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熟秋传奇
梁雨情
引子
李熟秋,原名李学庠,又名李实,原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安福县城南人,是李时芳先祖的第十一代孙。时芳先祖于明末清初游学来滇,途经现镇沅县的者东、勐大的大井、振太的上索岗等处,最终在现在振太的紫马街定居了下来。致李熟秋代,已是第十一代了。熟秋公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当时振太地方在战乱平息后,经过重建家园,休养生息,社会已日趋稳定繁荣,云南省景东县考棚恢复科举考试,各乡村私孰又开始收“蒙童”生。光绪八年(1882),熟秋公6岁,入紫马村私塾,就塾师、叔父李文义(光绪四年贡生)启蒙。在私塾刻苦读书六年中,得到塾师李文义的全心栽培,从此扎下了深厚的学问功底,以至于后来成了振太最早的新式学堂之创建人。且,为了捍卫前景东县大部分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做了民兵首领,亲剿了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似匪确霸的小厂街苏大人。
①
雄心建成新式学堂
时值清末,正是中国人民已经觉醒,对内要推翻清朝的封建统制,对外要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云南的昆明同全国一样,革命形势如火如茶。自1905年孙中山先生到日本组成同盟会后,云南留日学生先后参加同盟会的就有四十多人,组成了同盟会支部。会员中,赵伸、李根源在东京创办《云南杂志》,宣传革命思想,揭露英、法帝国主义对云南的侵略活动,号召国民起来推翻腐朽卖国的满清王朝。每期杂志都经过千辛万苦、漂洋过海的寄回云南。暗中传播,多少国内知识青年争着阅读。
1908年后,留日学生纷纷回滇,其中的同盟会员,有的分配到云南改编的新军中任职,有的到新成立的云南讲武堂中专门培训军官。在他们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的活动下,广大知识青年的觉悟迅速提高,纷纷秘密的加入了同盟会,为云南发动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时在昆明读书深造的李熟秋深受教益和鼓舞,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在心中扎下了根,像一团烈火一样时时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他毅然剪下自己的满奴大辫子,用实际行动与清王朝作了不改的决裂,并永(勇)耀积极的投身于民主革命运动的大潮中。
李熟秋的一生,短短四十三年的似水流年中,原本有两次辉煌生命的机会,但因时流琐事,最终都与冥冥之中的“却数”作了永恒的挥手告别。第一次是宣统元年(1909),他在云南省法政学堂毕业,被知名人士和学校选(保)送去日本留学,再进一步深造攻读政法,以备后来为国之栋梁。但在回家(现镇沅,时属景东县)振太紫马街收拾行装起程时,看到妻弱子幼的实际情景,最终他撕心裂肺的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到时景东县任地方自治总董。第二次是咸丰、同治年间,因战乱停考科举,光绪年间又恢复,至宣统又费出了科举。熟秋先先认为废出科举是好事,应让文化更加发展,不能给学童无校可入,他为了改变此种局面,决心开创农村新式教育。他大声疾呼:“童学生无学校上课,我们来办”。此时的李熟秋在地方已博德名声,又一次被“官派,东渡日本深造”,但为了创办新式学堂,第二次又与出国深造作了决别。
宣统二年(1902)2月,李熟秋先生经过筹集资经、选定校址、聘请和培训教师,终于在现镇沅二中仓圣宫北面,将新式小学堂建成,定校名为“泰和高初两等小学堂”,并开第一班课,招收学生60名。又于民国元年(1912)将泰和高初两等小学堂更称为“泰和高初两级小学校”,熟秋先生本人任校长,并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六个年级六个班,一并七个班。并先例招收部份女生入学,从此首创振泰女子入学读书先举,这在振泰堪称前无古人。从此振泰的文化蒸蒸日上,至今已不知培育了多少振泰的文化人,更不知为国家输送了多少栋梁之材,乃至永恒。
②
剿苏三宝全情
新式学校正式开学后不久,学校便组织了一次空前盛大的庆祝会,庆祝建校成功,同时也庆祝“辛亥革命和昆明重九起义”,推翻封建帝制的胜利,组织学生大演大唱、宣传革命的胜利和封建王朝的从此覆灭。由于此次演出的声势浩大,被学校办演得有声有色。又是社会革新正在兴起之时,便触怒了守旧派和部份清王朝的残余势力。
演出的内容中,还包括男人彻底剪发辫,女人彻底不缠脚,并宣传云南军政府施政纲领,拥护禁鸦片烟等革新内容。声势传到了距振太草皮街50多公里外的西边永秀小厂街苏三宝的耳朵里。就影起了这个落后守旧、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清朝遗老苏三宝(又名:苏大人)的恐慌和仇视。这个靠镇压人民起家的山大王按奈不住了,他要动手宰杀推翻满清和教育革新的人。李熟秋,这个当时在振太小学响当当的革新人物,便被苏三宝拿入法(罚)眼了。他放话说:“李熟秋学洋教,他要让李学牛叫”。因为苏大人顽固维护封建统治,抵制共和正体,仇恨教育革新,他认为不严重惩罚李熟秋,对他的封建统治利益将受到严重威胁。
那么?苏三宝(苏大人)是何许人也?翻开《景东彝族自治县县志》里,便可知其端倪。原籍是云南省双柏县人。道光九(1829)年生,幼年家贫,到景东县帮工度日,最终落籍驻足永秀小厂街。咸丰六年前后期,哀牢山彝族农民李文学举起反清义旗,后又联合田四浪领导的哈尼族起义军,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联军与杜文秀回民起义军互相声援,抗制了景东、镇沅等广大地区。永秀蛮笑营回民首领马镇东起义响应。当时的苏三宝便趁机投奔了马镇东,当马镇东家的马夫。由于身强力壮,表现忠顺勇敢,渐渐被马镇东重用。可是苏三宝暗下野心勃勃,以种种手断拢络人心,拉帮结伙,图谋不轨。而他的阴谋终被马镇东识破,欲斩其首,但因设计事机不秘,被苏三宝知晓,苏三宝便用人在阉鸡翅膀下暗藏匕首,伪装特为马镇东跪献大阉鸡,当马镇东要接阉鸡时,突然双手握匕首刺向马镇东。马镇东受伤奔逃,却被潜伏在山垭口草丛中的苏三宝枪击毙命,一代枭雄马镇东的人生,便在苏三宝的谋杀里画上永恒的句号了。从此,苏三宝夺取了马镇东的兵权,占山为王。横行在澜沧江戛里一带。
起义联军失败后,苏三宝接受招抚,被清朝庭封为“花翎副将,授巴图鲁(勇士)”的封号。苏三宝回永秀后,将马镇东全部家产包括爱妾占为己有。杀戮回民起义骨干及回民无数,自诩是清王朝封的八个“大人”之一,欺骗附近百姓,强迫称之为“苏大人”。从此澜沧江戛里一带,苏三宝的名字消失了,江以江外只知道有一个霸主“苏大人”。苏大人火拼了周围的其他土豪,势力范围遍及澜沧江东岸的景东县西区、南区及澜沧江西岸的云县、临沧县大片地区。苏大人得了权势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咨意派工派款,在险要地点处建碉筑堡,并建营寨、衙门。强迫农民种殖鸦片烟。自制土枪土炮,横行霸道,在江边街修望江楼,供其观赏风景,作威作虎。每逢小厂街天,卫士置椅于街头,苏大人端坐其上,凡上街男女老少,都得向苏大人磕头。其毒手连为其建房装雕的剑川工匠也不放过,表面上付给工钱,转脸便暗地派人杀害夺回银两,惨无人道,百姓不堪其苦。且因其独霸一方致清廷政令阻塞,影响临近各属,劣迹已甚昭彰。
云南“重九”光复后,云南军政府领导全省革新创业。苏大人仍坚持反动,不服节制,任意妄为,由于所谓“山高皇帝远”,所以他反而更加肆无忌惮的压迫压榨地方人民。介于周边百姓疾苦无奈的呼应下,此时的李熟秋发起并联络西区、南区有识之士,领衔上书云南军政府,列罪控告苏三宝(苏大人)。终于得到云南军政府的公文批准,示为剿办,通知大理新军处理。鉴于苏大人占山为王四十多年,私置军械,拥有常备武装,并有诸多田庄粮食之地,在他统治的范围地还随时可纠集众多喽啰,反动势力甚为雄厚。当时李根源(辛亥元勋)将军率新军劲旅驻扎大理,节制治理滇西。得悉苏大人的罪行后,极为震怒,就急时派出救民伐罪之师,发兵一营,前往景东剿办。由四队长张定甲节制的国民军帮带张世梁与林春华,共为调度。并派林春华兼署景东直隶厅同知。林置理景东后,迅即通知南区、西区组织强大民团,按统一部署,于民国元(1912)年9月15日分兵四路进剿苏大人。
西区民团作向导并配合携带野战山炮等时精税武器的大理新军劲旅,由景东西区南下直扑苏大人的老剿后大门,南区振太民团由李熟秋组织并领导,承担从正面主攻苏大人老巢并扫荡民乐、戛里一带苏大人的反动势力,当时南区振泰李熟秋组领的民团是剿迁苏大人家的民团主力,兵员最多也最精干。振泰上世纪七、八十岁的老一辈们,都可传载作证,文索村的王体元负责后勤,筹办粮草。平掌村的刘开汉为先峰队队长攻松毛林正面;紫马街李熟秋的三弟李育英率领一支民军直取民乐,攻击由苏大人最得力的悍将,其儿子苏三少爷驻守的民乐田庄;山街的李建堂率一支民军沿蛮笑河东岸南下,牵制河西岸苏大人的部众,会合民团主力进攻小厂街。振泰的全部剿苏民团大军,都统一由李熟秋领导支配。数路盟军齐进围攻,苏大人倾剿出动抵抗,其主力摆在振泰民团的进攻方向,并加强松毛林等处碉堡的防守力量。苏大人的前锋军行至邦雅的三台坡,与张世梁的“禁烟连”发生恶战后,最终溃败逃退。
振泰民团先锋部队向苏大人的老巢小厂街进攻,进到松毛林遇到苏部凭坚顽抗,发生了激烈拼杀。刘开汉先锋官身先士卒,民团战士个个奋勇争先,终于攻克松毛林,渡过蛮笑河,续续向小厂街突进。苏大人喽啰节节败退,龟缩于小厂街衙门顽抗。大理新军用野战炮轰其衙门后大门,显示巨大威力,盟军从四面八方攻上山头,占据营垒,最后决战于小厂街衙门。这时长期被苏大人协迫跟随他的喽啰及戛里、永秀一带老百姓多已看清大势,纷纷脱离了他。连他最宠爱的小老婆也起来反对他,她利用计谋策动王三新爷反戈。盟军还在苏的家丁中分化瓦解,争取家丁做内应,事先放水浇湿大炮引火线,使关健时大炮失灵,苏大人顽固到㡳,龟缩衙门仍率家丁卫士顽抗,最终他的大腿被盟军打伤,见败局已定,才散金银命家丁四散。却单独命贴身卫士、振泰黄梨弯岩脚人黄顺保(1957年老死家中)背他到山后,苏大人将黄卫士经常配带的两支手枪送黄一支,命黄赶快逃命,他自留一支。黄顺保遵命走离数步后就听见枪响,原来苏大人已自缢(自杀)了,盟军在小厂街后山搜找到苏“尸体后,砍下他的头,带回景东县城挂在过街楼示众,其驻守民乐田庄的三儿子苏三少爷,在振泰李熟秋民团的征剿下,败逃振泰的秀山,被其部下王三新爷反戈斩杀。自此,轰动四十多年、在澜沧江江以江外横行霸道、做尽坏事、权压霸色的苏三宝及儿子苏三少爷父子两个的恶控时期,在民国元年(壬子年)9月15日,宣告覆灭结束。
以大理新军和时景东县南五区振泰紫马街李熟秋(时为泰和初高两级小学校校长)为首的剿苏战斗胜利后,创刻剿苏石碑一块,原立于蛮笑河口澜沧江岸望江楼,解放后,连带苏大人家部份木雕物件等,收集珍存于现景东县文化馆。
③
剿苏后罹祸罹难
然而,世间的事情总不随人意,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更应是恶事虽然逢善败,却在风云变幻中。苏大人父子覆灭后,蔡锷、李根源两大军政官相继离滇,苏大人的儿媳妇凭借容色优势,到云南省上去为公公和丈夫苏三少爷翻案,编造说,省军政府批示是“抚办”而不是“剿办”,向省法院起诉,时省法院个别政官人员和苏三少爷婆姨有染,便以不按“抚办”为事由,派出省武装法警缉拿林知事和李熟秋。并下令景东县缉拿振泰的刘开汉、王三新爷及南区、西区参与剿苏的诸多人。林知事奔赴广州找同盟会,刘开汉已去世。王三新爷关死狱中(据说是他杀)。南区振泰紫马街的李熟秋,从此就过上了颠沛流离的避藏生活。
李熟秋先是在振泰河两岸的草丛树林中栖身,东躲西藏,还曾避难到现镇沅县按板镇罗家。李熟秋先生受到地方老百姓的爱戴和保护,未被省派法警发视。然而法警在振泰不分次数的来回奔袭,防不甚防。最终熟秋先生逃奔到思茅道尹徐召武幕下避难。徐道尹曾是李熟秋的老师,极力给与保护。还保荐其出任县长,熟秋先生婉却不受。徐道尹先生时评说:“弟子李熟秋有江南才子之风,志不在官职”。民国四(1915)年12月,蔡锷返滇发动反袁护国,省对苏大人案才缓和了下来。民国五(1916)年李熟秋从思茅返回家乡振泰,又公开出面指导学校工作。动员学生家长支持毕业子弟继续升学。其实,李熟秋从1913年以来,虽因苏案罹祸,但一直还是名誉校长。
民国四(1915)年5月,熟秋先生由于苏大人案罹祸,长期颠沛流离,心力交悴,因小染痢疾,最终医治无效而辞世。英年早逝,享年43岁,这个剿苏英雄、这颗振泰的文化启明星殒落了,这是振泰人民的一大损失。治丧之日,灵堂设紫马街中寨本宅。太和小学师生及社会乡绅父老各界民众临宅吊唁,祭幛挽联如织,丧仪空前,送殡队伍长达里许。太和高初两等小学校师生敬送一挽联,是对熟秋先生最公正、最确切的评论,左:“既自留学而还,始知社会建设,首在地方,积金资、建校舍、堂哉、皇哉,俾乡人有所矜式;右:自从维新以后,深信人类进步,端推教育,启愚蒙、培雅化、高矣、美矣,微先生其谁与归。”
熟秋先生幼时的同学,长同游泮,同事其间,砥砺切磋,有逾恒人之肖陈纪先生为熟秋公撰修墓志,高度评价熟秋公创办新学巍巍功德,为救民于水火伐罪致蒙冤受屈,终无怨无悔独任其祸,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遽尔英年早逝,不胜哀痛。墓志原刻于墓碑两侧,墓碑碑文由熟秋先生在昆明读书时的好友、著名书法家陈荣昌先生亲笔所写,可惜于1958年迁墓时被毁了。
④
功利千秋永放光
熟秋公一生寻求新知,坚持进步,反对落后,捍卫革命共和,反对封建统治。单在家乡振泰就锤定了前所未有的四个第一,即:
第一个反封建统治,号召实行男人剪长发。
第一个解脱妇女缠足(裹小脚)。
第一个解除重男轻女,男女平等,使女人能入学读书。
第一个创建新式小学堂(校)。
短短43年的风雨兼程、吉凶相伴中,留下了功利千秋、不可磨灭的伟绩。特别是组织民团剿办满清遗孽,捍卫新权,实是“时”为轰动的人民英雄。虽因剿苏大人案被诬害罹难,吃尽苦头却无怨无悔,他永远活在镇沅振太侨乡人人们的心中,亘古不变,代代传承。
作者简介
梁雨情,彝族,笔名,草根创作人。函授大专班文秘毕业,从事写作10余年,自由创作者,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人,云南省普洱市注册作家,镇沅县作家协会会员,镇沅县苦聪人民族研究文化会会员。作品多见“普洱微太和网、百度、印象镇沅、今日振太、今日头条网”等,2019年出版散文、小说集《最后的谷子》,专写小说、散文、诗歌,现专攻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探研。
制作:高山雪莲
高山雪莲:原名李春莲,河北泊头人,中国微信诗歌学会会员。喜欢诗歌,散文,古诗,更喜欢画画,主画于莲花、人物、马匹。
心语语录:一本书、一盏茶、一份安闲、一份淡雅。
做个素人:随心、随缘、平平常常、自自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