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传记文学《裸山》
第29集《时辰未到三进三出“饮马河”》
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下麦窝村南二里地,有条清澈见底的神河,说它神是因为它有独特的故事。两岸的垂柳婀娜多姿,像仙女在不断地梳洗长发;水面上树的倒影仿佛靓妹在河中向你甩出媚眼,迷人的神河,让你流连忘返。最让人称奇的是,天再冷河水也不结冰,一年四季川流不息,让家乡人的生活富有诗意,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欢乐……
关于这条河,下麦窝村人称它为饮马河、大梁河、东辽河、代子河、衍水河、太子河……一条河流为何有如此多的名字?很值得人们关注。在幼年玩耍时,咱妈曾多次讲述,饮马河上演过许多刻骨铭心、催人泪下的故事。
经过深入挖掘,2015年5月,咱将饮马河的由来、生死瞬间、谁命名了太子河这三个故事融为一体,独家对这段渐渐被人们遗忘的历史故事,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人们。
饮马河的由来
相传,努尔哈赤领兵打仗,曾经浩浩荡荡地经过这里。当时,正值数九寒冬的季节,河水封冻,无处取水。经过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大队人马饥渴难忍。看到冰冻的河面,努尔哈赤犯愁了,不由喃喃自语:“如果这条河不结冰,让战马能饮水该多好。”奇怪的是,他的话音刚落,河中的厚冰“嘎嘎”直响,逐渐开始松动,那水如同被烧开似的,冒着腾腾的热气,自然而然地喷出。士兵畅饮一番,感到又甜又热,精神百倍,浑身是劲儿;战马饮完水撒欢嘶鸣,前蹄腾空,雄壮威武。
对此奇怪现象,努尔哈赤非常惊讶,不禁狂喜,随之畅饮起来,品尝之后连赞三声“好水”。看到士兵、战马兴奋不已,他有预感,这是苍天相助,便立即发兵,一举拿下了辽阳城。为纪念这一有功之河,特赠名“饮马河”。
自此以后,不管天气怎样寒冷,饮马河仍然冒着热气,不结冰不封冻。咱在年轻时亲眼所见,即使在刺骨的三九寒冬,河水依然腾腾地冒着雾气,仿佛让人感到春天提前到来。水的温度不似温泉水,是正常温度,喝起来甜润爽口。咱想在这儿创建矿泉水、汽水两个工厂,但忙于新闻采访,一直分身乏术。
这条河流,为什么不结冰?对此,咱斗胆猜想,这与努尔哈赤的故事无关,是历史上地理变迁的结果,是自然现象,也许在河下深层,储藏着大量的宝贵矿藏,散发出的热量所致,也许是河流恰好流经温泉地带,这一切有待科学考证。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咱还预感到,距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已经为期不远了。
生死瞬间
这条饮马河曾让咱三次差点儿命丧黄泉。回忆起这些掉链子的往事,咱仍历历在目。
第一次遇险是在咱16岁那一年。那是1971年8月的一天,刚进入阴雨连绵的8月,连续几天的大暴雨,让河水猛然咆哮起来,再加上上边泄下的洪水湍急凶猛,像一群猛兽向人们扑来,吓得饮马河两岸的人们心惊肉跳,眼前茫茫一片。那个时候,咱在河边上不但不惧怕,还在琢磨着自己的小心事,萌生了一个小念头:何不借助暴雨的冲击力,多捡些柴火(村民称它“浪水”)背回去,父母见了肯定说咱是过日子的好手。
说干就干,咱返回家中拿着绳索和镰刀,走到河边四处张望。双眼紧紧地盯着河面上被暴雨冲下来的浪水,开始实施水中捞柴火的计划。有的浪水随水翻滚而下,有的离岸边太远,让人干巴巴地眼馋,怎么努力也够不着。
两天之后,洪水渐退,捞柴火计划逐渐有了希望。爹下令不许涉河,更不许游泳,咱满口答应。然而见“财”起意,爹的嘱咐早已忘在脑后。河水虽然已经退了许多,但咱这个旱鸭子,还是忐忑不安,面对河水有些不敢靠前。在岸边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距离咱不远的河边,有一堆树枝已好久不动。咱知晓此处水浅,下河捞上这堆树枝,估计还是比较安全的。小心无大错,咱在心里不停地自言自语,脚却在不知不觉之中向水中小心翼翼地迈进,慢慢地移向了树枝。咱拽住树枝,使出全身力气往岸边拖,可树枝仍然不动。只见树枝弯曲得很,却不见松动,很快树枝被拽成了一个大弓形。再次使劲时,咱脚底下一滑,树枝像弹弓一样,猛地将咱的身子一下子弹出很远,落入深水之中……很快喝上了几口免费水汤,顿觉头昏眼花,心慌意乱。咱急中生智,胡乱地抓住了树枝,迫切地想从水中站起。但脚下怎么踩也踩不着底,眼看着就有被水冲走的危险。生死瞬间,突然意识到,咱是风华正茂的少年,怎么能被小小的水给淹死喂鱼呢?绝不能放弃生命,绝不能这样白白地送死!
此时周围没有一个人能来救援,也没有小舟或木头借力。怎么办,只能听天由命?咱心不甘,在水中定睛细看,忽然发现河的北面离村庄最近,是条生路。咱立马决定向河的北面下麦窝村的方向划去,就是死了也要朝北。有了这一决心,便使出了全身力气,伸手向北面树枝抓去,又向另一个漂浮物追去,抓了追,追了又抓。
说到此,咱想问问读者,人怎么叫死?又怎么叫活?咱认为,只有尝过被水淹过的滋味,死里逃生的人,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具体地说:当你大喊大叫时,别人却丝毫听不到你的声音,周围的一切都很平静,你与大家仿佛隔着什么,无法彼此互通,这就叫死。怎么叫活回来了呢?当你渐渐地又仿佛听到特别细微的声音,这声音慢慢地扩大,它催着人彻底地醒来,人也就活了回来。
下麦窝村人曾说:“不识马性勿骑马,不懂水性莫下河。”咱在水中挣扎,凭借水流的冲击,咱慢慢地被冲到了河的北岸边。经过长时间的挣扎,全身力气耗尽,再也不能动弹地躺在岸边的柴火上,昏死过去……当慢慢地感觉太阳照在身上的暖和时,身体已经恢复了正常,慢慢爬了起来,看到河水已经退下足有半尺多。因为经历过被水淹,所以咱的胆量变小了。顾不上身体的疲惫,慢慢地将附近河边的柴火捞到高处晾晒,晒到半干紧紧地捆绑起来,拼尽全力背起回了家。这段丢人现眼的丑事,始终藏在咱的心窝里,无人知晓。
第二次遇险,是在1979年11月的一天傍晚。饮马河只有下麦窝村和下崴子村两条船可用,在河中来回接送村民。为能方便两岸村民过河,在邻村下崴子村民的大力支援下,用柳木搭建了一座简陋木桥,横跨在河面连通南北,有效地缓解了两岸村民昼夜过河的燃眉之急。因年久失修,简陋的木桥摇摇欲坠,但不管怎么说,能及时地运送行人与物资,解决村民的困难,这是下崴子村民的一大贡献,多年过去了,咱还记着他们的好处。
就在这天夜里,咱去河南小屯场院,用麻袋将妈从硬板地里刨出的土稻子包裹好装在自行车上,为省时尽快运回,过桥时急急忙忙,再加上身心疲惫天黑如墨,一不小心急中出错,自行车的轮子掉进桥面的缝隙中,重心一偏,失去了平衡,车子、土稻子和人,随时都有坠落河中的危险。保护自行车和土稻子最重要,咱大脑立即发出这样的指令。那年月贫困得很,自行车是家中特大件;土稻子是咱妈一粒一粒从硬地板里刨出来的,绝对不能损失一粒。想到此,咱毫不犹豫地用最后一点儿力气,屏住呼吸将车子和货压倒在桥上,而自己却不得不松手,跌入深深的河水之中……
可当时,咱反应极快,只那么一瞬间,猛地抓住挂在桥上的柳树枝,在双脚落入河中前吸足了一口气,落水后又牢牢地抓住了河面上的漂浮物,让水冲不走咱,躬身向前,一只手紧抓住挂在桥上的树枝往前靠,另一只手划水向桥靠拢。在抓住桥身时猛地往高处一蹿,同时另一只手也抓住桥沿,这才有了转机,死里逃生。喘息片刻,恢复点儿体力后再次爬上桥,人已经精疲力竭。恍惚中,仍坚持将土稻子运回了家,记得当时仿佛有许多人在身边帮忙。
哎呀,你怎么像个落汤鸡,头破血流,快到陈素云大夫那儿去包扎包扎。咱进屋时,老婆见状吓坏了,边说边要扶咱去治疗。咱不去,把落水的事情与她一讲,她的脸唰的一下变得苍白,心疼地说:让咱怎么说好呢,你真是要财不要命,以后千万注意。咱的当家人要牢记,生命是宝贵的,保住性命是首位的,你懂吗,咱们的世安同志!
第三次遇险,是在1992年12月28日。那是个昏昏沉沉的傍晚,咱从北京参加《中国企业报》年末表彰大会归来。在会上,咱光荣地被报社授予“全国优秀新闻记者”称号,真是骑毛驴吃豆包———乐颠馅了,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将存放在小屯咱姨家的自行车取出,匆忙跨上,那时归心似箭,向下麦窝村飞速赶去。
咱已好久没有回家,不知饮马河木桥被拆,新建的大桥下正在打桩、施工……天色漆黑,只顾高兴赶路,没注意到桥面的巨大变化。当自行车驶进桥北边时,被眼前的突然巨变吓坏了。
仅一个多月工夫,桥北的部分桥体已经拆除;在靠桥左边,只有两米多长临时搭的跳板,让胆大的人通过,胆小的人不敢走这险道……咱正拼命地蹬车子,毫无防备,一旦冲进二丈多深的河底,便会车毁人亡,还会成为人们闲聊的笑柄———世安出差一个月,急赶回家见阎王……
危急时刻,总结上两次遇险的教训,咱果断决定,来了个一百八十度急转弯,采用舍财保命的方案,毫不犹豫地弃车保人。关键时刻,咱猛推着车后面,自己则退在桥南沿的地面上,在咱没跌入桥下,还在桥南沿边的时候,说时迟那时快,咱又使劲一挺,身子再次往后倒,此时似乎有人在空中往后拼命地拽咱,也似乎在下一步人生险棋,直到最后安全地跌倒在桥南的地面上……
咱迷迷糊糊,心被吓得咚咚乱跳,不知怎么回的家,老婆连推带叫,咱才缓过神儿来。她唠叨:“你真是胆大命大,要咱早就摔得粉身碎骨了,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咱心里明白,这是行善积德的福报;家乡的河、家乡的水,施了神威,活生生地救了咱。
第三次遇险,如果有一丁点儿失误,咱便早已到了另一个世界。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儿后怕。三次逃生让咱有了深刻体会,平时要练胆、练智慧,才能在险境面前游刃有余,才能捡回一条可以活蹦乱跳的生命。
谁命名了太子河
说到此,有人会提出疑问:“咱已上网查了,怎么没查到辽阳的饮马河?”咱说:“一般人不晓得饮马河逸事,请记住饮马河流经下麦窝村的这段,仅1公里的河,其他地方仍然叫太子河。”
对不起,咱光顾讲述三次遇险,怎能将太子河的典故忘却?据咱妈多次讲,在很早以前,有位皇帝领兵打仗来到了下麦窝村。当时他非常着急,想立即拿下古城辽阳,创造历史上用兵如神的战绩。
那时正是三伏天,炎热难熬,再加上河水上涨,大军无法渡河。怎么办?皇帝先派大儿子到河边打探水情,很快回来禀报:河水一浪高过一浪,无法渡河。皇帝大怒:谎报军情,立刻斩首。又派二儿子前去打探,迅速回报与前面的大儿子所报一样,皇帝二话没说,将二儿子斩首。皇帝又派了三儿子……
三儿子特别聪明,很快返回禀告:儿臣赶赴河边,突遇严寒刺骨,寒冷胜过严冬三九天,冰冻足有三尺之厚,建议调兵遣将攻打辽阳城池。皇帝闻讯大喜,重奖了三儿子,立即下令发兵过河……当众兵将赶到河边一看,不由得惊讶起来,只见满河面爬满了甲鱼、螃蟹,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耀,好一片壮观景象。皇帝一挥战旗,战马、战车、众将士等踏上甲鱼、螃蟹,像踩山道似的很快全部过了河,一鼓作气攻下了辽阳城。现在们吃的甲鱼、螃蟹壳上,均可看到马蹄印迹,据称,这就是它们的老祖宗,在河面上被马蹄所踏留下的印迹。
咱还深入民间采风,得知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大致内容同上,只是结果不同。当皇帝赶到河边一看,大浪滚滚无法过河,便使用了障眼法,让士兵看到眼前的河面上全是甲鱼、螃蟹。皇帝闭上了眼下令渡河,用士兵人踩人、马踩马,沉了再上的方式,将河道填满之后,人从人身上践踏而过……这些都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无法考证,权当戏言罢了。
据传,皇帝打下了辽阳城,为了纪念大儿子、二儿子,将他们葬在了辽阳城东的东京陵西山坡上坎,大兴土木,修建了两个大墓地。为怀念这两个冤屈而死的亲生儿子,皇帝金口玉言把以前这个有众多名字的大河,赐封为太子河,以此纪念两个儿子。经查证,在大小河流当中,以人名命名的河极为少见。
辽阳市老记者、历史学家、咱的老文友姜兴涛,看了本文,拍手叫绝,他肯定地说:“公元前227年,秦燕之争,燕国太子丹领兵屯集下麦窝村,以河作为防御屏障抗击秦军。秦国威胁燕国只要处决太子丹,秦可不灭燕。太子丹为百姓免于战乱,献出头颅赢得和平。为纪念太子丹的英灵,把衍水河改太子河,这有文字记载,并非妄言‘衍水大桥’‘慈云衍水’等历史名迹,都来自太子河名称原来的叫法。太子丹深情厚谊在‘衍水河’上,送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情壮举场面,咱深情追忆起来,仿佛就在今天。”
如今咱站在太子河河畔,多次苦思冥想,多少年来,悠悠的太子河,是母亲河、英雄河,它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威武壮观,演绎了多少人物的豪迈故事。新时代的太子河,从辽阳城中穿过,使辽阳形成了新格局,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太子河已拥有了古城辽阳,如今又打造了新的东辽阳,河东文圣拔地而起,扩大了辽阳城域规模,使古城壮美的身姿,更加宏伟灿烂,成为辽阳英雄儿女崭新的化身。
《裸山》作者简介
王世安,一九五五年九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下麦窝村。资深记者、职业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企业改革文集》主编,《中国企业报》“创富平台"主编,中企传媒社社长,世界创富企业联合会创始人、主席。
历任创作员、首席编辑、新闻部主任、记者站站长。世界经济论坛、亚洲经济部长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两会等大型会议特派记者,被《中国企业报》授予全国十大标兵优秀记者站站长、先进新闻记者;曾赴美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访问。
著或编著的书有《开拓者》 《企业领袖》等十二部,共计五百余万字,发表八百余幅新闻照片。撰写的多篇纪实文学作品在《中国企业报》等报刊连载。有多部作品获奖,其中《中国女骑警》获特等奖,《拒买国际金奖》获一等奖。
主播简介
旭洋 实名李桂杰 政法机关退休干部。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会员;《北京古塔读书会》主播团团长;采菊文苑现代诗社副社长等多家平台金话筒主播!热爱生活,喜欢朗诵, 愿意用声音诠释美好,陪伴夕阳醉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