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神》为什么这样红?
——兼谈疫情防控期间的文艺创作
文/云蒙山人
昨天,从朋友圈欣喜地看到,李志全先生又完成了一幅名为《门神》的疫情防控主题画,迅速赢得了各界朋友的赞誉。作品构图饱满、气势恢宏、立意明确、细节到位,让人一看就精神振奋,因而迅速在朋友圈蹿红。
上次新冠疫情期间,洛南画家李志全曾经创作《严防死守》,为疫情防控加油鼓劲,他说,"我是从中国汉字结构,结合篆书艺术,按照分割与组合构成作品的,一大一小。红色是“方”字,右边三个长方框是左耳旁“阝”,合为一体是“防”字,这是拆开与组合,构成与分割的原理,是根据中国汉字中篆书的表现程式而展示的"。《严防死守》反响强烈并在《仓颉文化研究》等媒体刊载。
门神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以我笨拙的眼光来看,《门神》这幅作品的创作,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借鉴的方面:
一是表现形式上,选择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尊重传统的贴门神民俗。
二是主体色调上,选择了中国人百看不厌的热烈的红,表现了肃杀寒冬时节,社会各界共克时艰的民情。
三是作品立意上,采取了戟刺新冠、枪挑肺炎的构思,可谓顺应民意。
四是细节配合上,表达了彻底战胜“得尔塔”,西安长安、国泰民安的民声。
门神是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过春节在家门贴门神的习俗,已经流传了数千年。画家李志全以此为创作灵感,确实别出心裁,大受欢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画民俗、说民情、顺民意、发民声,和人民大众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只有这样沾着泥土、带着露水、冒着香气、怀着温度的好作品,才能以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表现形式,取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艺术效果。
《门神》为什么这么红?是因为其创作全过程始终立足人民、服务人民、关注人民、激励人民。在这里,作者没有一味单调地声嘶力竭大呼“加油!加油!”,也没有万般乏味理屈词穷地小叫“挺住!挺住!”,而是采取了妇孺皆知、喜闻乐见的绘画语言,表现出了文艺工作者对疫情的感同身受,对防控的尽心竭力,以美术工作者特有的方式贡献出了自己非同寻常的力量。
文艺创作为人民。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文学艺术的力量究竟如何发挥?画家李志全已经用自己的具体行动给我们做了最好的回答:想人民之所想、盼人民之所盼、谋人民之所谋、诉人民之所诉,而不是以想当然的形式一厢情愿地刷存在感、逞表现欲,甚至造成了适得其反的后果。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应该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在这非常时期的道德底线、职业操守和艺术追求。
事实证明,在接二连三的洪灾、疫情中。洛南、商洛、陕西乃至全国各地的文艺力量已经做的很成功。作家协会发挥文学凝聚力,书法家协会艺术下乡为人民,美术家协会投身主题创作……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他们还积极投身到爱心捐款、物资筹措、义务劳动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抗洪故事、防疫故事,这一切,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爱好文艺,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愿认识更多朋友。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