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则天史话》序
文/张康德

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名曌,生于唐武德七年(624)正月二十三日,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出身官宦之家(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其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唐太宗临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李治立武氏为皇后。
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武则天自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唐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卒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是一位罪孽深重与杰出光辉、残忍与仁慈并存的人,矛盾与统一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既是“佛”,又是“魔”,是二者结合的化身。我认同对她的如下评说:武则天的一生实在不凡,为达个人目的不惜一切手段,残杀无辜,为满足个人欲望,性生活极度糜烂。但她统治的数十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她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她大刀阔斧地改革与历史功绩和错误相比难以同日而语。在经济上,她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以保障农时。自她垂帘听政及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户籍人口大量增加。在军事上,维持了大唐的疆域和地位。她除了胆大心细外,又有独特的创造力和任人之明,并能量才使用,使贤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她除了身为执政者应具备的器量外,还有一种太古巫女般的神秘性,她的存在与特殊,后人很难有人超越她的。
唯一一代女皇,人生跌宕起伏,纵横武周时代,情节波澜壮阔。就整个大唐而言,武周算一段插曲,但却激越高亢,千古绝唱,甚至是承上启下,余音不断,关于她的传闻和争议,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她留给我们的思考,横跨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历久弥新。
开封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郑金河(1950-)先生酷爱研究中国历史,喜爱收集历史实物和文献资料,并潜心钻研。他以一种文化传承的自觉精神,经年累月,厚积薄发;他凭着爱好史学的良知,以大量史料为基础,拚弃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去伪存真,正确解读了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他这种脚踏实际的科学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重的。由于自身条件和多方面的限制,尽管该书的编写体例、内容情节、文献考证个别地方出现了断档,章法结构、句式修辞、标点符号还存在一些暇疵,但都不影响它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它为我们研究大唐武周这段历史插曲,开阔了视野。伴随《武则天史话》的出版发行,相信它会带领读者触摸历史,探知历史,拔开迷雾,还原史实真相,在浅析解读故事中寻找快乐与智慧。
是为序。
2022年2月6日于咸阳市乾陵博物馆
作者简介:张康德,陕西眉县人,生于1963年2月6日,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九三学社社员。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央文史研究馆、陕西省文史研究馆、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乾陵博物馆顾问,中国唐史研究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地方志学会理事,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