庄赶来,他说,“这个展览实在是好,让党的历史在农村传承下去,这一个小青年是有心人,他也是大爱。”
这个展览馆,小杨还做着修理汽车的业务。展览馆南三清阁羊汤,南来北往的汽车司机在这里休息一下,吃过饭加点油然后再在看这个展览。江苏省盐城潘林生、仇巧干与蔡全勇在这里待了一个小时,一幅一幅照片看过去,他们乐哈哈的说,“就像共产党的红船精神,他从井冈山来,延安来,沂蒙山来,现在又把红船文化在这个驿站边建立起来。让远行的人在这里,就像茫茫的大海,走进了温暖的港湾,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温暖和力量。
这位江苏人说:“我在这里休息,吃饱了,喝足了,又喂饱了脑袋,开车更有力气了。我给你传传名,让人们都来看。”
小杨脸上溢出了欣喜的笑容。滕州鲍沟镇第一家红色传统教育基地,也可以说是山东省唯一一家来自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自筹资金自建的这样一种旨在宣传红色文化的书屋。他的行动得到了枣庄市政协,和滕州市委宣传部领导及鲍沟镇的领导地关心和重视,这个展览馆正在进一步完善。
我猛然想起王学仲艺术馆里珍藏着一块镌有“鲁国驿”三字的秦砖,该砖似乎是古代鲁国“邮电局”的门招牌。在有无线电通讯以前,古代的官方公文要通过专门驿道上的快马传递,根据文件急需的程度而分六百里或八百里等快马传递,差人身背公文急件,骑马在驿道上飞奔,每到一处驿站换马不歇人,日夜奔驰。这“鲁国驿”,该是山东境内大道上的一处驿站吧,而这条官员走马的驿道,老百姓就称之为“官路”。
滕州扼鲁南、苏北的门户,亦称“九省通衢”,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和鲁南重镇。《滕县志.艺文志》中,收集了许多途径滕县的历代文人墨客们描写的滕县古道和古滕景物的诗篇。明代的李流芳在《滕县道中》这样描写了沿途的风光:“山欲开云柳乍风,杜梨花开小桃红。三年三月官桥路,策蹇经行似梦中。”诗人在初春时节途径官桥一带,眼见古道两旁的景致,不禁发出“人在画中游”的感叹。时值严寒的四九天,我们看不到“杜梨花开小桃红”。但是看到马克思对人类真理的开拓,看到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看到习近平对沂蒙精神的赞扬,也看到李锦将这些珍贵的东西的整理与传承,我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一代一代人手下传承下来,红色历史就是这样一站一站传承下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我们思想在参观时颇为震撼,同时也感到了民族的希望,一个最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忘初心,从微薄的小事做起,爱家爱国,国之复兴指日可待!
春节回到故乡,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就像大海中的一片航船,乡村的文化并没有枯竭下去,冷落下去,红色文化的火炬,在这个古老的驿站边上燃烧着。我内心祝愿着这种代代传承的红色驿站精神,是对先进文化的热爱精神,是一种大爱精神。这个乡村的红色驿站也像一艘渡船,把人们载向红色的文化港口,愿这个农民办的红色文化中心越来越红火。
家乡的红色驿站哟!在北京至福州的大道边,就像红色火炬,熊熊燃烧。
——————作者简介—————
——————诵者简介——————
02166272798 0216626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