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五·九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人利养甚重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所以然者,利养之报,断入人皮;以断皮,便断肉;以断肉,便断骨;以断骨,便彻髓。诸比丘!当以此方便,知利养甚重。若未生利养心便不生,已生求令灭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1279。人为三维空间之生物,本身亦是三维。人可在地面投射一个影子。地面可理想化,为一几何平面,即是二维。假设此二维空间有生物,则此生物所能觉察者,只此影而已。绝不能知此影之源,亦无法估计此影将如何变化。至于弄影之人,则可随意变化影之形相,并予知此影将于某时可达某处。(此即俗称之预知未来。人对地面所有一览无余,即俗称之透视,可使影子忽有忽无,即俗称之搬运。)由于以上之对比,人可稍测四维与三维空间之对比情况。例如实际物体在运动中之长度,即四维空间点组在三维空间之投影。若欲测定物体长度,则与确定影子之长度,同样无意义。(前已提出长度随观察者相对运动之速度而变。)至于电磁波乃四维空间之波浪。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2673,E3.因缘说周(分二)
F1.正说因缘 F2.授下根记 F1(分二)
G1.先明知见久远 G2.正明宿世因缘 G1(分二)
H1.长行 H2.重颂 H1(分二)
I1.明所见事 I2.喻明久远
今I1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佛告诸比丘: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这一句,是经家叙述事情说的,就是阿难说的。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这是佛说的了。佛说“乃往”,就是指明了过去的因缘。乃在往昔,有无数无边那么多的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在那个时候,有一位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大通,就是有大神通;智胜,他的智慧能胜过一切。大通智胜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
(一)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这位佛,应该受人天的供养。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2674,(三)正遍知:他是一个正知、遍知。
(四)明行足:他的智慧和行为都圆满了,他修道德也圆满了。
(五)善逝世间解:他到那个最好的地方,是一个世间最聪明的人。
(六)无上士:没有再比他高上的了,他是“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七)调御丈夫:他是调御三界的一个大丈夫。
(八)天人师:他是天上天人的师父,也是人间人的师父。
(九)佛:他的名字叫“佛”,就是一个大觉悟者。
(十)世尊:这世、出世都要恭敬他。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增壹阿含经·卷第六·九六》:舍利弗告长者曰:“于是,长者!凡夫之人不见圣人,不受圣教,不顺其训。亦不见善知识,不与善知识从事。彼计色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我色合会一处。彼色、我色以集一处,色便败坏,迁移不停,于中复起愁忧苦恼。痛、想、行、识皆观我有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彼识、我识合会一处。彼识、我识以会一处,识便败坏,迁移不停,于中复起愁忧苦恼。如是,长者!是为身亦有患,心亦有患。”
长者问舍利弗曰:“云何身有患心无患耶?”
舍利弗言:“于是,长者!贤圣弟子承事圣贤,修行禁法,与善知识从事,亲近善知识。彼亦不观我有色;不见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见色是我所,我是色所。彼色迁转不住,彼色以移易,不生愁忧、苦恼、忧色之患;亦复不见痛、想、行、识。不见识中有我,我中有识;亦不见识我所,亦不见我所识。彼识、我识以会一处,识便败坏,于中不起愁忧、苦恼。
如是,长者!身有患而心无患。是故,长者!当作是习,遗身去心,亦无染著。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1280。日松下真一云:‘这实在很奇怪。正是现代物理学(元质点论)的真理,并用实验加以证明。这和古代的佛教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样,不是令人惊叹吗?’卡普拉在其《物理学之道》,(中译本名《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云:‘古老的宗教典籍《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有著惊人的相似性。’当前大科学家作如是惊叹者,大有人在。上之二氏,仅彼中区区二例而已。
卡氏复于其书之结尾处指出:‘我们(西方)的整个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许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进行这种变革。它最终取决于我们采纳东方神秘主义某些阴(指《易经》坤卦之德)的态度和能力。…’西方文明所急需采纳者,乃东方哲学之精髓。而佛教妙谛正是其中之顶峰。目前西方学术界有识之士,来求起死之药。我辈佛徒若能善巧传播如来真实之义,对于人类未来之文明幸福,定可有空前之贡献。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2675,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大通智胜佛的这个国土,就叫“好城”;因为没有恶人在这儿,都是善人。他这时候的劫名,就叫“大相劫”。
佛叫一声诸比丘!彼佛灭度以来:这位大通智胜佛入涅槃到现在,甚大久远:甚大,就是非常之大。大,也就表示远大;久远,就是时间非常的长。有多久、多远、又有多大呢?佛现在就给举出一个比喻来了。
I2.喻明久远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尊!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2676,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譬如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的种;地种,就是“土”,就所有的微尘。如果有这么一个人将地上所有的微尘,来磨得像墨汁。我们写毛笔字这个墨磨成写字的墨汁;你们现在用的是墨水,没有磨。
本来那墨要慢慢这么磨,磨墨的时候,你不能用重手、用大力量,要慢慢磨;“轻研墨”,这叫慢慢的研墨;研得那个墨一点渣滓都没有,就比面粉都细,写出字来也好看。我先讲讲经文,讲完了,我给你们讲一个磨墨的故事,很有意思的。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增一阿含经·卷第七》: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施。云何为二?所谓法施、财施。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过法施。是故,诸比丘!常当学法施。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有此二业。云何为二业?有法业、有财业。业中之上者,不过法业。是故,诸比丘!当学法业,不学财业。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有此二恩。云何为二?所谓法恩、财恩。恩中之上者,所谓不过法恩也。是故,诸比丘!当修行法恩。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1281。卡氏指出,《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有惊人之相似性。而《无量寿经》,称为《华严》之中本。《华严》事事无碍法界之十玄门,备具于本经。故于注经之初,曾拟广泛联系科学。但以内容繁重,乃弃初衷。兹于重印之机,补志数则。篇幅所限,未畅欲云。挂一漏万,贻笑方家。唯冀读者了知,本经实为世出世法之要典,慎勿因其未合常情而轻忽之,则幸甚矣。
前岁甲子所印之本,乃未定稿。兹蒙江南缁素大德发心大量印行。乃更加校订,正其谬误,删其未妥,释其晦涩,力求明确易解。但为水平所限,未能尽如所愿。念祖乃愚昧下凡。注解大经,似管窥天。敬祈诸方大德,不弃鄙陋,续赐指正为叩。
黄念祖再记于北京莲舍一九八六年(丙寅)四月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2677,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往东边走,走过多少呢?千国土,是这个国的一千国土,不是一千个国家,就一千个大千世界。
经过东方一千国土这么远,点下一个墨点;这个墨点是很小的,就有微尘那么大;不是说这一点好像有月亮、或者太阳那么大,不是的!就一粒微尘那么大。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又经过一千国土的时候,再点下这一点墨。这一点,比以前那一点也不大、也不小,还是一粒微尘那么大。如是展转尽地种墨:把这个地种所研成的墨,都下完了点。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2678,于汝等意云何:在你们的意思里头,你们认为怎么样?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下一点,把这个地种的墨都点完了,你说这有多少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说无量。
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所点的国土,假如擅于算数的人,或者这个算术师所教出的学生,也算不出来。有多少?你说有多少个国家?算不出来。他能知道有多少国?有多久远?知道它这个数吗?不也,世尊:不知道!世尊。这是诸比丘答覆佛的问。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一阿含经·卷第七·一二八》:梵志问曰:“愿尊与我说极妙之法,使得无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问曰:“云何名之为戒?”
阿那律曰:“不作众恶,不犯非法。”
梵志报曰:“如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当持禁戒,无失毫厘,亦当除去骄慢之结,莫计吾我染著之想。”
时,梵志复问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骄慢结?”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于中起识生吾、我者,是名为骄慢结也。是故,梵志!当求方便,除此诸结。如是,梵志!当作是学!”
梵志即从座起,礼阿那律足,绕三匝而去。未至所在,于中道思惟此义,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1。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梅光羲居士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
欲修净业者必读此经,因其为净宗诸经纲要故;非读不能深入故,读之能得总持故。已修净业者,不可不读此经,因其于世出世间因果、苦乐,详赅无遗故;非熟读不能坚正信故;又于极乐依正修持法式,非读此不易明了故。
习禅者须读此经,因此法门即无上深妙禅故;弥陀即自性故,净土即惟心故;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故;又即净即禅故,净外无禅故;不信净土即不信禅故,亦即不信自心故。
学密者须读此经,因自经首上师说法,入灌顶阶,受菩提记,以迄道场庄严,本尊放光,全部具足四种曼陀罗故。又密严不离极乐故。……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79,那么佛又说,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你们各位比丘!这人所经历的这一些国土,或者他到这儿点一点,或者他没有点到的;这所有的国土,再把它都磨成微尘;以每一粒微尘算作一大劫。
彼佛灭度已来:而大通智胜如来灭度以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就超过这个数目,比这个数目还多过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那么多。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我用佛的智慧,来看一看这个久远的劫数,就好像今天似的,没有多远。
一一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80,现在我讲一讲研墨、磨墨。你磨墨,一看你磨这块墨,你这个人心是好、不好,就知道了!你墨若磨得偏了,你这个人心就不正,这叫“墨磨偏,心不端”;心不端,就是心不好。“字不净,心先病”,你若写字,把字写得一点也不干净,写得污浊邋遢的,墨到处都是,这是心里头有病。由你写字和磨墨,就知道你这个人是怎么样子。
在中国说“轻研墨”,研墨要轻轻的。“重膏笔”,膏笔的时候,要重一点,不要那么多墨,这都有道理的。你学写字,不要连膏笔也不懂、连研墨也不懂;就用墨汁,很方便的,把本来的意思不知道了!这是研墨的道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一·一七三》:智慧能除结,不由其余行。
1妙岭(义工):
2。一、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梅光羲居士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慢归于简洁,淩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
’黄念祖居士于前言中曰:‘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今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见者闻者欢喜信受,持诵印行络绎不绝;海外佛学界业已收入新印之续藏,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81,我今天给你们讲,不是讲研墨的道理,是讲研墨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出在中国的唐朝。你们每一个人虽没有见过面,大约在读书的时候,都认识这位唐朝的大诗人,谁呢?李太白!他是四川的人;他的祖先,据说就是李陵。李陵,古文上有篇〈李陵答苏武书〉,是汉朝一个将军,投降匈奴;匈奴,就是现在的蒙古。李白生来非常聪明,但就是不守规矩,到处去搞是搞非的。
他好学武术,“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十五岁时就学着舞剑,三十岁时,他的文章就写得好了。那么三十成文章,在二十几岁没有成文时,他就去考试。当时有位贺知章,是个做很大官的,就特别的欢喜他:“今科的状元,一定是你了!我给你说一说,我到那儿给你讲一讲人情!”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82,当时的主考是谁呢?是杨国忠和高力士。这杨国忠,就是杨贵妃的哥哥;杨贵妃,你们大约都知道吧?高力士,是个太监,也很有势力的。太监,就是皇帝用的宫人,把男根割去了的那种。那么他们两个做主考,这贺知章比他们官小一点,就同他们讲:“这个李白,文章特别好,这个状元应该给他!”这叫“取他”,就是说,这个状元应该是他。杨国忠、高力士一听,说:“他这个德行!你受他的贿赂了?你现在应该给我们一千两银子,然后我们才可以给你人情。
你受贿赂,你把钱独享,就想得到状元了?岂有此理呢!”你看!当时也就是贿赂通行了。贿赂,就是贪赃、要钱;贪赃卖法,这叫“贿赂通行”。就是要给他们一点钱,他才给他当状元;他以为贺知章受了贿赂,没有分给他们一点,就非常的不高兴。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六·二一四》: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三三昧。云何为三?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
“彼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
“彼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想者,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是谓名为无想三昧。
“云何名为无愿三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是谓名为无愿三昧。
“如是,比丘!有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觉寤。如是,诸比丘!当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1妙岭(义工):
3。 夏莲居居士以经解扬此经之大事嘱咐黄念祖居士,黄老‘奋老病之残身,继传灯之宏誓,以此身心供养三宝,闭门谢客,拼死论经’。‘宁可书成而失命,不愿辍著以自保,于是奋笔修成三稿,时经六载,方告粗成’。黄老于后记中自叙注经行境曰:‘数年来力疾注经,或冒酷暑,汗湿稿纸;或感佛慈,泪洗笔痕;或遍体毛竖,词句泉涌;或茅塞顿开,拍案惊呼!本为报恩,愈报恩弥感佛恩之难报;发心注解,因注经方知经义之幽玄。于禅净密之一味融通,持名之究竟方便,大经之事事无碍,愈深究明,愈知佛法大海,圆融绝待,言思路绝,微妙精深不可穷尽。乃知大经如海,现所注明者,实未及毛端之一滴。唯尚堪自信者,此之一滴,确是来自大海。’诚如憶栖法师经解序云:‘其训文详实,释义精当,广征博引,以饶净业资粮为急务,诚谛之语,感人极深。净土法门极难信而极易行,难于经义之明耳,今有如是经会,复有如是经解,经义明之有助矣!……念公跋语有云,此经多印一部,持诵多增一人,即减少一分业力,挽回一分世运。……愿我同伦,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则必为诸佛护念,一切菩萨之所拥护,皆得上品上生,始不负莲大士、念公二老会集详解之苦心也。’此亦本书编辑之旨愿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83,等考试的时候,李白第一个交卷子,以为这个状元一定是他的了,他也就很神气的就去交卷子。
杨国忠一看这个卷子,说:“哎!你写的这种文章,你的资格,只可以给我做磨墨的工作!”说你这个文章太不好了,你仅仅可以给我做磨墨的工人。高力士一听杨国忠这么样讲,他更摆起架子了,“给你磨墨?这种文章,给我提鞋,我都不用呢!”就给我穿鞋,他都不够资格!李白这个时候,气得可真没有法子忍了,说:“好!我们慢慢地见!”就走了,他这状元也没有考上。
李白因为他不得志,这样子去考试,受这种打击。你看!杨国忠说,他只可以给他磨墨去;高力士说,他的本事,只可以给他提鞋,甚至于都不配给他提鞋。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84,这么样受这个大刺激,所以李白好喝酒,也这是环境造成的。他这时候太不高兴了,愁闷的时候,就藉酒消愁。一喝,喝得醉了,什么也都不想了,也就没有气了!一天到晚都喝酒,喝酒喝得成了神仙。
他这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曾是酒中仙。”李太白能喝一斗的酒;斗酒,指喝很多,能写一百首诗。他在西京长安那儿的街上,在卖酒的家里喝酒喝到睡着了,就在那儿住了。天子叫他说:“你来啦!同我喝喝酒了!”他说我不上天子那艘船,说我是酒里头的神仙。
这个世界上,你不要欺人太甚了,欺人太甚,随时就会遭果报的。李太白受杨国忠、高力士这样的污辱,他心里很放不下的:“将来有机会了,你看我怎么收拾你!”根本他也不是一个做官的,只是一个平民,有什么机会呢?他报仇的机会是很少的。虽然佷少,可就有了!有了什么机会呢?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三·二六八》: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普集一处,作是论议:“此伺命来时不避豪强,各共隐藏,使伺命不知来处。”
尔时,一梵志飞在空中,欲得免死,然不免其死,即在空中而命终。第二梵志复入大海水底,欲得免死,即于彼命终。彼第三梵志欲得免死,入须弥山腹中,复于中死。彼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刚际,欲得免死,复即彼而命终。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见四梵志,各各避死,普共命终。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比丘!有梵志四人集在一处欲得免死,各归所奔,故不免死。一人在空,一人入海水,一人入山腹中,一人入地,皆共同死。是故,诸比丘!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本。
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初法本,当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谓第二法本,当共思惟。一切法无我,此第三法本,当共思惟。灭尽为涅槃,是谓第四法本,当共思惟。
如是,诸比丘!当共思惟此四法本。所以然者,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此是苦之元本。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妙岭(义工):
4。二、此本大经摄无尽藏,六字洪名摄一切法。净土即禅,即密,即性即相,即果即华,即一切法。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导归圆顿,门门同是帝珠;故本解中赞净土,亦即赞禅、赞密、赞一切法。此黄老注解之心要也,希读者尊重注意及之,当能领悟‘于禅净密之一味融通,持名之究竟方便’之胜义,而得‘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之法益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86,读出来给我听一听!啊!没有人会读,一个认识的也没有!那些做官的,说是文学的博士啊!或者是文学的什么士啦!也不认识这个字。这时候,就贴出来告示,皇帝征求谁能读这封信,就给他高官做;但是也没有人会,也没有人可以有这个机会来做高官。
这个时候,李太白还是在贺知章家里;贺知章回来,就愁眉不展的,很忧愁的样子。李白因为和他是朋友,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忧愁呢?贺知章就讲这个因缘,说是高丽人现在要给中国添麻烦,来了一封信,没有人认识这个字。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说不懂这个文字,未免太丢人、太倒架子!
李太白说:“哦!我可不可以看一看啊?”贺知章说:“你懂吗?”“我当然懂了!这个没有什么问题嘛!”“那么我到天子那儿推荐你!”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三·二七五》:
多诵无益事,此法非为妙;
犹算牛头数,非此沙门要。
若少多诵习,于法而行法;
此法极为上,可谓沙门法。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
不如一句,闻可得道。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闻可得道。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
未若自胜,已忍者上。
1妙岭(义工):
5。黄念祖居士大经解序 释憶栖
丙寅之秋,余于美国东西两岸弘法,历十大城市,侨胞中颇有能信弥陀净土且发愿依教奉行者,喜悦无量,知其善根福德不可称量也。道经洛杉矶,遇故人翟氏兄妹云:家严八秩庆,印经以为寿,如何?余曰是纯孝也,其善于亲友称觞远矣,盖能以此寿乎众,是得无量寿也,且告之曰:雪师今春西归,余为报师法乳之恩,拟讲夏莲居大士会集之无量寿经,师昔尝演是经于台中,亲笔眉注在此,详阅梅黄二序、念公跋文,皆深赞其美,而大经合赞十四条,道尽诸佛度生本怀,的是老婆心切,固无待言也,展卷共读之,悲欣交集。翟氏兄妹发心资印二千部,余任八千部,并许悉力宣扬,结万人生西之胜缘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87,第二天,贺知章就对皇帝说:“现在有一个人,他懂高丽的文字,叫他来看一看这封信,可以吗?”
“那当然好了!我们现在就找人才的嘛!这个人才,怎么前一次考试,他没来考呢?”唐玄宗说。
“哦!他来考试,杨国忠、高力士不愿意取他啊!”贺知章说。
“哦?那赶快宣他来!”唐玄宗说。
贺知章本来一来的时候,已经把李太白带来了,那么就请他见驾。见驾,皇帝问他可以吗?他说:
“这个小事情!没有问题的。叫这个高丽人来当面看着,我当面给他写回书,以表示我们天朝人才济济。但是我有个条件,因为前一次来考试,没有中,我现在还是一个普通的平民,现在得要特别优待我!”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88,“当然!怎么样?你说!”皇帝说。
“我要杨国忠给我磨墨,要高力士给我脱鞋。若能这样,叫外国人一看,他就知道我是个什么身份,就会对我们国体尊重了!”
皇帝当时是用人的时候,也不想这个杨国忠和高力士都是最高的大官,说:“好!好!好!这么样子,这是特别的情形之下,可以的。”
皇帝答应了,那高力士和杨国忠怎么敢不做呢?所以皇帝就把高丽的使臣叫来,然后就吩咐杨国忠,说:“丞相杨国忠!你要现在要给我们这个最高的学士来研墨!”这个圣旨,杨国忠怎么敢不干呢?以前他要李太白给他磨墨,但是没有磨,这回真是给做磨墨的工人了。那么高力士就过来李太白坐的地方,就把他鞋子给脱下去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七·二一五》:“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彼云何名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集谛。
“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如是,比丘!有此四谛,实有不虚,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谛,诸有众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无色者,有想、无想者,如来最上。然成此四谛,故名为四谛。是谓,比丘!有此四谛。然不觉知,长处生死,轮转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谛,从此岸至彼岸,成就此义,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今有四谛法,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以觉以晓了,
以断生死根,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众,不得此谛,不觉不知,便随五道。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成此四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1妙岭(义工):
6。丁卯仲春,寿经印成,普施中外广为流通,唯愿从此佛声远震三千界,苦海遍种九品莲耳。四月初华府佛教会成立,诸莲友推余首任会长,为说寿经大意。莲华精舍同人来告,礼请念公来美弘法,余称善,曰:是莲大士之传人也。此土何幸感得善友瑞应,极怂恿之,并嘱众善师事之,冀其珍此希有之胜缘也。八月纽约庄严寺夏令营参学,为说普贤愿王,圆满日经华府返达拉斯,九月飞台北弘大经,行前承念公惠以巨著,启视之,乃寿经会本解也,悉其备历艰辛方成斯著,携归快读,竟之,掩卷太息曰:正法式微久矣!提倡无人故耳,莲公会本虽现曙光,流通不足,多有未见闻者,余虽多次倡印,终未能人手一卷,何况此经讲者稀,注者稀,常见唯丁福保氏笺注、唐吉藏义疏、隋远公义疏而已,三者以远公疏最为明晰,惜其文辞简约,时人研习较难,曩余以如此稀有重要之第一经,实为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之纲领,一大藏教之指归,净土三经之根本大经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90,H2.重颂(分二)
I1.颂明所见事 I2.颂喻明久远
今I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边劫
有佛两足尊 名大通智胜
尔时:在这个时候,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愿意把这个意思说详细一点、再说一说,所以又用偈颂来讲一遍。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释迦牟尼佛说,我想起来在过去世的时候,多长远的时间哪?这个时间非常之长远的,怎么样长远法呢?无量无边劫,没有数量、没有边际那么多个大劫。
有佛两足尊:那个时候,有一位佛出世,这一位佛也是两足尊。两足,有的人,就以为是“两只脚”,因为中文“脚”也叫“足”,就翻译成“两只脚”了。这个“足”是充足;两足尊,是福足慧足,福也充满了,慧也充满了。这一位佛,名大通智胜:他的名叫大通智胜如来;因为他的神通最大,没有比他神通再大的了;他不单神通大,而智慧也大,他的智慧能胜过其他一切的智慧。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三·二七三》:“汝今当知:如来亦说有四流法,若一切众生没在此流者,终不得道。
云何为四?所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云何名为欲流?所谓五欲是也。云何为五?所谓若眼见色起眼色想;若耳闻声起识想;若鼻嗅香起识想;若舌知味起识想;若身知细滑起识想,是谓名为欲流。
“云何名为有流?所谓有者,三有是也。云何为三?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谓名为有流也。
“云何名为见流?所谓见流者,世有常、无常;世有边见、无边见;彼身彼命、非身非命;有如来死无如来死,若有如来死无如来死,亦非有如来死亦非无如来死,是谓名为见流。
“彼云何无明流?所谓无明者,无知、无信、无见,心意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盖: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若复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是谓名为无明流,天子当知:如来说此四流,若有人没在此者,亦不能得道。”
1妙岭(义工):
7。顾未见时贤为之注,时引以为遗憾耳,不固今日而有此注,正法其兴之兆欤,众生福德因缘以致之欤。读之再,益觉其训文详实,释义精当,广征博引,以饶净业资粮为急务,诚谛之语,感人极深。於戏!净土法门极难信而极易行,难于经义之明耳,今有如是经会,复有如是经解,经义明之有助矣!弘讲宣扬释然矣!余年花甲,深信净土为一切诸佛度生成佛之第一法门,志趣大乘者在所必读,普度有情者在所必宏,是以发愿尽未来际读诵劝进焉。于是毅然任流通之责,请梓行万部,以为首倡,深愿如念公本愿:各地闻风兴起,印者无量,读者无量,发心获益者无量,遍界法施而回劫运。念公跋语有云,此经多印一部,持诵多增一人,即减少一分业力,挽回一分世运。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91,I2.颂喻明久远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尽此诸地种 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 乃下一尘点
如是展转点 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 点与不点等
复尽抹为尘 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 其劫复过是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如来无碍智 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 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 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 通达无量劫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92,如人以力磨:有多远的时间呢?我现在给你们举出一个比喻,好像有人以他的力量来磨墨,磨多少墨呢?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三千大千世界国土这个地种的墨;把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国土都合到一起,都把它磨成墨汁。
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再超过去一千佛国土这么远的世界,就点下一个尘点;如是展转点,尽此诸尘墨:像这样子展转来点,过一千个大千世界点上一点、过一千个大千世界点上一点,把三千大千世界用以为墨的墨汁都点没有了。你算算这经过多少个三千大千世界?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长阿含经第一分·卷第二》:佛告阿难:“阿难!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谓,阿难!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佛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真我弟子第一学者。”
1妙岭(义工):
8。所望弘法长德,忧世贤达,合力提倡,普遍推行,庶使此照真达俗、事理双融之契经,凡圣齐摄、性修不二之宝典,光明遍照,佛日常辉,则其潜消灾祸,扶翼伦纪,效力之伟将有非言可喻者。治本之图莫善于此,救时之要亦莫先于此,耆硕俊彦所见皆同,幸勿等闲视也。善哉斯言!尤不可思议者,协助编校此注者,有简丰文、阎瑞彦、阮贵良、李衍忠、郑光惠等诸君,校未终篇,深得经注之启示,各发大心,愿尽形寿,专修专弘,简等诸君均大学毕业,与此注信有殊缘也,进而请授此经暨净土其余经论,以为弘习资粮,余欢叹莫名,不敢以学陋违其请。愿我同伦,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则必为诸佛护念,一切菩萨之所拥护,皆得上品上生,始不负莲大士、念公二老会集详解之苦心也。念公不弃浅学,嘱为之序,义不敢辞,谨述殊胜因缘,与乎善信云尔。
一九八八年岁次戊辰诸佛欢喜日 净业学人释净空谨识于美京华府佛教会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93,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像这样子这么多国土,或者点上一个墨点的国,或者连尘点都没有点的国,统统都算在内。把所经过的这么多国土,统统都抹成墨。
在每一个世界里头,就有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尘;每一个尘点算做一个劫,所有的尘,再把它集成为劫。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这么多的国土,所有微尘数目的劫;大通智胜佛成佛以来的劫数,比这个数目还多。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大通智胜如来入涅槃到现在,有像前边所说无量无边这么多劫。这么多的劫,以算术师和算术师的徒弟来算,也算不出来这个数目,但是怎么样?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94,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以如来这种无障碍的智慧,能知道大通智胜佛以及声闻、菩萨已经灭度到现在;虽然是这么长远的时间,可是以佛的无碍智来看,就好像看见这位佛现在正灭度一样。
诸比丘当知:你们这些个比丘应该知道,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佛的智慧是清净微妙的,没有一些个漏,也没有一切的障碍,他能通达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劫。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二九五·二九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恒一处止,有五非法。云何为五?于是,比丘一处住者,意著屋舍,畏恐人夺;或意著财产,复恐人夺;或多集物,犹如白衣;贪著亲亲,不欲使人至亲亲家;恒共白衣而相往来。是谓,比丘!一处住人有此五非法。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勿一处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不一处住人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不贪屋,不贪器物,不多集财物,不著亲族,不与白衣共相往来。是谓,比丘!不住一处人有此五功德。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五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1妙岭(义工):
9。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简称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从前言、概要至正释经文第一品至第三品)
壹、前言
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净宗大德常称为净土第一经者也。至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者,乃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今经,现推为《无量寿经》之善本者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95,G2.正明宿世因缘(分二)
H1.长行 H2.重颂 H1(分二)
I1.明结缘之由 I2.正明结缘 I1(分二)
J1.远由 J2.近由 J1(分二)
K1.明大通智胜成道 K2.明十方梵王请法 K1(分五)
L1.佛寿长远 L2.成道前事 L3.正明成道 L4.眷属供养 L5.请转法轮
今L1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佛告诸比丘:释迦牟尼佛告诉这所有在法华会上的大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大通智胜佛的寿命,有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有这么多的那由他;那由他,就是没有数那么多的一个大劫的数目。
L2.成道前事(分二)
M1.明所经时节 M2.明诸天供养
今M1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这位大通智胜佛出世以来,他去修行,坐菩提道场,破除一切魔军之后。
一一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96,我们人修行成佛的时候,魔都来考试。你知道佛成佛是怎么成的?就是那魔来考试。魔现种种的美女来考试你。你修行,平时你没有这种欲心了,到真要成佛的那时候,魔派他那个天魔女来,就想去破佛的道业。
这时候,佛若一动还有这种贪美色的心,就会不成佛;若没有,就成佛了!那么释迦牟尼佛将要成佛的时候,魔王波旬派一群魔女去了,释迦牟尼佛一看见本来生得很美貌的魔女,他就想:“你现在虽然这么美貌,过了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之后,你就老得面上也现出褶子来了,又有鼻涕,又有口水,眼睛有很多眼眵,面上很多皱纹,不过也就是一个臭皮囊而已嘛!你美貌又能怎么样子?”他这么一看,这就是明白她是怎么一回事了;明白怎么一回事了,就不会被她所迷。释迦牟尼佛这么样一观想的时候,这些魔女也即刻就变成面上又有皱纹、眼睛也睁不开、污浊邋遢的样子。
魔女自己回光返照,一看自己是这么个样子,这怎么可以来魔释迦牟尼佛呢?就跑了!这没魔得动。魔变种种的形象,来考验释迦牟尼佛,那么释迦牟尼佛就成佛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四·二七九》:“是时,阎罗王敕彼罪人日:‘卿等不得善利,昔在人中受人中福,身、口、意行不与相应,亦不惠施、仁受、利人、等利,以是之故,今受此苦。此之恶行,非父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之所为也。诸有众生身、口、意清净,无有沾污,如似光音天;诸有众生作诸恶行,如似地狱中。卿等身、口、意不净,故致斯罪。’
比丘当知:阎罗王便作是说:‘我当何日脱此苦难,于人中生?已得人身,便得出家,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阎罗王尚作是念,何况汝等今得人身,得作沙门!是故,诸比丘!常当念行身、口、意行,无令有缺;当灭五结,修行五根。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1妙岭(义工):
10。《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日本释道隐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赞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如上诸贤所以盛赞此经者,盖以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97,所有一切佛成佛之前,也都是要经过这样子的考验,所以这叫“破魔军已”,就是把魔王的军队给破了、给战败了。
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这位大通智胜佛就是将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果位的时候,因为他没有能证得佛果,所以佛法还没有出现在前。
如是一小劫:这么样子经过一小劫。什么是一小劫?你们记得吗?一增一减,十三万九千六百年,这是一个“劫”;集一千个劫之后,这是一个“小劫”,你算有多长时间?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98,好像果某说,到这儿学佛法学了两年,什么也没得。两年,那又算一回什么事啊!那好像一分钟似的!在佛法来讲,这不算一个什么很长的时间。你看!这位大通智胜佛坐那儿,坐了一个小劫,你算算这多长!他在那儿坐这么一个小劫,这佛法也没现前。不单是一个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一个劫,佛法没现前;到十个小劫,佛法也没有现前。
他在那儿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身也没有晃,也没有摇摇摆摆的,心里也没有动。身不动,那还不算一回事;你心不打妄想,这是不容易的,所以心也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一个小劫再加十个小劫,就十一个小劫了。十一个小劫,也没有证得佛果。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长阿含经第四分·卷第二十一·世记经战斗品第十》:“计吾我人为魔所缚,不计无我人魔缚得解。”
1妙岭(义工):
11。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故《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举此体(指法界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可见此经实是大悲慈父如来世尊称性极谈,诸佛秘藏,和盘托出。且此念佛法门,亦即众生本具之化仪。此一句佛号,正如《要解》所示,即是众生本觉理性。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
是故《观经》云:‘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便以净土诸经之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99,M2.明诸天供养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在这个时候,三十三天的天主,早早的就为这位佛,在菩提树下,敷设这么一个师子之座。这师子座,高有一由旬;这个“由旬”,就拿它当“小由旬”,有四十里这么高。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即时就坐在这师子座上,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700,适坐此座时:在坐师子座的时候,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这一切的大梵天王,雨下天华,天华乱坠,散落于周围有一百由旬,就是有四千里这么多的地方。一由旬四十里,一百由旬四千里。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在这时候,都有一阵阵香风常常吹来,把天上散下来的华,一乾枯了,这香风就把它吹去了,又散下新的华。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像这样子不停的供养,满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用这天华来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乃至这一位佛灭度之后,也常常散这种天华。
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同时,这四大天王,常常击响天鼓供养于佛;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甚至于其他所有的诸天,常常奏种种天上的音乐来供养于佛,如此满十个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乃至于等到这佛灭度,也都是这样子来供养,没有停止。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杂阿含经·八众诵第五·卷第三十八·一O六五》:
贪欲瞋恚痴,结缚士夫心,
内发还自伤,犹如竹芦实。
无贪恚痴心,是说为點慧,
内发不自伤,是名为胜士。
是故当离贪,瞋恚痴冥心;
比丘智慧明,苦尽般涅槃。
1妙岭(义工):
12。但此殊胜第一之净宗宝典,竟在我国大藏中尘封一千余年。考其原因,盖由此经五种原译,互有详略,出入甚巨,例如弥陀大愿,在魏唐两译为四十八愿,在汉吴两译为二十四愿,在宋译则为三十六愿。遂使初心学者,专持一译,难明深旨;遍读五种,又感艰难。于是多舍此经而专攻《阿弥陀经》矣。清初彭绍升居士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诚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清彭绍升、魏承贯等大居士,均为宏扬此经,先后而有会本与节本之作。
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王氏临终,端立往生。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于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王本问世,海内称便,丛林奉为课本,流通胜于原译。我国龙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莲池大师曰:‘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故于所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间采原译。又幽溪大师更有盛焉,于所撰《弥陀圆中钞》中,专取王本经文。近代印光大师于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701,L3.正明成道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诸比丘们说,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大通智胜佛经过十小劫,就是开悟得成正觉、得成菩提的法,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才证得着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L4.眷属供养(分二)
M1.明亲近供养 M2.颂叹庆德
今M1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圣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702,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在大通智胜佛没有出家之前,他有十六个儿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他第一个儿子,名字就叫智积,以智慧来积聚种种的功德,所以才能作为佛的儿子。
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因为佛的父亲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富有天下,所有天下都归转轮圣王管。那么这些个转轮圣王的孙子,各有珍异。珍,就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异,就是一般人所没有的。要最富有的人,才能有这种珍贵奇异的、最好的那种玩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可是当他们听见父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立刻都把他们所有最欢喜的东西都舍去了,前往到佛成道的地方,就是那菩提树下。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四·二八三》: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嗔,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时差。
“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时差。如是,比丘!前五法者当念舍离,后五法者当共奉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1妙岭(义工):
13。王氏会经,虽大有功于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白圭之瑕,贤者惜之。莲池大师谓其:‘抄前著后’,‘去取未尽’。彭绍升居士斥之为:‘淩乱乖舛,不合圆旨。’今笔者仰承古德诸说,窃计王氏之失有三:一者,王氏会集,仅据四种,未及唐译。唐译名《无量寿如来会》,出自《大宝积经》,乃菩提流志大师所译,多奥妙精要之文,为他译所无。二者,去取未尽,取繁遗要,改深为浅。例如莲池大师所责:‘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故云未尽。’由上例可见,‘上竟不言’即是遗要,‘下曰不发’即是改深为浅。故莲池大师与彭氏斥之也。三者,率意增文,俨若自著。王氏每以自著之文,演述原译之义。故莲池大师责曰:‘抄前著后,未顺译法。’盖责其抄引经文于前,复又自著文句于后。盖是会集,必须依据原经,万万不可于原译外,擅增文句。故责王氏‘未顺译法’。由上可见王氏之失,非是不应会集,而在于会本之多疵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703,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在大通智胜佛没有出家之前,他有十六个儿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他第一个儿子,名字就叫智积,以智慧来积聚种种的功德,所以才能作为佛的儿子。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因为佛的父亲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富有天下,所有天下都归转轮圣王管。
那么这些个转轮圣王的孙子,各有珍异。珍,就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异,就是一般人所没有的。要最富有的人,才能有这种珍贵奇异的、最好的那种玩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可是当他们听见父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立刻都把他们所有最欢喜的东西都舍去了,前往到佛成道的地方,就是那菩提树下。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704,诸母涕泣而随送之:这十六个王子,也可以说是,一个母亲生出来十六个王子,也可以说,好几个母亲生这十六个儿子;所以这个“诸”字,可以当“一”字讲,也可以当“多”字讲。
你在这个地方,不需要像八股先生似的,一定“之乎者也矣言哉”那么去用那些个字,你应该把它看活动了。“诸母”,可以说,就是他亲生的母亲,哭哭啼啼的,把她儿子送到他父亲那儿去了;也可以说,这十六个儿子有好几个母亲,大家一起都送她们儿子,到佛那儿去。
涕泣而随送之,你看!这女人!就是佛的太太,也是个女人;所以她没有旁的方法,一有事情就哭!现在她的力量没有大通智胜佛的力量大了,本来这十六个儿子都跟着她,天天都孝顺他母亲;但是现在一听说他爸爸成佛了,就要跟着爸爸去修道,不跟着妈妈了。不跟着妈妈,妈妈留也留不住了,于是就哭,那么哭后又送。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长阿含经第四分·卷第二十·世记经忉利天品第八》:“阎浮提人以金银、珍宝、谷帛、奴仆治生贩卖以自生活;拘耶尼人以牛羊、珠宝市易生活;弗于逮人以谷帛、珠现市易自活;郁单曰人无有市易治生自活。阎浮提人有婚姻往来、男娶女嫁;拘耶尼人、弗于逮人亦有婚烟、男娶女嫁;郁单曰人无有婚姻、男女嫁娶;龙、金翅鸟、阿须伦亦有婚姻、男女嫁娶;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自上诸天无复男女。阎浮提人男女交会,身身相触以成阴阳;拘耶尼、弗于逮、郁单曰人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龙、金翅鸟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阿须伦身身相近,以气成阴阳;四天王、忉利天亦复如是。焰摩天相近以成阴阳,兜率天执手成阴阳,化自在天熟视成阴阳,他化自在天暂视成阴阳。自上诸天无复淫欲。
“若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此后识灭,泥梨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堕畜生中,此后识灭,畜生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堕饿鬼中,此后识灭,饿鬼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得生人中,此后识灭,人中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1妙岭(义工):
14。彭绍升居士憾于王本之失,乃取魏译本而删节之。是为《无量寿经》之第七种。但此仅为魏译一种之节本,而非诸译之会本。于是晚清魏承贯(字默深)居士,为救龙舒之失,取五种原译,另行会集,别成一书,初仍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耕心氏改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文字简洁精当,远过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尽免,故魏本亦未尽善也。
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首蒙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手持会本摄影于佛前,为作证明。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捷(义工):
2705,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他们的祖父,也是一位转轮圣王;他带领一百个最高的官,以及所有这一些个国家里头的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大家都一起到佛成道的那个地方去了,都到这个菩提道场。
咸欲亲近大通智圣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咸,当个“全”字讲。转轮圣王和一百个大臣,以及这百千万亿的人民,都愿意亲近大通智胜如来,又来供养着佛、又恭敬着佛,又尊重于佛、赞叹于佛。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捷(义工):
2706,M2.颂叹庆德(分二)
N1.颂叹佛因果 N2.颂庆己所遇
今N1
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岁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 寂然安不动
其心常澹泊 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
到已,头面礼足:他们到了佛的面前,五体投地,头面礼足,头和面都接到地下,恭敬顶礼。五体投地,就是两只脚、两只手,再加上一个头;都投到地下,这两只手翻过来,伸出来托着佛两只足,这叫接足礼。绕佛毕已,一心合掌:就右绕三匝,向右这么围着佛转三转;绕佛完了之后,都专一齐心,合起掌来。
这“合掌”也就是表示一心。瞻仰世尊,以偈颂曰:这一切的人都瞻仰佛。瞻,就是眼睛看着佛,目不暂舍;仰,是仰起头来看佛。因为佛那个法座,前面不是说有一由旬那么高?所以他们要往上来看,就是用偈颂来赞叹佛。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捷(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九·三二四》: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六界之法?比丘当知:六界之人禀父母精气而生。云何为六?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谓,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禀此精气而生六入。云何为六?所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谓,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识身。云何为六?若依眼识则有眼识身,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谓,比丘!此名六识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识者,能度六天而更受形。设于彼寿终来生此间,聪明高オ,于现身上,尽于结使,得至涅槃。”
妙捷(义工):
16。复以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真实之本际也。契理者,盖本经乃‘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并‘惠以真实之利’,纯一真实也。又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经》,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华严》秘奥之理体,正在本经,故云契理。至于契机,则更是本经之独胜。经中之持名法门,普被三根,齐收凡圣。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则文殊、普贤法身大士,亦均发愿求生;下至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
又契机者,亦寓契合时机之义。如来垂慈,独留此经于诸经灭尽之最后百年,正表此经能契于当前及未来之社会也。当前科学发达,人类应具之知识弥广。社会进步,每人所肩之责任倍增。故咸应广学多能,鞠躬尽瘁,参加建设,造福人民,实现人间净土。晚近太虚法师提倡人间净土,曾详引《无量寿经》文句。盖以此经双照世出世间,详示真俗二谛。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捷(义工):
2707,这位转轮圣王和一百个大臣,以及无量百千万亿的人民、这十六王子,和他们这些个母亲,都赞叹大通智胜如来,说,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世尊!您是最大威德,是世、出世之尊。为救度十方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在经过无量亿数目这么多的时间,现在才成就佛果。诸愿已具足:您以前所有的愿力都具足了、都圆满了!
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一定要发愿。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因为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释迦牟尼佛成道日,都发一个愿。诸佛成佛,用什么成佛的?用愿成的;他若没有发这个愿力,也不能成佛。我们为什么想修行,但又不能吃苦、又不能精进?修行修行,精进了两天半,到第三天就不精进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没发过愿。我们常常存的心,都是自私自利,就是存这种罗汉的心、小乘的心──我只管我自己,不管他人。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捷(义工):
2708,我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不管其他人修不修道;甚至于自己一举一动,都是为自己作着想,不为众生作着想,这叫自了汉。为什么是自了汉?就因为没有发过愿。
这个愿是最要紧的!但我们也不能说是,我发愿就发观音菩萨那十大愿,又发普贤菩萨那十大愿,或者发阿弥陀佛那四十八愿,或者发药王菩萨那个十二愿!那是过去佛、过去菩萨发的愿。
你不能跟着过去佛、过去菩萨发同样的愿。他发的愿,是他已经发过的;你现在发愿,要发你自己的愿。不是说我发的愿就像阿弥陀佛那个愿,你现在或者发的愿比阿弥陀佛更大,都可以的;或者你发的愿,比观音菩萨更大,也可以;但是你不能说他发这个愿,我就发这个愿,因为你不是阿弥陀佛、你不是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
“或者我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现在我就发阿弥陀佛的愿,那不是一样吗?”那也不可以的。你这回化了,又再来过。就好像钢铁,你烧化了,另造出一个器皿来;没有化以前,你是那个器皿,现在化了,是另一个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捷(义工):
《中阿含经·初一日诵·卷第七·三一、分别圣谛经第十一》: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着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诸贤。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灭道圣谛。
妙捷(义工):
17。盖以此经双照世出世间,详示真俗二谛。夫净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因持名之法,最为方便。随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随时可念,不劳闭关宴坐。但发广大觉心,一向专念名号,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不误世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当世。是故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良以此经符合社会之实况,真俗并照,事理双融,凡圣齐收,心佛不二,故能长存而独留于末世;良以此经不但为净土群经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实亦为此界他方,现在未来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菩提之法要。是故念祖感恩图报,发无上心,敬注此经,续佛慧命。虔祈两土导师,十方如来,上师本尊,金刚护法,慈恩覆护,威德冥加。翼此注释,上契圣心,广启众信,凡有见闻,同入弥陀一乘愿海。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捷(义工):
2709,以前你是在造铁道的,好像铁路的路轨;那么现在把这铁路的路轨化了,又造成火车了。你要是说,我这火车,还想去做路轨去,怎么可以的?因为变了!你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我也不反对你这个说法;但是你再来一个新鲜的。
现在这个世界都是要新鲜的,所以佛、菩萨、阿罗汉发愿,也都要发新鲜愿,不要发旧愿。那么旧愿有一个现成的,谁都可以发,那是菩萨所发的通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我们每一个修道的人,都要发愿。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捷(义工):
2710,好像阿弥陀佛发那个愿,是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他发那四十八愿;他生生世世都依照这四十八愿去修行,可以说生生世世都发这四十八愿,发得不知几个大劫,才成佛、才成就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现在还在初发心学佛的时候,应该发愿。就算你是老菩萨,发心发很多了,也应该发一个坚固的愿。我们现在遇着佛法,这都是在多生多劫,种这种佛的种子,所以现在才能遇着这个。
我们放上整个的精神来研究佛法,所以你们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没有发愿的人,以后你们想要发愿,还可以把你们那个愿文写出来。譬如,第一个愿,我愿意度蚂蚁成佛;第二个愿,我愿意度蚊虫成佛;第三个愿,我愿意度永远不成佛的众生一定要度他成佛。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捷(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九·三二七》: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之众而为说法。尔时。坐上有一比丘。便生此念。愿如来告我有所论说。尔时。世尊知比丘心中所念。告诸比丘。若有比丘生此念。如来躬教训我。彼比丘戒具清净。无有瑕秽。修行止观。乐闲静之处。
若比丘意欲求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者。亦当戒德成就。在空闲处而自修行。与止观共相应。
若复比丘欲求知足者。当念戒德具足。在闲静处而自修行。与止观共相应。
若复比丘欲求使四部之众、国王、人民有形之类所见识知。彼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四禅。中无悔心。亦不变易。当念戒德成就。
若复比丘意欲求四神足。彼亦当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八解脱门而无挂碍。彼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天耳彻听。闻天人声。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知他人心中所念。诸根缺漏。彼亦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知众生心意。有欲心、无欲心。有嗔恚心、无嗔恚心。有愚痴心、无愚痴心。如实知之。有爱心、无爱心。有受心、无受心。如实知之。有乱心、无乱心。有疾心、无疾心。有少心、无少心。有量心、无量心。有痛心、无痛心。有三昧心、无三昧心。有解脱心、无解脱心。如实知之。欲如是者。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得无量神足。分一身作无数。复还合为一。踊没自在。化身乃至梵天。彼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自忆宿世无数劫事。或一生、二生。乃至千生、百千亿生、成劫、败劫、成败之劫。不可称计。我曾死此生彼。名某、字某。或从彼终。来生此间。自忆如此无数劫事。当念戒德具足而无他念。
若复比丘意欲求天眼。彻视观众生类善趣、恶趣。善色、恶色。若好、若丑。如实知之。或复有众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或复有众生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心意正见。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意欲如是者。当念戒德具足。
若复比丘意欲求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彼当念戒德具足。内自思惟。无有乱想。居在闲处。
诸比丘。当念戒德具足。无他余念。威仪成就具足。少过常恐。何况大者。若有比丘意欲使如来共论者。常念戒德具足。已戒德具足。当念闻具足。闻已具足。当念施具足。施已具足。当念智慧具足。解脱知见。皆悉具足。若比丘戒身、定、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便为天、龙、鬼神所见供养。可敬、可贵。天、人所奉。是故。诸比丘。当念五分法身具足者。是世福田。无能过者。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妙捷(义工):
18。○ 贰、概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
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九、总释名题。十、正释经义。
前九门总论全经纲宗部类,此与天台宗之五重玄义,大同小异。虽详略取舍稍别,总之,皆将一经纲要,综论于前,发挥明了,使读者先识总体,后研经文,纲举目张,易于领会。此亦类似近代书籍中以概论为首也。今则名为概要,是为贰。(最后之一门,方依经章次注释经文,是为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捷(义工):
2711,好像有人发愿要到北俱卢洲去成佛。为什么呢?因为北俱卢洲那儿没有佛,他就想到那地方去成佛;那时就有很多人来恭敬、供养、赞叹、尊重他了,因为没有其他的佛再来了!他想得也很奇怪的,到其他的世界去,有那么多佛,或者我这个佛,就没有人供养了;到北俱卢洲去,那个地方没有佛,到那地方成佛去,这也不错!我当时也很欢喜他这个愿力;我随着也就发了一个愿:“他这个愿力,我决定保证他成功的,因为这是很特别的。”
这个世间的事情,都可以转变,没有一定的。有人发愿到那地方去成佛,那地方将来也就会有佛出世了;以前因为没有人发愿到那儿去成佛,所以到现在北俱卢洲还是没有佛法。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捷(义工):
2712,那愿是最要紧的,你若发了愿,你想不修行,是不行的。“不行啊!我有个愿力,我一定要修道的。我发过这个愿,就要满愿。”于是想不修行,又修行了!这愿是很要紧的。
善哉吉无上:善哉,就是好得很。怎么好得很呢?吉无上;吉,是吉祥,最吉祥;无上,没有比佛再高上的了;佛是最高无上的,所以叫“吉无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这位大通智胜佛,是非常希有的,不容易遇着的。为什么?他一坐,坐了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捷(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五·三六八》:舍利弗告曰:“若一心念正见者,念觉意不乱也;等治者,念一心一切诸法,法觉意也;等语者,身意精进,精进觉意也;等业者,一切诸法得生,喜觉意也;等命者,知足于贤圣之财,悉舍家财,安其形体,猗觉意也;等方便者,得贤圣四谛,尽除去诸结,定觉意也;等念者,观四意止,身无牢固,皆空无我,护觉意也;等三昧者,不获者获,不度者度,不得证者使得证也。设当有人来问此义。云何修八种道及七法?汝等当如是报之。所以然者,八种道及七法,其有比丘修此者,有漏心便得解脱。
“我今重告汝,其有比丘修行思惟八种道及七法者,彼比丘便成二果而无狐疑,得阿那含、阿罗汉。且舍此事,若不能多,一日之中行此八种道及七法者,其福不可称计,得阿那含、若阿罗汉。
是故,诸贤!当求方便,行此八种道及七法者,于取道无有狐疑!”
妙捷(义工):
19。一、教起因缘
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
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华严性起品》:‘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祗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夫《华严经》乃世尊最初所创言,《法华经》乃末后之垂教,自始至终,唯为此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本经兴起因缘亦复如是。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捷(义工):
2713,身体及手足,寂然安不动:佛在那儿坐的时候,经过十个小劫这么长的时间,他的身体和手足,仍静然安住不动。静然,就是安然的样子,很安静的。安,身也不动、心也不动。其心常澹泊,未曾有散乱:本来经文是“其心常憺怕”,这个“憺怕”字,是用竖“忄”的,这是错字,应该是“澹泊”,是有三点“氵”。“憺、澹”,生字都通,大家要记得。“散”字,读“伞”音。
在这个十个小劫的时间,他的心都很淡泊,没有一点尘垢,也没有散乱。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佛已经得到究竟的寂灭,所以经过十个小劫,他也身心不动,安然住在无漏法的境界上。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捷(义工):
2714,N2.颂庆己所遇
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 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 不知求解脱
长夜增恶趣 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 永不闻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 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归命无上尊
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现在我们看见世尊的相好;这就像阿难看见佛的相好。世尊安安然然地成就佛的道果了。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佛成佛了,我们这一切众生都得到最大的好处了,所以大家共同的庆贺、共同的赞扬,也都生一种欢喜心。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捷(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三五七》:世尊告曰:“云何为七?一者贪欲使,二者嗔恚使,三者骄慢使,四者痴使,五者疑使,六者见使,七者欲世间使。是谓,比丘!有此七使,使众生之类,永处幽暗,缠结其身,流转世间,无有体息,亦不能知生死根原。犹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轭,共相牵引,不得相远。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为此贪欲使、无明使所缠结,不得相离,其余五使,亦复追从,五使适从,七使亦然。若凡夫之人,为此七使所缚,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不能知苦之元本。
“比丘当知:由此七使,便有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境界。然此七使之法复有七药。云何为七?贪欲使者,念觉意治之;嗔恚使者,法觉意治之;邪见使者,精进觉意治之;欲世间使者,喜觉意治之;骄慢使者,猗觉意治之;疑使者,定觉意治之;无明使者,护觉意治之。是谓,比丘!此七使用七觉意治之。
“比丘当知:我本未成佛道为菩萨行,坐道树下,便生斯念:欲界众生为何等所系?复作是念:此众生类为七使流转生死,永不得解;我今亦为此七使所系,不得解脱。尔时,复作是念:此七使为用何治之?复重思惟:此七使者当用七觉意治之;我当思惟七觉意。思惟七觉意时,有漏心尽,便得解脱,后成无上正真之道,七日之中结跏趺坐,重思惟此七觉意。是故,诸比丘!若欲舍七使者,当念修行七觉意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妙捷(义工):
20。《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唐译本)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可见净土法门之兴起,正同于《华严》《法华》,同为一大事因缘也。何以故?如《弥陀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可见净宗正是直指顿证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见。净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下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
——《大乘无量寿经解》
(黄念祖居士 著)
妙捷(义工):
2715,众生常苦恼:所有的众生,就是常常地有一种苦恼。盲瞑无导师:盲,就是没有眼睛;没有眼睛,应该有人来引导,才能到路上。瞑,就是在一种黑暗的地方;在这黑暗的地方,也应该要有一个导师引导你,好除去这个黑暗。
但是现在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就因为没有佛。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这一切的众生,都不知道“了苦”的这种道路,不知道“离苦得乐”这种道路,不知道“背尘合觉”这种道路,也不知道想方法来得到解脱。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捷(义工):
2716,这好像什么呢?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好像在漫长的黑夜里边一样,增加恶道、六趣的这种业报。因为人堕落到三恶道里边去,天众就少了,所以叫减损。诸天的眷属,一天比一天少了;地狱、饿鬼、畜生的眷属,一天就比一天多了。
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从冥,从这个黑暗的地方,应该走出这黑暗的地方;不但没走出这黑暗,又到另外一个地方,还是黑暗的、还是没有光明,这叫从冥入于冥;所以永远也听不见佛的名号。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岭(义工):
21。 甲 称性极谈,如来正说
《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蕅益大师赞本经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是故本经称为称性之极谈也。又日道隐于所著《无量寿经甄解》中曰:‘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其难非一。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祗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盖谓《华严》《法华》两经只是本经之导引,本经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归。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岭(义工):
2717,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现在这位佛得到最上的觉果,安住于很平稳的、无漏的道果。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我们这一切的人和天上的人,想要得到最大的利益,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所以大家才一起向佛叩头,五体投地、头面接足的把我这个身心性命都归依佛。
稽首,本来是打问讯,也可以说是叩头。归,是皈依;命,是生命。把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交给佛,没有自己了!好像我们出家人,也是没有自己了,把我们这身心性命都交给佛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岭(义工):
2718,无上,没有再比他更高上的了;尊,是至尊、最尊贵的;这个名号,只有佛可以称为无上尊。皈依佛之后,一定要无我相。因为你有我相,就有麻烦;不单一种麻烦,许多许多的麻烦。如果你能没有我相,一切的麻烦都没有了!
就这么说“没有我”,是不容易做得到的。把我这个身心性命都归依佛,所以这叫归命无上尊。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这个生命;我们的生命都交给佛了,所以我们自己就是苦、是乐、是什么,都没有问题了!我们受苦是应该受苦,享乐也应该享乐;不要有一个“我”,这是修行最要紧的,要没有“我”!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四一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修行十想者,便尽有漏,获通作证,渐至涅槃。云何为十?所谓白骨想、青瘀想、膨胀想、食不消想、血想、啖想、有常无常想、贪食想、死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是谓,比丘!修此十想者,得尽有漏,得至涅槃界,有是,比丘!十想之中,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最为第一。所以然者,其有修行不可乐想,持信奉法,此二人必越次取证。是故,比丘!若在树下静处露坐,当思惟此十想。是故,比丘!当作是学!”
妙岭(义工):
22。《华严》经末,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其明证。圣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圆顿,本无高下。唯以众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饥遇王膳,而不能餐。唯本经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大势至圆通章》曰‘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即凡夫心,开佛知见。至于根器浅者,但能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临命终时,蒙佛摄受,便生极乐。花开见佛,悟入无生。奇妙疾捷,莫过于是。一切众生由此得度,十方如来乃称本怀。又本经所宣,乃如来真实纯一之法,无有权曲,故名正说。又乃世尊称其本性,和盘托出,毫无保留,故名称性。一切含灵皆因此而得度脱,乃称性中登峰造极之谈,故为称性极谈。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妙岭(义工):
2719,L5.请转法轮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 百福自庄严
得无上智慧 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 及诸众生类
为分别显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众生亦复然
世尊知众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乐及修福 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已 当转无上轮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在这时候,大通智胜佛有十六个王子。他这十六王子作前边的偈颂来赞叹佛之后,他们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又再请大通智胜佛来说法,来转妙法轮。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岭(义工):
2720,佛说法,要有人请法;若没有人请法,佛就不应该说法。因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所以说法一定要有个因缘,若没有因缘,不能说法。那么佛说法,要有人请;好像我们现在讲经,也有人请法。
请法,也就是度众生;你自己不会说法,要请人家说法。所以在中国,有的斋主知道某个法师讲经讲得最好,就请这位法师来讲经;讲一座经,他就供养这个法师很多钱。这位法师在这儿讲经说法,这功德都是斋主的;斋主,就是请法的那个人。
本来法师讲经,怎么会是请法人的功德呢?因为请法的人,他有一种虔诚的心,请某某法师给大家说法,利益众生,他又供养法师,所以他的功德特别大;不但功德大,而且也会得到聪明的果报。你想要聪明吗?多看经、多念经、多请人讲经。你看!聪明的人,都是做过这些个事情、种过这些个因,所以他就聪明。
你们天天请法的人,将来一定会聪明、生般若的智慧。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一·四七一》:“大王!以法治,自济其身,父母、妻子、奴婢、亲族将护国事。是故,大王!常当以法治化,勿以非法。人命极短,在世须臾间耳!生死长远,多诸畏难。若死来至,于中呼哭,骨节离解,身体烦疼。尔时,无有救者,非有父母、妻子、奴婢、仆从、国土、人民所能救也。有此之难,谁堪代者,唯有布施、持戒,语常和悦,不伤人意,作众功德,行诸善本。”
妙岭(义工):
2721,转于法轮,就是转大法轮。什么是转大法轮?就是讲经说法。以前我不讲过转法轮的道理?你凡是在佛教里做种种的工作,这都叫在转法轮;这转法轮不是一种,是很多种。
譬如你护法三宝、提倡三宝,到处给三宝来宣传,说信佛是最好的、是不迷信的,一般人给佛教安上一个名词说是迷信,这是错误的。譬如,有一班人破坏某一个法师,为什么他想破坏这位法师?他就有一种妒忌障碍心,所以想破坏这个道场;你就应该来给辟谣,说:“不是的!这个人完全是造谣言!完全是破坏三宝!”那么用这种的正义感,来把破坏三宝的人这种谣言澄清了!谣言,就是没有这么一种事情,他造出这么一种事情。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六·四三五》:“所谓阿练若: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守三衣,坐树下,露坐闲静之处,著补衲衣,若在冢间。是谓,比丘!有人成就此十一法,便能有所至。我今复重告汝,若有人十ー年中学此法,即于现身成阿那含,转身便成阿罗汉。诸比丘!且舍十一年,若九、八、七、六、五、四、三、ニ、一年学此法者,便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且舍十ニ月,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所以然者,十二因缘皆出十一法中,所谓生、老、病、死、愁、忧、苦、恼。
“我今教诸比丘,当如迦叶比丘之比,设有人行谦苦之法,此行难及。所以然者,迦叶比丘成就此十一法,当知过去多萨阿竭成等正觉,亦成就此十一苦法。今迦叶比丘,皆愍念一切众生,若供养过去诸声闻,后身方当乃得受报;设供养迦叶者,现身便受其报;设我不成无上等正觉,后当由迦叶成等正觉。由此因缘故,迦叶比丘胜过去诸声闻,其能如迦叶比丘者,此则上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妙岭(义工):
2723,咸作是言:咸,当个“全”字讲,就是大家统统地都这么说。说什么呢?世尊说法,多所安隐:世尊!请您为我们转无上法轮,能令我们一切众生得以安稳;怜愍饶益诸天人民:也请您可怜众生,而饶益众生,对众生特别有利益。诸天人民,是所有诸天的人民。重说偈言:又以偈来赞叹佛了。
世雄无等伦:佛就是世界的大英雄、大丈夫、无上士,没有可以和佛这个世界的大英雄来比的。百福自庄严: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所以这一切的福,自己都庄严圆满了。
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佛是世界一个大觉者。大觉者,是大聪明人,就是因为得到无上的智慧了。佛自己得到无上的智慧,现在我们大家请您给这一切众生说法。
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把一切众生都度脱了,都救度离苦得乐。不单我们现在这一些个人等;就是所有十二类众生都包括在内。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为这一切众生分别来显示,说这一切法,使令一切众生也都得到佛的智慧。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岭(义工):
2724,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假如我们这一切众生也成佛了,希望一切众生也全都成佛;亦复然,也都成佛。
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佛知道这一切众生深心之所念;众生希望什么事情、有什么愿力、想求什么,佛都知道;亦知所行道:也知道众生所行的道,也知道佛所行的道。
又知智慧力:又知道众生有多少的智慧力,也知道佛的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众生他所愿意的、所欢喜的,和他所修的福报,以及他前生所造的什么业、种的什么因,今生应该结什么果。世尊悉知已:佛对这种种的境界、种种的道理,都明明白白、都知道。当转无上轮:现在我们大家最希望的,就是请佛来转大法轮,好度脱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妙岭(义工):
《杂阿含经·五阴诵第一·卷第三·七四》: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于色所乐、赞叹、系著住,色缚所缚,内缚所缚,不知根本,不知边际,不知出离,是名愚痴无闻凡夫。以缚生,以缚死,以缚从此世至他世;于彼亦复以缚生,以缚死,是名愚痴无闻凡夫。随魔自在,入魔网中,随魔所化,魔缚所缚,为魔所牵;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贪喜色,不赞叹,不系著住,非色缚所缚,非内缚所缚,知根本,知津济,知出离,是名多闻圣弟子。不随缚生,不随缚死,不随缚从此世至他世,不随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随魔所作,非魔所缚,解脱魔缚,离魔所牵;受、想、行、识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