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微 信 诗 歌 学 会
安 徽 分 会
(第 72期 总第 072期)
本期诗人:姚和平 倪雯 蓝弧 七 卢顺琼 江守荣
本期编辑:朱先贵 校对:黄冬松
投稿邮箱:投稿邮箱:1793174454@qq.com
除夕寄语——
虎年除夕送您五个团圆:愿老人盼子孙平安归来,团团圆圆;愿女人盼爱人归来,团团圆圆;愿事业盼成功归来,团团圆圆;愿爱情盼甜蜜归来,团团圆圆;愿除夕盼亲朋归来,团团圆圆。
姚和平的摄影作品
作者简介:
姚和平,安徽芜湖人。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散文家协会会员、市史志专家库专家成员、市诗词学会、通俗文艺研究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芜湖市铁画行业协会艺术顾问。作者书画诗文作品曾10余次获得全国及省级以上大奖。曾被芜湖市文联评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文艺创作上取得优秀成果的作家艺术家”之一。
自1994年起,作者专事芜湖本土文化,民间民俗等题材的书画创作及写作。已于媒体开设发表系列绘画配文专题栏目作品100余个。已出版《鸠兹俚俗》《金印传奇》《芜湖年俗》《红色记忆》等个人绘画专辑、明信片及与人合作书籍10余部。发表数十万文字作品。
姚和平先生的散文《渐行渐远的城市生活记忆》附于版末,敬请欣赏。
倪雯的诗
作者简介:
倪雯,安徽巢湖人。曾为多家媒体的编辑、记者,合作创办过公开发行的报纸,有小诗获过奖。中国微信诗歌学会安徽分会发起人、执行会长。
都好
习惯了雪落在冬天冰凌的肌肤上
我们躲在这床棉被的覆盖下捉迷藏
习惯了被洗涤、被遮蔽,甚至被掩埋
我们仍在期待
如果没有一场漫天飞扬天空如大海
如果没有一场纷纷攘攘的肃杀,大地清明吗
如果可以。那就期待一场冬奥会那样的天然雪域
在梅的映衬下风驰电掣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评判就不要了
是为尊重
站在各自位置缤纷上场
雪洒柔情梅吐馨香
纵情表达
只要同在这个冬天相善其群
就好
蓝弧的诗
作者简介:
蓝弧(原名李丽红) 安徽宣城人 诗歌发表于纸刊及网络平台,被收入《华语诗歌年鉴》《中国当代诗人档案》《中国诗歌》(2019年民刊诗选)《解放军健康杂志》《滴撒诗歌》《诗歌月刊》《未来》《新湖畔诗选》《抵达诗选》《安徽诗人》《中国年度优秀诗歌选》(2020年卷)等选本。
燕鲜
燕鲜的小腰上有一豆大的黑痣
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有的
像是赚了
痣相上说她是将才
说她撞桃花
其实 燕鲜 就是燕鲜
他只想太平
谁让你来的
一只猫突然奔我而来
端坐在我面前
猫声后
世界忽然安静下来
我问猫
谁让你来的
桃花镇
那些青石路木门板 黑瓦片
那些红底黑花小夹袄
那些镰刀雨鞋 竹篮
你说
居然都挤在
这芝麻大的小街上
紫花蕾
就喜欢 看她将开不开的样子
无声的黏在枝上的紫花蕾
催人期望
她不开 我欢喜 她若开
我甚欢喜
一匹马
我脑子里
来了一匹马
一匹 天马行空的马
我不能喜欢它
却又不能不喜欢它
喂 我说马呀
你不去马厩 不去草原
你闯进我脑子里来
做啥
宛如玉
我有个朋友叫宛如玉
和她相处
却从没提及过玉
宛如玉宛如玉
她总是这样被人叫得亮闪闪的
不施粉黛
颜色如朝霞映雪
她就是玉
活色生香
七的诗
作者简介:
七,原名王双霞,居阜阳,处女座。爱好:画画、写字 喝茶,资深瑜伽人。诗观:生命不止,文字不死。
春风吹不动
还是心慌了
我努力克制着
握着杯子的手不去发抖
太阳真大啊
可空气依旧很冷
如果此刻足够安静
应该可以听见落花的声音
我知道我应该去看落花
而不是在这里寻找词语
很多事情太不真实
我低头时垂下的长发
春风都吹不动它
下雨了
米娅歇斯底里地大叫
世界并没有被她叫停
一颗熟透的果子
从树上掉落
摔在泥土里,流出甜蜜的汁液
不出意外
苍蝇蚂蚁会嗅到
空气里的糖分
下雨了
雨水打湿了桂花
和采桂花的人
小麦
麦豆村中间有一条河
把村子分成南北两条街
夏天河北岸的人
到南岸洗衣服淘粮食
冬天河南岸的人
都聚在河北岸
经常有人捧着大碗
隔着河,一边唠嗑
一边吃饭
小麦是从南岸嫁到北岸的
小麦不想结婚
不想守着山沟沟
她想出去,想上大学
生下第一个孩子时
婆婆把胎盘胎衣埋在了
院子里的石榴树下
结局
这些可爱的女人
她们有的漂亮
有的气质
有的聪明
有的单纯
她们在适当的时候
分泌出汁液或者泪水
她们会哭会笑会叫
她们无一例外
都爱上过人
也都被人爱过
无一例外
最后都不爱了
卢顺琼的诗
作者简介:
卢顺琼,安徽省广德市人,笔名足音,一个偶尔在文字森林里玩耍,顺便采摘野果子的人。
别信!世上会有叫土豆的人
一切都是平常的
身高
体型
五官和外貌
一切都是诡异的
出生地
学历
头衔
还有把斧子一样的刀
不一定,总在夜深人静出没
可能混迹在闲聊八卦场
无法给他安排座席
礼仪一只茶杯
无法察明他的兵器
刀法怪诞
放荡不羁的虚招中
斧头就藏在刀内
还是跟土豆握手言和吧
别信!世上会有叫土豆的人
夏至
借酒半斤
风三两
桃色两分
加梅加雨 加燥热
低眉故意不语
转酒杯于兰花指上
不问君
要不要换杯斟酒
只把晚霞拉掉
还不添烛火不亮灯
夏又熟了几分
你的呼吸
吹来又荡去
吹来荡去
也佯装不理。
我要你
自己脱了君子的
外衣
渡轮
一轮夕阳
沉下去
江水在暮晚中
消沉
寂静的涛声
拍打着沿岸
等两个垂钓的小儿
从雕塑中
苏醒
鱼钩的抛物线
扯起
满江的碎瓷片
风铃
一半来自古塔
一半来自童声
沿途的哨子
嘹亮了纤夫纤娘的额头
码头的苦力
脚板让地面陷了三分
当江风吹开这一切
若可以化作江豚
我必将隐于江底
听得
渡轮徐徐而过
众人尽欢
可当我不在
江守荣的诗
作者简介:
江守荣,1956年12月生,原籍安徽泾县,现居南京。1982年毕业于海军工学院,从事过教育,宣传,文秘,新闻和金融等工作。
春风
刚摁下快进键
绿色就弹出了屏幕
泥燕跟随着
向老屋的旧巢飞去
一条鱼追逐拍打的浪花
游进了另一条河流
冬梅被零乱了脚步
来不及一场告别仪式
交出了一统江山
看那垂柳得意的轻飏
似在谄媚你
一次次的投怀送抱
我独坐陌上
看你在草地上顽皮
就像我小时候的模样
我的童年,我的年
我的童年,我的年
在压岁的银角子中
欢蹦乱跳
在一串串挂鞭中
噼啪作响
在一碗红烧肉中
喷香扑鼻
母亲的围裙
抖落一年的辛酸
父亲的烟窝
点燃一桌的欢颜
弟弟的一泡尿
撒在姐姐的背兜里
父亲直喊好兆头
母亲点亮祭祀的香烛
我的小黄狗
惬意地啃着大年夜
一条链鱼张着嘴
在盘子里傻笑
我的笑声
被小花猫叼走
渐行渐远的城市生活记忆
姚和平 / 文
一、记忆深刻的自来水站
提到已消失的自来水站,相信50岁以上的朋友记忆一定会很深刻。这是一段难忘的城市生活记忆。
记忆中,上世纪6/70年代的芜湖,居民生活饮用水,可没有今天这样的方便随意。记得我居住的大砻坊永康宿舍大院,共有200余户人家,整个宿舍大院只有一个供水的自来水站。那个年月,对于家里没有水井的居民户来讲,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就是自来水站。当然也有居家户花钱请挑水工下河沿挑江水回来,用明矾净化水质后饮用。记忆中,永康大院里没有居家户,取青弋江水作生活饮用水。在永康宿舍大院,每天早晨,自来水站便是整个大院最热闹的居民聚集点。永康宿舍大院上海人居多,这是因为永康食品厂,是1956年10月由原上海蓓蓓饼干厂、大成糖果厂、工利面包场内迁至芜湖而建的。由此,前来自来水站取水的居民中,相互打招呼,闲聊家长里短声音最响、最热闹的便是上海话声音居多。
记得每天管理自来水站的也是上海人,她是我同学的姑妈,宿舍的人都叫她“嬷嬷”。嬷嬷一生未嫁,身材小巧,面目慈善,喜欢抽烟,人非常的亲和,对前来取水的,无论是上海人,还是本地人都非常热情。那年月,我还小,只是10余岁的孩子。嬷嬷一见到我前来挑水,便很关心的以上海话言道:“小我辫,今朝哪弄没独是赏噢”(即:小和平,今天怎么没读书上学?)。嬷嬷为何见到我会这样问?这是因为,咱家来自来水站挑水的人,十有八九总是我。我姊妹兄弟4个,我是老大。父亲在厂食堂工作,最忙的早中晚时间,都在食堂工作;母亲在糖果车间上班,做的是计件工,就是每天包多少斤两糖果,算多少钱。包一斤糖果也就几分钱,一个班下来,能包百十来斤糖果的,就算是快手了。父母为生计,都在厂里忙工作,家务事基本上就落在我的身上。那年月,我除了要灌满家里水缸的自来水,每天还要将早饭、中饭烧好后才能去上学,不然,弟妹中午放学回家没饭吃。那时我总是班上迟到最多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来水水管接到大院里每幢宿舍,再后来便接到每家每户。想想那年月,我也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当然,这不能怪父母,这是那个年月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缩影。
另,据考证,国人能用上自来水,还得谢谢一个人,他就是李鸿章。清朝末期,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清廷上奏“凿石引泉”,在旅顺水师营龙引泉建设了中国第一套供水设施,开创了中国近代城市供水事业的先河。这个供水工程耗时10年,修建水池1座,砌筑隧道728米,水管用陶瓷、铸铁铺设,长达6180米,可以给2万多人供水。其供水作用发挥时间长达100年。大连则是中国中国近代城市供水的第一城(1879年);上海为最早建立自来水厂的中国城市(1881年)。
二、渐行渐远的下河沿
笔者居住的大砻坊永康宿舍,距青弋江边很近,步行江边也就10来分钟。记得1975年之前,位于大砻坊青弋江边的小轮码头还在运营。那个年月,居民家里除了饮用水靠自来水站供给外,附近的家家户户,洗衣洗被子,基本上都是大一桶小一桶地拎到江边小轮码头浣洗,也就是俗称的下河沿。
除了去江边浣洗衣裳外,在永康宿舍北边,还有一个西至二机床厂、火柴厂,东至原长虹机械厂(即后来的市变压器厂)围墙外康复路路边,呈东西扩展延伸的大荷花塘。荷花塘北岸就是我曾经读过书的康复路小学及竹柳制品厂,(即后来的汽车附件厂)。我家就居住在永康宿舍北边,离荷花塘只有几分钟步行的距离。由此,淘米洗菜,洗衣洗被子,几乎全是拿到塘边去洗,也就是下塘沿。
说起下塘沿,有两件惊心的事,至今记忆犹新。一是,我父亲喜欢在荷花塘钓鱼,小时候的我,自然受到影响。
有一天,趁父亲不在家,我也从家中拿出鱼竿来到塘边跳板上钓鱼。我学着父亲钓鱼的程序,先给鱼钩装上红蚯蚓,然后将鱼线甩入塘中,静等了几分钟,我提升鱼竿时,鱼线被拉直,心里一阵欣喜,以为鱼上钩了,于是又用劲拉鱼竿,没成想,鱼没拉上来,却将我从跳板上拉倒于荷塘中,原来鱼钩勾住了荷叶梗子。好在水不深,不然就一命呜呼了。
第二个惊心的事情也发生在家门口的荷花塘。前面说了,我姊妹兄弟4个,小弟小我一属,即12岁。那个年月,我除了在家做家务事,照顾弟弟妹妹,也是我的重任。有一年夏天,也是趁父母不在家,我突发奇想,要带弟弟到塘边划船。所谓的“船”,就是我家的大木澡盆。只有3岁的弟弟一听说我要带他到塘边去划船,自然也是高兴的不得了。来到塘边,我将洗澡盆先放入水中,然后在跳板上将弟弟放入盆中。跳板有四五米长,我手抓着澡盆,在跳板上来回走动。此时弟弟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就在咱俩都开心的时刻,意外发生了。澡盆中一开心的弟弟,竟从盆中站起来,这一起身,澡盆顷刻失去重心,只有3岁的弟弟一下子从澡盆滑入水塘中。因为澡盆是向跳板外侧翻的,我来不及反应,眼睁睁地看着弟弟没入水里,连小手都看不到。当时塘边只有我和弟弟俩,吓得我魂不附体,脑子一片空白。好在我立刻清醒过来,此时也顾不上水深水浅,直接从跳板跳入水中,朝澡盆侧翻的前方水中摸找落水中的弟弟。幸运的是,我一下子抓住了水中弟弟的小胳膊,将弟弟从水中抱上塘边。好在弟弟只是呛了几口水,除脸色煞白外,基本上没事。这件惊心往事,曾让我惊梦几度,甚是后怕。
下河沿,是上世纪6/70年代,一个色彩很浓郁的时代社会市井民俗景象。当然,下河沿之民俗习惯,非城市仅有。应该说,有江河湖塘之处,皆有下河沿之民俗。眼下,虽说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洗衣机,热水器,仍有些许民众有下河沿浣洗衣物的生活习惯,只是相对于往年,现在已是很少见了。
三、相依相伴的老宅水井
往年,早晨老宅庭院中,除了早醒的各种鸟儿于枝头上欢快的鸣叫嬉戏外,就是早起的各家各户女主人们,于庭院水井旁打水、洗衣、聊天的说话声了。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一口水井旁围着七、八个女人在劳作,这样的老宅庭院市井民风,即便是现在的人们,也是十分欣赏,甚至很向往的一种市井民俗了。难怪现在有许多城里人喜欢到乡野村落买房置业,到农庄感受往年民俗之风。说来,小时候我,就曾在舅妈家度过这样一个美好生活时光。
前面说过,6/70年代初,城里老屋中几乎没有自来水,老宅人家饮用水,除了江水,大塘水,便就是水井了。当然,这三类水源,也不是打回家就能直接饮用,需要放入少许明矾,经沉淀净化后才能饮用。往年老宅人家用水最方便的,自然是水井,可水井也不是所有老宅居民家中都有的,除了一些大户人家有自家专用水井外,多数是一个老宅大院几户,甚至10余户人家共用一口水井。我舅妈家,就属于后一类老宅人家。
一般来讲,自家水井都比较小,井口直径在50公分左右,放一只水桶下去,井圈周边略有空隙。大水井井圈则在6/70公分左右。大水井井口上面一般都架有供人们绞水用的辘轳(有点像我们现在见到的起重用的三脚滑轮架子)。缠井绳的辘轳身子,是中间竖着掏空的圆木,外面很光,空桶下井时,可松开辘轳摇把,用手做闸,控制速度。使桶快速下滑至井中水面,叫做放彆辘轳。然后,一手控制摇把,一手抓紧勾住水桶的绳子,等装满是的水桶露出井圈,一把将水桶提上来。这样打井水,看似简单,但不常打井水的人,是用不好绞水用的辘轳,放下去的水桶不是飘在下面的井水上,就是侧翻沉入井水中,忙活的一身汗,也打不出一桶水上来。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被井绳勒出深深光滑痕迹的井圈,那甘甜清澈的井水,那用井水浸泡透凉好吃的西瓜,那些往年老宅民风,至今已然在目,不能忘却。
回忆往年旧事,并不只是记住那份曾有的乡愁,也是回望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就像我们今天的城市生活,又会是后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编者语:优秀摄影作品并非它在每一个领域都面面俱到,有可能是它在某一方面做到了极致。我们在观赏的时候,仿佛置身于影厅里面,眼前大银幕上绚丽多彩的“另一个世界”突然向你迎面而来,多少年后我们或然发现,我们曾经走过的生活又浮现在眼前,竟是那般地精彩与美好。
END
中国微信诗歌学会安徽分会
顾问: 王寒山 朱鹤年 孤城 李商雨 老巢
会长: 黄 平
执行会长:倪雯
副会长:孙启泉 李劲松 方华 纪良发 苏东山(常务)
秘书长:倪 雯
副秘书长: 梁作成 王恩斌
编辑部 主任:黄冬松
编辑部 副主任:苏东山 朱先贵
外联部 部长:李远波
外联部 副部长:张承斌 端琼
投稿邮箱:17931744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