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六祖坛经浅释06: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这样一讲,六祖惠能大师,随着就出来,就坐到一块磐石上。石头很平正,好像一个盘似的。“惠明作礼云”:这时候,惠明知道诸佛菩萨的法,不是用武力可以抢的,于是乎就跪倒,叩头说,“望行者为我说法”:希望行者你,给我讲一讲法。“惠能曰”:六祖大师就对他说,“汝既为法而来”:你是为了求法而来的,不是为抢夺衣钵而来的;你所说的话是真的、是假的?如果你是真的,现在我就可以给你说法。“可屏息诸缘”:诸缘,就是一切的攀缘心。你首先要屏息诸缘,你什么都不要想,把一切的攀缘心都要停止。屏息,就是“勿生一念”:在这个时候,你一念也不要生。“吾为汝说明”:我给你说明白这个法。
最后两句,“吾为汝说明。良久”,有的版本,句读点错了,变成“吾为汝说。明良久”。“明良久”,文就不通;一般人以为是惠明等了良久。这个文法是错误的,这应该说是吾为汝说明,我给你说明白这个法。“良久”,就大约有五分钟至十分钟的样子,或者七分钟、八分钟,不太长、也不太短的时间。说完了这话,六祖大师也不出声,什么也不讲,就坐那地方等着,良久。六祖大师不生一念,惠明大师也不生一念,这个时候,彼此都屏息诸缘,什么都不想了,连鬼神都不知道他们做什么。六祖大师一看,这么有五分钟的时间,惠明大师没有打妄想,果然把诸缘、攀缘心都放下,不想东,也不想西,不想南,也不想北,不想上,也不想下,噢!这时候没有了,什么都空了。
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能曰”:六祖大师就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说你不想善,也不想恶,就正在这个时候,“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什么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那个”,就是“谁”,谁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一个“谁”字一讲,“惠明”大师“言下大悟”。就问这一个“谁”字,谁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所以以后禅宗都参:“念佛是谁?”也就是这个“谁”字。“那个”就是“谁”,“那个”是用俗字眼。明上座,明,就是惠明;怎么叫上座呢?因为他是个出家人,六祖大师当时还是个居士,所以称他做上座。六祖大师说,“谁是明上座你本来的样子?你本来是什么样子?”“喔!我本来就这样子嘛!”就开悟了。现在有没有人言下大悟的?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惠明虽是开悟,已经回头转面,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了,但是他还不知足,贪心还这么大。所以他们这些去追六祖大师的,这都是贪心,贪着想要做第六代祖师。惠明大师是贪中的贪,比谁贪心都大!他已经开悟了,还觉得不够,还觉得还有点什么东西没有得到。“复问云”:就又问说,“上来密语密意外”:说你方才对我讲的密语,就是这种重要的说话,和重要的意思,在这个以外,“还更有密意否”:还有比这个再妙的吗?密语密意,就是妙语妙意,这里不能当“秘密”讲,就是还更有比这个更妙的吗?你说这是不是不知足?若知足的话,他就不会再问了,这是贪而无厌。
“惠能云”:六祖大师就说了,“与汝说者,即非密也”:说我和你说出来的,就不是最妙的。“汝若返照”:回光返照是最要紧的,你们人人若能回光返照,“密在汝边”:妙的那个法,都在你那里边哪!汝边,就在你那儿,没有在我这儿。“明曰”:惠明就说了,“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说我在黄梅这么多年,实实在在地我没有省,我没有找着自己的本来面目啊!省,就是省悟。所以我们这里的果省,也要省悟才可以;不省悟,就是果不省了!“今蒙指示”:我现在蒙您指示,“如人饮水”:就像人喝水似的,“冷暖自知”:或者水是热啊?是冻啊?是凉啊?我自己知道。“今行者即惠明师也”:现在行者您啊,就是惠明我的师父。“惠能曰”:六祖大师就说,“汝若如是”:说你若是这样讲的话,“吾与汝同师黄梅”:我替黄梅第五祖传法给你,我们都以五祖做师父好了,我们做师兄弟。“善自护持”:你好好地保护佛法,不要把它断绝了。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
“明又问”:惠明又问六祖大师,说“惠明今后向甚处去”:到什么地方去住呢?“惠能曰”:六祖大师就说“逢袁则止”:你到有个地名叫“袁”的地方,就住下。这是什么地方呢?这是袁州。“遇蒙则居”:“蒙”就是蒙山。六祖大师教惠明到袁州蒙山去住,惠明没有即刻去,过了三年之后,才去住。住在蒙山,他见着一个鬼,这个鬼生前是个秀才;秀才就像现在的博士之类的。但死了做鬼,他还尽作诗;看见惠明大师到那儿,他就作了一首诗。这首诗是怎么说的呢?说:
寂寂荒郊梦亦长,古今成败懒思量;
野草鲜花捻多少,苦雨酸风几断肠。
夜与萤光同出入,五更鸡唱影形藏;
悔不当初修心地,致堕青山泪两行。
他晚间唱这个诗,惠明大师听见了,同他说法,就把这个秀才超度,脱生去了。所以就有“放蒙山”;这放蒙山,就是超度鬼的。“明礼辞”:惠明又给六祖大师叩头顶礼,就拜辞回去了。
“明回至岭下”:回去到岭下,“谓趁众曰”:就对这一些追赶的几百人说,“向陟崔嵬”:向,就是以前,崔嵬,就是山顶上。就是说头先我到这个山顶上去看过。“竟无踪迹”:说他没有从那儿过,不是从这条路跑的。“当别道寻之”:应该从其他的道路去追去。“趁众咸以为然”:这些人一看飞毛腿,这个四品将军,跑回来了,说没看见,大家都认为他说的是真话。其实呢?惠明大师真是打一个大妄语。为什么他打这个妄语呢?因为他自己得到法了!旁人不像他这样子,如果追上六祖,或者就把六祖杀了,连生命都没有了。他因为保护佛法,保护六祖,所以他打大妄语,说是没看见,大家也都相信他。因为他从来不撒谎,这回撒一次谎;从来不打妄语,这次打妄语,大家以为他不是打妄语。如果平时他在黄梅那儿,就尽打妄语,现在他讲话,大家也不相信。
惠明后改道明。避吾上字。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惠明对大家说没看见,大家也都相信,就从旁的路上又追去。于是乎,当然是追不上。“惠明后改道明”:因为六祖大师叫惠能,惠明不想和六祖大师同一个字,所以他改名为道明。“避吾上字”:他避讳我头一个字,这个“惠”字。“惠能后至曹溪”:六祖大师以后到南华寺,曹侯屯那个地方,“又被恶人寻逐”:神秀总是心不死,要派他心腹党徒,想把六祖杀了。“乃于四会”:随着六祖大师就在四会,就是现在的新会,“避难猎人队中”:躲避灾难,所以和打猎的在一起。因为神秀怎样也想不到一个修道的人,一个信佛的人,会和打猎的人在一起生活,所以各处找也找不着他。“凡经一十五载”:整整地在猎人里一十五年。有的说十六年,是连逃跑那一年都算上了;实际上计算,就是十五年。
“时与猎人随宜说法”:在猎人里,常给猎人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打猎的人,常常教六祖大师守着网。“每见生命,尽放之”:他守网,看见可以生的,可以自己维持生活的,活的畜生或者飞禽,他都放开。“每至饭时”:每天到吃饭的时候,“以菜寄煮肉锅”:他在山上找野菜,放在肉锅里煮。“或问”:或者有一个人问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则对曰”:六祖大师就对他说,“但吃肉边菜”:我就吃肉边的菜,不吃肉。各位想一想,六祖大师,从黄梅走到大庾岭那儿,经过两个多月,在这期间,后边这几百人,还在后面赶他。这种的情形,如果他们不是想要杀他,把衣钵抢回去,他们就不会这样地追了两个多月,还不回去。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二僧论风幡义。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有一天,六祖大师就想起来,想起什么呢?这到我弘法的时候啰!“不可终遯”:我不可以再在这儿隐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所以就离开四会,到广州的法性寺,就是现在的光孝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正遇着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时有二僧论风幡义”:有两个和尚在辩论风幡的意思。“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一个说这是风动的,一个就说是幡动。“议论不已”:两个人争执不停。“惠能进曰”:这时六祖大师就说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说仁者,你的心动了;你若心不动,风也不动,幡也没有动。“一众骇然”:当时听经的,听他这样一讲,非常玄妙,所谓“语惊四座”,他说出这话,四座都惊恐了。
“印宗延至上席”:印宗法师就请六祖大师到上座,“征诘奥义”:又向他问了一些奥妙的道理。“见惠能言简理当”:印宗法师觉得,惠能大师说的话虽然很简单,但是理论是特别正确的,“不由文字”:不用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印宗说,老修行啊,你一定不是平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我很久就听说,黄梅的衣钵,向南传来了,“莫是行者否”:是不是老修行你呢?“惠能曰:不敢”:六祖大师就说,我不敢当。这“不敢当”,就是说我不够资格;但是这是客气的话。“宗于是作礼”:印宗法师一听说,他就是继承五祖衣钵的传人,所以就给六祖大师叩头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于是乎,他就要求六祖大师,把五祖所传给他的衣钵,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故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宗复问曰”:印宗又问,“黄梅付嘱,如何指授”:黄梅传给你衣钵的时候,怎么样指点传授你呢?“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六祖大师说,指授就没有什么指授,不过就单单地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不讲禅定解脱这种法。“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印宗法师就问:“为什么不论禅定和解脱的道理呢?”“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惠能六祖大师就说了,因为禅定和解脱,是两种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佛法不是两种法,只有一种法,所以叫不二法门。“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印宗法师,听六祖大师这样说,佛法是不二法门,他又问什么是佛法不二的这种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说法师你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你能明心见性,见佛性,这就是不二的法。“如高贵王菩萨白佛言”:好像《涅槃经》上有高贵王菩萨白佛言,说“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四重禁就是杀、盗、淫、妄这四种根本戒,若犯了,是不通忏悔的。作五逆罪,就是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及一阐提等”:和信不具的阐提等。阐提是梵语,此云叫“信不具”,就是没有信心。“当断善根佛性否”:说这种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一阐提等,善根应该断了吧?佛性也应该没有了吧?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佛性不属于善,也不属于不善,“是故不二”。“蕴之与界”: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凡夫见二”:凡夫看五蕴和十八界,是有两种。“智者了达”:有智慧的人了达“其性无二”:本性是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不二这种的性,就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薙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印宗法师听六祖大师这样讲后,非常欢喜,得未曾有。“言某甲讲经”:他就说我印宗讲经,“犹如瓦砾”:就像砖头瓦块一样。“仁者论义,犹如真金”:说仁者你讲的道理,好像真金一样。“于是为惠能薙发”:在这个时候,印宗法师就给六祖大师在光孝寺落发。“愿事为师”:他就愿意拜六祖大师做师父。“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六祖大师随着就在光孝寺那儿的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开东山的法门。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惠能于东山得法”:六祖大师说,我在东山黄梅凭茂山得法,“辛苦受尽”:我所受的辛苦太多了,各处逃命,各处去避难,受这一些恶人来谋杀。“命似悬丝”:我的命,就像悬着一条线那么危险。“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今天我得以和韦璩刺史,和各官僚、僧人、比丘、比丘尼、老道和居士,“同此一会”:在这一个会,“莫非累劫之缘”:这大约都是多生多劫,我们都有缘哪。好像我们现在在这儿听经,也是累劫有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也是在往昔,生生世世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才能得闻像上面所说的顿教法门。“得法之因”:我得法的因缘,“教是先圣所传”:佛教是以前的佛、菩萨所传出来的,“不是惠能自智”:不是我自己的智慧。“愿闻先圣教者”:你们愿意听以前佛所说的教,“各令净心”:你们每个人都自己清净其心。“闻了,各自除疑”:你听法之后,要把你的怀疑除去。“如先代圣人无别”:好像听佛、菩萨所讲的一样。“一众闻法”:在会的所有大众听法后,“欢喜作礼而退”:大家都很欢喜的,就叩头,然后退到一边去了。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般若第二”,各位都知道什么是般若了,也有的还不知道,所以再讲一讲。般若,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智慧”,翻译成英文,就叫wisdom。名字虽然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样的,wisdom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wisdom。智慧有三种:有文字的智慧,叫文字般若;观照的智慧,叫观照般若;实相的智慧,叫实相般若。因为般若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这叫多含,所以不翻;又尊重不翻,因为智慧轻贱,般若尊贵,所以就没有翻。
六祖大师第一讲的是行由,第二就讲般若。讲般若的因缘,就是因为一班人请求讲般若,所以说“次日”:就是第二天。前边讲到韶关去,有一千多人,说完法后,这第二天。“韦使君”:就是韦璩,“请益”:又想听多一点佛法。“师升座”:六祖大师就升起他的法坛来。“告大众曰”:对大众说,“总净心念”:你们现在都要把心念清净了,不要打妄想,要一心听法,这叫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他先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之后“复云”:就又说了,“善知识”:你们这一班人,都是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觉道”这种智慧。“世人本自有之”:世界人本来统统都有;在佛,不多一点点,在众生,也不少一点点,这叫本自有之。“只缘心迷”:就因为有执着,有一种迷;迷,就是不觉悟,也就是执着。“不能自悟”:不能自己明白。“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所以必须藉着大善知识;就是明眼善知识,他深入一切诸法实相,所以他能指示你,导引你,令你明心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你应该要知道,无论你是愚痴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这佛性没有分别,是一样的。“只缘迷悟不同”:就因为其中有迷又有悟不一样,“所以有愚有智”:所以才有愚人,又有智慧的人。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六祖大师说,我现在为你们说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法,“使汝等各得智慧”:使你们每一个人,都得到自己本有的智慧。“志心谛听”:你要专心来听我讲,“吾为汝说”:我现在给你们大家讲一讲。“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世界的人,天天口里念这个“般若、般若、般若、般若”。“不识自性般若”:不认识自己的本性般若,不认识自己本有的智慧。“犹如说食不饱”: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你一天到晚念食谱,说这个东西好吃,那个也好吃;但是只念一念;念一念,不会饱的。所以说“口但说空”:口里说般若,说这个般若就是空。“万劫不得见性”:你尽做口头禅,说说而已,不去实做,你就等到一万个大劫,也不得见性,不能自己见到你本有的般若。“终无有益”:这样始终也不会对你有益处的。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这是梵语。在中国来说,摩诃,就是大;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这个法,必须要你心里真能放下,真能把一切看破放下,什么都空了才可以;不是口里念念,一天到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你口念,却不实行,那是没有用处。“口念心不行”:你口里念般若,心里不照着般若的智慧去做事。就是你若见到自性的智慧,就不做糊涂事,就没有无明了;你要是还有无明,那就是心不行。“如幻如化”:就是虚妄幻化的。“如露如电”:也就像露水和电光石火似的。“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你口里念,心里也行般若;口念心行,就是依照般若去做。这就能见到自性是佛,自己本性本来就是佛。“离性无别佛”:自性是真佛,若离开自性,就没有其他的佛。所以我们在佛教里讲,人人都可以作佛,只要你修行;你不修行,可不能成佛。修行什么呢?就修行你自性,不是向外驰求,不是到外边去找;你自己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你在自己本身那个地方找。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何名摩诃”:什么叫摩诃呢?“摩诃是大”:摩诃,翻译成“大”字。什么又是大呢?“心量广大”:人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量等虚空。好像现在我们造火箭,打到月球去,这是因为心先想到月球去,所以现在就成事实。所以说心量没有边畔,没有边际的。“亦无方圆大小”:也没有一定的限度,不是说心是四方的,或者心是圆的;或者心是大的,心是小的。这个心就是无大,大而无外;无小,小而无内。你说它大,没有比它再大的了;你说它小,也没有比它再小的了。“亦非青黄赤白”:心量也不是青黄赤白黑,有一种颜色的表现,也没有的。“亦无上下长短”:也没有上,也没有下,也没有长,也没有短。“亦无瞋无喜”:自性本来也没有瞋,也没有喜,是中道的。“无是无非”:也没有是,也没有非。你若有是有非,那就不是你的真心。“无善无恶”:也没有一个善心所,也没有恶心所。所以六祖大师开示惠明,就说“不思善,不思恶”嘛!因为本来自性是无善无恶的。“无有头尾”:这讲到哲学上了,哲学讲没有头,也没有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诸佛的刹土,和虚空是一样的。“世人妙性本空”:我们人自己本有的妙性,本来是空的,“无有一法可得”:没有一法可得,连一个法都没有,空的嘛!本来: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你自性的真空,也就像上边我所说的道理一样。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你们各位,不要听我现在说般若是空的,你们就着到空上。首先最重要的,你不要着住到空上。“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假设你说你一切都空了,心也空,身也空,世界也空,你就静坐在那个地方,这时候,你就着住到无记的空。怎么叫无记呢?就像死了似的,什么也不知道。虽然是活着的人,一坐就像死了似的,这叫无记空。修道,我们修得真空里有妙有,不是说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都知道,还要什么都不知道,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像什么呢?“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你心里清楚,好像水里现出月光似的;意要是定了,好像天没有云彩似的,万里无云万里天。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这世界、这虚空,能包罗万有,万物的种种色色,一切的相貌,都可以包。“日月星宿,山河大地”,都在虚空里包着。“泉源溪涧”:水泉和源、溪涧,“草木丛林”:草木和丛林,都在虚空里包着。不单这个,“恶人善人”:恶人也在虚空里包着。虚空不会说:“啊!你这个恶人,我真想把你撵出虚空去。你这个善人,我特别欢迎你,你快到虚空里来吧!”没有这个,虚空没有这种分别。“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须弥山,这妙高山,“总在空中”:统统都在虚空里。“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我们一般人自性像虚空,也就是这个样子。
“善知识”:各位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自己本性能包含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万法都在每一个人自性里头包含着。“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你若能见一切的人,或者他好,或者他不好,你也不取、不舍;也不说欢喜善的,不愿意恶的,不要这样子。我不是常对你们讲,那不好的人,终究有好的那一天,希望他改过。所以我有很多不听教训的徒弟,我教他向南边走,他偏偏往北边跑;我教他向东边去,他偏偏向西边跑。不听话,我也慢慢等他;我知道,等将来他一定会有听话的时候。尤其这一切善恶,都在自性里头包着,不要取,也不要舍。“亦不染着”:也不染着这种善恶的境界。什么叫染着呢?你一取舍,这就是染着了。“心如虚空,名之为大”:什么叫大呢?就是我们的心量等于虚空,所以就叫大,“故曰摩诃”:所以就叫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各位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迷的人,口里说,不去做;有智慧的人呢?就实实在在去做,不是口头禅。“又有迷人,空心静坐”:迷人说什么也不想,空心静坐在那个地方。“百无所思”:什么也不要想。“自称为大”:说这个就是大了。“此一辈人”:这一等人哪,他落于顽空,“不可与语”:你不要和他讲话。为什么呢?“为邪见故”:因为他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所以这种人,你简直不要理会他。“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六祖大师说:善知识呀,你们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心量的广大,是遍周法界,法界是没有不包的。“用即了了分明”:用,就是了了分明,好像镜子照物似的,物来则照,物去则空。“应用便知一切”:应用的时候,就知道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知道一切即是一,一也就是一切。知道自性能生万法,万法还归自性。“去来自由”:自性是去来自由的。“心体无滞”:心的本体没有滞塞,没有不通的。“即是般若”:没有不通,就是明了一切,就是不愚痴;不愚痴,就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夫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般若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从自性生出来的。“不从外入”:不是从外边来的,所以你不要到外边去找。“莫错用意”:你不要错用了你的心;意就是心意。“名为真性自用”:你不用错,这就是你自己会用真性了。“一真一切真”:你一样若真了,样样都真了。“心量大事”:这心量是广大的一种事情,“不行小道”:不走小路。“口莫终日说空”:六祖大师,又恐怕人着到空上,又说,你不要口里一天到晚,就说空、空、空、般若、般若。“心中不修此行”:你心里头不修这个般若行。“恰似凡夫自称国王”:好像普通的老百姓,自己封自己是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你这样子,始终也得不到自性的,这不是我的徒弟。为什么不是我徒弟呢?就因为他不听话,教不要着空,他单要着空;教不要着有,他又单着有;要他不要有desire淫欲心,他单不断淫欲心,他说:“喔!这没关系,不要紧,慢慢的,慢慢来!”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善知识”:六祖又说,各位善知识,“何名般若”:什么叫做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所说的般若,是梵语,在唐朝的中国话,就叫智慧。“一切处所”:所有的地方,“一切时中”:任何的时候,“念念不愚”:就是念念明明了了,念念不迷,念念不愚痴,念念没有无明。“常行智慧”:常常用智慧去处理一切的事情,“即是般若行”:这就是修的般若行门。“一念愚即般若绝”:你若一念愚痴了,般若就断绝了。断绝是个比喻,并不是真正地断绝了。因为真正的智慧,没有生,也没有灭,怎么会断绝呢?这是个比喻,就是在你愚痴的时候,般若不现前。“一念智即般若生”:你若是不愚痴了,不迷了,这就是般若生。
怎么叫迷呢?举一个例子来讲。譬如人家说喝酒,这是不好的;抽香烟,这是不好的;吃迷魂药,这是不应该的。但是你就不相信,这就叫般若绝。有人告诉你说不好,你还不相信;你若是有智慧的人,怎么会这样子呢?有人教你,说抽烟、喝酒、吃毒药,是不对的,你就改了,这就是般若生,就是聪明。人家教你,你不相信,心里还不明白;你说,这不是愚痴,是什么呢?所以愚痴的人,就明明知道不对的,他还要去试一试,这就是愚痴,这就是般若绝。你一念智,有人说,这个是不对的,你就改了,这就是般若生。
“ “世人愚迷”:世界上人哪,愚痴得不得了,不但一个人愚痴,多数人都是愚痴的。“不见般若”:他自己不知道修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口里说智慧,心里常做一些愚痴的事情。所谓做愚痴的事情,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你去做了。“常自言”:他常常自己说,“我修般若”:我修行智慧。“念念说空,不识真空”:念念他说这空就是般若;般若有二十种的空门,要空一切,可是他不知道真正的空。好像经典懂一点,咒也会持几句,经也会念几句;但是就是自己毛病不改,这就是口头禅。天天说空、空,说般若,可是他没有真正改了毛病,这是不知道真空。真空了什么呢?要把你的无明空了,要把你的习气毛病空了,要把你所不明白、所做的糊涂事空了,这叫真空。
“般若无形相”:般若没有一个形相。前边没说嘛?它不是长短方圆,也不是大小,也不是青黄赤白黑。什么呢?“智慧心即是”:你的心里生出智慧,没有无明,智慧明明了了,能知道是法非法,这就是智慧心,就是般若。“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你若能这样解释,这就是般若的智慧。(未完)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六祖坛经浅释07:宣化上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西国语,就是印度语。“唐言到彼岸”:在中国的话,就叫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解义,到彼岸的意思,要是解释明白,就是离生灭;离开生,离开灭,没有生灭了。什么叫彼岸呢?彼岸是对此岸而说。此岸是什么呢?此岸就是生死;彼岸是什么呢?彼岸就是涅槃。在生死和涅槃中间,经过一些什么呢?经过烦恼的大海,烦恼就像海似的。因为有烦恼,所以就有生死、有涅槃。你若烦恼没有了,生死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生死、涅槃,这二种都是名字而已。有生有死,这叫生死;没有生死,这叫涅槃。你若是没有烦恼,有生死,也会没有生死了。所以我们为什么在这儿受生死?就因为有烦恼!这句话很重要的。我们各位记着:我们为什么有生死啊?就因为有烦恼;为什么有烦恼?就因为有无明。什么是无明?你不明白事情,那就是无明。什么事情你不明白?你说什么事情你明白?你明白什么事情?你知道你不明白什么事情,那就是无明;你若知道你明白什么事情,那就是般若,就是差这么一点点。
“着境生灭起”:你着到境上,就有了生灭。“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现在各位应该明白了,什么叫彼岸?什么叫涅槃?涅槃就像水,本来没有波浪,你生出来风,就有了波浪。风是什么呢?风就是无明,波浪就是烦恼。你若不着在境上,就像水没有波浪似的,心如止水;没有波浪,就没有生死。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的,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用用功。怎么我的心里,就有这么多的杂念呢?这么多杂念,就是波浪。你若没有波浪,生灭就了了;生灭没有了,生死也就了了。你有生灭,这就叫此岸。
“离境无生灭”:你离开境界,就没有生灭。“如水常通流”:就像水常常运行不息一样的。通流,是水常常运行不息,就是智慧光明遍照的意思。“即名为彼岸”:这就叫彼岸。“故号波罗蜜”:所以这叫波罗蜜。这一段经文很有用的,你若是能用一点功研究明白了,那你一生的受用,都无穷无尽的。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六祖大师说完前边这个般若波罗蜜的道理后,又叫一声,各位善知识!“迷人口念”:迷人只知道用口来念。“当念之时”:当着他口念的时候,“有妄有非”:他有妄念,还有不正当的念。“念念若行”:依照般若行,就是不做愚痴的事;他念念若依照般若去行,“是名真性”:这就是依照自己的真性去修行。“悟此法者”:明白了这种法的,“是般若法”:这就是般若法。般若,就是不愚痴,你不做糊涂事,就是不愚痴。什么叫糊涂事?这糊涂事很多很多,你所做的事情,本来不应该做的,你去做了,这都是愚痴的行为。最要紧的,就是淫欲心!有这种淫欲心,本来不应该做的,但是你到那糊涂来了,什么都忘了,把般若也忘了,波罗蜜也忘了;那时候,也忘了念,连念都不念了,就任性去做这一些糊涂事,这就是最愚痴的。但是最愚痴的事情,人欢喜去做,就是欢喜去愚痴,不愿意修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你不行愚痴事,就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你不修般若行,就是凡夫。“一念修行”:你若修行般若行;就是断欲去爱,没有淫欲心。“自身等佛”:自身就是等于佛一样的。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凡夫即佛”:凡夫就是佛。佛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从凡夫这儿开的始。以前佛也是凡夫来着,因为他修般若法,所以成了佛。我们为什么做凡夫?就因为我们不修般若法,不修般若行,专门地性流为情;把性变成情,情又变成欲。性流为情,情流为欲,这就是凡夫。你若是能把欲归回来到性上,不摇不动,不被无明所转,这就是佛。
“烦恼即菩提”:这个烦恼,也就是菩提;你若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了。说:“那我这烦恼不要去了,就留着。”留着?留着还是烦恼,烦恼就是烦恼。要怎么样呢?要把烦恼用科学的方法锻炼一下。怎么锻炼呢?就把烦恼改一改。怎么改呢?这个改也不是改,就是返本还原。你看见手心和手背,这手背,就比方是烦恼,这手心,就是菩提,你只翻过来,就可以了;也没有多,也没有少,你只要翻过来就是。你不翻过来,就差这么一点点,就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若一翻过来,就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就是我常常讲的,去柏克莱也讲:“烦恼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那个冰,就是水。你若明白,那法也空了!你没明白,才有法;你明白了,人空法空了。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你前念愚痴,就是凡夫,后念有智慧,开悟了,就是佛。你“前念着境即烦恼”:你前边的念着住到境:“噢!这地方是三藩市,三藩市和纽约不一样。”三藩市和纽约,本来是一样的,都是大城市,不过在你的分别心上,你就分别:“噢!三藩市这么样子,纽约是那么样子;三藩市没有下雪,纽约常常下雪。”那是你的分别心,根本都是一样的。你若不着到境上,那就没有那么多分别心,就没有烦恼!所以说前念着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你前面着到境界上,分别三藩市和纽约different(不同的),不同就有烦恼。后念离境,“噢,这都是空的!三藩市、纽约,都是这样子,分别干什么?”离开即菩提,不分别即菩提。
但是讲是容易,你真能不分别,那不是很容易的事。这种境界,你要是懂了,也没有家,也没有国;家败了,国也亡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叫应无所住而生其身;这身体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的。你看这妙不妙?这个地方,就是菩提。你何必叹气呢?能这样子,就这样子;不能这样子,慢慢也可以这样子。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你自己性若定了,没有那么多妄想,朝朝都是快乐的。你妄念若不起,在哪一个地方,都是安乐的。为什么你觉得不安乐?就因为你有妄念;没有妄念,到处都是极乐世界。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六祖大师,又叫一声:“各位善知识,你们自性里,都有无量的智慧。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法,就是你自性本具的,不需要向外驰求。这种法,是最尊贵的,也是最高尚的,最第一的;没有比这个法,再尊贵、再高尚、再第一的了。“无住无往亦无来”:自性的般若智慧,是没有着住的,没有往,也没有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过去的诸佛,是从摩诃般若波罗蜜生出来的;现在诸佛,也是从摩诃般若波罗蜜生出来的;未来的诸佛,也是从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一种最高、最上、最第一的法,生出来的。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智慧就打不破五蕴。色、受、想、行、识你都看不空,五蕴打不破,烦恼就会有,尘劳也不能断;所以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上不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还要多时呢!少的时候,他就照不破五蕴皆空。所以我们现在也应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可以的。把这一切的烦恼打破,尘劳也打破。你没有烦恼,没有尘劳,这就是本性的般若现前。“如此修行,定成佛道”:你若这样修行,决定可以成佛道的,没有一点疑问。“变三毒为戒定慧”:你把你的贪瞋痴,变成戒定慧。这只要你一反过来,那就是了!贪瞋痴,你若不变,就是贪瞋痴;你一变,就是戒定慧。所以就看你变不变,你一变,就属于般若;你不变,就属于愚痴。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我此法门”: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从这一种的般若,而生无量的般若;从一种的般若,生出八万四千的智慧。八万四千的智慧,也就是八万四千的般若。“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为什么说有八万四千的智慧呢?因为世界人都有八万四千尘劳。你把尘劳一变过来,就是般若。“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你若把尘劳变了,智慧就都现前;可是“不离自性”:般若智慧,是不离自性的。
“悟此法者”:你明白这种法的,“即是无念”:就是无所念。“无忆”:也没有所回忆。“无着”:也不着住。这时候,你无念、无着、无忆,“不起诳妄”:你一切诳妄的念头也不起。“用自真如性”:用你自己的真如自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你用你的智慧,来观照一切法;不要用你那个分别的识心,要用智慧。“不取不舍”:对一切都不取着,也不舍弃。“即是见性成佛道”:这个就叫见性,也就是成佛。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各位“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你想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得到法的滋润,“及般若三昧者”:和般若智慧的这种妙定,“须修般若行”:你就应该修行般若的行门。什么是般若的行门呢?“持诵金刚般若经”:你应该念《金刚经》。六祖大师就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所以他主张一切人也都念《金刚经》。持,就是执持;诵,就是诵念。执持而诵念,不要间断,不要忘了,要念《金刚经》,“即得见性”:就可以见性。念经必须要不打妄想,不要念念经,就打起妄想来,或者生种种的杂念。以前有一个人,天天念《金刚经》,有一天,他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鬼,请他念经来超度他,好像我们现在七月十五,来超度过去的父母。这鬼说:“请你帮我念一点经,超度我。”他答应了,说:“你要念多少经呢?”说:“念一卷经就可以了。”这个人第二天就帮他念经,正念到一半的时候,他的工人给他送了一杯茶来,他就这么一摆手,心里说:“不要!”他还继续念经。这天晚间,这鬼又来了,说:“你答应给我念经,你念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念呢!”他说:“怎么样子?我给你念一卷经了!”这鬼说:“你念是念一卷经,但是你念到中间,有‘不要’两个字,所以后边经的功德,就都不要了,都没有了。”这个人一想:“是啊!我中间有‘不要’两个字,是我不要茶,不是不要经。”但是在经上加上“不要”两个字,鬼神以为他不要功德了,所以大约经的功德,鬼神给抢去了。他一想,说:“那好了!我再给你念一卷经。”于是乎,又给他念一卷经,中间没有掺杂上“不要”两个字。这一天晚间,这鬼很欢喜就来向他叩头顶礼,多谢他给自己念经的好处。所以你们念《金刚经》,切记不要掺上“不要”两个字。你在那儿念:“须菩提,须菩提”,不要说:“须菩提,不要,不要须菩提,不要须菩提。”那须菩提就跑了。所以念《金刚经》,是非常有感应的。
“当知此经”:你们应该知道这部经,“功德无量无边”:这功德太大了,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经中赞叹《金刚经》,那是很清楚的,我现在不要完全说;可是“此法门是最上乘”:《金刚经》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法门,“为大智人说”:是为大智慧人说的,“为上根人说”:《金刚经》,是为有最上根的这种人说的。“小根小智人闻”:小根,就是善根浅薄的人、小智的人,他若听见这个经,就“心生不信”:他就说:“没有这个道理!念经?念经有什么好处?你不吃饭,看你可不可以活着?你天天念经,我看看你不吃饭可不可以?”所以小根小智的人,听见这个经,他心生不信。“何以故”:什么原因他不信呢?“譬如天龙下雨”:好像天上龙下雨似的,“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所有的城市、聚落,“悉皆漂流”:都被水所漂流,“如漂枣叶”:就像漂一片枣树叶子那样子。“若雨大海”:这个雨要是落到大海里头,“不增不减”:大海,就表示大根大器的人。他一闻法,知道这个法,是自性本具的,所以他就生出信心。小根小智的人,就像那小草似的,一下了雨,就把它冲得反而死了,他不相信大乘法。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大乘人、最上乘的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心就开悟,也明白了。“故知本性”:他就知道自己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般若本来是自性所具的。“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有智慧的人,他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常常观照自己般若的智慧,不一定要认识很多字,才明白般若的智慧。现在也说个比喻,“譬如雨水,不从天有”:雨不是从天上有的,“元是龙能兴致”:本来是龙可以下雨的。“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一切的树木、一切众生,无论你有情无情,都得到这个雨的滋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一切其他小的川流,都流入大海,“合为一体”:到大海里,成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众生般若之智,也就像天雨下到大海里一样。这个海,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本性的智慧,就无论是下多少雨,都流入大海里去,海也不增不减。所以才说:“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你也唯智可入。你有智慧,才能到这大海里去;没有智慧,也不容易到的。般若的智慧,就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各位“善知识”,“小根之人”:没有善根、善根浅薄的人,“闻此顿教”:听见以心印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顿教的法门。“犹如草木”:就比方草木一样,“根性小者”:这根性小的草,和小的树木,“若被大雨”:若遇到大雨,“悉皆自倒”:自己就都倒了,把根都露出了,“不能增长”:本来雨水是帮助草木增长的,可惜它的根太浅,所以反而被水冲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善根薄弱的人,“亦复如是”:也就像这一样的。
“元有般若之智”:本来所有的般若的智慧,“与大智人更无差别”:愚痴人和有智慧的人,般若自性本来没有分别的,就因为一个会用,一个不会用。“因何闻法不自开悟”:为什么小根小智的人,听见佛法,不开悟呢?“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就因为他邪见太重,邪见障着,令他不生信心。烦恼的根深了,他的无明也重,生出的烦恼也就多了!“犹如大云”:就好像一块大云彩,“覆盖于日”:把太阳遮住。太阳光,就是自性的般若;这一块大云,就是你所有的邪见和烦恼,在遮障着太阳。“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若没有风来吹,大云就不会走到一边去;不会走到一边,太阳光就不现出来。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般若的智慧,没有大,也没有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因为众生有的习气深,造的业深,他就迷了;习气没有那么深,造的业也没有那么重,他就会悟,所以众生的迷悟不同。“迷心外见”:这迷人哪,心外求法¾¾向外驰求,“修行觅佛”:他不知道自性般若,本具自性的佛,他到外边去找佛,所以愈找愈远。“未悟自性,即是小根”:没有明白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小根。“若开悟顿教”:若能闻这个顿教,即刻就开悟,“不执外修”:不执着,不去向外驰求。你要自性自悟,自己明白自性的般若。“但于自心常起正见”:你在你自己的心里,常常生起正知正见,不要生起邪知邪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你要是有真正智慧,就不会生烦恼;不会生烦恼,自然也就没有尘劳,所以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这就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内外不住”:各位善知识,你修般若行,应该不住内,不住外;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但也不是顽空,不是说:“哦!我身心也没有,这世界也没有了。”这变成顽空了,也不是。就是不着住──内不着身心,外不着世界。你能内外不着,就能“去来自由”:来,到什么地方来?去,到什么地方去?来,可以说是回来,回来到什么地方呢?到你身心那儿了!去,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到法界去了!可是虽然有来有去,你还不要着住来去,这叫自由;你若着住到来去呢?就不自由了。来不自由,去也不自由,就有所挂碍。你内外无着,就来去自由。来去自由,可以说是你的心来去自由,也可以说你的性来去自由;也就是说生死自由了。生,我愿意活着我就活,这是自由;我愿意死我才死,这是自由。如果我不愿意活着,我就不活着。说:“那是自杀。”不是的!你坐在那儿,如入禅定,自己怎么样死法,自己知道。也不必说是:“服一点毒,我知道这一定就会死的。”这不需要服毒,你坐在那儿就走了。你说这不自由吗?要是不自由,你就走不了。因为自由,所以我愿意走,我就走;我愿意活着,我就活着;我愿意死,我随时都可以死。
三祖为什么手抓着树,就可以圆寂了?就可以得大涅槃呢?就因为他生死自由,来去自由。我愿意活着,是永远都不会死的;我愿意死,即刻就可以死去,这样子叫来去自由。来去谈笑中,和你讲讲着话,就可以往生了,像道生法师,才好玩呢!一般人都反对他,说他讲经讲得不对,为什么你说阐提也有佛性?在《涅槃经》前边说,阐提无佛性。道生法师当时就讲:“我说阐提有佛性。”人家都反对他,说:“这个法师,简直发疯了,神经病!怎么讲经讲得这么样?经上都没有这么讲!”就骂他。谁都不和他讲话,赶快就走,就是默摈他。他就发愿说:“我讲的经要是合佛法、合佛心,将来我在法座上说着法,我就往生了。如果我讲得不合佛心,我这愿力不会满的。”以后他给烂石头讲经,烂石头就乱点头,接受他讲经的道理。以后他又讲经,正在讲得非常奥妙的时候,哦!这个法师往生了!就在法座上往生了。你说好不好玩?所以这叫来去自由。本来这个来去自由,讲起来太多了,我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讲个大大概概给你们听就得了!
“能除执心”:能把你执着心除去,说:“法师,你这句话讲得正合吾意,正是对我的思想。我就是不愿意执着,我就是不想守规矩,你这有规矩,这就是执着。”这个你又错了!你除你的执着,能除执着心,就是不执着了。不执着,是教你不执着不对的事情;对的事情,你不能不执着。譬如说,守规矩才能成佛。说:“我不执着,我就不需要守规矩。”那你就不能成佛的。所以“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合乎道的,你要不执着;合乎道的事情,你要拳拳服膺,你要持诵。为什么叫持诵呢?持诵也就是个执着;但是你是持诵《金刚经》,是修行。不是说:“我执着,我有一点小毛病,总也不想去掉,我也不想教人知道我这个小毛病。”那更是执着!说:“教人知道,我也不管他;他就说我不对,我也不理。我是无执着了!”你这是邪知邪见!你这种邪知邪见,可以说是愈修离佛法愈远。
“通达无碍”:你能离执着,就能通达无碍。通达无碍,就没有所障碍。“能修此行”:你若能修行这种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与《金刚经》,就一点分别都没有。你若不能修这个行门,那就是不合乎般若的妙理;你若能修行这个行门,就是般若的智慧现前。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六祖大师又叫一声,说:各位“善知识”,“一切修多罗”:说所有一切的经典。修多罗,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做“经”。经,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契理契机,所以叫契经。“及诸文字”:和一切的文字。“大小二乘”:大乘、小乘。“十二部经”:这十二部经有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比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加上论议。无论大乘、小乘,一切的经典文字和这十二部经,“皆因人置”:都因为人,才有这一些经典;如果没有人的话,这一些经典,都没有用了。“因智慧性”:是依照智慧性而说的法,“方能建立”:才能成立这一切的法。“若无世人”:若没有人的话,“一切万法,本自不有”:这世界所有麻烦的事情,都是因为人才有的;若没有人了,什么麻烦事情都没有了。有麻烦事情,就有教你不麻烦的法;因为人有八万四千尘劳,所以佛说出八万四千种的法门。八万四千尘劳,就是八万四千种的麻烦;说出八万四千的法门,就是教你对治这些麻烦的事情;对治,就是令它没有了。好像这人有病,你用一点药,把病治好。人有这八万四千尘劳,用这八万四千的法门,把尘劳就都治好了。所以若没有人的话,一切麻烦都没有了。麻烦是谁麻烦呢?就是人的麻烦。要是没有人,什么麻烦都没有了!所以本自不有。
“故知万法本自人兴”:所以才知道,这所有的一切法,因为有一切人才产生的;若无一切人,何用一切法呢?“一切经书,因人说有”:所有一切的经书,都是为人说的;要是没有人,这一切经书就都用不着!“缘其人中”:因为在人的里面,“有愚有智”:有愚痴的和有智慧的。“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痴的人,就是没有智慧的人,就像小孩子一样;有智慧的人,就像大人一样。“愚者问于智人”:小孩子有不懂的事情,一定要问大人。“智者与愚人说法”:大人就给小孩子解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愚人忽然悟解心开”:这小孩子忽然间心里明白这一切的事情了。“即与智人无别”:就和有智慧的人,没有什么分别了。有智慧的人,只是一个明白,愚人开悟了,也就是一个明白。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各位有知识的人,你们应该要知道,不了悟,虽然就是佛,也变成了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你在一念这么短暂的时间,要是豁然开悟了,众生就是佛。这也就是觉者佛也,迷者众生。你迷了,就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一念觉,一念佛,念念觉,念念佛;你一念迷,一念是众生,念念迷,念念是众生。怎么叫觉悟呢?觉悟情、欲,究竟有什么好处?情、欲是伤害自己身体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伤害自己生命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令你愚痴的最重要的问题。你一念欲心,就一念愚;你念念有这种情欲心,念念就愚痴。所谓:业尽情空是真佛业重情迷是众生。没有旁的地方,就是把染污的念头放下,那就是清净的念。那么染污的念是什么呢?就是这种欲念。再说得清楚一点,就是淫欲的念。这个淫欲念,又要分清楚了:你以身去实行淫欲念,这是身业的不清净;你在口里头尽讲绮语,尽讲这些问题,这是口业不清净;你在心里总想这种不清净的淫欲事,这是意业不清净。所以这身口意三业,你都要不犯,这就离成佛不远。
一般的人,背觉合尘。合什么尘?就是合这种不清净的尘。尘,是以染污为义。你一落到有这种的情欲,就有染污;你离开情欲,染污才离开。所以背尘,就合觉;你背觉,就合尘。你若染污,就不得清净;不得清净,就不成佛。你要清净,就不要染污;你若一染污,就是众生,这很清楚的。所以这才说:一念迷,就是一念众生,念念迷,就是念念众生;一念悟,就是一念的佛,念念悟,就是念念的佛。你看!这很容易的嘛!一点都不费事。
可是,还要有一点助缘才可以。怎么样要有助缘呢?你说:“我要清净。”那么最要紧的,不要有自私心。你若有自私心,就不清净;清净,也变成不清净了。你若没有自私心,一切都不是为我自己,就会清净。因为你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没有我见,这就是悟。所以才说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有的人说:“喔!所有的人都是佛?”不错,虽说众生是佛,但是你要悟了。你若不悟,说是佛,那还是就像前边经上说的,一个普通老百姓自称国王;这若教国王知道,一定把你抓去放到监狱里。为什么呢?你要造反!他说:哦!我这个国王在这儿做着国王,你为什么又要做国王?“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国家也没有两个皇帝。岂有此理,你也要做皇帝!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皇帝打倒了。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故知,就是所以才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万法原来是在自己心里生出来的。你既然知道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你为什么不在自心里修行呢?你自心只要去染污念、去尘,就见着真如本性。顿见就是立刻就见,不要等着,说:Wait a minute!Wait aminute!(等一等)不要Wait a minute!立刻就见到了。见着个什么?见着真如本性啰!
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菩萨戒经云”:在《梵网经》上说,“我本源自性清净”:说我本来的自性是清净的,没有染污。“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你若知道自己的心,见到自己的性,都可以成佛道。谁见到性,谁就成佛;你见到自性,你成佛,我见到自性,我成佛,他见到自性,也一样成佛。不会不平等的,是最公平不过了!你只要自己见到性,就成佛道了。“净名经云”:《净名经》,就是《维摩经》。《维摩经》上说,“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即时,也就是不要等一等,即刻。即刻什么呢?豁然开悟,豁然贯通焉。豁然,就是突然;突然间,也不知道怎么开的悟?哦!就开了悟。你看!奇怪了,这真是妙不可言!豁然还得本心¾¾自己识自本心,知道我的心是个什么样的。(未完)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六祖坛经浅释08: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六祖大师说,各位,你们都是有大知识的人哪,听见我给你们讲这么多法,你们可都开悟了吗?六祖大师自己称自己说:“我啊!一个不识字的人,我这么一个獦獠,一个边地的没有知识的人,在五祖大师那儿,一闻言下便悟。”忍,他尊重五祖,五祖本来叫弘忍,因为他是五祖的徒弟,就不能直接称师父的名字,所以就说忍和尚,只称一个字。忍和尚,这个和尚受了好多气啊!怎么受好多气?你在前面没听见吗?因为要传法,受座下的人压迫。这一个一定要他传给神秀;那一个也对他说,神秀是最好的;另一个又去给神秀做说客,说:“和尚啊!你无论如何,不能把法传给旁人!你若传给旁人,那神秀他是放不下的,他就要用他这一党的人,把您传法的这个人杀了。”你想,这是不是受气?一个做和尚的,传法的自由都没有,要受人控制着:“您不能传给旁人哪!传他也不可以呀!一定要神秀才可以的!”你看这多受气的。所以这忍和尚,唉!忍着忍着。忍着很久的时间,来了一个獦獠,“啊!我把法给这个獦獠,我不管你们这些东西!”于是乎,三更半夜的,把佛法秘密地交给这獦獠。你想是不是忍呢?这忍着忍不住了,所以把法传给这獦獠。我相信这是一股气,“好!你来欺负我,我传给一个不认字的人。你认字?活该你认字!”所以五祖大师忍不住了,把法传给六祖。但是六祖是他知音的人,所以在这儿就称:我这个和尚啊,真是忍得好辛苦喔!五祖为什么传给他法?并不是说:“哦!这赌气,传给獦獠,他不认字,你反正把法传给我,我一赌气,传给旁人了。”不是这么样子,因为这个不认字的人最聪明,一听就开悟:“哦、哦,是这样子!我自性本来就清净的,我自性原来就是光明的,我自性本来就不动摇的,哦!我自性,这么妙啊!”五祖¾¾这个忍和尚¾¾一听,是这样子,是这样子!于是乎,就传给他法。
“顿见真如本性”:五祖大师,一给他讲法,他就顿见自己的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所以我才将顿教法门流行,“令学道者”:使令所有的学道者,“顿悟菩提”:即时觉悟他自己的本心,见自本性,“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你自己若不能悟的,你应该找一个明眼善知识,他是个过来人。所谓“欲问山前路,须问过来人”,你想要走山前这条路,你应该问过来人,说:“这条路,是到什么地方去的?”你若不问过来人,你问道于盲;不知道这条路,来个瞎子,却问他:“这条路,上什么地方去的?”他说:“哦,你就走吧!到什么地方去都可以的。”你看!再或者问:“这地方是不是虚空啊?”他说:“是的,这地方就是虚空。你走,没有可以挡着你的,是虚空的。”你看,这是不是虚空?“解最上乘法者”:知道最上乘法的这样人,“直示正路”:要指示你的正路。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明眼的善知识,就是过来人。“有大因缘”:你和他必须要有一种大因缘,才能遇到这种善知识。“所谓化导,令得见性”:所谓善知识,他就化导众生,令一切众生,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所有一切的善法,都因为有善知识,才能生出来;你一切的善根,也是善知识栽培、灌溉成就的。好像你遇到善知识,天天说法教化你,这都是增长你善根的。“三世诸佛,十二部经”: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诸佛,和前面所讲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都是在人自性里,本来就自有的,不是在外边得来的。“不能自悟”:可是你自己不明白,“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你要找善知识,指示你本来自性清净的妙体,才能使你见到自己的本性。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若自悟者”:若是自己明白了,“不假外求”:不假,就是不假藉;外求,就是向外驰求。这是说你若自己明白,不需要向外驰求。“若一向执”:一向,就是以前由来;执,就执着。你若从来就执着,“谓须他善知识”:说必须要外边的善知识,才能令你开悟,“望得解脱者”:希望得到解脱者,“无有是处”:你尽向外驰求,是不对了!你应该要自性自悟,自己知道自性本具的般若;你若尽向外驰求,这就是错误了!“何以故”:什么原因呢?为什么说向外驰求是错误呢?你要知道,因为你“自心内有知识”:自己自性里,有真正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也就是你真正的智慧。“自悟”:你善知识自己明白。“若起邪迷”:假设你自己起了邪迷。什么叫邪迷?邪,就是不正,迷,就是不明白。你不明白什么呢?不明白什么是不正当的。譬如有一切嗜好的人:赌钱的,这是赌钱的邪迷;抽烟的,这是抽烟的邪迷;好色的,这是好色的邪迷;好喝酒的,这是好喝酒的邪迷。这种邪迷,你不要以为是不要紧的,就因为这个不要紧,所以就愈迷愈深。小迷,你若认为不要紧,就变成大迷;你再觉得不要紧,就由大迷,变成老迷;老迷,你再认为不要紧,就变成死迷,到死的时候都迷,都不明白。啊!这是最可怜的。你看!由小迷变成大迷,由大迷变成老迷,由老迷变成死迷,最初就因为有个邪迷。
“妄念”:就是不真的念头、不实在的念头,虚妄不实,尽打妄想。“颠倒”:怎么叫颠倒?明明知道事情是不对的,还要去做,这是颠倒。明明知道不对,一定要说是对,这是颠倒。你所爱好不合法的事情,你要去做,这是颠倒;不单你要去做,而且还要影响其他的人,跟你一样,这是颠倒。所以这种颠倒,说起来太多了!想学佛法的人,一定要不颠倒,一定要不邪迷,那才能有所成就!“外善知识,虽有教授”:外善知识就是良师善友,虽然教化你,你若是不听,那他也没有办法的。善知识,不像警察,你不守法律,他会把你抓去放到监狱里;善知识是没有监狱的,你不听,就希望你慢慢改过。善知识所教化的众生,这听话的众生,善知识一定欢喜;不听话的众生,善知识也不会恼怒他,但是心里就有戚戚焉,就不太欢喜。“救不可得”:善知识没有法子救得了你。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你要在你自性里,生出来正真般若。正,就是不邪;真,就是不妄;般若,这是真实的般若智慧;观照,就是用般若的慧剑,斩断一切的邪迷,斩断一切的妄念,斩断一切的颠倒。如果你不用智慧的宝剑,把邪迷、妄念、颠倒都斩断,那你就是愚痴,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做颠倒的事。“一刹那间”:是很短的时间,“妄念俱灭”:所有的妄念就都灭了。怎么会灭呢?就因为你智慧剑这一照,就把妄念消灭了;就像雪,经过太阳一晒就化了,没有雪了。“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你若认识你自己的本性,“一悟”,主要在这一悟,这一悟,就到佛地。你若一迷,怎么样啊?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就到了鬼地。一悟到佛地,一迷就到鬼地。一悟就是用智慧剑,把你的邪迷斩断了,明白了!明白就是佛。觉者佛也,迷者众生。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运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各位“善知识”,“智慧观照”:你用你本有的智慧来观照,“内外明彻”:内,是身心;外,指世界。明彻,就犹如琉璃筒一样,里边见到外边,外边也见到里边;也就是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虽然无身心、无世界,而世界、身心宛然;虽然宛然,而不执着,这叫“识自本心”:认识本来自性¾¾这个真心¾¾就是内外明彻的,“若识本心”:你若认识自己的本心,“即本解脱”:不执着一切的尘劳妄想,就是得到解脱了。“若得解脱”:你若得到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这就是自性般若的定,“般若三昧”,“即是无念”:这个定是什么呢?定,就是无念;无念,也就是定。前边我讲无意,无意就是戒,这无念就是定;你再没有妄想,没有妄念,这就是慧。无意、无念、无妄,就是戒、定、慧;戒定慧现前,贪瞋痴就没有了。
“何名无念”:什么叫无念呢?“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你看!心不染着一切法,就是法空;法都空了,你为什么又要着住这一些习气毛病呢?有人说,看到这经文上说:“心不染着法”:他不染着法,可是染着在毛病上了。这毛病不去,你光不染着法,还是一样有毛病,那叫什么不染着?不染着法,就是不要说是毛病,连法都没有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都应该放下,何况不是法,何况是那些毛病呢!你那些毛病若不放下,你到底学什么佛法?我问你!简直骗人呢!简直是自欺欺人!学佛法的人,就要去毛病。你有毛病,你会说几句佛法,那是一点没有用的!那简直是最愚痴的!所以“是为无念”:你不染着,无念就是定,就是般若三昧。
“用即遍一切处”:般若三昧,这种的定的利用,能怎么样呢?遍照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虽然遍一切处,但是不着住到一切处,没有所著,犹如虚空一样。“但净本心”:就是教心里无染着,清净本性。“使六识”: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出六门”:由六门出了。六门就是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这六根门头。“于六尘中”: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里边,“无染无杂”:你不要在六尘里,你参加一个股份。六识遇到六尘,也就是参加一个股份,和它们合起来做一个有限公司。你做了有限公司,这就有了染,也有了杂;要无染无杂,你不要去参加一个股份。“来去自由”:六识对着六尘,所谓:眼观声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是讲的什么?你不明白?你不明白,就要勤学佛法。来去自由,“运用无滞”:这个时候,千变万化,万化千变,应用无穷,运用无滞,没有滞塞的地方,“即是般若三昧”:这就是般若的定。“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又有一个名字,叫自在解脱,又叫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若百物不思”:假设你说:哦!我坐在这地方,什么也都不想,不想一切,“常令念绝”:常使自己的念断了。可是你有这“常令念绝”的念头,“即是法缚”:这又变成法缚,又没有得到解脱,被法把你绑住了。“即名边见”:这叫边见,落于二边上,不是中道。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各位有智慧的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你明白无念法的,并不是教你像死灰枯木。没有火的灰有什么用呢?是尘土而已!枯木有什么用呢?拿来烧火,烂木头都生不起火,这都是没有用的。这就是说你百物不思,“啊!我不要想,不要想,百物不想,我坐这儿,就不要想。”你有一个不要想,已经想了嘛!你这一个不要想,就像用石头压着草,说:“不要出来!不要出来!”你愈压,草越要拱,就是这样子。用石头若压在草上,草憋得更粗,长出来的更厉害。百物不思,常令念绝,就是这样子。那么要怎么样子呢?无念法者,没有念,就是要有定力,是不教你有邪念,是应该有正念的。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所有一切的法都明白了。为什么你明白一切法?因为你有定力了。
“悟无念法者”:明白无念法的,“见诸佛境界”:诸佛境界都明白了。诸佛的境界,现在你知道吗?是什么境界啊?你若知道,你就悟无念法了。说:“那我还没知道呢!”没知道,那你就不能说你悟无念法了!不要像某某人,什么都不知道,五重玄义也不懂,七种立题也不知道,就冒冒失失各处去讲经,骗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到处好像蚂蚁似的,往那儿咚咚咚咚跑,究竟干什么呢?不知道!还说学佛法呢!其实怎么?他就照英文的翻译本念一念。只有念,谁都会嘛!你会念,他也会念,但是我可不会!为什么呢?我不懂英文嘛!所以我不会念。这有什么意思呢?你要把经义讲出来!每一句,是什么意思,每一字,是什么意思,每一章,是什么意思,每一篇,是什么意思,要把意思讲出来,这才是讲经呢!说:“他不是这么讲。”根本他就不会讲,他又怎么会这么讲呢?所以不要跟着那一班蚂蚁似的,尽往蚂蚁那个地方跑。
“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你明白了这无念的法,就可以到佛的地位。你看重要不重要?我这儿来听经的,都是人来听经,不是蚂蚁来听经。所以你不要看这儿人不多,但是都是想要学佛法的,不是像蚂蚁到那个地方去找蜜糖吃。我们这儿是找苦头吃,不是找蜜糖吃。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各位“善知识”:你看,六祖大师为什么成祖师呢?他就是不轻未学。他因为在五祖大师那儿,一般人都看不起他是乡下人,也看不起他是不识字的人,受人人的轻慢,他知道受人轻慢的痛苦,所以他不轻慢人。他叫任何人,不论是善知识,不是善知识,他都叫他们善知识。说“后代得吾法者”:将来得到我的法的,“将此顿教法门”:把这种顿教的法门,“于同见同行”:同见,见地是一样的;同行,修行是一样的,“发愿受持”:大家都互相发愿,受持这种法,“如事佛故”:就像供养佛、事奉佛一样诚心,“终身而不退者”:终身不退转,“定入圣位”:一定会成圣果的。“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传法是要传从上以来,就是从释迦牟尼佛,传给迦叶、阿难,乃至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又传到二祖、三祖,乃至到六祖。这一代一代,默默相传,分付心印法门。“不得匿其正法”:不可以把正法藏起来不传,传一些邪法。
“若不同见同行”:假设见解不相同,修行也不相同,“在别法中”:他或者是个外道,“不得传付”:就不可传这种心印法给他。为什么呢?“损彼前人”:这对于前面的祖师,都有所损坏的,“究竟无益”:将来也没有什么好处。“恐愚人不解”:因为怕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谤此法门”:他谤毁这个法门;“百劫千生”:如果谤毁顿教的法门,就是百千万劫,百劫千生,“断佛种性”:他这是断佛种性的行为。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我有一首偈颂,你们各人“各须诵取”:你们都应该念这个偈颂。“在家出家,但依此修”:无论你是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以依这个偈颂去修行。“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你要是不修行,单记着我所说的偈颂,这没有什么用处,一定要躬行实践,实实在在去修行,才有用的。“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说通,就是明白讲经说法。心通呢?就是宗通。宗,就是宗门,这个禅宗;禅宗就是讲心地法门。你明白讲经说法,也明白参禅修道,可是这种境界,就像太阳在虚空里一样;如日处虚空,就是无所著住,光明遍照,而不着到虚空。“唯传见性法”:我所传的法门,就是要你明心见性。你明心,就无难事;见性,就不知愁。你明白本来的面目,才算明白佛法。“出世破邪宗”:这种的法门,是专讲出世的道理,破除旁门左道,把这外道的宗旨破了。“法即无顿渐”:本来法没有顿,也没有渐,可是,迷人你就要叫他渐修;悟人,有智慧的人,他就明白顿法。所以迷的,就慢一点;根性利的,就开悟快一点。
什么叫顿教?我今天对你们讲一点真话;天天我讲经,都没有讲真话给你们听,今天讲少少的。为什么呢?真话不能讲多;讲多了你就不信。讲少你都不信,讲多了,更不信了!因为人不欢喜听真的话,不欢喜听真的道理,也不欢喜真真实实去修行,所以我没有法子给你们讲真法。我要等着,等机会,今天好像机会到了,因为讲到这个偈颂上,这个道理应该把它揭穿了。怎么叫顿法?顿,就教你断。断什么?断淫欲心。做得到?做不到?说:“这叫什么?这有什么用啊?”你不相信吧!不相信,我就不讲了,讲多,你更不相信。就是这么多:你顿断无明,无明也就是淫欲心。断得了?断不了?断不了,那你就不想听真的法。你若能断,那你就得着顿教法门。渐,渐是什么?说:“慢慢的,断不了喔,我要慢慢来唷!这怎么放得下啊?不可以的。”这就变成渐了。就是这一点点,明白了吗?你聪明的人,我给你一点哪,你就断了;愚痴的人,还舍不得,放不下。说:“这,我不相信这是真法,我不相信这是顿教。”所以我从来就不讲嘛!你若相信,你早就成佛了;就因为你不相信,所以到现在还拖泥带水,在六道轮回里转!你愿意转,你就转去啰!谁也不勉强你一定不要转的。
“迷悟有迟疾”:迷和悟,不过早晚的问题。你现在不断,将来你想要成佛的时候,一定要断的;不过你现在不想成佛,所以你也就不想断。“只此见性门”:顿法就是见性门。你若能断了你的淫欲心,你就可以明心见性。“愚人不可悉”:愚痴的人,不要给他讲,他不能知道的,你给他讲,他也不相信。好像我方才讲,教你断,你也不断,那就是愚痴。所以愚人不可悉,不可知道的,不明白。你告诉他,他也不相信。
“说即虽万般”:这个道理若讲起来,有千般、万般、万万般那么多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烦恼的,对治无明的。“合理还归一”:若合到根本的理上,还归一,就是一个理,就是这个顿法,教你顿断无明;顿断无明,就显出法性。“烦恼暗宅中”:你有烦恼,就像在黑暗的屋子里一样。“常须生慧日”:你若有智慧,就像在光明的太阳之下照耀着似的。“邪来烦恼至”:什么叫邪来啊?我今天也告诉你们一点根本的法门,我若总也不讲,我看你们总也不知道。那个淫欲心来了,就是个邪;啊!这烦恼就至了。你不要以为那是快乐,那就是烦恼喔!“正来烦恼除”:什么叫正啊?就是你那般若智慧。你没有无明,那就是有真正智慧,烦恼就除去,无明就破了。
“邪正俱不用”:你不要有邪,也不要有正,邪正都没有,“清净至无余”:这就是无余涅槃。说是:“邪正俱不用;就有邪,由它邪了,正由它正,我就不管了。”不管?若不管,那你还在暗宅里头。邪正俱不用,这是已经超过去了,是过来人了;邪的没有,正的也不存。为什么有正呢?因为有邪,才显出正。为什么有邪?因为你有正,才显出邪。你若邪正都没有了,这就是清净至无余涅槃了。“菩提本自性”:这个菩提,不要向外边去找;觉性是在你自己自性里边的。般若智慧,你自性本具的。“起心即是妄”:你生一个念头,起心动念,就是妄念。那本来清净无余涅槃,没有一切念的,没有意,也没有念,也没有妄;无意、无念、无妄。无意,就是戒具足;无念,就是定具足;无妄,也就是智慧具足。
所以“净心在妄中”:净心就是在妄里。就像冰里就含着水,水里也有冰的成份。“但正无三障”:你但要常常修持正法,离开你的三障。三障,就是业障、报障、烦恼障,这三种障碍。业障,你所造的业,障着你;报障,你的身体受这果报,障着你;烦恼障,你所有的烦恼,都障着你。“世人若修道”:世界人若想要修道的话,“一切尽不妨”:什么法门,都可以成道业,你只要明白,一切尽不妨。你真正明白正法,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不妨碍一切事的。“常自见己过”:要怎么样呢?首先你要见自己的过错,不要尽见人家的过错。不要好像照相镜子,尽向外边照;里边影像机的本身,它照不着。它不能自己回光返照,照影像机自身。你尽去看人家的过,人家的毛病:“唉!那个人真坏啊,你看他又喝酒、又抽烟、又吃毒药,真坏透了,你不能教化的。那个人,你看他又偷东西,你看那个人又杀生,你看那个人尽讲大话。”尽看人家的毛病,一点也没有自己反省:“哦!今天我有没有杀生啊?有没有起偷盗心啊?有没有生邪念啊?淫欲心呢?我今天有没有打妄语啊?有没有去喝酒啊?”不回光返照,不自己照照自己,总向外边照。这就是要修到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这与道就相应;相当,就是与道相合,与道不违背,就合乎道。
我讲这一段偈颂,你们都记得没有?大约都记住了,我都记住了嘛!我相信你们听得这么注意,一定会记住。你若不相信,我记得清楚,我可以给你们念一念。我们把本子合起来,你看见了?我不是照本子念。(上人背诵:)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你记着这个,终身用之,也不能尽者矣!这个偈颂,六祖大师说得太好了,简单又明白!人人都容易了解。所以你把它记得,能会得这个意思,对于修道上,是特别有帮助的。现在我打开本子念。我不是骗你们,说是我记得,然后照着本子念的。说:“我知道,你一定是过去念过嘛!”不错,你真聪明。我方才想要骗骗你们,又被你明白了!美国人真聪明。我头先讲,我从来不和你们说真正的法,有人说:“天天给我们讲法,我们以为是很真的,我们又写笔记,又这么忙,原来都是假的啊?”你这回可被我骗了!你现在想不被我骗,还不晚,还可以的。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你看这说得多好啊!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睡觉去。长伸两脚卧,是不是睡觉去?
“色类自有道”:色,可以说是有形有相的,这都叫色,有色相的;也可以说,你就在这种色,这种有形有相上,你若明白,你若了悟,你若能断欲去爱,不着住到色相上,自然就有道。不是要离开这儿,你另外去找道,不是的。“各不相妨恼”:你若认识,不被它所迷,这就叫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你离开道,说是:“这个不对,我离开这个,另外找道。”那又头上安头了。就是:见事省事出世界,见事迷事堕沉沦。你见到事,你就省悟,这就叫出世;你见着事,你就迷了,生了见惑,这就是要堕落沉沦。“终身不见道”:这一生,你也不会得道的。你要得道,在什么地方修道呢?就是你一天从早晨起身到晚间,这个经过,你都做得合法,做得很正确的,不做邪僻的事,这就是修道。你若离开日用,另外去找一个道,那是终身不见道,你始终也找不着的。
“波波度一生”:波波就是辛苦的意思。“到头还自懊”:你辛辛苦苦这一辈子,到老了还自懊,就是自己后悔:“唉呀!我这一生,光阴都空过啰,啊!太可惜了!”就非常可惜自己,自己懊悔:“啊!怎么这么胡闹呢?唉!我这一生啊,若不是喝那么多酒,我怎么会愚痴到这样子?啊!我这一生,如果不赌钱,我怎么会穷得这个样子?我这一生,如果以前有人告诉我,我也可以修行嘛,唉!可惜没有遇着善知识。”遇着善知识,你也不认识;善知识教你的东西,你当耳边风,过去就算了!你不改自己的毛病,不去自己的习气,所以到头还自己后悔。
“欲得见真道”:你想要见这个真正的道。“行正即是道”:你修行正当的,不要有邪,不要尽见人家过错,尽给人家洗衣服。看人家那衣服:“嘿!他那衣服那么邋遢,我给他洗一洗。”怎么叫给人家洗衣服呢?就是看人家的过错,你看他:“嘿!这个人哪,妒忌障碍;这个人哪……”他就怕人家比他好,就是尽看人家的过错。行正即是道,你要行为是特别正确的。“自若无道心”:你自己若没有道心,不修道啊,“闇行不见道”:你尽做一些黑暗、见不得人的事情,那不是道。
“若真修道人”:假设是真正修道的人,“不见世间过”:不见世间所有人的过错。有的人说:“啊!这个末法时代太坏啰,没有佛法啰,修也不证果。”为什么你不证果?法本来没有末、没有像、没有正,你要是行持正法,就是正法时代;你若不见世间过,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你若看一切众生是魔,你自己也就是魔。所以啊,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他人非,就是他的不对。“自非却是左”:你知道他人有错了,那你自己也就是错了,也就没对。佛看谁有过错来着?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你不要跟着他去做错事;你见着他的非,你自己就参加一份,和他合了股,那你也就是错了。他错你不要错!你不要见他的错,你要存大慈大悲的心,对任何人都有慈悲心,怜愍众生:“啊!这个众生真是可怜,我一定要发愿,把他度成佛。”好像有个嬉皮去年来这儿,虽然他魔里魔气的,但是还信佛。所以他说,我对他很有一种的忍耐心,能忍他。今年我的两个徒弟,就不能忍了,把这个嬉皮赶跑,他再也不来了。本来我是不同意,但是他们已经把他赶跑,就算了!今天稍微提一提,不应该看他的过错,你应该用慈悲心待他。
“但自却非心”:你自己把自己这个不对的心去了。“打除烦恼破”:烦恼就打破了。“憎爱不关心”:憎,就是讨厌这个人;爱,“哦!我对这个人哪,真爱这个人,爱得把我生命送给他,我都愿意。”但是这都是情。你要真正用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噢!这个众生啊,我一定要发愿把他度成佛,他若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好像今天有一个人要求皈依,这是果宁的弟弟。皈依以后要守规矩,信佛的人,不要还像以前那样子。若和以前一样,那人家说:“嘿!你看他,他信佛之后,还是那样子嘛,老样子还没改!”人家就不相信了。所以我发愿说:“皈依我的弟子,他若不成佛,我就在这儿等着;等着他,他要成佛了,我才成佛!”因为我没有旁的办法,只有发这个愿,等着你成佛。你们谁皈依之后,要快一点修行,不要尽教我等着;我等得时间久,我也讨厌,那时我或者:“啊!不等了,算了!”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伸长了两只脚,躺那儿睡觉,这正合懒人的胃口,懒人欢喜这样。可是长伸两脚卧不是睡觉,这是表示自由,表示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所以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得到究竟涅槃,是这个意思。你不要一看《六祖坛经》说长伸两脚卧,我就躺着睡觉去了。(未完)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六祖坛经浅释09: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欲拟化他人”:你想要教化众生。“自须有方便”:你自己要有方便权巧的法门,对什么众生,就要说什么法,不是执着的。“勿令彼有疑”:不要令众生听了法,而生疑惑心,不相信。“即是自性现”:这就是自己会运用自己的自性,自己光明智慧的性现前。“佛法在世间”:什么叫佛法呢?佛法,就是世间法;世出世法,就是佛法。世间法,就是一般的法;佛法,就是在世间,而出世间,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离世间这一切的般若智慧,“离世觅菩提”:你若离开世间般若的智慧去找菩提,“恰如求兔角”:就像你想教兔子生出犄角一样。你看!到什么地方去找有犄角的兔子呢?没有的。你若离开世间法,你想再另外找出世法,那就是好像在兔子头上找犄角一样。
什么叫世间呢?“正见名出世”:你有正见就是出世法。正见,就是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你的淫欲心应该断的,这就是出世法。“邪见名世间”:你若认为自己随便你的欲念,听它去发展,尽跟着你的欲念来跑,你没有能教你的欲念跟着你,这是有邪知邪见,有淫欲心,这就叫世间。“邪正尽打却”:没有邪见,也没有正见;邪正尽打却,都不要了。“菩提性宛然”:没有邪正的存在,就是菩提性宛然现前,你不必再另外去找菩提性啰!“此颂是顿教”:我现在所说的偈颂,是顿悟的法门,是成佛的法门。“亦名大法船”:也叫大法船。大法船能运载一切众生,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而到涅槃的彼岸。“迷闻经累劫”:你若是迷闇不明白,你就听见,也要经累劫,经很长的时间,才能开悟。“悟则刹那间”:你若是顿悟,能把什么都放下,把你所有的欲念都放下,刹那间就开悟;你真正地认识了,刹那间就开悟。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师复曰”:六祖大师又说了。“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我现在在大梵寺里,讲说顿教的法门。“普愿法界众生”:我发愿,愿意什么呢?愿意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在讲这个偈颂的时候,就都一起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在当时,韦刺史和他这一切的官僚、老道和俗人,“闻师所说”:闻六祖大师所说的无相颂后,“无不省悟”:没有一个不省悟的,统统都省悟。“一时作礼”:同时向六祖大师就都顶礼。“皆叹善哉”:大家都说,啊!真好了。广东话:好啰!“何期岭南有佛出世”:啊!真想不到,在岭南我们这一个獦獠的地方,竟有生佛出世!
疑问品第三
疑,不信。不信什么呢?不信达摩祖师所说梁武帝没有功德的话,所以就来请问,这叫疑问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有一天,韦刺史设立大会斋。什么叫大会斋呢?就是请所有的和尚、居士、道士、念书的人、官、公吏,都来吃斋。斋,就没有肉,这叫斋饭。作官的,都欢喜吃肉的,现在因为韦刺史喜好佛法,所以就劝这所有的人,都来吃斋;大会斋就是人特别多。在中国有打千僧斋的,请一千个和尚来吃斋;一千个和尚里,一定有一个阿罗汉,所以供千僧斋,就是供阿罗汉。哪一个是阿罗汉?没有人知道。你若知道哪一个是阿罗汉,你就去供那一个,而不供千僧,所以就没有人知道。总而言之,你若打千僧斋,就会来一个阿罗汉赶斋的。这个时候,不只千僧斋,恐怕万人斋都有。韦刺史请所有这些居士等来吃,这叫大会斋。这一个斋,也就是给六祖大师请客,因为六祖大师自己是个出家人,不能请人家来吃斋。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人应该供养出家人,不是出家人供养在家人。所以前几天香港来一个居士,临走的时候我告诉他:“你要记得,做居士的,是供养三宝的,不是受三宝来供养。你做居士,在佛教的道场里,一定要发心来供养;不是说我在道场里混混饭吃,教三宝来供养我。你做居士,是护持三宝的,不是教三宝来护持你居士的。”他说:“啊!我这一生之中,也没有听见一个善知识,对我讲这么恳切的话,这真是给我一个当头棒喝,我回去一定要和以前不一样。”
韦刺史是皈依六祖大师的,他想教他的师父,令很多人认识,很多人信仰,所以就用请客的方法,请大家吃斋。因为“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你想要教他信佛,要怎么样子呢?你就先给他一点好东西吃。人,食色性也,人都欢喜吃好东西,你给他一点好东西,吃得他的嘴甜甜的,他就忘不了:“哎!我一定要去听听经,等下次有机会,韦刺史要请斋,他还会请我去吃斋的。”所以他初初来,不是为法,是为食──为着吃东西。把斋吃了,然后再听听法,一听法:“啊!法的味道,比斋的味道更好!”所以再打,他也不跑了,撵,他也不跑了。韦刺史知道人心是这样子,所以就为师设大会斋,你看他这是为师,不是为他自己,不是说:“啊!我这个居士,你看!我供养三宝多大啊!”想要出一出锋头,不是的,他为六祖大师请大会斋。大会斋,就好像现在竞选请客,一个人五百块钱。当时韦刺史或者也是用这个方法,说:“我们要修庙,就来请斋。”所以你到这儿来吃斋,正吃斋的时候,就化缘,说:“这儿现在造南华寺,你应该布施出来五千块钱,或者你布施出来五万块钱。”怎么说呢?这个大会斋,一定是为着造庙才请的,所以他才问六祖大师,梁武帝造寺度僧,有什么功德?这个大会斋,当时就是向大家筹款造庙的。你若想造庙,也请一请大会斋,在香港,现在这个法还很盛行的。
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斋讫”:吃完饭了,“刺史请师升座”:刺史韦璩就请六祖大师升座。“同官僚士庶”:刺史,就好像现在的省长似的。这省长代表这一切的官僚士庶,带着一班老百姓来请法。“肃容再拜”:肃容,就是很恭敬、很严肃的,一点不敢笑,也不敢哭,不是一边请法,一边笑;也就是不马马虎虎的,很郑重其事的。再拜,就叩头。“问曰”:就问了。“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这种法,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我现在有很少的怀疑,这个怀疑,不是很大的问题,是小问题。好像果宁常常问我什么事情,就说有一个小问题来问我。“愿大慈悲”:我这个小小的问题,请大师大发慈悲。“特为解说”:特别为我解说解说,因为我不明白。
“师曰:有疑即问”:六祖大师说:好啊!你有什么问题,你就讲了,有什么怀疑,你都可以问的。“吾当为说”:我一定要替你说一说。“韦公曰”:韦公,这是写这部《六祖坛经》的人,尊重刺史,因为他是个大官,所以叫公。你们记得中文这个“公”字,是最恭敬人的。所以你到台湾去受戒的时候,见着和尚,那老资格的,你都可以叫他公。你“公”一声,他就很高兴;你若不“公”,他就觉得你这个新戒,对我都不恭敬,所以你应该公一公。“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这可不是的“可”,就是“是不是”的一个问号。说和尚啊!你所说的法,是不是和达摩大师所说的道理是一样呢?
“师曰:是”:六祖大师说,是啊!我就是讲达摩祖师所传,以心印心的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公曰”:韦刺史又说了。说,“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弟子我呀!听达摩祖师最初从广州到南京,去度化梁武帝,“帝问云”:梁武帝问:“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朕,在中国商朝时,人人都可以称朕,都可以朕、朕的,所以朕朕声。由周朝以后,皇帝就不欢喜让其他人叫朕,说只可以皇帝一个人称朕,这个朕,就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他自己可以称朕。所以汤才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说我一个人有罪,你不要加到我的老百姓身上;我的老百姓若有罪,你都要来把这个罪,放到我的身上。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教化明白他们,罪不在他们,是在我这儿。所以梁武帝就自称,说“朕一生”:我这一辈子“造寺”:我造了很多庙。“度僧”:我度了很多和尚出家。那时候的皇帝,谁若是出家,他特别欢迎,什么都供着,吃的,他也供着,住的,他也供着,只要你出家,他就供养你,恭敬你,给你叩头。你看这有多好啊!“布施”:他又拿国家的钱,布施给一切的穷人。“设斋”:他也供僧,打斋供众。“有何功德”:我有什么功德呢?
你要知道,梁武帝这个人,什么都愿意第一的,所以他见到达摩祖师,他不求法,先尽想请达摩祖师来赞叹他一下,来给他戴几个高帽子。他恐怕达摩祖师不知道他造寺、度僧、布施、设斋的功德,不知道他这些好处,于是乎,他就自我介绍,说:“你看我,造了几百处庙,又有这个庙,又有那个庙,所有这庙里,都住着很多和尚,这些和尚,都是我一手成就他们出家的。我又做了多少布施,供养多少僧,你说我这功德怎么样啊?”意思就是自我介绍,自己说:“噢!你看我,我这个做皇帝的,和其他皇帝不一样;我这个皇帝,是专门做好事、做功德的。你说我这有什么功德呢?”他这不是想要求法了生死,而是先要炫示炫示自己的功德。好像某某大护法:“你们看,知道我吗?我是护持佛教最有力量的,我有钱,我都供养三宝。”其实他去玩女人的钱,比供养三宝多出几千万倍。那个他不讲,他只说他供养三宝;玩女人的钱,也都说是供养三宝了。你说颠倒不颠倒?的确的啊,真事啊!你看哪一个人,他去花天酒地,不说他用了多少钱,在庙上用了一块钱,就说:“我去布施了一块钱,你知道吗?”这都是梁武帝的徒弟!我告诉你,他做功德,将来都可以做皇帝。
“达摩言:实无功德”:听梁武帝这样自我陶醉,自我介绍,自我炫示功德,自我卖广告,自我来说自己有什么什么好处,自己赞叹自己;达摩祖师一听,你看,一个圣人,怎么会说拍马屁的话?普通人一听皇帝这么讲,就说:“啊!你有功德啊,你的功德真大啰!你的功德,世界上没有的。”这是一般的人这样子讲。达摩是个祖师,他根本怎么能有阿谀奉承的行为呢?所以就说:“没有功德,没有功德。”实实在在地没有功德。“弟子未达此理”:韦刺史说,弟子我,没明白这个道理,“愿和尚为说”:我愿意和尚为我讲一讲,说一说这个道理。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曰:实无功德”:六祖大师听韦刺史这样请问,随着就说,实实在在是没有功德的。“勿疑先圣之言”:你不要疑惑祖师所说的话。“武帝心邪”:武帝心里不正当,只知道沽名钓誉,只知道求名。“不知正法”:他不知道求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这都是在福田种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不可以将这个福,就说是功德了。“功德在法身中”:功德在你法身里边。“不在修福”:不是在你修福,就能有功德的。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六祖大师说,功德是属于法身一方面,不是修福就是功德,所以“师又曰:见性是功”:六祖大师又说了,说什么是功呢?你见性就是功。见什么性呢?见你本来自性,本有的光明妙性是功。你若有功夫,就可以见性。这功,怎么叫功呢?譬如你坐禅,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你刚刚一打坐的时候,觉得腿痛,腰也痛,等你把腿降伏,把腿战胜,腿也不痛了。你腿不痛,这就是功,这就有功了;你腿痛,那你就是没有功。怎么叫见性呢?见性,就见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了。你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呢?那得要你自己去找,我现在不能告诉你;我告诉你是个什么样子的,那你还没知道呢!因为那是从外边得来的,要你自己自性自悟:“啊!我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可是要经过善知识印证你是否见性,不是说我自己封我自己做国王,我就是皇帝,我就是菩萨。好像以前那个嬉皮到这儿来,吃的毒药毒得他说,他自己就是菩萨;这简直是魔,真是魔鬼。
“平等是德”:平等,就没有自私心,一切都平等,无党无偏,对任何人,也不自私,平等待遇一切众生,最公平了,大公无私。你能大公无私,这就有德行。“念念无滞”:你念念无滞;滞,就是滞塞不通,就是流到那个地方,停止到那个地方了。就是什么呢?就是着住。滞,也就是个执着,也就是个着住,滞塞不通了;滞塞不通,你就不能变化。你若没有滞塞不通的情形,“常见本性”:你就像六祖大师说:“啊!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是这么样子不可思议;这个就是常见本性。“真实妙用”:这也就是真实的妙用,“名为功德”,这就是功德。你不在自己本身上找,你向外驰求,说你度了很多和尚,造了很多庙,布施了很多穷人,又供养了很多三宝僧人之类的,这是向外驰求,到外边找去。外边的,那是福,而不是功德。你这功德,是自己功德圆满,你看佛,就是功德圆满了,那是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你内心里头谦下,这就是功。谦下,就不自满,对任何的事情,都很谦虚的。不是说:“你看我比任何人都好,你看我多大本领,你看我知道佛法比谁都多。”你一教人看你,那你就糟糕了,就不是谦下了!不是谦下,你就没有功,没有功夫。对任何人讲话,都要和气一点,不要像木头棒子似的,讲出一句话,把人家头都给打破。不要说用手拿木棍打人,你这一句话,比拿着铁棍打人,还厉害,那就不是谦下;谦下,就没有不客气的情形。“外行于礼是德”:自己心里要谦下,看谁都比我好,不要自满。中国有一句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怎么叫满招损呢?好像这一杯茶,你倒满了还倒,就要往外流,流到外边去了,没用了,这叫满招损。谦受益,谦就是客气一点,谦虚一点,你才能得到益处,不是说:“你看我!我是最大了,我是第一了,你看我这么聪明,你们不懂的,我先明白了。”这佛法不怕你不明白,就怕你不行;你不明白不要紧,你若不行,那是没有用的。你光明白,不去行,那是没有用的。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你自性可以建立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是由我自性所建立的,这就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你自己心的本体,离开妄念。不是要你离开正念;念有妄念,有正念,你若离开正念,那就变成邪念。这个要离开你的邪念,就是德。“不离自性是功”:你常常回光返照,常常见着自性的般若,你见自己的本性,常生般若的智慧,这就是功。“应用无染是德”:你用你般若的智慧,应用无方,变化无穷。应用,就是无论你怎么样去做去,都是对的;但是可要无染着,不要做那些不洁净的事情,这就是德。“若觅功德法身”:假设你要立功德,想找功德和你的法身。你法身也就是功德所成就的;你有功德,法身也就成就了。“但依此作”:你要依我所说的道理这样去做,“是真功德”:这就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假设想要修功德的人,“心即不轻”:你要心里不轻慢人。不论是人,是畜生,是一切众生,都要不轻慢他。像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给人叩头,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以他自己也成佛了。常不轻菩萨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过去生中,所行的菩萨道,他“常行普敬”:他普遍地恭敬一切的众生。“心常轻人”:心里常常轻慢人,看见人就妒忌人,就怕人家比我好,就怕人家比我聪明,就怕人什么事情都高过我,这就是妒忌心。心常轻人,你轻慢人。“吾我不断”:吾、我,这都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大,就是前边我讲的:“你看我有多大!你看我,啊!你们谁也不能比我;我啊,这是现在这个时代没有皇帝做,若有皇帝做,一定是属于我的,你们都没有份。为什么呢?我比你们都聪明,我可以支配你们,你们不能支配我。”这总有个我,吾、我不断,不是吾,就是我,不是我,就是吾,这两个,自己总是放不下。“即自无功”:你就没有功了!为什么呢?你太自满了。
“自性虚妄不实”:你自己不真实地修行,所以自性就虚妄不实。你自己本来就不实在,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回事啊?自己是个真的?是个假的?自己都不知道,这叫自性虚妄不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嘿!我不教你喝酒,怎么你又喝酒去了?我不教你抽香烟,怎么又抽香烟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搞出来一些毛病;怎么去到赌博场去,也不知道。这就是自性虚妄,自己都没有认识自己。“即自无德”:为什么这样子?就因为没有德行,缺德。为什么缺德呢?“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因为吾我自大,自己把自己看得太大了,甚至自己看自己就是佛:“你看我,我就是佛了!”你看有多大!好像某某人,先提一个说:“某某法师是开悟的,但是我和他是一样的。”他自己不说自己开悟,说某某法师是开悟了,他和这个开悟的法师,是一样的,那就是自我介绍,说我是开悟的。这就是吾我自大,所以绝对没有功德的。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什么是功呢?我再给你讲一讲。你念念存着正念不间断,你念念修行不停止,久而久之,就有功了。你“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你最初是很勉强的,时间一久,就自然了;自然,就是功。“心行平直是德”:你心里常常能行平等率直,没有一切的委曲相,就没有弯弯曲曲的那种心,这就是德。“自修性是功”:你自己修你自己的性是功。怎么叫自己修自己性呢?本来你没有见性,你要修性;怎么修性?就是不生烦恼。谁打你,你当撞到墙上了;谁骂你,你当他给你唱歌听,他给你作音乐呢!再或者你认为他说外国话,这个言语不同:“喔!他这不是骂人,这是说日本话呢!日本话,就是这样吱吱喳喳的。”再或者:“喔!或者说西班牙话呢!”你把他这样一想,他骂你的话,你不懂,那就没有事了嘛!好像人仰天而唾,对着天吐一口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还回来唾到自己的脸上。他骂你,你不知道,那他等于骂他自己一样。那么说:“打我,我当撞门框,那我痛啊,怎么可以说就不还报他呢?”假如晚间没有灯,你一头撞到墙上了,你是不是用手再对墙打几拳呢?打几拳,你拳头又痛了,痛多一点。你若是不理他,那就没事了。像弥勒菩萨讲的,说:
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 凭它自乾了
我也省力气 你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 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我穿着破衣服,吃很没有味的饭,已经吃饱了。“补破好遮寒”,我补我的破衣服好遮寒。“万事随缘了”,什么事情都算了,过去就没有事了。“有人骂老拙”,有人骂我,“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打我一下,我就睡倒地下,睡着了。你看!这多妙啊!你若能这个样子,那就不可思议了。“唾在我面上”,他用口水,用唾沫吐到我脸上,“凭它自乾了”,教它自己乾,我不用手来擦;“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我也省去擦面的力气,你一看这个人没有用,也没有烦恼了。“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你“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这是最妙的,可是不容易的,不是随便谁都可以会的,这个妙中宝不容易得到。所以你就不发脾气,这叫自修性。
“自修身是德”:怎么修身呢?就不做坏事,没有欲心,这是修身。你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这都是修身。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都是修身。这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功德,是在你自己本性这儿来找,不是到外边向外驰求的。“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不是说我做点布施,我供养三宝,我就有了功德。那没有功德,只有福,只可以说是福。“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所以福德和功德,是有分别的。福德是你做这些事,可以得福,不可以立功。福德,是由你造福业,将来受福报;功德呢,这是你直下承当,自己当时就得到好处的。“武帝不识真理”:武帝不懂得真正的道理。“非我祖师有过”:不是我祖师菩提达摩不讲道理,就说实无功德,这么样答覆他。
当时,达摩祖师本来预备救度梁武帝,但是梁武帝因为自视太大,自己看自己大了,是个皇帝,已经有无量的功德。他造了很多庙,度了很多僧,又布施了很多钱,又供养三宝,认为是很大的功德,所以菩提达摩想破他这种执着,就说他没有功德。说他没有功德不要紧,梁武帝当时一听这话,就不欢喜,所以就不睬达摩,达摩祖师再讲什么法,他也不听:“我何必要听你讲呢!”因为不听,所以达摩祖师想要救度他,想要对他有慈悲心,但是他不接受,也没有法子;于是乎,达摩祖师就走了。过了一个时期,果然梁武帝最后死的时候是饿死的。你们想一想,如果他有功德,怎么会饿死?因为没有功德,所以就饿死了。达摩祖师当时就想挽救,不教他饿死,令他能生觉悟的心;可惜梁武帝这个吾、我太大,所以就是达摩祖师也救不了他。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韦刺史请问这个道理,并不是他自己真正不明白,他是因为一般的人,对这种种的法门不清楚。有的就是修念佛法门,来毁谤禅宗,说:“他们一天就坐在那个地方,闭上眼睛;吃饱了,就坐在那儿睡觉。究竟他们用功用什么功呢?就是用的懒功。不如念念南无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这比较是最好的法门。”念佛的人,就这样毁谤坐禅的。坐禅的人就说:“哦!你念佛,若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前没有阿弥陀佛的时候,人又念哪一个佛来着?”就是这么样子互相毁谤,大家都变成不对了!这不对,那不对,念佛也不对,参禅也不对。究竟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因为这种关系,所以韦刺史请问六祖大师。
“师言”:六祖大师说,“使君善听”:你好好地听着,“惠能与说”:六祖大师自己称自己的名字说,惠能我呀!给你讲一讲。“世尊在舍卫城中”:世尊在印度舍卫国。舍卫国,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丰德”。怎么叫丰德呢?是因为国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人都具足五欲,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印度人很欢喜睡觉的。国有五欲财宝之丰,国家有财,还有宝贝。多闻,就是读书读得很多,什么事情也不着住,所以这叫多闻解脱之德,就叫丰德。在丰德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有这么一部经,说引度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教化众生,生到西方去。“分明去此不远”:经文说得很明白,说极乐世界去这个地方不远。
“若论相说”:要是照这有形相来说,“里数有十万八千”:本来《弥陀经》上说“过十万亿佛土”,不是十万八千;不过六祖大师是对治当时人的这种偏见,所以他这样说十万八千,根本《弥陀经》上,就说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佛土,不止十万八千里;十万亿个佛土,那是很多很多。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这是相上说有十万八千里,要是往自性上来说,就是十恶八邪。十恶就是身三恶、口四恶、意三恶。身有三恶:杀、盗、淫;杀生、偷盗、邪淫。口有四恶,这口是最坏的,你看,口就占了四种恶。四种恶是什么呢?绮语,什么叫绮语呢?就是说不清净的话,很污浊的话。说什么话是污浊呢?就是专门谈男女的问题。妄言,就是讲大话,像撒谎。恶口,就是骂人。两舌,就是挑拨离间,专门挑拨是非。意有三恶:贪、瞋、痴;贪心、瞋心、痴心;又有说贪心、瞋心、邪见。邪见也就是痴,若不痴,就不会有邪见;因为愚痴才有邪见。这叫十恶。八邪呢?就是八正道的反面。八正道本来是正,现在都变成邪了,所以叫八邪。邪语、邪见、邪思惟、邪业、邪命、邪精进(又叫邪方便)、邪念、邪定,这是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
这十恶八邪,便是十万八千里路。“说远,为其下根”:说远,是为了普通的人说的。“说近,为其上智”:说近,说十恶八邪,往自己的自性上归,这是为有智慧的人说的。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人有两种”:两种什么样的人呢?不是白种人和黄种人,而是有智慧的人和愚痴的人两种。“法无两般”:可是法没有两种法,你愚痴的人,修这种法;智慧的人,也修这种法。“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和悟是不同的,见解也有迟有速的。“迷人念佛求生于彼”,迷人,就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悟人自净其心”:有智慧的人,就是开悟的人,就不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你的心里若清净,就是极乐世界。所以你要是明白,极乐世界当下就是,并没有十万亿佛土那么远;你若不明白呢?不只十万亿佛土,那不知道有多少亿佛土。所以“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也就是这个道理。迷时,你研究这个经典,又研究那个经典,研究来研究去也不懂。你若真正觉悟,不要说研究一切经典,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但是你要真明白了才算,你不能冒充明白;没明白,你说:“哦!我什么都不需要了,不要看经,也不要念佛。”其实那正是一个“懒”。
有一个中国人,写了很多本书,他说:“啊!我过去看这个书,那个书,这都错了!现在什么书,我都不看了。”意思就表示他就是成佛了,所以什么都不要了。这才是愚痴,愚痴到极点!他自己根本没有明白。没有明白,他就冒充明白,这就是中国有一句话说:“凉水打茶,硬冲。”用凉水冲茶,这叫硬冲,根本就冲不开的。凉水怎么可以泡茶呢?所以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人多得很,数不过来那么多。(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