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4。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广含众妙。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今则广摄愿王,唯倡信愿持名。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故云‘行超普贤’也。盖持名之妙行,以果觉为因心。因果同时,直截了当,不假方便,不落阶梯。正如《弥陀要解》云:‘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则念念即是弥陀。且十大愿王,义理深广,非是常人,所能发起。而持名一法,普被三根,五逆十恶,亦能依之而度生死。譬如能愈不治之症者,推为良医之首。是故能度极恶之人者,应称善法之王。故谓持名,行超普贤。信愿持名,定登彼岸,故云‘行超普贤登彼岸’。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2623,其佛说法:当这位佛说法的时候,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不可思议:佛就现无量种种的神通变化,在虚空里说法,不可思议。诸天人民,数如恒沙:这一切天上的人及人间的人民,数量有恒河沙那么多,皆共合掌,听受佛语:都一齐合起掌来,听受佛所说的法。
L4 颂寿命正像
其佛当寿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这位佛的寿命有十二小劫;正法住世有二十个小劫,像法住世也有二十个小劫。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2624,J2 授迦旃延记(分二)
K1 长行 K2 重颂 K1(分四)
L1 行因 L2 得果 L3 国净眷属 L4 寿命正像
今L1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已,具菩萨道。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当尔之时,就是佛为须菩提授记完之后,世尊又告诉在法会中的一切大比丘,我今语汝:我现在对你们说法,你们要注意听,要平心静气地一心来听我讲话。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楞严经》说:“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生灭,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1255。世尊垂慈,复劝谕博学多闻,有智之人,当信如来所教,皆契实相理体。经中如理而说,唯是真实。故云‘应信我教如实言’也。今谓念佛乃行超普贤之法,故称‘妙法。’如是难值、难闻、难信之妙法。我今幸得听闻,故应信受,依教奉行,时时念佛,而深自庆喜也。再者,念佛之人蒙佛慈光摄受,‘垢灭善生,心意柔软’。身得轻安,心生欢喜。如《观经》中,韦提希夫人因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2625,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迦旃延是梵语,翻译为文饰,就是他很有文章可观,而修饰也非常的妙好。他是论议第一,善说诸法,讲论议、和人辩论,他是最第一。
我这个弟子,大迦旃延在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以供佛的种种供具;供具,就是供佛的器皿──譬如佛前点灯,或者花盆、花瓶,这种种的供器。来供养、恭敬、奉事有八千亿这么多的诸佛,恭敬尊重;这是以正报来恭敬尊重,以口业来赞叹,身业来恭敬。
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这所有的佛,当每一位佛入涅槃以后,他都给佛起塔造庙。所有的塔庙有一千由旬之高。由旬,大由旬是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就四十里。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纵,是平的,就打横;顺,就是广,竖着。横竖正等,都是一样的;横竖长宽都是有五百由旬这么大的面积。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2626,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或者用金子、银子、琉璃,来造这个宝塔、造庙;或者用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这个塔和庙。
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他又用种种的花和璎珞,以及涂香,这是擦的;末香,就是香末;烧香,就在佛前点的这种香;缯盖,是一种绸缎的东西所造成的宝盖;还有幢幡──用这种种的来供养塔庙。
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供养完了之后,他又应该恭敬供养另外二万亿位佛,也像上边所说的供养一样。供养是诸佛已,具菩萨道:供养这二万亿位佛完了之后,他就具足菩萨道。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楞严经》说:“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1256。善导大师谓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喜忍、悟忍与信忍。喜忍者,大师谓‘念阿弥陀佛而生欢喜心’也。是故经中‘念佛生喜’。因念佛而自心自生欢喜也。末后复劝谕行人,不但自身受持此法而度生死,且应自他俱利,广宏此经,劝导持名,辗转度脱,出离生死。如是之人,世尊赞之为‘真善友’,即真善知识也。此乃世尊极赞之辞,盖善知识即同如来。此末后四句,正是世尊对后世能逢此经能闻此法之一切众生之期望与训诲,故我等实应哀切领受,刻骨铭心,恪遵遗教,勤修坚持,切莫辜负慈恩。
本经之末,世尊重劝念佛,十方如来本心,一时和盘托出。此品中‘福慧始闻’、‘微妙法’、‘救世行’、‘智慧海’、‘难中难’、‘行超普贤’等,均指此信愿持名之无上妙法。至于念佛法门之妙,纵以无量身,一一身有无量口,一一口有无量舌,一一舌出无量音,穷未来劫,演说不绝,亦难道得少分。故不多说,唯恭录灵峰大师《要解》中二则,以归结本品之解。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2627,L2 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他应该成佛,佛的名号是阎浮那提金光如来;阎浮,是南阎浮提,就是南赡部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地方。
因为南阎浮提这儿,有一棵阎浮树;这棵树,有的说,果子熟了之后,掉到河里,就变成金子,这金子光色最好;有的说是它的树叶子掉到河里头,就变成金子。总而言之,或者这个果、或者树叶子,大概都可以变成金子,因为这个,所以叫“阎浮”。“提”是梵语,译为一个“洲”字,有的又译为一个“城”字。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2628,因为这一位尊者的智慧光明,是非常锐利的,无可破坏,犹如精金一样,所以称为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L3 国净眷属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妙华覆地,周遍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
其土平正:这尊佛的国土是平整的;因为大迦旃延在因地,修心地法门修得平整了,所以就感这个依报也都平整。玻璃为地,宝树庄严:土地是以玻璃所造成的,有这种种的七宝妙树来庄严这国土,黄金为绳,以界道侧:用黄金造成的绳子,在道路旁边作栏杆。我们现在的栏杆,或者用铁、或者用木头;金光如来这个国土的路旁,都以金的绳子来作栏杆围绕。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楞严经》说:“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1257。一、《要解》云:‘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二、《要解》云:‘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29,妙华覆地:还有这种微妙、又有一股清香的花,总在地上覆满着。这种花,都是天女从天上散下来的微妙清净宝华。这花稍微一残旧,或者乾萎了,就有一股微风来把旧的花吹去,又有新的花落下来。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到处都是非常清净。为什么他的国土都是周遍清净呢?这是因为这一位佛在因地的时候,修行清净,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谁见到这个国土,谁就欢喜;不要说见着佛,就见着这国家的国土,就都会生出欢喜心来。
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在这国土里,没有四种的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
怎么就会有地狱呢?因为有瞋恨,就会有地狱;你若没有瞋恨心,就没有地狱了。你说你下不下地狱?那你问问你有没有瞋恨心;你有瞋恨心,与地狱就有了来往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30,怎么有的饿鬼呢?就因为你有贪心。你若有贪心,就堕落到饿鬼道;你没有贪心,就和饿鬼断往来了。譬如贪吃,吃了又想吃、吃了又想吃,总有一股贪心;这将来恐怕会做饿鬼的,因为你总怕饿;总怕饿,将来就变鬼去,这是饿鬼道。
做什么会变畜生呢?愚痴就会变畜生。怎么就愚痴呢?就因为你有无明,所以就会愚痴。
你若没有无明,就不会愚痴了;有愚痴,就会去做畜生去。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无论任何的事情,不要妒忌人,生一种妒忌心。拿相貌来讲,你切记不要妒忌人的相貌生得圆满、生得美丽。你一妒忌人相貌生得美丽,你就会丑怪了;你越怕人比你相貌圆满,你越生得丑怪,越丑陋不如人。好像相貌丑陋的人,你自己回光返照,要知道自己因为在往昔尽妒忌人。好像人家的聪明智慧比我大,有的人读一遍这个经教,听一遍就记得很清楚;你遇着这种人,切记不要生一种妒忌心,妒忌他是比我记忆力好!你越生妒忌心,就越愚痴、越不如人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说:“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1妙岭(义工):
1258。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本品名闻经获益。广显闻者,获益难思。《无量寿起信论》云:‘闻经之益,如是不可思议,皆是无量寿本愿力故。亦以本师威神加被故。凡有众生遇斯经者,其所获益亦当如是。’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
尘垢’通指烦恼。如《维摩经》云:‘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正同此经。‘法眼净’者,《维摩经嘉祥疏》云:‘云法眼净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见四谛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得真无生法,故云法眼。’今此经指小乘法眼净。如憬兴曰:‘法眼净者,即预流果(初果)也。’又《净影疏》云:‘见四真谛,名净法眼。’‘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如《维摩经》云:‘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肇公注曰:‘漏尽者,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是指烦恼断尽,心意解脱,证阿罗汉之果。可见经中法眼净及诸漏已尽,均指声闻乘。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31,有的人看见人家修道,他自己就放不下了:“嘿!他这么用功,勇猛精进!你看那个小沙弥,一天到晚都拜佛、念佛,在那儿,除了跪着念佛,就是站着念佛,这么样用功!”就生了一种妒忌心,怎么样啊?你将来也不能修道。为什么你不能修道?就因为你尽妒忌人;为什么你得不到定力?也就因为你尽妒忌人!
所以无论读书也好,做事也好,干什么你都不要妒忌人。你希望人比你好,那就是菩萨发心了;你若希望人不如你,那就是魔鬼发心,那就是鬼、那就是畜生!你尽看谁都好、看谁都是佛,你就是佛;你看谁都是修罗,你也就是修罗。所以不要看人家不对!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32,说“贪、瞋、痴”这三毒,就堕落三恶道,那么阿修罗又是怎么成的呢?阿修罗,他有一种刚强好胜的心,斗争坚固,他和谁都要来斗争一下。好像现在人与人斗争、家与家斗争、国与国斗争,这都是一种修罗的表现。这尊佛,他的国土没有地狱道,没有饿鬼道,没有畜生道,没有阿修罗道,没有这四恶道。有什么呢?
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有很多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还有声闻、罗汉、缘觉这二乘人,以及还有行菩萨道,教化一切众生,净佛国土的大乘菩萨。他们有多少呢?有无量万亿那么多。以菩萨和圣人来庄严这尊佛的国土。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说:“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亦一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花。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1妙岭(义工):
1259。或问:闻此大乘无上经典,为何得小乘法益。《净影疏》云:‘小乘众生,闻说娑婆秽恶可厌,深心厌离,故得小果。’憬兴亦云‘众闻此方秽恶可厌,故得声闻之果。’
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上段正指闻法所得之大乘法益。‘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又表勤行修习,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等。又不退转即梵语之阿鞞跋致。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33,L4 寿命正像
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这尊佛的寿命有十二小劫这么长,正法住世有二十个小劫,像法住世也是有二十个小劫。
K2 重颂(分三)
L1 诫听 L2 颂行因得果 L3 颂国净眷属
今L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 皆一心听 如我所说 真实无异
尔时:在这个时候,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恐怕人听不懂、记不清楚,想把所说的法,用简单的偈颂再往详细说一说。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你们各位大比丘们!你们都应该一心不乱来听我说法,不要打那么多妄想,如我所说,真实无异:我为你们所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法,是真实不能变的法。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34,L2 颂行因得果
是迦旃延 当以种种
妙好供具 供养诸佛
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
亦以华香 供养舍利
其最后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觉
是迦旃延:这位辩才无碍、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诸佛:他将会在未来劫中,用种种最庄严妙好的供具来恭敬供养将来的一切诸佛。
诸佛灭后,起七宝塔:等所有的佛灭度之后,他用七宝来建造宝塔;亦以华香供养舍利:又用种种的花、种种的香,来供养佛的舍利。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就在他最后的一身,成佛了!成就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无上正等正觉。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说:“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1妙岭(义工):
1260。本经中云‘住不退转’,下复云‘得不退忍’,均据《唐译》。至于《魏译》则只云‘得不退转’。净影师疏曰:‘大乘众生,闻弥陀威德广度,坚心愿求,故得不退。闻此多益,誓欲济度,名誓自庄。’盖谓闻名求生志愿坚决,故得不退。誓欲利他,故名弘誓功德以自庄严也。今经据《唐译》为‘住不退转’,涵义稍深。但不妨仍引《净影疏》以指其中之初步者。
‘得不退忍’,‘忍’者,《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又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例如无生法忍,据《智度论》释为安住于无生之法理,而不动心者也。可见忍者,即安忍,谓于理决定,而无移动之念也。准此可知,‘不退忍’者,即安住于不退之理而无移动之念。是则念念皆无退转,应相当于三种不退之念不退也。盖不退有三:一位不退,所修得之位次不退也。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35,L3 颂国净眷属
国土清净 度脱无量
万亿众生 皆为十方
之所供养 佛之光明
无能胜者 其佛号曰
阎浮金光 菩萨声闻
断一切有 无量无数
庄严其国
国土清净:他这国土里边,非常清净,没有一切的污秽;度脱无量万亿众生:所度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不知道有多少;皆为十方之所供养:他为十方一切众生所供养。
佛之光明,无能胜者:这尊佛叫“金光如来”,他的光明是最明的,他的智慧也是最大的,没有能胜过这一位佛的;其佛号曰阎浮金光:他的名号叫阎浮提金光如来。菩萨声闻,断一切有:他这个国土里的菩萨和一切的声闻,都断了一切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无量无数,庄严其国:断一切有的菩萨和声闻,也有无量无数这么多,他们都来庄严这位佛的国土。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36,J3 授目犍连记(分二)
K1 长行 K2 重颂 K1(分四)
L1 行因 L2 得果 L3 劫国严净 L4 寿命正像
今L1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前面的偈颂说完了,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又告诉大家,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我现在告诉你们各位,有关这位大目犍连。目犍连,他是神通第一。当以种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他在未来劫中,以种种的供具来供养八千这么多的诸佛,恭敬尊重。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说:“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1妙岭(义工):
1261。《观经妙宗钞》曰:‘若破见思名位不退,则永不失超凡假(指永超出于凡夫之假有)。伏断尘沙名行不退,则永不失菩萨之行。若破无明名念不退。则不失中道正念。’今不退忍者,指安住于实相之理,念念不移,则应是念不退矣。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则相当于行不退。闻经菩萨根机不一,闻法之益,自有差殊也。
‘今始初发’者,发菩提心也。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故一切经中于发菩提心之人数,均大书之也。如是菩萨既发大心,复行众善,愿生极乐,故均得往生见佛;复于诸方先后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37,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等各佛入涅槃之后,他又给建塔造庙,高有千由旬;横着竖着这么平着算,有五百由旬这么大。都是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来造塔造庙。他又用种种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以用供养,来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供养这些塔庙之后,又再像前边用七宝造塔造庙那么样供养,来供养二百万亿的诸佛。
所以我们现在修道,你想一修行就成佛了、就开悟了,你这个嫉妒障碍,还都没有去,你怎么会成佛呢?所以你要修道,先要修你的慈悲心,先要修你的忍辱心、布施心、精进心、禅定心、般若智慧心、持戒的心;你要是没有这种六度的心愿,你怎么可以成佛呢?你看那个大目犍连,都要先供养八千诸佛,以后又要供养二百万亿这么多的诸佛,然后才成佛呢!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38,L2 得果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就在他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之后,他就得成佛道;他这尊佛,名号为“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什么叫多摩罗跋?就是性无垢贤,他自性里没有染污了,又是得到圣贤这种的地位了。栴檀香,就是牛头栴檀,一香,可以香四十里的那种香。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阿难)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1妙岭(义工):
1262。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受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
上明十方具缘众生普得授记益。佛对众生授当来成佛之记,名授记。此有四种:一、未发菩提心授记。二、已发菩提心授记。三、隐覆授记。他人得闻,当人不知。四、现前授记。得其一者,皆名得授记。‘得授记法忍’,‘得授记’,如前;‘法忍’者,即弥陀第四十八愿中之三忍。(《魏译》为‘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亦即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得佛授记,证入无生,成无上正觉。如是之人,故云‘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39,时间过得很快,十月已经过了二十一天。在这个月二十五号,也就是下礼拜三,就有五个出家人到台湾去求具足戒。
这一次,是西方人去受戒,学大乘佛法和受具足戒的人,最多的一次。你打开历史看一看,在以前,西方人没有五位一齐去受戒、一齐去求法,这可以说是第一次。第一次是不容易的,也是最难的,也就是最多魔障的一次;所以你们这五个人,要有坚、诚、恒。坚,就是坚固,像钻石似的那么坚固,能摧毁一切的天魔外道,而不被天魔外道所摧毁。诚,要有一种诚恳的心,至诚恳切的心。又要有一种恒远的心。
出家是会有很多的魔障来魔考;因为你想要修道,就一定有魔。魔是什么?就是对面来帮助你的;他就怕你不修行,所以就是想要叫你修行。
有的就是朋友之中的魔,好像以前本来是好朋友,他看见你要出家,就生气了,想尽了方法来魔考你。你这时候又不认识,“喔!我和你是这么好的朋友,你现在怎么对我这样子呢?”他那是反面来帮助你!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40,有的就生病了,在没修道以前,没有什么病;修道之后,又头晕、又眼花、又耳聋、又牙疼,什么毛病都有了!看你能受得了、受不了?受得了,“这是一个臭皮曩、假躯!它疼是疼它的,我自性没有疼痛的。”也就把这个魔闯过去了!
有的又有一个魔来了,什么魔呢?穷魔。没有钱嘛!连买一双袜子的钱都没有,甚至于买一条手巾的钱都没有,穷得这个样子;“出家没什么意思!出家没有钱用,买什么也不方便。”
总而言之,什么魔都有!财魔、色魔、人魔、鬼魔、天魔、地魔,这些个魔都不要紧;你最要紧,就不要起自心魔。你自己心魔:“太笨哪!还要出家哪?人家没有肉吃,我是不得肉吃;这个不能喝、那个不能喝,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太不方便了!”就退失菩提心了!所以自心魔是最厉害的。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说:“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1妙岭(义工):
1263。如《唐译》云:‘八万亿那由他众生,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无量寿佛昔行菩萨道时,成熟有情,悉皆当生极乐世界。’盖一切法从因缘生。如是众生过去生中,得与因地中之弥陀相值,深蒙教诲,成熟善根,是乃无上殊胜之善缘。又因宿世受教因缘,曾从闻起思,从思生愿。如是正思正愿,印入八识心田,决定不消。是为无上殊胜之善因。今弥陀觉满功圆,成究竟觉。于是因缘俱熟,蒙佛威力摄受,‘俱得往生极乐世界’。可见极乐世界菩萨、声闻、天人俱皆无量者,正表弥陀因地,于无量劫,于生死海中,教化摄受六道众生,实无量也。且我今日,于此妙法,能闻能信,是必弥陀于往劫中,追逐我于泥犁之中,教诲我于火宅之内。摄受不舍,劝导不休。不惜共轮转于六道,但欲我回心于一念。恩德无极,威德无穷。为我培植善根,今幸生育增长。注释至此,不禁泪零!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复有诸天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41,你们这一趟到台湾去求戒,是去到那儿求戒,可不要被戒求了。怎么叫被戒求了呢?就是“戒是戒,你是你”!什么叫“戒”也不知道,什么叫“律”也不知道。回来,还是像以前一样,笑的时候还是一样笑,哭的时候还是一样哭,走路还是要像以前那样连蹦带跳的,不像那个马胜比丘。
马胜比丘是威仪寂静,严整威仪,肃恭斋法,所以舍利弗、目犍连一看马胜比丘这个样子,已经就相信了:“啊!这个样子的沙门,我们也快出家去!”你们受戒回来,还是那么蹦蹦跳跳的走着,好像被飓风刮的,一个小时就会跑一百里,那就没有人相信。回来,一定要有一种特别的样子!特别样子是什么样子?你们回来就知道了!现在我还没看见,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42,L3 劫国严净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劫名喜满:目犍连这个大尊者,他成佛的名号是“多摩罗跋旃檀香佛”。他这一个劫的名字,叫做喜满。人人在这个国土里住,皆悉欢喜,喜气洋洋,所谓“法喜充满”;这个欢喜,是欢喜佛法,充满欢喜佛法的这种气氛。所以国名意乐:他的国土的名字,叫意乐;这是因为所有的人民,在他意念里边,都欢喜佛法。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他这国土,土地也都是平整的;并不是以微尘来做土地,而是以玻璃为地。宝树庄严:这个宝树,就是七宝所生成的树。好像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些个珊瑚树,得到珊瑚树,这是最宝贵的树了。那种珊瑚树,据说是在海里头一种虫子变成的。我在泰国的时候,看见过这珊瑚树;这珊瑚树,若有三尺高的,那就不知值多少钱了,价值连城。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说:“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 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1妙岭(义工):
1264。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上表法会圆满,复现奇瑞。本经现瑞,既现序分,复现正宗与流通。深显此经实为初善、中善、后善,万德圆满。如序分《大教缘起品》,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放大光明,数千百变。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有。如是之瑞应称奇瑞,以昔所未有也。正宗分中《礼佛现光品》,既见弥陀,如黄金山,高出海面。复闻十方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弥陀掌中放光,一切佛国,悉皆明现。如是之瑞,正是奇瑞。末于流通分中,则大地震动,复现种种希有神变。光明普照,天乐盈空,天花纷降。经云‘希有神变。’故今所现亦是奇瑞。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43,以前中国晋武帝的时候,有一个石崇,石崇非常有钱;有个做官的王恺,他就请石崇去吃饭。吃完饭,顺便就拿出一株二尺高的珊瑚树,说:“你看!我这棵珊瑚树是最值钱了、最好了!”石崇一看,一句话不说,就把这株珊瑚树给摔坏了。
珊瑚这种东西,就好像玉石那种性质,它是脆的;那么他摔碎了,王恺很生气说:“我这么稀有难得的宝贝,你竟然给我打坏了!”石崇笑嘻嘻地说:“不要紧!你不要心里痛,我赔给你!我明天拿来还给你。”第二天,石崇就叫人送了十几株都三尺多高的珊瑚树,件件都是精品,“你愿意要哪个,随便你选!这比你那好得多!”这表示什么呢?这表示他自己有钱,什么宝贝都多得很。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44,这“宝树庄严”,大约都是七宝所造的树,来庄严这个国土。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在虚空里,常常散下有真珠造成的花来供养佛,所以这国土到处都是清净的。谁到这国土,谁就不愿意走,愿意在这儿永远住下去。他这儿没有修罗道,也没有恶道,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天人是很多,行菩萨道的人和声闻人也很多,他们的数量有数不尽那么多。
L4 寿命正像
佛寿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和前边这三大弟子比较起来,摩诃目犍连成佛的寿命最长,有二十四小劫;前边都是十二小劫,他加一倍。正法住世的时候,就有四十个小劫。像于正法的这个法,也住世有四十小劫。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说:“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如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如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1妙岭(义工):
1265。《无量寿经钞》曰:‘序分中有光颜奇瑞。今亦现此瑞相。当知佛意,表郑重也。’《嘉祥疏》谓流通现瑞者,‘明感瑞证益’。又《净影疏》云:‘如来化周,为增物教,故以神力动地放光,作乐雨花。’总之皆为众生证信。劝令众生于经所说难信之法,应生实信。
‘尊者阿难’以下,《净影疏》云:‘明说广益,教惬群机,大众同喜。’‘欢喜’者,《无量寿经钞》曰:‘法位云:“依《伽耶山顶论》明欢喜有三义:一说者清净。于诸法得自在故。二所说法得清净。以如实清净法体故。三所依说法得果清净。以能证得清净妙境界故。”。今谓大众,闻弥陀愿,荷释尊恩,自得大益,何不欢喜矣!’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45,K2 重颂(分四)
L1 颂行因 L2 颂得果兼寿命 L3 颂眷属众多 L4 颂正像
今L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连
舍是身已 得见八千
二百万亿 诸佛世尊
为佛道故 供养恭敬
于诸佛所 常修梵行
于无量劫 奉持佛法
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
长表金刹 华香伎乐
而以供养 诸佛塔庙
尔时:在这个时候,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释迦牟尼佛愿意再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一点,所以用偈颂来讲一讲摩诃目犍连成佛的因缘。
我此弟子:佛说,我这一个弟子。由这个偈颂,就知道佛对于大目犍连是非常的爱护,所以说这话的时候,心里就有无量的欢喜,很欢喜这个弟子。是谁呢?大目犍连:就是神通第一的采菽氏。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46,舍是身已,得见八千二百万亿诸佛世尊:他在今生把声闻身舍了之后,将来会得见八千二百万亿这么多的诸佛世尊;为佛道故,供养恭敬:他因为修习佛道的缘故,供养诸佛、恭敬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在每一位佛的身边,他常常修清净行。
这清净行,一行清净,是行行清净;所以这一切的行门,他都修习。于无量劫,奉持佛法:在没有数量这么多的劫里边,他生生世世都奉持佛法、恭敬佛法、顶戴佛法。
诸佛灭后,起七宝塔:当所有的佛,无论哪一尊佛灭之后,他就为这尊佛造七宝佛塔;长表金刹:以这七宝佛塔,就庄严这个金刹。刹是梵语,翻译为土田,也就是“国土”的意思;以金子、琉璃庄严这国土。
华香伎乐,而以供养诸佛塔庙:有种种的华香、种种的音乐,而供养这七宝塔和佛的庙。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说:“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棉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素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1妙岭(义工):
1266。准《钞》意:(一)说此经者,是我本师。‘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是为说者清净。(二)所说之种种功德,只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是乃所说法得清净也。(三)得果清净,如灵峰大师云:‘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依教修持,横出三界,迳登不退,圆生四土,究竟成佛。是乃得果境界清净也。具三清净,闻者得无上益,是故皆大欢喜。信乐受持,故云‘信受奉行’。
《无量寿起信论》曰:‘此经具无量寿全身;亦具一切诸佛全身。于此信入,即具一切佛智。故曰闻此经者,于无上道,永不退转。至经藏灭尽,此经独留。所以佛慈加被,殊异余经。奉劝后贤,普同信受。’(以上流通分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47,L2 颂得果兼寿命
渐渐具足 菩萨道已
于意乐国 而得作佛
号多摩罗 旃檀之香
其佛寿命 二十四劫
渐渐具足,菩萨道已:他那么一点一点的修行,具足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于意乐国,而得作佛,号多摩罗:在“意乐”这个国土里,他就成佛了,佛的名号为“多摩罗”,也就是“性无垢贤”之意;因为他的自性没有尘垢,是与贤人可以比的。旃檀之香:他身上常常放香,有牛头旃檀之香那么香。其佛寿命,二十四劫:这尊佛的寿命,有二十四个小劫那么长。
L3 颂眷属众多
常为天人 演说佛道
声闻无量 如恒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萨无数 志固精进
于佛智慧 皆不退转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48,常为天人,演说佛道:这一尊佛,他时时刻刻地为天上的人及人间的人演说佛法。这演说,就是观机说法;看机缘来说法,应以什么法得度,他就为这种的人说什么法,所以叫“演说佛道”,演说成佛的道理。
在他的国土里,声闻无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声闻的弟子,不知道有多少,数量说不出来,就好像恒河沙那么多。这一些声闻人,也都具足有“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三明,以及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这六通;各个都具有大威德相。
菩萨无数,志固精进,于佛智慧,皆不退转:又有没有数量那么多的菩萨,他们都是志向非常坚固,也时时刻刻都精进;在佛的智慧,他们也都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这三不退转。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说:“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1妙岭(义工):
1267。○ 肆、后记
注经甫毕,再申数言。念祖障深福薄。浮生数十年,于烦恼堆里,颠沛流离,幸蒙慈光照沐,得休歇处。故感恩图报,拚死注经。于己未之岁(一九七九年),屏除俗务,广集中外经论,苦心参研,构思酝酿,经历二载。乃于辛酉(一九八一)掩门谢客,一心注解。该年竣初稿,次年竣二稿。连岁带病突击,体不能任。血压过高(220/120),心脏间歇,出现死脉。于是于癸亥(一九八三)辍笔,闭门潜修。每日念佛修法,并持咒数万。甲子(一九八四)春,医仍警告,应注意休息。但鉴于无常迅速,时不我待。故宁可书成而失命,不愿辍著以自保。于是奋笔修成三稿。时经六载,方告粗成。智浅力拙,必多错误。故先油印,广求教正。以便修改,期能略显经旨,用报佛恩。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49,L4 颂正像
佛灭度后 正法当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尔
这一尊佛入涅槃之后,正法在世界上住有四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像法住世的时间,也和正法是一样的。亦尔,就是一样的。
G2 许为下根作宿世因缘说
我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数五百 皆当授记
于未来世 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缘
吾今当说 汝等善听
释迦牟尼佛给大目犍连授完了记之后,他看很多的弟子也都着急了,也都想要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可不可以有机会成佛?于是就给大家也一起都授记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50,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我这所有的弟子之中,都威德具足的,有五百人这么多;我现在都给你们授记。于未来世,咸得成佛:在未来世中,统统都可以成佛。
我及汝等宿世因缘:我现在和你们在一起讲经说法──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在前生都有因缘的,所以今生你们现在,都到我这儿听法;你如果没有宿世的因缘,虽然是佛说法,你也不会去听。好像我们现在在这法会讲《法华经》,这也都是宿世的因缘,如果没有宿世的因缘,也没有法子聚会到一起来讲经。
吾今当说,汝等善听:我现在应该对你们说说这个法,应该给你们授记,你们各位要好好仔细地听。所以,现在我给你们讲这部《法华经》,你们也应该好好地听,这是一样的道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说:“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1妙岭(义工):
1268。 数年来力疾注经,或冒酷暑,汗湿稿纸;或感佛慈,泪洗笔痕;或遍体毛竖,词句泉涌;或茅塞顿开,拍案惊呼!本为报恩,愈报恩弥感佛恩之难报;发心注解,因注经方知经义之幽玄。于禅净密之一味融通,持名之究竟方便,大经之事事无碍,愈深究明,愈知佛法大海,圆融绝待,言思路绝,微妙精深不可穷尽。乃知大经如海,现所注明者,实未及毛端之一滴。唯尚堪自信者,此之一滴,确是来自大海。
是法圆融,超情离见。如帝网珠,重重无尽。无边教海、无量陀罗尼、八万四千法门,如是无量无边一切妙法,皆可入一一法中。如千珠光色悉入一一珠中,于一珠中,全摄千珠。故此大经摄无尽藏。六字洪名,摄一切法。净土即禅。经云:‘以众生心,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又‘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又净宗即密,一句弥陀即是真言(往生咒第一句即是梵音之圣号),又‘声字即实相’,故持名无异持咒,念佛即是念实相,直截究竟,不可思议。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51,我看到,这儿不知道谁在这个地方,写了“佛需说法,必解善听”这么几个字?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说法,我们没有机会亲身到那儿听法;可是现在,所有祖师的像,我们都看见了!你看见每一位祖师的像貌,都是与众不同的,各有他的尊特相──尊特,有一种尊贵的样子。
你不要看见寒山、拾得那样子,就以为好好笑的;那个样子,都像菩萨现出来一种奇特的样子。所以我们大家和每一位祖师都见面,你说这样的机会,比在灵山法会更殊胜!灵山法会,当时释迦牟尼佛在那儿说法,是修习五十种的法;我们现在释迦牟尼佛和各位祖师都聚会到一堂,互相也认识,你也认识他、他也认识你。
为什么你认识他呢?你和他宿世有缘;为什么他认识你呢?也是他和你宿世有缘;所以大家都有缘,早晚是会到一起的。我们在这个末法时代,能以见到这么多的祖师,我们应该生大欢喜心。说是:“那只是一张祖师的像!”那个“像”也就是个“性”。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52,就是那个“性”,你要是和他真认识了,他就来和你见面;但是要你有一种诚心。
说起来这个话,我想起来在香港,有一个学生,他在六、七岁就得了心脏病,心脏扩大,一天比一天大。他就去看医生,医生一看,说:“喔,你这个病不得了,不容易好的。你要想你这个病好,你不能读书,不能走路,天天就躺着床上睡觉。最低限度,最少最少要睡五年。在床上的时候,从床头不可以走到床尾,五年都要这个样子。”
那么这个小孩子听医生的吩咐,就在家里睡觉。但是睡觉睡一天、两天、三天、五天这可以,你要天天这么睡,睡得够了,就觉得睡不着。那么睡不着,就要打妄想,打什么妄想呢?说:“我要会飞的话,那可不错!”要飞?他走路都不能走,就打妄想要飞。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里说:“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服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縛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1妙岭(义工):
1269。若据理体,则‘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导归圆顿,门门同是帝珠。故本解中赞净土,亦即赞禅赞密,赞一切法。佛法如截旃檀,片片皆香;如泻水银,粒粒皆圆。若论应机,则千差万别,难易天渊。大平等中,极显差别。于千珠中,唯净法一珠,具缚凡夫,易闻易知,易信易入。于一切法中,最为易行。又复圆摄万法,顿超三乘,心作心是,当下究竟。念佛即是修德有功,佛号即是性德方显。‘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广摄万类,会归一乘。横出三界,圆登四土。故于一切法中,首宏净土也。
如是殊胜妙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念祖下愚,曷敢臆测。敬祈诸方缁素、久修大德,不吝慈悲,垂赐棒正,以匡不逮,不胜企祷之至。
黄念祖恭敬顶礼
甲子初秋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53,有一天,他就看到一本书,这本书上头就有一个僧人的相片。他认识几个字,就问人:“这个出家人是谁呢?”有人告诉他说:“这是一个禅师,他的名字叫度轮。”那么一般的佛教徒,或是他亲戚什么的,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可是这小孩子很奇怪的,他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天天在床上,这么结上双跏趺坐、合起掌来,对着这本书这么念,不是念书,他是念这个出家人,就“南无度轮法师、南无度轮法师……”这么念。
最初念就是念,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是他天天在床上都这么念,大约一方面也好像玩似的,没什么事情干,打妄想要飞,或者念念这位法师,就会飞也不一定。于是乎,他就天天这么念,念了大约有七十多天,奇怪的事情就出来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5654,什么奇怪的事情?他对着这本书念,念来念去,就看见书里的这个人就走出来了;走出来就给他摩顶,摩顶又对他讲话,从此他这个心脏病不吃药就好了。他心脏病好了,又去看医生,医生说:“咦,你现在这个病都好了!”于是乎,他知道这是念这位出家人,有一点少少的感应。于是乎,就到我西乐园去,我西乐园有三百多磴的石阶。
他最初不是去西乐园,是到这个志莲净苑。那时我在志莲净苑讲《地藏经》,他就去了。去了我一看:“啊,这个小孩子很熟的!”他见着我之后,就发心皈依三宝,以后就常常做翻译。
这个小孩子很聪明的。你问,这个小孩子叫什么名字?就叫“小孩子”。你不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不想认识人,你们也没有机会认识他,将来要有机会的时候再说。
所以这个小孩子由皈依之后,就开大智慧。开什么大智慧呢?他没有病以前读书很笨的,由皈依之后他继续又读书,无论读什么书,他过目就不忘。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云:汝岂不闻室罗成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1妙岭(义工):
1270。○ 伍、再记
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
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千部。东林寺乃我国净宗第一代祖师远公大师之道场。晋代《观经》及《阿弥陀经》均未译出,远公所禀正是《无量寿经》。今日东林与海内大德倡印此解,正契宿缘。大经放光,今正是时。
忆于注经之初,曾拟广引最新科学成就,以为譬喻,或作佐证。但动笔以来,始知此经广博幽深,浩若烟海。若再傍征科学,势必篇幅过巨。乃变初衷,舍繁就简。兹藉重印之机,乃于末后,稍谈科学,聊补前愿,略显结合科学以阐明佛理之方便。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55,他读书三年期间,就跳了五班,往上跳了五班。譬如读第一年级,他就跳到第二年级;读第二年级的时候,他又跳到第四年级;第四年级,又跳到第五年级、第六年级,接着往上跳,跳了五次。为什么他跳班呢?因为他读书,旁人读的书他也都可以记得。
比他读得高的那个学生在那儿读书,他一听也就会了,所以这样子他就往上跳班。那么在学校里,人家去玩的时候,他就打坐。
或者跑到山上的石头上打坐,或者跑到厕所里去打坐,好像罗睺罗在厕所也一样入定,那么他呢,也能这样。厕所那个地方很臭的,但是他可以在那个地方入了定,所以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56,“化”,自有化无、自无化有,自无化有、自有化无;这就有一种令人不明白的道理存在。什么道理呢?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道理,不可用你心来思、不可用你言来议,这叫一个“化”。“城”,是一个大的城市。
为什么要这个城呢?这个城就为“防非御敌”。防非,防不守规矩的人来侵占;御敌,御是守御,我在这儿有一种准备,敌人来了,就没有法子攻进这个城。“喻”就是个比喻。“品”是品类;这一品,在《法华经》里来说是第七品,就是〈化城喻品〉。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楞严经》说:“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行,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惟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礼众生,成大妄语?”
1妙岭(义工):
1271。余乃科技工作者,故常于讨论佛理时联系科学,听者每易领会。例如:人皆有佛性,生佛不二、生佛宛然等难明之旨,若以磁性喻佛性,以磁铁喻佛,以未经磁化之铁喻众生,则闻者易于得解。铁类等磁性物质皆有磁性,可喻众生皆有佛性。磁性之作用极胜,例如发电机与电动机皆赖磁力而显功用。可见磁性不但是有,且作用无穷。但若从磁铁剖折磁性,觅其形体,则了不可得。正如傅大士所颂:‘决定是有,不见其形。’磁铁与普通之铁,其本体并无分别。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57,怎么会有个“化”?这是佛的神通所变化的;因为用神通来变化,所以就从“没有”,变成一个“有”。
本来没有这个城,现在现出这么个城来,就给它起个名字叫“化”;防备着恶人与不讲道理的人以御敌,就给它起个名字叫“城”;合起来就叫“化城”。这个化城,我们首先要明白,没有这么一个城的,是变化出来的一个假城。假城,也就是一个方便城;方便城,也就是一个方便法;方便法所度的,就是方便人。
可是要知道,这完全都是假的;方便人也是假的,方便法也是假的,方便城也是假的。假的有什么用呢?没有这个假的,你就找不着那个真的。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58,这个化城,就是给那个“宝所”预备的;化城就是“权”,宝所就是“实”。所以这个化城,是没有的,没有这么一个城;若有这个城,就不叫“化城”,那就叫“城”了。
化城,是譬喻二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二乘,有没有这么一个“二乘”呢?没有的。那没有二乘,怎么又说出个“二乘”呢?就因为没有,才要说出这个二乘来;若是有,就不必说了!
说这个二乘是方便法,所以这个“化城”就譬喻二乘的涅槃。所谓“涅者不生,槃者不灭”,就到那个不生不灭的境地上。本来无有“生”,怎么会又有个“灭”呢?没有生、就没有灭,没有灭、也没有生;这个二乘的涅槃,是权智所说的,是方便法。权智,佛用权巧方便的智慧,说的这个二乘法。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说:“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1妙岭(义工):
1272。磁铁中电子运动轨道之方向一致,故有显著之磁作用。未经磁化之铁中,电子运动轨道杂乱,彼此方向不同。故所产生之磁作用,互相抵销,而不显磁性。若将此铁置于磁铁附近,铁中电子受到磁铁磁力之诱导,而排齐运动轨道之方向,于是立即显出磁力。可见磁铁与铁本体无异,故云‘生佛平等’。加之以磁铁与铁所产生者,只是共同一个磁场,故云‘生佛不二’。但铁实因磁铁之磁化作用,而成为磁铁,故云‘生佛宛然’。由上可见,铁之异于磁者,只因其电子运动轨道杂乱。以喻众生所以异于佛者,只因妄念纷飞。从此譬喻,可助学人理解佛法。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59,为什么要说二乘法?我问问你!你读书为什么要读小学?一开始就读大学,不就得了?一读书,十岁就得到一个博士;你看好不好?你不要读小学、也不要读中学,一读就读大学,可以不可以?不可以的。
二乘就是小学,菩萨乘就是中学,佛乘就是大学。所以我在香港,我曾经对人讲,我所教的是大学的学生,不是小学的学生。小学的学生,你要给他讲一些个故事,令他生一种欢喜心,才能读书、有进步。中学,你就要给他讲多少道理。到了大学里边,你必须要令他真正学到一点东西,然后才能合格。这也是这样子!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60,本来没有二乘,佛就要设一个二乘。本来不需要小学,但是因为人太小了,所以要设一个小学;人长大一点,设个中学;到了二十岁,就入大学,或者十八岁也可以。那么进了大学,这是最高的学位;最高的学位里边,又分出来有学士、硕士、博士,有这么多的分别。
所以这个二乘,也就是小学;学成佛,也要先入小学,然后进中学;中学就是行菩萨道,大学就是要成佛了。这么样一讲,对这化城,你们就认识了。因为你们都是读书的人,一讲学校这种的制度,你们就都明白了。噢!原来二乘就是小学啊!但是你又不要执着,这是个比喻;比喻像这个样子。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三九九》: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有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有善知识故,便别有父母、师长、兄弟、宗亲。”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善知识非恶,亲法非为食;将导于善路,此亲最尊说。
“是故,阿难!勿复更说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之人也。’”
尔时,阿难从佛受教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妙岭(义工):
1273。上例乃就普通物理学而言。若联系近代物理学,则更令人震惊。上例仍为旧概念,从物质而产生场。但现代物理学则认为物质者,只是人之错觉。爱因斯坦曰:‘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存在。’爱氏指明物质形成于场(场乃具有能量强度之空间,其中并无一物),并唯有场是客观存在。另一大科学家赫尔曼·外尔亦谓:‘一个物质粒子,例如电子,只是电场的一个小区域,其中场强的值很高,这表明在这很小的空间,集中了相当大的场强。……事实上,任何时候也不存在构成电子的物体。’此上二人均谓物质只是场。另一科学家杜·布洛伊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波(如无线电波)’。以上之说,皆显粒子二重性——颗粒性与波动性。所谓颗粒,正如爱氏等所指,只是场强较高的空间。故当代西方科学界先驱,艾德·蔡安指出:‘宇宙物质各系统,一般可归纳为物质、能、电荷等等,一概都是归于零(空)。’以上论断,皆成为《心经》中‘色即是空’之科学根据。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61,在佛教里头,最主要的就是成佛。但是一般人,你若突然间就叫他说:“你来学佛,可以成佛了!”他就怕了!“佛是个什么?为什么我要成佛呢?”他不懂的,所以就设立一个小学。
小孩子一开始,你就给他一个博士学位,他也不知道是个什么,什么是博士啊?因为他年纪太小,知识还没开呢!你突然间就给他最高的学位,他也不懂。所以这个化城,就譬喻二乘的权智、二乘的涅槃,就是权巧方便所说出来的这么一个名称。根本没有这么个名称,那么因为是权巧方便这种力量,所以就“无而说有”。
有一个人,听讲到这个地方,就生了退心了,说:“哦!原来佛也尽打妄语呀!没有,他又说出个‘有’来。”没有,说出个“有”,所以叫化城,这并没打妄语;这叫二乘,所以不叫它大乘,也不叫它佛乘,这是权巧方便。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62,用这种的教体来教化众生,是教一般人防备思惑,来断除见惑,这是“偏空的涅槃”。偏空,不是中道,是偏于一边,是“偏空理”。
这个偏空理,来令众生“苏息引入”;苏是明白,息是把烦恼断了。苏息,这就是说的三藏法;三藏,就是小乘,也就是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
等到“二酥”的时候──酥,是酥油,就是牛油──五时教有方等教、般若教,就譬喻生酥、熟酥;这生酥、熟酥,就叫二酥。这二酥的教,就是“引”。引,就好像引导你,引导你往前走路。“入”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个“开、示、悟、入”的“入”。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一八》: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安般。所谓安般者,若息长时亦当观知我今息长;若复息短,亦当观知我今息短;若息极冷,亦当观知我身息冷;若复息热,亦当观知我今息热;具观身体,从头至足皆当观知。若复息有长短,亦当观息有长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长短,皆悉知之,寻息出入,分别晓了。若心持身知息长短,亦复知之,数息长短,分别晓了。
如是,诸比丘!名曰念安般,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安般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1妙岭(义工):
1274。艾德·蔡安继云:‘(一切所有)既归于空,当然亦能从空形成,随时均可成可灭。’又例如日本科学家松下真一所著之《法华经与核子物理学》曰:‘阳电子和电子发生冲突(指碰撞等)时,在一刹那,所有粒子(指上述电子)都会消灭,而变成两个光子,成对的生成或消灭。’又‘元质点的世界,是一个反复“生成”和“消灭”的世界。’又‘这不就是佛教所说的“空即是色”以及“色即是空”之物质上(指物理学)的模样本身吗?’(此书中关于佛学精理之阐述,余虽未尽苟同。但著者曾在德国汉堡国立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统一场论等研究工作十余年。故所介绍之科学内容,均可珍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63,苏息,也就是一个“开”;“示”和“悟”,也就是个“引”。示,就是指示你,令你明白了,这是个“引”字;引,是接引。到《法华经》的时候,开权显实,就单单说佛乘,不说余乘,不讲其他的法门,这叫“入”。可是“苏息引入”,还没有到究竟的宝所,所以说它这个灭度,是个化城;这就是佛的权假方便,设施做出来的城。
在前边所讲的道理,是按照因缘所讲的;若从机来说,又有四悉檀。什么叫四悉檀?悉,按照中文的意思,是普遍的意思;按照梵语的意思,是成就的意思。檀,是布施。有四种的悉檀,能成就四种的布施,也是普遍来做这四种的布施。
(一)世界悉檀:能得世界益,就是本来没有又有了;有了,又能看见;看见,又能生出一种欢喜心,这叫世界益,世界都得到好处、得到利益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64,(二)为人悉檀:能令人得到苏息、明白;这就是为人益,对人有利益。
(三)对治悉檀:能防非御敌,这是一种对治益;防非御敌,这都是一种对治的性质,所以这得到对治的益。
(四)第一义悉檀:最后,得到灭度,这就是得到第一义,得到第一义的利益。
佛以这四种来说法,普遍施于一切众生,所以叫四悉檀;这是对着“机”来说的。若对着“应”,也有四种说法;应,是指佛的应身。
(一)佛用这权巧方便的法设立一个城,令人得到世界益,这叫世界化。
(二)令一切人生小善,而不生大善,这叫为人化。
(三)除去见惑和思惑,这叫对治化。
(四)得到大乘、大果,最后得到成佛,这叫第一义化。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一九》: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跌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身。所谓念身者,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白膜、膀胱、屎、尿、百叶、仓、肠、胃、脬、溺、泪、唾、涕、脓、血、肪脂、涎、髑髅、脑。
何者是身为?地种是也?水种是也?火种是耶?风种是也?为父种、母种所造耶?从何处来?为谁所造?眼、耳、鼻、口、身、心,此终当生何处?如是,诸比丘!名曰念身,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身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1妙岭(义工):
1275。近代科学界不但从微观世界实验中,证明物质形成于空,变化坏灭,反复不已;并宏观世界研究中,取得同样结论。天文学家霍金斯云:‘星点旋系从强度高能的虚无之中形成。’科学家已证实大宇宙出生于虚空,各种天体(星云、星球)皆在不断运行,不断生成和消灭。从空而有,因有而住,从住坏灭,复归于空。例如猎人星座距地球十五光年,乃距地球最近之星座。从夏威夷猫娜基山顶,用无线电望远镜摄得猎人座星云爆炸散开(坏灭归空)后之照片,后复用红外线镜头,摄得正在初步又形成新星云(从空复成)之照片,此实为星云宇宙由老到坏、灭又再生之最佳科学证明。猎人星座现正处于形成之初步。如是新生之星体,其数无量。星体经成、住而衰老,乃发射红光,称为红光巨星。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65,在三藏教的人,他对这个涅槃,生一种的安稳的想:“入涅槃是最好了!这个地方什么麻烦也没有了,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什么是非也没有了!”所以二乘这三藏教的人,就对“涅槃”是特别有好感。
他对涅槃也生一种灭度想:“我证得涅槃,就不生不灭了!”他看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他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这就是牢狱;生死,这就是我的仇敌。所以他要快一点入涅槃。藏教的人是这样子,通教也是一样的。
通教也是二乘人,也是对于“涅槃”生有一种安稳的想;说是得到涅槃是最好的,对这个三界,他都没有兴趣了,所以要做独觉,又做自了汉。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66,好像有的人,看见所有的人都不好,就觉得我自己好;所以要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住,那是最妙了,有人,就很多麻烦。
菩萨不是这样子,“你越不好吗?我越接近你多一点!不能离开你,专门度不信佛的人!你不信佛吗?我用种种的感应、感化的力量来感动你,令你发菩提心!”这是菩萨的境界。
所以菩萨和二乘人完全不同的,就好像父亲找儿子,遇到一条很危险的路,这是往危险的城市;他一只脚就到这个城的里边,另一只脚在城的外边。他这时候也知道这城里边最危险了!可是他想起他的儿子,也不管自己危险,所以就到危险的城市。这是比方佛和菩萨到险城里边,发誓度众生。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四三》:“如是,诸比丘!弊魔波旬恒在汝后,求其方便,坏败善根。波旬便化极妙奇异色、声、香、味、细滑之法,欲迷乱诸比丘意。波旬作是念:我当会遇得比丘眼便,亦当得耳、鼻、口、身、意之便。尔时,比丘虽见极妙六情之法,心不染著。尔时,弊魔波旬便怀愁忧,即退而去。
所以然者,多萨阿竭、阿罗呵威力所致。何以故?诸比丘不近色、声、香、味、细滑法。尔时,比丘恒作是学:受人信施,极为甚难,不可消化,堕坠五趣,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要当专意:未获者获,未得者得,未度者度,未得证者教令成证。是故,诸比丘!未有信施,不起想念;已有信施,便能消化,不起染著。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1妙岭(义工):
1276。太阳系中之太阳再经六十亿年,即将老化为红光巨星。倘更趋衰老而濒临毁灭时,天文学家称之为白光矮星。因即将崩溃,乃竭尽残力,辐射白光。星体缩小,最后突然爆炸而毁灭,复归于空。宏观世界中反复迁变,吻合于佛说之宇宙规律—成、住、坏、空。
再者,天文编号为M87之无线电波星云旋系,从非物质之无线电波区,喷出长达一万光年之光炬,其中为高速高能电子。从非物质之中,亦即从虚空中,而射出物质,实为惊人发现。从‘空’转变为‘有’,故‘有’之本源即是‘空’。上述种种科学实验,若联系佛学,则显现为‘有’即假谛;本体为‘空’即空谛;空有不二即中谛。天台宗基本教义之空假中三谛三观,现正由科学实验而日获证明。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67,菩萨他发愿“伏余习”,他还有这么一点点的余习没有断;所以他说:“我不断了!我去到险城里边去,到那个生死里边去,不证得这真空的理体。”所以这叫“伏余入生”,伏他这个余习,来再到这生死里边来,这是菩萨发心。
前边所讲的是藏教和通教,现在讲别教。藏教是阿含时,通教是方等时,别教是般若时,圆教就是法华涅槃时。别教也有个城,叫“不道城”;这不道城如化,好像化了是的。他用这个城来防备危险。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68,菩萨在这城门来回这么走,把这当作一个方便城,断除见惑和思惑。虽然断除见惑、思惑,他还不说这种的境界是到了最高的境界,所以叫“不道城”。
好像二乘,他就说他所得的涅槃是究竟的;其实不究竟!菩萨是净佛国土、游戏人间、教化众生,所以他知道这不是究竟法。在圆教的意思,他知道没有贼;没有贼,所以也不要有城;不要有城,所以这个城,就叫“化城”。这〈化城喻品〉就是根据圆教的道理而立名,所以这一品的题目叫〈化城喻品〉。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五三》:信施之重,实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之趣。
1妙岭(义工):
1277。不但独立绝对之物质被科学界否定,时间与空间亦有同样遭遇。爱因斯坦相对论,抛弃牛顿氏绝对时空之概念,指出时间与空间皆是相对的。彼等皆依赖于观察者之状态。若观察者运动速度可与光速相比,当其相对于观察者之速度继续增加时,时间之间隔即将延长(亦即运动者之时钟变慢)。至于空间,(具长,宽,厚三维,兹以长度为例),相对论证明:一个物体之长度,与其相对于观察者之运动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有关,速度续增,则此物体之长度在运动之方向收缩。由上可见:运动者所经历之空间与时间,均依赖其与观察者之相对运动速度。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69,藏教和通教,认为涅槃是到极点了,不是化城。别教的菩萨,认为这种境界也不是到极点,也不是化城;这是菩萨的境界。圆教,佛的境界,就说这种境界不是到极点了,而是一种变化城,这叫非极非化,这是圆教。
非极是化,是圆教的意思;非极非化,也是圆教的意思;是极是化,也是圆教的意思;是极非化,也是圆教的意思。这圆教怎么叫“圆教”?就是你怎么讲都可以,它圆融无碍的;就像水似的,“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在哪一个地方有缝,就往哪个地方钻。
圆教是圆融无碍的,就是儒教所谓左右逢源,你怎么讲、怎么对;左右都是源头、都到这个源头,左边也有水的来源,右边也有水的来源。这若详细讲,叫约教;以约教讲起来,太多了!不过我先给你们念念这个意思,提一提这个名,然后慢慢地研究,你们去发掘你们自己的智慧。这是“化城”大概的意思。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70,什么叫“约教”?讲经有“因缘、约教、本迹、观心”这四种讲法。在佛一生所说的法,分为五时八教;现在讲了四时,没有说华严时,八教也只说了四教。
佛最初说的三藏教,就是阿含;然后说方等,这是通教;再说般若,这是别教,最后说法华涅槃,这是圆教。那么佛就“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弹偏,弹就是批评他不对;说你这是偏空!这叫弹偏,批评他不合乎中道。
斥小,斥是喝斥,就是有一点骂的意思;说你们这些个小乘,是焦芽败种,太没有用了!叹大,说大乘才是最妙的佛法,啊!这大乘法真不可思议,无上甚深微妙法啊!褒圆,褒是褒奖;就是说它最好了,再没有这么好的了!圆教是最妙的,所以叫《妙法莲华经》;在《妙法莲华经》所说的道理,都是圆融无碍的,都是不可思议的道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长阿含经第一分·卷第二》:佛告阿难:“阿难!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谓,阿难!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佛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真我弟子第一学者。”
1妙岭(义工):
1278。(所有与空间、时间有关之测量亦同样皆是相对的。)于是某一观察者视为同时发生之事,另一观察者则可能视为不同时。(浅例:假设有一列火车正以高速(可与光速相比)离开A处向B处飞驶。恰巧AB两处同时有闪电落地。车内人所见,则为B处之闪电先落。但AB中间C处有一人静坐。此人所见则两闪同时落地。)故知绝对独立之空与时,俱不存在,只是人之错觉。
相对论物理学中,于三维之空间坐标上,加入时间,作为第四维。两者相互联系,而构成四维时空连续区。四维空间之实况,当人之思念,未彻底脱离妄想执著之前,则无法了解。但可从三维与二维空间之对此,而猜测四维与三维空间对比之情况。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 著)
1妙岭(义工):
2671,有的人就说,这一品很多地方都讲的因缘、讲的过去的事情,为什么不用“宿世品”,怎么就用一个“化城”呢?这化城,是权法;经,是实法、是实智。所说实智的道理,为什么把实智不要了,用这权的名──用这“化城”来名这一品呢?
不错,这一品在前边所说的,都是过去、宿世的因缘,不知道有多少劫以前的事情;而后边,就举出这么一个“化城”来作比喻。因为举出这个化城正是显这实智,这叫“动执开权”。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
1妙岭(义工):
2672,动执,以前二乘人都不动、都入定了,在那地方,一天到晚都要得到涅槃、要在涅槃上;就常常在那个地方,生安稳想、生灭度想:“我现在所作巳办,大事已毕,不受后有了!我没有什么问题了!没有麻烦了!”在涅槃这儿,就住下来了,不往前再去修行、不往前再研究了,这叫执,是个执着;他执着什么上呢?这二乘人,就执着涅槃上了!所以现在动执,给他活动了。开权,把权法给开开了,说你那个不对啊!
所以这斥小,就是说他的不对,你还要再往前去修行!那么现在就给他动执开权了!所以这品的名字,叫〈化城喻品〉。我们对佛法,一切时、一切处,听了之后,不要生一种执着,要把执着没有了!
一一宣化上人讲《妙法莲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