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传记文学《裸山》
第35集《手疾眼快“闪手扶楔”的嫩女子》
文/王世安 诵/旭洋
没人相信,甚至连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她竟成功了。一个整天围着锅台转的瘦骨嶙峋的小个儿女人,通过目视、测验、闪光、命令等环节,竟然鬼使神差地练就一手绝招。这一绝招,连那些手疾眼快的人,也啧啧称赞。他们带着无比羡慕的目光,纷纷竖起大拇指,感叹道:“小白丫,真厉害!”小白丫,何许人也?其实并非别人,就是跟咱朝夕相处的老婆,原名叫王秀兰,现名叫王伟,雅号叫小白丫。后文就叫她小白丫吧,这样显得顺口、接地气。
当年咱和小白丫,从河边运回直径似小缸粗的大柳树根,放在房前南院的正中央,很是抢眼。这些柳树根已有些年头了,看起来格外粗壮,说它属于特别难剃的头吧,实不为过。那时候,咱铆足力气,誓与大柳树根一比高低。
此时的小白丫正弯下腰,用她那双娇小的嫩手,紧紧地握着一尺多长的大楔子,抬起头来精神集中,看着咱挥起的五公斤重的大锤,心脏怦怦地加速跳动。说时迟,那时快,咱憋足了全身的力气,高高地举起大锤,狠狠地往下砸去,就在大锤与楔子相接触的一瞬间,小白丫紧握楔子的双手似乎闪电般地松开。只听“咔嚓”一声,原本威严挺立的大树根儿,就像小鬼子的脑袋瓜儿似的被活生生地劈成了两大半,顷刻之间“哐当”一声摔倒在地,然而咱二人毫发未伤,干净利落地干完这项需要精神、眼力、体力配合的大活计。
正趴在咱家墙头上看热闹的乡亲们,不由得连连拍手说:“闪手扶楔真是厉害。”可谁晓得呢,这一闪手扶楔的硬功夫,背后蕴藏着多少天的辛苦。当时咱和小白丫为了把小日子过得更红火,起早贪黑地跑到太子河岸边筛河卵石。为再多挣点钱,除了筛河卵石外,还在每天回家吃饭的沿途中,把道路两旁的大柳树根儿统统挖出来,辛苦地抬回家,还得把这些树根劈开收拾利落垒起。但随之问题也来了,树根太大人太小,如何能够劈开它?而劈不开堆积的树根又将如何堆放?积攒多了卖不掉也无处堆放。难道这些树根就因这点麻烦而弃之不顾吗?对此咱很倔强,岂能有甘心罢休的道理?
树根无法劈开很难堆放,成了咱们眼前最急需解决的闹心事。仔细分析,咱们挖回的树根无非有两种:一种为杨树,另一种为柳树。这两种树根的最大特点就是潮湿太重太硬,为能顺利劈开,咱们先后采取了好几种措施。首先是拿小楔子钉,结果钉上不但不开,小楔子还会钻入树根中,想拔出来已是万难;后来又用铁镐抡起来刨,不管费多大劲,也丝毫劈不动它,对它干瞪眼,让人无可奈何。
下麦窝村民刘志合常说:“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比困难多。”夜深人静的时候,虽然劳作了一天很疲惫,小夫妻躺在炕上一直在琢磨,屋外的树根就像一根刺似的,扎在心口上,令人辗转难眠。
关键时要冷静,小白丫劝说咱,到外边溜达溜达,换一下脑筋,再换个思路去考虑、去做事。咱到室外透透空气,让脑子再清醒一些。在不知不觉之中,咱走到生产队的旧粪场,又转身走几步看着大队前的铁匠炉,不由得停了下来,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开始翻捡起铁匠炉里的旧物件,就这么找呀找,终于在墙旮旯的铁堆里,找到了生产队冬天用过的一尺多长的大铁楔子。跟铁匠大舅金明远(如今成了村里创富成功人士,担任“鸿远酒作坊”的董事长)借用一下,他爽快地答应。让咱如获珍宝,高兴地拎回家,越想眼睛越亮,心里已经蠢蠢欲动。
但在劈柴的过程中,总是找不准时机,试验多次均以失败告终。眼看这种劈树根的方法将要搁浅,小白丫的心里很是纠结。她说:“世安兄别急,只要手中有家什,就不愁找不到好的办法。”她撸胳膊挽袖子,“咱就不信,劈不开这个大树根!”咱也顺水推舟地把这事交给了她,应验了下麦窝村的那句:家有贤妻胜万金,谁说女子不如男。
小白丫领到任务,非常认真地开动了脑筋,将树根和大铁楔做成了模型,反复钻研,终于找到了突破口。通过实践,咱们给这一招儿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闪手扶楔。首先,咱们想方设法把树根固定稳妥后,再将十多斤重的大楔子拿到树根上,再选好了易进易开的关键部位,接下来的扶楔程序是最不好把握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扶楔主要是考验上、下两人的智慧和胆识,更主要的是,看有没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以及密切合作的精确度。
开始,咱们老是掌握不好这一火候,不是她扶楔的手在不停地颤动,就是咱举锤子的手在颤抖,咱深知她害怕,也万分担心生怕砸了她的手。为避免误伤,咱和她想了不少办法,首先用绳子绑住楔子,将其固定好,但是这样不稳定,锤子老打偏,随后又尝试用大铁钳子夹住楔子,但因楔子太重还是无法固定。
再亲不过爹妈,再近不过夫妻。还是小白丫豁了出去,果断地把两个胳膊往前一伸,用小手稳稳当当地攥住大楔子,然后命令咱放松,抡起大锤子,看准了猛劲砸下。咱也放下了包袱,集中精力将树根彻底地劈开。仔细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绝不能浮躁,做事必须沉下心来,心无旁骛。小白丫的心比男人还要冷静、沉着,决心练出真功夫,做到眼如闪电,手如快刀。经过多次的操练,她真的练成了,百发百中。只要她喊落,咱手就落,她就松手闪开。夫妻俩终于在行动上、精神上达成默契。双方各就各位,同时双双声起、声落。随着喊声不断,大树根儿咔嚓、咔嚓地发出了嘶哑的尖叫。很快,咱们将树根一个又一个地通通劈开,它们服服帖帖地躺在地上。
看到这些,让咱想起了许多年前的往事。当年,咱老婆跟着咱可没少挨累受罪。那个时候,白天咱们一起在地里干活,晚上回家,咱只管看书,其他的不管。只有她在那边忙着抱柴火,淘米做高粱米饭,炖大白菜;当炕洞堵了不通烟的时候,她就像咱妈那样自己动手。岁月将她从小白丫变成了小黑丫;她看咱太累,主动抢大铁锹筛石子,让咱能轻松些。她无怨无悔地干最累最苦的力气活,为咱挣足了面子;那时天很冷没钱买煤烧,她便拿些高粱壳儿塞入灶坑里,让火炕始终保持一定的温度;为让咱这个看书的痴人,上炕时手脚能够暖和些,她竟然用身体事先将被窝焐得热乎乎的……
下麦窝村民孙守祥常说:“妻贤夫无病,贤妻胜妙药。”看着一大堆的劈柴垛,咱的心病终于好了。看着小夫妻,人们很难想象难度这么大的活计,竟然出自咱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邻居、乡亲都亲眼见证了这一奇迹。议论道:“这对小夫妻,在十分劳累、特别是在高强度筛河卵石之后,还能深挖大树根搬运回家,又闪手扶楔劈了这么一大堆柴,摆放得像小山一样。也许别人早就想做却做不到,而小夫妻却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诠释了人生的精彩,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乡亲们看到,几堆杂乱无章的树根,在小夫妻合力下,全部被顺成了四四方方的两大堆柴垛,很快装满了三大马车拉走,卖出了一车三百多元的好价钱,用好价钱换来了木料、水泥等,盖起了新的家舍……下麦窝村的老人感慨:“夫妻同心,劈柴成金。”
练成闪手扶楔的绝活后,咱的小日子红火了。小白丫属于内向型人,平常心中有喜也不轻易喜形于色。这一回,咱和众乡亲在她的脸上,终于看见了久违的微笑
《裸山》作者简介财气。
《裸山》作者简介
王世安,一九五五年九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下麦窝村。资深记者、职业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企业改革文集》主编,《中国企业报》“创富平台"主编,中企传媒社社长,世界创富企业联合会创始人、主席。
历任创作员、首席编辑、新闻部主任、记者站站长。世界经济论坛、亚洲经济部长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两会等大型会议特派记者,被《中国企业报》授予全国十大标兵优秀记者站站长、先进新闻记者;曾赴美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访问。
著或编著的书有《开拓者》 《企业领袖》等十二部,共计五百余万字,发表八百余幅新闻照片。撰写的多篇纪实文学作品在《中国企业报》等报刊连载。有多部作品获奖,其中《中国女骑警》获特等奖,《拒买国际金奖》获一等奖。
主播简介
旭洋 实名李桂杰 政法机关退休干部。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会员;《北京古塔读书会》主播团团长;采菊文苑现代诗社副社长等多家平台金话筒主播!热爱生活,喜欢朗诵, 愿意用声音诠释美好,陪伴夕阳醉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