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第六届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聚焦聚力文化发展,抓牢抓实殷商文化之源品牌建设”的目标,其中包括要“建设商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的重要任务。以此为契机,可以盘活我市非遗文化资源,将黄河故道和运河沿岸的“流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相互融合,在豫鲁苏皖地区释放示范与辐射效应,培育我市区域性文化品牌和软实力。
商丘沿黄地带也是隋唐大运河穿行地区,运河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运河沿岸是古代中国的物资流通与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和轴线,因人口集聚而催生了繁多的手工技艺、娱乐方式、节日庆典和神话传说,这些文化元素大多通过非遗文化而得以传承,成为大运河流动文化的最具生命力的“活化元素”。运河沿岸的非遗文化资源富集,除了“国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以外,还有大量的非遗文化线索。如同水面下的冰山,大量丰富而宝贵的非遗文化资源还有待我们通过“运河文化项目”进行发掘和充分利用。
为此,在当前应紧紧抓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带”项目建设的契机,依托我市运河沿岸村镇,将非遗活态文化与大运河流动文化相互融合与促进,加快沿黄村镇文化资源开发与文旅产业振兴。
一、以大运河项目推进非遗保护政策
改变当前非遗工作中“重申报轻保护轻利用”和“能进不出”的不良倾向,制定定期评估办法与动态措施,因地制宜构建充满活力的政策体系。1.设立非遗名录的退出机制。对于无正当理由未履行义务的传承人,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则可以降级或者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以及保护单位资格。2.规范命名办法。围绕非遗项目有非遗展示馆、传习所、文化展示馆等单位称号,总结命名工作经验,设置评选补选与退出淘汰机制,进行新一轮的申报命名工作。3.利用网络投票让社会公众参与非遗项目遴选和申报工作,加大社会公众对非遗文化的知晓度与参与度。4.通过地方性立法,强化代表性传承人及项目保护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凸出活态文化的特征,矫正“重物轻人”的“物化”偏颇。5.利用大运河文化建设项目“顶层设计”的政策机遇,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利用政策叠加的行政力量,出台《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二、以大运河文化保护措施推进非遗文化保护
三、以大运河“教化功能”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结合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社会荣辱感。1.利用我省中华职教社这一带有民间性、教育性和统战性的中介平台,启动地方“非遗+职业教育”的“双创”项目。2.遴选非遗文化展示展演项目,推送到我市职业院校,以非遗文化推动职业教育的技艺性师徒传承的教学改革和劳动教育。3.支持和引导职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或者课程,积极培养非遗项目的专业人才,进而形成“非遗+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格局。
四、以大运河文化非遗体验项目疏解社会压力
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以“亲水”“田园”“农耕”等体验式旅游模式来疏解都市圈密集人口疫情防控的社会情绪与心理压力,以“非遗体验项目”缓解我市大中专和中学的在校学生因疫情防控而产生的焦虑情绪。1.找准定位,以“水文化”的非遗资源为抓手整合周边的水系旅游、乡村旅游、沿黄旅游的“亲水旅游市场”培育和文旅亲水体验项目。2.结合大中小学的“思政教育”,围绕运河文化元素以及非遗文化资源中包括名人故居、农耕文化、手工技艺等要素,开展本地的研学旅游。3.针对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的游学偏好,培育跨界合作与互补共生的水系旅游、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新型态。
五、以大运河文化创意提升乡村审美层次
六、以“运河文化节”推进非遗文化国际传播
2021年1月22日,第三届京杭大运河(江苏)文化艺术节在苏州的震泽举办了专场活动。这也提示我们节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应抓住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非遗日等节庆时点,集中筹备非遗展示展演活动。1.以商丘为中心,结合开封、枣庄、徐州等沿黄运河沿岸景区,筹备豫鲁苏皖交接区域民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非遗展演”“非遗进景区2021春季大联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世界华商节”“庙会非遗文化展示”等等系列活动,形成整体文化氛围。2.利用“大运河”的世界名片加快非遗文化的对外国际传播,加快我市大运河非遗文化的对外交流,针对海外华人华侨和滞留境外的留学生群体开展“以非遗唤乡愁”的文化统战工作,凝聚文化自信和抗疫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