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传记文学《裸山》第33集
《慌不择路“傻小子”死磕爆米花》
文/王世安 诵/旭洋
傍晚,小山村在树林的半包围之中,烟雾袅袅,景色迷人。
1981年的秋季,连续多少天的傍晚,风景如画的宝境山①井尔沟前场院,大小孩子边排队边打闹,队伍弯弯曲曲像绵延起伏的长龙。有的用手拎着兜,有的用小盆盛着,还有的用帽子兜着……里头装着啥东西?其实不是什么稀罕物,就是家家都有的苞米粒。此时人声鼎沸,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黄昏风景画。孩子们边往前挤边玩耍,但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爆米花机,很着急,满脸迫不及待的样子。
突然,有人高声吆喝:“躲远点儿,捂住耳朵喽!”随后“嘭”一声响动,霎时冒出好大一团白云烟向四处飘散,空气中满是从来没有过的爆米花香味……
原来有人在此架起葫芦式的铁锅,干起了爆米花生意。孩子们纷纷闻声跑去。他们顶着白烟抢着蹦出笼外散落在地上的零星爆米花,随手捡起丢进嘴中,满口散发着玉米的香味……
看到孩子们吃爆米花时狼吞虎咽的模样,崩爆米花的师傅急忙高声喊道:“别急别急,人人都有,先排队。”过了一会儿又高喊一声:“请上来一位取走,下一位提前做好准备。”
人们往前看去,只见一个孩儿郎,高兴地从笼罩网里装了一大堆崩好的爆米花离去。下一位便笑嘻嘻地将玉米倒入葫芦似的黑锅之中。
像从煤窑里爬出来的黑脸爆米花师傅,将锅盖压得严严的,一手往炉膛里添煤;另一手转动着葫芦锅边的把柄,很有耐性地在摇啊摇,当压力表的指针到了红线时,新的一锅又出炉了。
当年乡村崩爆米花的热闹场景,真实地记下了劳动人民创造新生活的景象……触景生情,如今仿佛这里的一切场景,都在眼前浮动。
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的生产队逐渐解体,作为个体的农民兄弟,急切地想要发展经济,改善自身生活。当年的物资十分匮乏,想做买卖却没有两角钱成本,农民对本钱的渴望更加迫切。当年辽阳小屯下麦窝村人,无本难生金,无鸡难产蛋,无蛋难孵鸡,这让村民兄弟仰天长叹,没招。
眼下,最不安分守己的人就数咱,咱发誓要用自己的智慧投资,一生专做无本生意。只要咱认定的事情,十头老牛也甭想拉回来。最近一段时间咱将自己的思路打开,不分昼夜琢磨:做什么事情又实惠又简捷?还能赚钱养家糊口呢?
人到急处,必有奇招。咱想闭门造车不行,必须闯出去打拼一番。第二天早晨,咱骑着叮当响的破旧自行车,来到辽阳市各大废品收购站,里里外外溜达了一大圈,突然看见了一个葫芦式的小锅。看着看着咱突发奇想,这个小东西,通过改造能否用它崩出爆米花?看咱左右来回摆弄,收破烂的老太太不耐烦地追问:“你要还是不要?如果要的话,实在没钱,拿两倍的废铁来换也成。”
在没招的时候天遂人愿,咱正好在进城时,在道边的工地上捡了一些废弃的钢筋头,本想拿回家干别的用,此时鬼使神差地决定与老太太互换。面对小葫芦锅,咱连夜开始深入琢磨,怎样才能让它变成宝内生钱,再下更多的钱呢?
咱在双庙小屯轨枕水泥厂有位文友袁长福,人好,文化水平又高,咱果断决定去找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他一拍大腿说:“英雄所见略同,咱就知道你是能想事,还能干实事的好材料。放心吧,咱肯定支持你。”于是他帮咱找到缪师傅,缪师傅是个热心肠的人,根据咱的创意,立刻便有了灵感。
经过技术攻关,葫芦锅大致做出来了。但后面的事情越来越难做,咱心一横,脚跟一跺:你牛,咱比你更牛!跟你死磕,非搞定你不可!光玩嘴皮子无用,还得动真格的。发现锅盖口必须用铅块制作,才能严实不透气,也才能崩出大爆米花来。
咱是土疙瘩的农民娃,对外只认识几位不顶事的文友。他们舞文弄墨尚可,但要摆弄机械部件谁都帮不上忙。于是咱只能扩大范围,再多找几个人。当时物资紧缺,最终也没弄到铅块。众所周知,农村只有土地没有工业,对金属铁器之类,除农具外再没有别的了。眼见制作爆米花机的计划就要难产,咱真的心急如焚,嘴上立即生了几个大水泡。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下麦窝村民这样说。没办法,咱把家中所有的废铁件都归拢好,翌日清晨,咱骑着自行车再次进城,逐个废品站中翻找铅块,折腾了一大天,也没找到它的踪影。
下麦窝村民刘玉仁爱调侃:“窍门满地跑,看你找不找。”夕阳西下,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咱不甘心还在拼命地寻找。一个很不起眼脏兮兮的老头看到自行车上有废铁能换钱,便过来与咱攀谈。聊着聊着,他知道咱不是卖废铁而是找铅块,他眼睛一亮,神秘地再三说,成与不成不许与别人提及。从他的嘴里得知,上边对铅等金属废品控制得很严,不许自由买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实根本没有控制一说,只是他在骗咱,想多占点便宜罢了。铅锭可是咱的救星,别说多要点钱,即使再难也得办成,困难时必须低人三分,再难都得忍着让着。
寒天不冻勤织女,荒年不饿苦耕人,下麦窝村人说得一点不假,二话不说,咱付出了巨大的本钱换回了铅块,骑着自行车回到家,支起炉灶放上大勺,把铅块往锅里一丢,开始手工炼铅(铅有毒咱也不懂)。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制作到比较满意的程度才罢休。这时已是寅时,雄鸡啼鸣,人已干了一个通宵……
铅的问题解决了,可没有压力表怎么能行?这个压力表咱从来没见过。怎样能弄来?又怎样能使用?咱都不晓得。压力表可比铅块重要得多,咱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他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直在屋里徘徊。那时节人们闲余的时候,正热议“人变性”的新话题,如果有人立即给咱办成的话,咱就是动了手术,阉割了自己的性根,变成了人妖,都能大胆地豁出去,就是怕老婆死活不干。可没有人给咱办这件事,让人干着急而使不上劲儿。
思来想去,一套又一套的办法,在脑海中逐步形成,最终落实到电工身上。有人提供可靠线索,目标最终锁定鞍钢弓长岭铁矿。有矿必有仪表,说不定就能找到,灵感促动,立马行动。
很快,咱赶到15多公里之外的山区,那里有许多古迹,但咱全都顾不上,直奔弓长岭铁矿寻找电工,经过多方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压力表。不仅如此,还收集到了许多废弃的压力表,咱不松劲儿继续扩大搜寻范围,又找到了许多处理品。不管是什么型号的表,统统装入了咱的袋子里,用自行车全部运回家中逐一试验。经过几昼夜反复拆卸与组装,有了能派上用场的仪表,咱疲惫又丑陋的小脸蛋,终于露出了难得的苦笑。
豁牙子啃西瓜,再严也露道儿。虽然如此,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不是铅化得快就是锅跑气,再就是仪表一震就坏掉。怎么办?不歇气,接着干。铅不行,重新熔化后再新灌;表不行,多准备一些备用的,随时更换。当时是哪儿坏了修哪儿,坏得多,修得勤。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了所谓的能耐一词:能是前提,耐是根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干事业谁挺到最后,谁就是赢家、强者。
崩爆米花需要煤炭,为了降低成本,多挣点钱花,咱动了不少的脑筋,创造性地选中了道边及沟渠两侧的煤渣、水上的漂浮物以及乱木棍等。只要能烧的,咱统统收集利用。经过试验效果不错,初战告捷。
让咱自豪的是:咱崩出的爆米花香味十足,又很可口,让人常吃不厌。咱用心操作,火候把握得十分准确,玉米能全部开大花,几乎没有死粒。以致后来,有很多人虚心前来向咱求教,怎样才能崩出这么好的爆米花。但咱再怎么教授,他们也始终学不会。乡亲们通过比较,认为咱的爆米花有玉米的特殊味儿,非请咱去他们那里崩不可。
直至如今,咱不管走到哪里,还是有爱吃爆米花的老习惯。虽然老婆极力反对,但咱还是难改习惯,常常在梦中,再现那年那月的甜蜜生活。说句公道话,他们的味道与咱的味道无法相比。这是干手艺活与用心做手艺活的根本差别。后来才知道,这个高大上的词儿叫“匠心”。想当年,许多人看咱崩爆米花挣了不少钱,犯了红眼病,他们逢人就戏谑地说:“小安子这个龟孙子,人不怎么样就是有心计,买卖叫他做绝了。不拿一分本钱,仅凭脑子和力气,东西南北十里八村的活儿,都让他划拉过去了;人家不仅能挣钱,还能挣回不少的人缘,在背后都义务替他传递资讯。乡亲们专爱吃他崩的爆米花,物美价廉,谁眼气都不管用。你看看,人家就有那个福气、财气。
《裸山》作者简介
王世安,一九五五年九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下麦窝村。资深记者、职业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企业改革文集》主编,《中国企业报》“创富平台"主编,中企传媒社社长,世界创富企业联合会创始人、主席。
历任创作员、首席编辑、新闻部主任、记者站站长。世界经济论坛、亚洲经济部长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两会等大型会议特派记者,被《中国企业报》授予全国十大标兵优秀记者站站长、先进新闻记者;曾赴美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访问。
著或编著的书有《开拓者》 《企业领袖》等十二部,共计五百余万字,发表八百余幅新闻照片。撰写的多篇纪实文学作品在《中国企业报》等报刊连载。有多部作品获奖,其中《中国女骑警》获特等奖,《拒买国际金奖》获一等奖。
主播简介
旭洋 实名李桂杰 政法机关退休干部。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会员;《北京古塔读书会》主播团团长;采菊文苑现代诗社副社长等多家平台金话筒主播!热爱生活,喜欢朗诵, 愿意用声音诠释美好,陪伴夕阳醉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