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无香“善”为魂
——读李育善《惊蛰之后》有感
文/云蒙山人
你可能吃过美味的鸡蛋,不一定见过下那枚蛋的母鸡;你可能尝过香脆的苹果,不一定见过结那只苹果的树;你可能喝过鲜美的牛奶,不一定见过产那杯奶的牛。但我却很幸运,不但读到了一本好看的《惊蛰之后》,而且看见到了写这本书的作家——李育善。
李育善,笔名雨善,中共党员,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苗沟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第二届、第三届签约作家,“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入选人才。曾先后荣获第三届柳青文学奖新人奖等十多项文学奖。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美文》《延河》《散文》《作家》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数百篇。《乡镇干部》《一个村子的选举》先后被《新华文摘》等刊选载。2006年出版《李育善散文集》,2011年出版散文集《山里的事》,《惊蛰之后》是他的第三部作品集。
2018年6月26日,在恩师刘剑锋老师的提携下,我有幸参加了李育善先生的作品首发式暨研讨会,并有幸获赠《惊蛰之后》。迫不及待地多次品读这本书,也曾试图想写一些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没想到这一拖,果然眼看已是又一个惊蛰之后,有一些话不吐不快。仔细品读这本儿洋溢着故园情怀和乡土气息的散文集,我内心的最大感受是——真水无香善作魂。
心存善念,可于司空见惯的景物中发现诗情画意。
先生在《人在山城·人在画中行》里这样写:“公园中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多是石板铺成,有曲径通幽之意味。路两边有树有草,桃花红,连翘黄,色彩纷呈。走一段还有不一样的亭子,还有不同县区有个性的文化标识……北边临江滨大道是一条人行道,靠公园是一溜儿四季常青的冬青,半人高,齐刷刷的,四五步有一棵紫叶树,春天开满了粉白色小花,很热闹。听人说那是紫叶李……忽然想起丰子恺先生那幅《游春人在画中行》,我们这些上班族整天都是在画里走来走去呀。”看,就是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景物,被他写的如此充满着浪漫的情怀,让人一下子觉得我们的生活不光有眼前和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
心存善念,可于纷扰嘈杂表象里找到事情内在内因。
先生在《歌声》里写道:“这些老人过去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默默地做了许多事情,如今退下来了,也该歇歇了,心里还是闲不下。忙着参加这样那样有意义的活动,为社会再做点事,给心灵也放放假。平和的心态,美好的心情,比什么都值钱。他们现在真的过着处处有歌声,时时有快乐的神仙日子。……生命之树在他们那里生机勃勃……他们虽然年老了,但心灵却年轻健康。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忙碌而不慌乱,快乐而不萎靡,执着而不僵化,清清白白的过好一生。”时下,广场舞、广场歌、广场乐已经成为重要扰民因素的今天,也许育善先生的这段文字可以让我们多些体谅,多些宽容,善待那些“最美不过夕阳红”的老年人。
心存善念,可于孤寂岁月里找到自得其乐的景致。
先生在《绿窗》里写道:“有一天早上上班不久,我发现青藤上有几只小鸟在上下跳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仿佛小学生在早读,又像几个哲学家在争论,偶尔悄无声息得像一对对情侣在窃窃私语。……它们的轻松自如,它们的无忧无虑,好让人嫉妒啊。我只有在心中默默地为这上苍赐予的美好而祝福,为人和自然的和谐而祈祷。”真的,窗外绿意绿意涌动,心中情趣盎然。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只要用心去感悟,都会有妙趣横生,都会有快乐无穷,都会有感恩汹涌。而这感恩,说到底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善。
心存善念,可于纷扰名利中找到为民服务的初心。
先生在《一个村子的选举》的结尾写道:“票唱完了,统计完了,最后结果是刘永涛得票976张,李强民得票457张,刘永涛当选村主任。没等选委会主任宣布结果哩,一阵掌声和欢呼声狂风一样起来了,有人跳起来,有人蹦起来。操场外不知是谁燃起了鞭炮,噼噼啪啪响成一片。选举结束了,支书和老主任袖着手说着话走了。太阳也红红的,地上的雪化了,走在上面泥泥的、软软的。”。正是这个在发表演说时承诺“三年后人均收入达不到4000元,愿意拿我的收入给大家补上”的刘永涛,凭他一颗无私无畏的为村民服务的心赢得了选举。这是农村发展的必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只有那些真心实意领着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人,才可以赢得村民的信任、爱戴与拥护。说到底就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心存善念,可于喧嚣红尘的纷扰里复归淡泊宁静。
先生在《回归》中写道:“只有回归到生我养我的那个山沟里、那座土房子里,回味生命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和走出去、又回来的百味杂陈,才是最真真切切的我自己。回归是心灵的感受。回归是人生的美好寄托。身体和心理都在渴望回归,回到自然中去,回到生命的起点,回到人生的本源。外面的世界再精彩,还是不如自己的家……”繁华落尽见真淳,这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怎能不让人心领神会并颔首称道?
心存善念,可于生死轮回的必然中感受静好清欢。
先生在《从哪里来·在故乡找到了族谱图》中这样写:“村子上空已袅袅升起炊烟,像一炷炷香的缕缕紫烟,这飘渺的香烟也是祭祀祖先的缕缕虔诚。祖辈们风雨兼程,才有了代代传承。这个根,这份情,永世不忘。……上了一回坟,请回一群祖辈,慎终追远,祖辈的生活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创业史,就是一区奋斗的交响乐,珍惜历史,珍重前辈,把他们的精华融入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让他们像山间的棠梨花,单纯洁净成永恒。”家族既是血脉的传承,也是风气的熏陶。把我们几乎人人都做过的祭祀祖宗的活动写得如此意义深远,这种虔诚已经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兴衰,成为一种令人掩卷深思的传统美德。
心存善念,可于悲凉凄怆的往事里找到甜蜜慰藉。
先生在《亲人们·思念在雪花纷纷里》中写道:“他又从身上掏出一块糖给雪人喂,然后又认认真真地给雪人讲起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或许儿子的魂灵就在雪花中飞舞,我走在大街上,张开嘴巴,一朵雪花飘进去了,那就是儿子的思念吧,我在雪的世界里,慢慢去解读他成长的烦恼和思亲的苦痛,他在那个世界里成长着,也在我的心里成长着……女儿说让我陪她堆雪人,也唤醒了我的童心,她在雪地里跑前跑后忙碌着,还不让我插手,自己一手堆出一个大大的雪人,她说那就是她的哥哥,当然她说的是她的表哥,而在我心里却定格成她从来没有见过也永远见不上的、给爸爸妈妈心上留下伤疤的哥哥。”无情未必真豪杰。读着这样用真情和血泪写出来的文章,我们怎能不被那悲欢交织的人生所震撼。是的,这就是生活,尽管命运不可以主宰,但是善良却可以选择。而一旦选择了善良,必定是有回报的。
心存善念,可于漫长跋涉里找到与人为善的本真。
先生在《教书·真想再当一回老师》里毫不掩饰的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同学们呀,要是时光能倒流,我真想再给你们做一回老师,把人生的历练讲给你们听听,也很想听听你们对生活的感悟。难了!只好送一句话给你们,也是我的一位老领导送我的,把人当人看,把事当事办。同学们,珍惜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用老师名字中这个“善”字善待一切。”正如评论家李敬泽所说,不知感恩,所以不能尽情,也不能体物,这样的文章如今滔滔者天下皆是,以世人为论敌,以他人为地狱,虽辩才逞智,但终究是不诚恳、不笃厚、不可信,而育善的文章可信,这正是最大的好处。
贾平凹说,“随着育善对文学的深入理解,不断实践,其作品慢慢发生着改变,这就是仍然生活味十足的描述,情节生动,细节丰富,文笔优美,却在文字与文字的空间里充塞了一种气,膨胀而有张力,使作品有了浑然,有了大气象,其中对社会、对生命、对人性都有独特的体悟,读后就多了嚼头和玩味。”
李敬泽说,“我相信育善会更深入、更耐心、更坚定地书写他的故乡,他会把苗沟作为世界地图的中心……因为他真的认为世界应该这样展开,世界的意义就在于此。这样想世界的人,必有力量。”
穆涛说,“育善的散文,侧重写实,是对中国农村当下社会转型阶段,真实状况的判断与思考,具代表价值。他是实实在在的写,可以说是工作实录,以工作经历为引线,考察社会节奏及民风之变,着眼点具体,既有令人惊悚的社会焦灼点,也有趋势的预见性,用心沉重。”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作为一个爱乡的游子、敬业的公仆、有良知的作家那份发自内心的“善”。
其实,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滋养,也可以像茶、像酒、像饮料、像水一样渗透在我们的生命里。品茶清雅、饮酒癫狂、喝饮料潇洒,但都没有饮水实在在、耐久,焦渴难耐之时,最解馋最过瘾的往往还是一杯温度适中的白开水,最好是没有任何色素、香精、防腐剂的纯天然的无香的真水,李育善的散文就是这样其貌不扬却值得拥有的“真水”,字里行间全焕发着善良。
真水无香“善”为魂。善是一种宽容,善是一种隐忍,善是一种坚持,善是一种期待。贾平凹指出,“李育善的第一本书还是嫩芽状,这一本书已经看出是树的模样儿了,他的进步是极大的。”而先生自己在《盼雪》中也怀着一个成长的梦:“把那些美丽和温馨收藏成青春的幼苗,在雪的柔梦里有着甜蜜的人生,在猎猎寒风中茁壮成参天大树。”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来到!
作家档案:李育善,笔名雨善,中共党员,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苗沟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学院第二届、第三届签约作家,“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入选人才。曾先后荣获第三届“柳青文学奖”等十多项文学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美文》《延河》《散文》《作家》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数百篇。《乡镇干部》《一个村子的选举》先后被《新华文摘》等刊选载。2006年出版《李育善散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散文集《山里的事》(新华出版社),新作有长篇纪实散文《走过丹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爱好文艺,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愿认识更多朋友。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