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传记文学《裸山》
第34集《经商有道 激活白布袋》
文/王世安 诵/旭洋
早年间,在文明古城辽阳城东三十里地,有个叫小屯的村庄,其实并不小;西侧二里地有个叫大屯的村庄,其实并不大。于是人们得出一句“小屯不小、大屯不大”的民间戏言。小屯历来发展较快,早已成为集镇;大屯虽然名字大气,却发展缓慢,至今仍然是个小村庄,始终归小屯镇管辖。
小屯镇下麦窝村有条农谚很有名,“干铲芝麻湿铲瓜,不干不湿铲棉花。”说的是小屯地区的土壤特别好,再加风调雨顺,连铲地老天爷都格外照顾,盛产特等棉花,名扬海外。每年的秋季,放眼原野,白茫茫的大地构成了一片片棉花的海洋。更为奇特的是,这里还盛产美女,双眼皮白皮肤,直抓人眼球,让小伙子喜欢得不得了。有人戏称:“想娶美女当媳妇,快去小屯看一看。”一时间让小屯人很是牛气,名声远扬。
于是新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1984年10月18日下午,小屯地区的棉农们将朵朵棉花从大地里摘回晾晒,晒过的棉花变得更白更蓬松,像泡沫似的膨胀起来,毛茸茸的更加招人喜爱。家家户户的场院里,棉花堆放得像小山似的,一片丰收景象,让棉农们欢天喜地。棉农逢人便讲:“今年的棉花又丰收了,日子更有奔头了。”在棉农享受丰收喜悦的同时,心里也有着几分担忧,这么多的棉花,用什么袋子来盛装?如果不及时装存的话,一旦遇到雨天可怎么办?
谁都知道,如果摘下来的棉花被雨浇着,那就意味着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可想而知,形势急迫,火烧眉毛。棉农中有人曾发狠地表示:谁能帮助解决缺袋子的大难题,愿把自家的大姑娘嫁给他。虽是调侃戏言,却道出了棉农火烧眉毛般的急切心情……
说来也巧,没用多长的时间,街上便传来叫卖白布袋子的声音。有人卖白布袋子了,棉花有装的喽……当时,谁也不相信,世上哪还有这种心想事成的巧事?既然有人叫卖,自己又急需用,不妨出去看一看。叫卖的声音刚过,各家的棉农主妇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一个比一个跑得快,他们都想仔细看看,是不是心中急盼的白布袋?
这个时候,一位满脸漆黑,汗流满面的傻小子出现了。一看他那个憨样子,不像是游手好闲的江湖骗子,倒像是个傻呆呆守本分的农村娃子,棉农们才把慌张的心放回了原处。
下麦窝村老铁匠金明远常说:“铁匠打铁,实对实心。”面对棉农们盯着的眼神,傻瘦黑小子不慌不忙,沉着应付。看人来得这么多,使劲地将自行车落地架支好,解开车后面的绳索,抱下了一捆白布袋子,放到了平整的地面上,全部铺开。这些用小帆布制成的较厚的白布袋子,高的能有一个人那么高,宽度能有一米,上面印有“棉花专用”的字样,全是使用过的旧棉袋。若是新的话,一条袋子至少要值二十块钱。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要想买条新袋子,多少钱也买不到,何况棉农的手里还是挺紧巴的。大家上前仔细看了这些白布袋子,虽然都是旧的属于公家的处理品,但没有五六块钱也买不下一条。尽管如此,棉农还是喜上眉梢,这些袋子有些破损,修补一下,装棉花那是再好不过了。“多少钱一条?最多能卖咱几条?”大家纷纷询问,同时蹲下来急忙地挑选,还有的棉农早已抢先选了好几条。
“每条仅两块,最多一人只能选两条。”黑小子实实在在地回答。这个黑小子不来虚的,很是爽快,看大家都想买,棉农实在不容易,钱还不多,怕不够分才作如此规定。大家听罢,都说这袋子怎么这么便宜,像白给似的,他们开始疯狂地抢购起来。
“萝卜快了不洗泥,货物快了不沾灰。”下麦窝村人这样侃事,可让咱泄了底。萝卜是事先洗好的,货物带罩是不沾灰的。可眨眼的工夫,从辽阳运到小屯村里的一百条大白布袋子,没等沾灰就被抢购一空。这种现象,买卖双方都没有预料到。尤其是棉农,这些旧白布袋子,彻底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他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一现象,虽然已经是40年前发生的事情,现在仔细地回味起来,确实是做了一件大善事。每每提及此事,棉农们仍然心存感激。
秋收季节,每年需要大量的白布袋,自然想到那个专卖白袋子的黑小子。当时的民间曾经流行一段顺口溜,有人说得比较地道流畅,截取其中一小段,权当笑话戏言耳:缺粮找紫阳/少米找万里/用袋找安子/解决大难题/想啥他来啥/谁急你别急……对此调侃,黑小子制止其说:“天壤之别,用词不当,刹住,坚决、彻底地刹住……”
想必诸位早已看了出来,当年那个卖布袋的黑小子,就是咱小安子,本文的作者。这也是当年时髦的顺口溜,至今仍有人这样津津乐道地念叨呢。人在一生中,应该多办点好事、实事。只要你有一小小的闪光点,人们都会牢记在心,其人生也就有价值了。
关于大白布袋子的逸事,现在许多人仍然有疑惑,有时还追问不止:“小安子,你讲讲,你是怎样巧解棉农之忧的?奥秘在哪里?”实在推托不了,咱只好如实“招供”。
一日上午,咱到辽阳大姨姐王秀芝家办事,中午便与大姨父在一起吃饭。大姨父时任废品公司常务副总。通过攀谈,了解到他的工作比较累心,事不怎么好办。那时咱没有其他事情,吃完饭就主动要求他带咱到废品公司转一转。
公司院落挺大,废旧物资堆得乱七八糟满满登登的,简直让人下不去脚。南北库房也都装满了废品,没有客户,废品也没人要。大姨父边走边抱怨地说:“咱们这些人不会管理,有人送货就知道收收,没人要货干赔不赚。这个院子里,你看什么样的货可以出手,权当帮咱个大忙,把它们推销出去。”
在咱看来世上没有废旧物品,任何东西都有潜在的价值,关键是看东西在谁的手里,又是谁在运作。在咱眼里看来,这些东西都不是废品,都是金光闪闪的金条,耀眼发光,但一时不知该从哪儿下手才好。环顾四周,眼花缭乱。看到大门口旁的库房挺大,出入也方便,咱不由得仔细去看。这些破白布袋子,每条一元,你随便挑选就是啦。大姨父看咱在反复细看白布袋子,不等咱追问价,他抢先开了价。
咱仔细一琢磨,白布袋子可以帮助棉农解决燃眉之急;对咱来说,也有利可赚。咱心中有数,也没往下压价,不容分说,立即爬上垛顶,层层翻动,拼命地挑选起来。咱也不知从哪儿来了这么大的神力,在三人高的垛顶,反反复复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精挑细选,把比较好的,能看上眼的百条白袋子统统运下,200多斤的重量,把自行车压得吱吱乱响。此时咱两手一伸,大姨父立即看明白:“你来得及,手头没带钱,好说好说,下次一起给。”咱连连致谢,将自行车推出大门,左腿使劲猛蹬地面,右腿则往里一勾,抬腿往座位上一跨,自行车仿佛是添足煤的火车,满载瘦人与货物,向下麦窝村飞驰而去。
咱心想:别的村卖两元一条,少一分也不行。但咱们村的人买,每条仅收一元五角钱,享受优惠。当年,在白布袋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它成了香饽饽。从此,方圆几十里的棉农都得到了实惠。他们还请求咱为他们采购其他紧缺物资,着实解决了他们很多解决不了的难题,咱成了乡亲们眼中最受欢迎的及时雨、小能人。
前不久,咱再一次与大姨父坐在一起吃饭时,他高兴地说:“世安,你的脑瓜好使眼力也好,不仅善于发现,更乐于挖掘潜力。在你的眼里看来什么都是宝贝,将来能做成许多事情,定能财运亨通。现在不管在哪里,都需要像你这样肯动脑子想事做的能人,在众多认识的人中,你是咱最欣赏最佩服的人物之一。”
听罢赞赏,让人惭愧,咱由衷地感谢道:“大姨父,在咱们的亲戚中,您老才是咱的引路人。”
对此,下麦窝村民刘信志调侃:“名师出高徒,后生更可畏。”大姨父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异常开心,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这么笑过,咱也跟着老人家大笑了起来。他突然一转身,止住笑声,不由得说道:“当时咱再三地阻挠,不让你跟着上废品公司。如果你没去成,岂有咱们今天的乐趣?”大姨父说罢,又转过身来,哈哈大笑起来。那笑声是难得的,是开心的,更是快乐幸福的。
《裸山》作者简介
王世安,一九五五年九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下麦窝村。资深记者、职业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企业改革文集》主编,《中国企业报》“创富平台"主编,中企传媒社社长,世界创富企业联合会创始人、主席。
历任创作员、首席编辑、新闻部主任、记者站站长。世界经济论坛、亚洲经济部长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两会等大型会议特派记者,被《中国企业报》授予全国十大标兵优秀记者站站长、先进新闻记者;曾赴美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访问。
著或编著的书有《开拓者》 《企业领袖》等十二部,共计五百余万字,发表八百余幅新闻照片。撰写的多篇纪实文学作品在《中国企业报》等报刊连载。有多部作品获奖,其中《中国女骑警》获特等奖,《拒买国际金奖》获一等奖。
主播简介
旭洋 实名李桂杰 政法机关退休干部。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会员;《北京古塔读书会》主播团团长;采菊文苑现代诗社副社长等多家平台金话筒主播!热爱生活,喜欢朗诵, 愿意用声音诠释美好,陪伴夕阳醉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