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水运重镇,连镇的昔日繁华
作者:吴丙环
朗诵:聽琴

连镇,古称莲窝镇,始建于隋,因地处南运河两岸低洼积水处盛长莲花而得名。连镇分东西连镇,以运河为中心。河西称为西连镇,河东称为东连镇。西连镇分南街,北街。东连镇有十条街。东西连镇,北邻阜城,南邻吴桥,东邻东光,西邻景州,是运河岸边古代重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连镇虽小,但它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55年,3月7日,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就是在连镇,被僧格林沁的20万清军围困长达十月后全军覆没。连镇也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被载入厚厚的中国史册,成了人文风韵厚重的运河名镇。

清中叶以前,连镇是华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运河边上一个繁华的水陆码头和商业重镇。始于隋朝的连镇,在唐,宋,元时期发展缓慢,又被明:靖难之役时燕王军队与南京军队在此战役的泱及,几乎毁灭。永乐年间,山西:郭姓,宋姓,曹姓居民南迁来此定居,形成了东光口,小郭庄,隋城,宋家圈,鬼家集,曹家厢坊六个原始村落合为连镇。
随着明朝漕运的兴起,直至清朝更加重视,每年有一万多只漕船和10万运粮大军行驶在运河上,加上许多民间的商船,催生了连镇两岸众多水陆码头,商业服务业。外地商人也看好了这块风水宝地,前来经商,投资及务工的人越来越多,致使此地商贾云集,市井繁荣,人口迅速繁衍,曾高达一两万人。

连镇鼎盛时期,连镇顺河街上,商铺,酒楼,茶馆,赌局,戏楼,说书馆,镖局,大车店,中药铺,大药房,武馆,妓院,学校,衙门等应有尽有。货栈,木材厂,煤碳场,钢材场,五花八门。
连镇有四大码头:东光口渡口,艺门口渡口,鸡市口渡口,南渡口。
连镇有三大名吃:李家烧鸡,黄家烤肉,连镇烧饼。
连镇有清政府设立的有主管水运的水丞和主管运河驿的驿丞,建有京城备用粮仓,有巡查运河南北过往船只的军营。
明代诗人曾描写连镇留下优美绝妙的诗句:曲曲江村桃杏红,楼船南下信春风。
烟柳万条燕塞尽,浪云千倾卫流通。
传说乾隆南巡时,也曾驻跸连镇。清末重臣张之洞也曾留下一首:宿连镇诗。可见当时连镇有多繁荣。
当时的连镇可谓不夜镇,各种店铺,门前灯笼高挂,夜不打烊。运河两岸灯火通明,夜泊连镇的船只长达约两公里,渔灯与岸上的灯火交相辉映。各种码头,人流不息。船上琴声幽幽,岸上笛声悠杨。好一派渔舟唱晚的景象。

每逢大集,连镇更是空前热闹。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涌进连镇,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卖鱼的,卖肉的,卖菜的,卖土特产及五谷杂粮的。耍把式的,变魔术的,理发的剃头的。看相的,占卜的,算命的,卖野药的。远近几十里的地方名吃,沧州的狮子头,四喜丸子,景州的馓子,德州的扒鸡。
特别每逢连镇举办庙会时,各路神仙更是各显其能。说书的,唱戏的,演杂技的,扭秧歌的,数快板的等等,传说哪时的连镇附近有几十家戏班子,杂技团,秧歌队。
值的一提的是连镇人独创的抬子戏,当时非常流行,远近闻名,除当地人喜爱外,路经此地的商贾及游客也慕名而来,着实喜欢。所谓抬子戏,是把杠子绑在人肩上,有丑角或小孩在杠子上演出各种特技绝活,边走边唱,不时和观众互动,活泼灵动,趣味无穷,每到一处掌声欢呼声,络绎不绝。

连镇上下传承几百年,形成了其特殊的运河文化。繁荣之极,不亚江南,成了运河航道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传说当年连镇街及附近居民无一人农耕,家家户户有作坊,人人经商,也赋与了连镇特殊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连镇在极尽繁华几百年后,在1854年之后,由于林凤祥把太平天国的战火燃到连镇,又加上漕运的衰落等原因,连镇昔日的繁华褪尽,逐渐归于平淡。加之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铁路的建成,许多本应水运的货物大多数改用其他运输方式,也有许多商贾为躲避战乱,各自逃命,商业活动受阻。许多有名的店铺纷纷倒闭。褪尽繁华的连镇,也逐渐沉入历史的深处。至民国初期,连镇水路码头已名存实亡,哪船队,鱼虾纤夫号子,市井的叫卖,琴乐声都变成了永久的记忆。
如今的连镇被新的时代赋予新的商机,仅周记烧饼,被与时俱进,聪明智慧的连镇人冠于品牌推向市场。连镇人也改变观念,勇敢的走出连镇,光以连镇烧饼为主体的小吃部约计上千家,也同时带动了连镇许多新的产业。不久的将来,连镇人在这国泰民安的新时代,一定会重新腾飞,超过昔日连镇的繁华。

2019年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