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就是《金刚经》整部的精神,《金刚经》整部的精神要你怎么样?活在这个世间,要用什么心态,来跟人家面对这个世间?就是这一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今天,不管王公贵族,不管是大富豪、大企业,一律平等;乃至见到一条狗、一只蚂蚁,心都是这样子。佛法是真了不起,究竟解脱,究竟平等,你有这个平等心,日子就好过了。看到乞丐,你不会瞧不起他;看到一条狗,你知道它有佛性。【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因为没有这一些事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这一句的意思就是:不著相而修一切善法,以清净心就是佛。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凡夫不见自性。妄识分别。自生高下。诸佛是高。众生是下。菩萨了悟人法二空。上至诸佛。下至蝼蚁。】连一只蚂蚁,【皆有佛性。无所分别。故一切法皆平等。岂有高下也。】哪有什么高下呢?
黄蘗断际禅师这么说:【黄蘗云。欲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把佛观想成光明解脱之相,如果你要修禅的,是不能这样子的,如果是修净土的,是方便可以这样子做,【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注意底下这一句:【历恒河沙劫。终不能得阿耨菩提。】佛是无相的。那我们为什么要观想西方三圣,观想那个光呢?记住!那是使你的心专注,方便。为什么要观落日观、月轮观?因为你烦恼刹那起伏,观一个相,让你在那边,心才能够集中,方便。【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也。】
【百丈云。若人于一切事。无染无著。】如果有人在一切事相、事情,不染也不执著,【于一切境。不动不摇。】在一切境界,也不动也不摇;【于一切法。无取无舍。】对一切法,也无取也无舍,【于一切时。常行方便。】常行种种的方便,【随顺众生。令皆欢喜。】要让众生欢喜,你才有功德喔!【而为说法。令悟菩提真性。】一定要明心见性,【此即名为修善法也。】这才是名为修善法也。讲得好,祖师的一句话真是好!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须菩提,如来所说的善法,其实就是这个清净心,如来说即非善法,因为没有善法之相,清净心就是善法,无相就是善,也没有一个善法之相,所以,方便说这是善法。
【不住相故。】不执著这个相。【即非善法。】非善就是空,不但行善,当体即空,还不执著,这个叫作非善,非善法。非善不是恶喔!不住著于善叫作非善。【无漏福故。是名善法。】
【法华经云。初善中善后善者。初。谓发善心时。须是念念精进。不生疑惑懈怠之心。中。谓常修一切善法。令悟真性。不著诸法相也。后。谓即破善法。直教一切善恶凡圣。无取憎之心。】没有恨之心。【平常无事。】就是平常心,无事就是一切没有罣碍,没有一切罣碍的事。如果你能平常心,那么一切就没有罣碍。【故云。即非、是名、善法也。】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即非,一个顿点,是名,一个顿点,所以要念两次: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经文:【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好大的须弥山。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如果有人以《金刚经》,(即《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乃至四句的偈颂。【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为别人讲解,【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百分之一。那个是有相啊!福报要比一比:有相修行,那就算你用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王的七宝布施,功德很大;但是不比诵《金刚经》,为别人解说《金刚经》的福报更大,【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聚七宝布施。如三千大千世界中。须弥山王。所得无量无边福德。此为住相布施。终无解脱之期。不如受持读诵此经。乃至四句偈等。所得无住相净妙功德。】只要你不住相,功德立刻现前。简单讲:开悟自性的清净福德,比任何的生灭有相、执著的布施功德更大,【胜前功德百千万倍。】所以说:百分不及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还是比不上,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没办法用数学算的,有数量还是相,清净自性无数量,那就功德最大了!【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说众生,四大本空,五蕴无我,哪有众生呢?【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即”就是住著。【有我人众生寿者。】如来就会住著有我、人、众生、寿者相。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不见有众生可度。又云。谓诸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这个见就是看法,通常就是分别心的意思,【有取舍分别之心。】这个凡夫【迷情盖覆菩提之性。佛出于世。教令觉悟。降六贼。断三毒。除人我。若能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更不留纤毫滞碍。】一点都没有罣碍。【即是见性。】
【实无无众生可化度也。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即有我人众生寿者者。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本来是佛。与佛无异。】
【圜悟禅师云。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就是我们这个色身,如果你了悟四大本空,五阴无我这个色身,当下就是佛,你就不会住著了。既然万法不可得、皆空,人人古佛家风,清净自性就是。【毘卢顶门。】也是指清净自性。你就是毘卢遮那佛,你就是古佛,古佛也只是这样子而已,就里明心见性。【处处祖师巴鼻。】嘴巴、鼻子,统统跟祖师一模一样,因为你悟入无相嘛!【若也恁么返照。凝然一段光明。非色非心。非内非外。行棒也打他不着。】这清净自性,你用棍子打,打不到。【行喝】喝叱。【也惊他不得。】他是无相,无相打不着,把全身打死了,看不到,打不到本性,一直诃责,本性不会惊讶。【直得净裸裸。】净裸裸就是毫无保留,一丝不挂,【赤洒洒】非常的潇洒自在。【是个无生法忍。不退转轮截断两头。】不退转法lun之心,截断两头叫作不退转轮。不退转轮就当处断,两头就是“空”“有”,彻底的放下空有,【归家稳坐。正当恁么时。不须他处觅。】你不须要找,你不必拼命的找,就在你现前当下这一念,彻底的不执著,彻底的不分别,彻底的不颠倒,就这样子而已。【只此是西方。】你只要悟到本来无一物这个清净自性,这个就是西方,不必拼命的找。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解释一遍:须菩提!如来说有一个我,其实那个是意识心,找来找去,其实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我,世尊所说的我,其实没有,即非有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一个人,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每一个人都是啊,凡夫每一个人都是执著一个我相,遍看全世界,那一个不执著这个我相?凡夫之人,以为真的有一个我,其实错觉,错误了。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所谓凡夫,找来找去,如来说:根本就没有这个凡夫之相。“即非凡夫”就是即非凡夫之相,非有凡夫之相。所谓凡夫者,只是方便说,他的执著放不下,烦恼多,我们说他是凡夫,其实找来找去,就没这个人。释迦牟尼佛、世尊所说的这个凡夫,其实找不到这样的一个人,没有这个凡夫之相,这个方便说叫作凡夫。
【有我者。即是凡夫。非我者。】你悟到空,心【随处作主。应用无方。故云。凡是佛因。佛是凡果。】“凡”是凡夫。凡夫是成佛的因,我们现在在座每一个人,将来都会成佛的,祝福大家。一般人都不会祝福,祝你鸿图大展。鸿图大展,开悟的人看,生灭法的东西。祝你青春永驻,有青春永驻这回事吗?世间都喜欢讲假话嘛,讲一讲,有青春永驻这个东西吗?没有!祝你身体健康!那我今天身体健康,那明天呢?十年后?这些祝福就是互相安慰。你要讲:以后我们佛弟子,出家、在家,要这样祝福。买中秋月饼的时候,你就要这样讲:祝你早日成佛!一百分!要这样祝福人家嘛!祝人家早日成佛!这不是很好吗?你祝这个都是生灭法的东西呀!希望你鸿图大展,钱慊多一点,钱慊多一点要干嘛呢?And so what?就是这样子一句话:又如何?祝你健康,健康不用死吗?一百年后呢?统统一样。什么叫学佛?有智慧的这一颗心,就是学佛,全世界的不管是什么家,统统落入观念里面,他认为有实在的东西在研究,你知道吗?有实在的东西在研究:我在研究。世尊说:你这个内心里面真实相还没有弄好,还都是妄想,你研究外面的世界?所以,全世界的伟人,统统在研究外面,身心以外的世界,研究生物、科学、哲学,或者是等等的这些科技、电脑;
有我就是凡夫,非我就觉悟到空,就这样子。如来就是悟到无相,随处作主,应用无方。所以说:凡是佛因,佛就是凡夫之果。
【境界经云。三世诸佛。皆无所有。】你所看到的相,根本就是缘起,种种条件所构成的,而我们看的这个假相,立了种种的名字,安立种种的观念,开始争吵不休。圣人看到毕竟空,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凡夫看到这个就争论。【唯有自心。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二乘之人。】声闻、缘觉,【执有我相。欲离生死。而求涅槃。】不生不死,【欲舍烦恼而求灭度。是舍一边。不了中道。乃同凡夫行也。即非凡夫者。一念清净。】就是毕竟空。你了解万法皆空,人生、宇宙根本就是妄想的产物,【非凡非佛。】哪有什么凡夫?哪有什么佛?【故云。即非凡夫。凡夫亦空。迷者妄执但无执著。即一切清净耳。】只要你不执著,即一切相,离一切相,当下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每一个人统统是释迦牟尼佛。【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你可以用庄严的三十二相见到真正的佛吗?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在这一段是告诉我们:法身无相。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啊?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到每一个人的清净自性吗?可以看到真正的释迦牟尼佛吗?须菩提说:如是如是,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空生疑谓。】所以说:大概吧!其实他是代众生问的,示现的。【众生是有。】众生认为是有,【可化成圣。】有什么圣人可以成,【法身不无。】法身是不可思议的,【可以妙相而见之也。】所以说:须菩提是故意怀疑的
【佛言。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须菩提说:【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那么我现在告诉你,如果以三十二庄严之相认为看到如来,能够见到我们清净自性。 “转轮”旁边写四个字:表法,表生灭。转轮:一直轮转就是生灭。【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转轮王这个生灭相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啰。那么转轮王也是三十二相,他也是很庄严啊!能不能这样见到如来呢?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就我所知道的,佛不可以用庄严,释迦牟尼佛这个庄严三十二相,来看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这是看不到的,外表庄严,不代表他悟道。所以,【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来观这个不生不灭的清净心。因为法身是无相,如果三十二相就是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也是如来。
佛言:须菩提!如果以三十二相,能够见到我们清净自性,那么转轮王也是三十二相,他也是很庄严啊!能不能这样见到如来呢?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就我了解佛所说的毕竟空,不应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者。佛以近事质之。】佛用现在的、最接近的,【令其自解。】你自己审察看看,你令自己审察看看。
【又云。未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了解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体即空的话,【即是心有生灭。】就是心有生灭。【生灭即是转轮义。】转轮的意思就是生灭。
【王者。心也。虽修三十二净行。生灭心转多。终不契清净本来心。故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句话就是重点。你想要用这个生灭的色相,来见到我们清净自性吗?我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每一个人的清净自性。你用音声,就能找得到、求得到你的清净自性吗?这也是生灭啊!你用生灭法,来求不生不灭,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句话的道理。若以色见我,以色相见世尊,以音声求佛、求世尊,这个人是行邪道的,不能见如来。
诸位!那我们每天都念阿弥陀佛,是不是?以音声求我啊?那我们每天观想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是不是以色见我啊?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啊?诸位!这里有一个非常重大的观念:禅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就是佛,这是最重要的。《金刚经》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净土法门不是,净土法门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是转识,我们人有神识嘛!先把你这个神识,转到莲花化生的极乐世界去,才慢慢来。先转识,这是重大的观念。所以我们也不是以色见佛,也没有以音声求佛,其实到极乐世界,还是我们清净自性,还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因缘和合的,还是这样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念佛?因为断惑难,开悟难、了生死靠自力难,没有办法了,时间不够用,我们生命太短了,时间不够用。念佛,冲、拼,先到极乐世界去,两者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弥陀经》里面:“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那是叫你执持名号就是:当你要打妄想、贪瞋痴,不如集中精神念阿弥陀佛…是这个意思。所以修净土法门,如果你能悟到清净自性,就是实相念佛,去,就是法身,是大菩萨,你的果报就是大菩萨。去,就是常寂光净土。在娑婆世界大彻大悟的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清净法身,常寂光净土。它有常寂光净土,有实报庄严土,有方便有余土,有凡圣同居土,这个讨论起来又很多。大家都可以求生极乐世界,你在娑婆世界的心境高低,决定极乐世界的四土。好了!这已经超过我们今天经典讨论的范畴。
【音声色相。本自心生。分别之心。皆落邪道。若能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知无所知。证无所证。体此妙理方见如来。】【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你看!一句话,你了解一切法,根本没有一个我,【得成于忍。】注意!这一句话是证得空性的意思,能够成就毕竟空的这个境界,叫做得成于忍。知一切法无我,能够成就毕竟空。【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证得空性的菩萨,绝对比你在那边拼命造作的力量大,他见性,你不见性嘛!
【知一切法无我者。一切万法。本来不生。本来无我相。所得功德。即非七宝布施等福所能比也。】
【得成于忍者。既知人法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则二执不生。】我执、法执不生。也不执著一个我相,也不执著一个法相,【成无生忍。此乃胜前七宝布施菩萨。】前面满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这么大、这么广,经过多长的无量阿僧祇劫布施,比不上明心见性的人,【夫万法本来无性。皆用自己之】加一个“心”,更清楚,皆用自己之心,万法都是自心【所显法耳。】都是用自己的心所显现的。【如眼对色谓之见。耳对声谓之闻。见闻是根。色声是尘。色声未对之时。我性常见常闻。】我们的清净自性常见常闻,【未曾暂灭。色声相对之时。我性未尝暂生。此是菩萨了悟真性。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所以不曾生灭。凡夫即被妄心所覆。随六尘转。即有生灭。故尘起即心起。尘灭即心灭。不知所起灭心。皆是妄念也。若见六尘起灭】加两个字:“当下”,【不生。即是菩提。】开悟就是这么简单,“见六尘起灭,当下不生,就是菩提”,看你不执著的功夫到哪里,你的果报就到哪里,你能够不执著,你能够牺牲多少,你的福报就多少,看你有多大能耐牺牲,无我相嘛!你有更大的能耐牺牲,你就有大福报。直接了当讲,肯牺牲的人有福报,大无我的人大福报,就这样子。彻底的无相就是佛,福报最大。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不受”就是不著。以这些菩萨不著这个福德。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动一个念头都不行,【是故说不受福德。】
【不贪世间福德果报。谓之不受。】修行人贪,就坏了!【又云。菩萨所作福德。不为自己。止欲利益一切众生。此是无所住心。即无贪著。故云不受福德。】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他就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行住坐卧。你看,人家世尊也是这样啊,来去坐卧,世尊也是这样子啊!你看,佛在这里呀,佛现在在这里,佛现在在那边。他不晓得,当下这一颗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就是佛,他本身就是啊!你现在听经闻法,当下放下,你就是佛,要不然你哪里去找佛?如果有人说:你看,释迦牟尼佛在这儿,你看,佛陀去那边,释迦牟尼佛现在坐着,释迦牟尼佛现在卧着。【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这个人不了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见性大法。
【何以故。如来者。】什么叫作我们的清净自性、如来的清净自性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了知万法皆是心的影像,当下不执著、不分别、不颠倒,就是本性,就是如来。【故名如来。】
这个多了不起啊!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叫作如来。我们众生,你讲这个他听不懂,他就说:佛在我的前面,我要拜佛。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做佛像?做幡啊、做讲台讲经?方便接引众生,众生没有这个相,他不会拜的,所以,我们弄得愈庄严,他就愈法喜。众生第一个就是见相。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这个身体要照顾得健康,身体不够健康,不庄严,你要度众生很难的。我今天如果是非洲阿福来,这一个肿瘤这么大,你来,你拜得下去吗?这个人业惮比我还重,长得这么丑,我还没有这么严重呢,这叫我如何向他磕头呢?对不对?众生就这样子啊!你看,肿瘤长这么大,不是说我们瞧不起他,而是说:众生没办法,你知道吗?要不然,明天我带一个道具来,弄得一个脸这边这样(很难看),很严重的道具,我告诉你,你一看:怎么这样子?不要讲那么多了,我讲我们流通处就好了,这个流通处,不相信你试试看,你把它雕刻得一个非常庄严的佛像,雕刻很庄严的佛像,同样是钱,要你请佛像,你把它雕刻一尊佛像,是怎么样?五官不端正的,没有对称的,脖子这么粗,耳朵这么大,眼睛这么大,看起来好象佛像,也不是佛像。我告诉你:摆在流通处,放在那个地方,三十年卖不出去,就这个像而已喔!你讲不是不著相吗?好!我放在那边,我请问你:你用一万块,来请我的佛像,你要请庄严的,还是要请丑陋的?来!当然要请比较庄严的,请一尊奇形怪状的回家,怎么拜得下去呢?每天看到那尊佛像,看了就起烦恼,叫我怎么拜得下去呢?他就拜不下去啊,这没办法,众生因为著相,著得非常严重,你叫他彻底放下,没办法,没这么简单的。所以,第一个,你看,我们要来这个讲经,我一个月前,我就好好的照顾一下,这个皮肤吹弹可破(师以诙谐的语调),可以了吗?这个亮度够不够呢?就看:嗯!可以!我平常就是穿那个老鼠色的、咖啡色的,赶快换掉。黄色的,yellow aolor换一个黄色的,这一穿,看到:哇!庄严!这不拜也很难。(师笑,众鼓掌)众生嘛!大家还没见性,就看到这个相。所以,佛弟子要有礼貌,外表也是很重要的。有一个人修行,就不要执著了,统统不化妆。化妆化习惯了,有一天不晓得去听谁开示的:不要执著,千万不要化妆,她认为这个叫不执著了,不执著在内心啊!不化妆有礼貌吗?听经以后,好像觉得不要化妆,结果就不化妆。第二天去外面,人家一看:哇!三分长相,七分妆扮,如果没有化妆的话…昨天看起来像观世音,今天看起来像罗刹,女罗刹,昨天看到,哇!长发飘逸,电风扇一吹来,耐斯澎澎(广告词)。今天一看:哇!真的,人不可貌相,一切真的都是假相,就这样子。所以,我告诉你:还是要化妆,男孩子,你就好好的西装、打领带,这佛弟子,是不是?要有礼貌。女孩子要穿得lady,要穿得漂亮,
【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来去皆如。其谁来去。又云。无所从来者。不生。亦无所去者。不灭。不生者。谓烦恼不生。不灭者。谓觉悟不灭也。】清净自性不灭。不生不灭什么意思?好好的搞清楚:什么不生?烦恼不生。什么不灭?自性不灭。大智慧的清净自性不灭,觉悟的性不灭。
【又云。知色声起时。即知从何而来。知色声灭时。即知从何而去。】看得清清楚楚。【故色声香味触法。自有起灭。】当体即空,“自有起灭”底下写四个字:当下就是空。不要随着起灭,那一念不随起灭,【我心湛然。】这个心就是清净心。【岂有来去生灭相耶。寂而常照。】“寂”的旁边写个:体,“常照”就是妙用,叫作依体起用。【照而常寂。】“照”就是妙用。妙用虽然一切在运作,体常寂。旁边写一个:体就是我们的心性。照就是一切的妙用,常寂,不离我们寂静的心性,这是不二的,依体起用,摄用归体,寂而常照,依体起用,照而常寂,摄用归体,体用一如,是不二。【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不清净也。】【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经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因为世界是微尘所构成的,你把这个地球,把它磨成粉末状,任何事情,你都把它弄成粉末状,就是颗粒所构成的,分子不一样而已。【于意云何。是微尘众。甯为多不。】多不多啊?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为什么呢?【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这一句话很多人看不懂,没有一个人看得懂,为什么这个微尘众不是实有呢?微尘众如果是实在有的话,释迦牟尼佛说:那个就不叫作微尘众。因为微尘就是最微小的。
注意听!我现在要用《楞严经》再讲一遍,如果这个是微尘(师手拿一黑板擦为例),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讲的:这个是微尘,是不是最小的单位?是不是最小的单位?最小的单位叫做微尘,对不对?释迦牟尼佛问:那么最小的单位,是有还是没有?你讲微尘是有还是没有?第一个人答:有!有这个微尘。世尊就说:“那么有这个微尘,能不能再分析?”先讲“有”这个角度,能分析吗?如果能够分析,不能讲微尘,如果不能分析,也不能讲微尘。是不是?最小的单位叫作微尘,如果能够分析,那不叫作微尘,还有比它更细的。那不能分析,不能分析的东西,你怎么叫作微尘?不能分析就是没有啊!所以说:这个微尘有还是没有?有,讲不通,如果是有,长、宽、高三度空间,你这个不叫作微尘。另外一个答:微尘是空,是没有。释迦牟尼佛反过来问你:那集多少空变成一个颗粒微尘?你想,集一切虚空,可以变成一个颗粒微尘,有物质单位,最基本的单位吗?有没有办法?没有办法。集多少的空?集所有的空还是空啊!集所有的空,能不能变成物质现象?没有办法的。所以,微尘讲有不对,讲空,怎么样?还是不对。你看,世尊多么了不起,大智慧。没有一个人有办法跟释迦牟尼佛辩论的,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佛说无量无边的微尘,其实当下没有一个实在的微尘聚合的东西,都是心所影现的,都是清净心所影现的,方便说法,是名微尘众。佛所说的微尘众,其实没有一个实在的微尘众,因为当体即空,就是心性所展现的,众生就是妄想、颠倒、执著,才有这个种种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名微尘众,方便为了度众生,说那个叫作微尘。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哎呀!这个须菩提真了不起,真正也是悟道的。
这一段再解释一遍: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物质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众”就是众多。这么多的众多的微尘,宁为多不?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哎呀!很多啊!
为什么?
若是微尘众实实在在有,佛就不会说那是微尘,因为微尘还是可以分析,其实那是心所影现出来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心所影现出来的世界,不是真正有那种东西,都是心性在作用,因为你有执著,就有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众多的微尘,当下就是空,根本没有这种东西,方便说这个叫作微尘众。
世尊!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物质现象,其实当下就是空,都是妄想的产物,是名世界,方便说:这个叫作三千大千世界,统统就是妄想。
【微尘者。妄念也。】
【世界者。身之别名也。微尘是因。世界是果。】
【微尘世界者。谓因果也。然自己真性。非因非果。能与六道众生为因果也。谓自性是因。六道是果。故知微尘起于世界。轮回由于一念。虽见小善。不可执著。虽逢小恶。必须除去。且众生于妄念中。起贪嗔痴业。妄受三界梦幻之果。如彼微尘。积成世界。】不知道因果本来就是妄,【不知因果元是妄心。】所以那个非因非果,是指清净自性,因果就是相,清净自性就是无相。【自作自受。】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一念悟来。即无微尘。】因为微尘就是妄想,【世界何有。故云。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即非世界。】就是妄想,世界是妄相,妄相当下即空,所以即非世界,因为世界有相,相当体即空,所以即非世界,妄相本空,哪里有真的世界?没有。方便说:【是名世界。】
【若欲建立世界。一任微尘炽然。】如果你想要建立有的这个世间,你就怎么样?一任微尘,这注意听!“任”就是彻底放下。一任微尘炽然,微尘就是假相,“一任”就是彻底放下,“微尘炽然”就是假相,“炽然”就是生灭相,像火在烧一样,生生灭灭。“一任微尘炽然”彻底放下假相,彻底放下生灭。【若欲除灭世界。觉悟人法俱空。了无一法可得。湛然清净。不被诸境所转。皆由于自己也。】统统在自己的一念心性。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看得懂的请举手(师问众,无人举手,师笑),看不来,没办法!为什么呢?如果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有的,是真的有,姑且说它有。那么有的话,应该是一合相啊!一合相就是绝对的心性。何以故?如果说世界是实在有的,姑且说它有,那应该像心性的绝对心性,一合相就是没有分成二,一合就是不二。如果说这个世界是实在有的,姑且说它是有,那应该就像心性一样的,绝对,没有分开来。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注意听!是名一合相,前面加两个字:“心性”。如来说心性一合相,心性绝对空,即非一合相,其实当下就是空,没有这种东西。是名一合相,方便说:这个叫作一合相,叫作绝对,叫作无相。绝对叫作一合相,无相叫作一合相,无来无去叫作一合相,毕竟空叫作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在“一合相”前面加几个字:“真正清净心之”一合相。“即是不可说”旁边写一个:真心不可说。真正清净心的一合相,根本没办法说。
但凡夫之人,因为执著习惯了,认为有一个清净心可得,认为有一个清净心,把清净心变成一个观念,认为我得到了清净心。贪著其事,把我们心性的证量,化作凡夫的观念,把圣人心性的证量,有修有证的这个证量,变成凡夫的观念,变成一个:我的心性,有一个心性,有一个一合相。
再讲一遍:何以故?如果这个世界是实在有的,那么应该是跟心性,绝对的空性一合相是一样的啰!因为这个才是真的呀,我们的心性才是真的。意思是:世界本来就是妄,如果世界是真,那么跟我们的心性一样是真啰!如来所说的心性的一真,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它当体就没有这个相,没有一合相之相,方便说这个叫作一合相。须菩提,真正清净心的一合相,根本就是不能说,不可说。但是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贪著有一个一合相,清净心这个相。
【微尘谓因。世界谓果。若执因果为实有者。即被相之所缚。故云。即是一合相。但莫执为实有。亦莫执为实无。于相离相。故云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也。】
【即是不可说者。须是学人自省自悟。于理事上。各无罣碍。】没有任何罣碍。【今凡夫一何贪著事相。不达于理。】这个理就是无生,不了解万法毕竟空,不可得,【所以说因果著因果。说世界著世界。】
【逍遥翁云。学道之人。但只了悟灵明之心。是谓本源。所以念念妄想。皆为尘垢。】所以修行在起心动念间,我们起心动念,好好的观照,当体即空。【勿令染著。久当证知清净法身也。】久就是修行真的须要一点时间,没有办法一下子,须要一点时间!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经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如果有人说:佛不是讲吗?我见到了,你看,众生也见了,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统统存在嘛!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看,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讲啊!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因为须菩提已经开悟了,须菩提就说了:这个人不能了解如来所说的义理。【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当体即空,空便没有这个东西。【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世尊说这个我人众生寿者,这是方便说,可是你不能著一个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方便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所以,这一段就是: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我们认知了以后,化作观念,观念开始执著,这个叫作知见立知,清净自性本来有知,结果我们却安立一个执著,一个分别,头上安头。《楞严经》讲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清净自性本来有知见,你不要头上安头,安一个执著,安一个分别,安一个颠倒见,那就坏了!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如果你真的发成佛的心,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应当了解万法本空。【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能对这个万法的相产生执著,产生知见。不生法相就是,你了解,譬如说:我、人、众生当体即空,墙壁当体即空,不要产生知见。如是信解,不生种种法相之见。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因为万法之相就是空相。【是名法相。】方便说:为了讲经说法,不得不讲种种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开始运作,开始一直讲经…其实根本上就没有这一些。
我再解释一遍: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须菩提!于意云何?这个人解我释迦世尊所说的义理吗?不也,世尊!世人不解如来所说的义理。为什么?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当体即空,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一切法应当知道,不可安立任何知见,应当如是见,这个“见”跟前面的见不一样,应如是见到空理,如是知,知道万法皆空;如是见,见到清净自性。如是信解,绝对不可以在万法生万法之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当体即空,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说般若金刚之法。始即令诸学人。先除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说也。次即令见自性之后。复除微细四相。】粗的遣除,再来微细的,【如究竟无我分中说也。此二分中。即皆显出理中清净四相。若于自心。】标号A,这有四个段落。
A,【无求无得。湛然常住。是清净我见。】你见没有关系,但是清净的,无求无得,虽然见,可是无求无得,湛然常住,这个叫清净我见。
B,黄蘗断际禅师这么说:【黄蘗云。百种多知。】安立种种的知见。【不如无求最第一。】种种的相都是虚妄,你安种种的见,透过语言、透过观念,就拼死命的执著,以为有一种东西,不晓得当下就是空。【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著。】无所求,无所著,你就学这个。【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若见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净人见。】
C,【于自心中。本无烦恼可断。是清净众生见。】
D,【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是清净寿者见。】
禅宗的解释,把这四个,用清净心来解释。【故云。即非我人众生寿者见。】因为当体即空。【是名我人众生寿者见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在座诸位将来可以成佛,【应是一切众生。无漏智慧本自具足。应信一切众生。灵源真性。无生无灭。若能了悟此意。即是一切智慧不作有能所心。】底下要画双线,如果你也能够按照底下这几个字做,马上开悟,日子很好过。【不存知解相。】“知解相”就是观念,不要落入观念。那个好人、那个坏人,观念太清楚了。看到那个好人就攀缘,恶人排斥,就落入观念。不要落入观念。不存知解相,就是千万不要落入观念,不要落入圣凡观念、善恶观念、好坏观念,千万不要落入观念。【口说无相法。心悟无相理。常行无相行。故云不生法相。是名法相也。】太好了!口说无相法,毕竟空;心悟无相理,毕竟空;常行无相行,不贪着,所以说:不生法相。是名法相也。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经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这个又是相跟无相的比较了。用这么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要怎么演说呢?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发菩萨心者。谓大乘最上乘种性人也。】
【持于此经四句偈等受持读诵者。七宝有竭。】七宝是生灭法,会用得尽,【四句无穷。】我们的心性是无穷的。【悟达本心。了无所得。持于此经。其福胜前七宝布施之功德也。】
【云何为人演说者。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是你面前孤明历历。】这一段要加几个字,你才看得懂,“不解”前面加一个:若,“解”的旁边,叫作执着、住着。如果不住着,“说法”底下加两个:“之人”,不住着说法之人,“听法”底下加:“之人”,那就很清楚了(加字后为:“若”不解说法“之人”听法“之人”)。不执著有个说法的人,不执著有个听法的人,就在你面前,大彻大悟,你的心性马上显露出来,孤明历历。不着一个说法的人,不着一个听法的人。【通彻十方底。】上面就是心性通彻十方。【解说解听。】一般世间人讲解,讲听,有说明、有听讲的。【莫要记他语言。】只是为了要记住他的语言,【纵饶说得天花乱坠。其心不曾增。】讲得这么的多,心不增。【便摠不说。】“便”就是就算。就算统统不说,心也不减。【其心不曾减。】就是说法说得天花乱坠,说法说得无量无边的多,其心不增;就算不说,大智慧心性也不减。【求著转远。】你用心求另外一个心,愈求愈远。【学者转疏。】“疏”就是愈离愈远。你想要学见性法,世间就是求。我们要求学,愈求愈远。所以,“所知障”是什么意思?所知道的种种的观念,障碍我们的清净自性,把这个相,安排种种的相,落入观念再执著。所以,学历愈高的人,所知障就愈重,世智辩聪愈强,这个人很聪明,这个道障碍愈大,世智辩聪,观念愈强,所知障,所知道的障碍清净自性,叫作所知障。所知道的是假相,他不晓得要放下,所知道的世间的语言、文字、观念,统统障碍我们的清净自性,叫作所知障。可是话讲过来,一个学历高的,一个很聪明的人,如果有一天让他学佛,不得了!语言变成清净自性的工具,观念变成弘法的工具,正知正见思想,变成他的工具,所以学历愈高,愈聪明的人,只要一学佛一转过来,发挥的力量不可思议。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障碍的本身就是解脱,但看你的心怎么运用。【惟在默契悟者自知也。】你要契入这个真理,靠悟,自己体悟。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此谓悟达无心无相。】无可取之人,【可取之人。若是有心。】如果是刻意的。【不取于相。】还是相,如果悟达无心无相,是可取之人,在旁边写一个:应当赞叹,可取之人就是应当赞叹。如果一个明心见性,无心无相,这个是值得赞叹的人。【却是取相。】如果有的人刻意的不取于相,我不执著,刻意的我不执著,一直用讲的,却著相。说放下,功夫还是不够,悟到六祖那一句话,都是真正的离相: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本是空。相亦是空。人法俱空。有何可取也。真净文禅师云。但无一切心。自然合天道。应用在临时。】“临时”就是时空,时间、空间的架构上,就看你怎么运用。【莫言妙不妙。】
【如如不动者。】不要说妙跟不妙,你只要如如不动。【学人若谓我知也。】“我知”就是有所知。【学得也。】你有所得啊!【契悟也。】有所悟,统统有,【解脱也。】有解脱,【似此见解。皆是有动心。】“动心”就是执著,【即是有生灭。】如果没有说:我在知、我在得、我在悟、我在解脱,如果没有这个念头,【若无此心。即一切法。皆摄不动。不动即内外皆如。故云如如不动也。】
经文最后一句,世尊讲的太了不起了。彻底的看破身心不实在,彻底放下,就是这一句,就是关键。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尊、释迦牟尼佛,恐怕我们一直死执这个身心,叫我们彻底的看破,这一句就是叫你彻底看破,把生到死收摄在这一念。记住!一切有为的生灭法,跟做梦一样,我们人生、宇宙,统统在做梦,梦幻、水泡,水中泡,砰!没了,砰!没有,表示生命的脆弱。影像不实在,梦是不实在,泡,很脆弱,影像是不实在。如露亦如电,就像早上的朝露,太阳一出来,朝露就消失了,表示生死无常,刹那消失。“电”就是闪电。像闪电,没了!生命就是这样,这么短暂。意思就是:你要珍惜人身啊!要好好的修行,在这么短暂的生命里面,这么快速的无常里面,你总要找到清净自性,要不然,就要彻底的赶快念佛。何以故?一切有为的生灭法,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不实在;就像露、朝露,太阳一照就没有了;就像闪电一样,一闪就过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短暂,如此的无常,赶快修行啊!应作如是观,内心要有心理准备。
【一切有为法者。生老病死。贫富贵贱。士农工商。赤白青黄。馨香臭秽。有无虚实。深浅高低。皆是妄心起灭。】因为那个都是相,所有的相都是陷阱。记住!见所有的相,统统放下,见所有的相,都知道那是陷阱,不要落入进去,不要掉进相的陷阱里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掉进去,不要落入观念,不要在相上建立观念,拼死命的执著,没有这种东西。【有为之法也。】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者。一切有为之法。即是世间万事。皆如梦幻泡影。不得久长。】
【梦者。妄想也。幻者。幻化也。泡者。如水上之泡。易生易灭也。影者。如身之影无所捉撮也。】“撮”就是取。我们身体,光线一照,后面的影子你捉不到,那不是实在的。灯光一照,后面的影子,你抓那个影子,怎么抓得到呢?人生、宇宙就是心性的影现,没有实在的东西,赶快看开、放下。【露者。雾露之露。不得久停也。电者。】闪电,【雷电之电。顷刻之光也。】刹那的闪电,生命是这样脆弱的。所以用这个臭秽的色身,无常的色身,想要追求永恒的快乐,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能出家的赶快出家呀!我总不会说:还没结婚的赶快结婚喔!不会这样子。
【应作如是观者。有为无为皆由自己。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无纤毫停留罣碍。自然无心。如如不动。应作如是观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夫至理无言。】真理是没办法说的。【真空无相。谓都寂默也。】寂静沉默。【但不著言语。不著知解。】“知解”:以前的人都讲知解,要用现在的人叫做观念。所以,记得!在座诸位法师,讲经说法的法师要注意,你要讲经弘法,要跟现代化接轨,要用现代的语言讲经,他才听得懂。知解,有现代的语言,叫做观念。千万不要著这个语言,千万不要落入观念。【即是无言无相。】在座诸位很多的法师,你们将来要弘法利生,要跟现代化接轨,你总不能说,讲经的时候,像老和尚一样:打开《金刚经》,然后,眼睛闭上来,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我今天要讲(语速很轻,很慢)…然后喝一口水,等两分钟。生命比较短的,听不下去,生命短一点的,听不下去。还没听完,往生了!(师笑)很慢嘛!今天我们来讲…老和尚,用这种方式讲经,一举例子:古早古早的更古早以前,都是这样讲的,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古早古早,又翻过去那个古早,意思就是很早的意思。一举例子:讲到那个三国时代,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师笑)现在是辣妹时代了,三国时代?头壳有问题!
【金刚经之旨趣。本谓此也。是以旋立旋破。】立一切法,当下叫你看破、放下,【止要诸人。】“止”,就是“只”的意思。就是最主要的。就是要你每一个人,止要诸人,最重要的,只要你,只要一切人,【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即不被一切诸境所惑。】因为你认为这个境界有所得,你就拼命追,拼命建立名相、语言、观念,拼死命的追,到最后就失望,撒手西归的时候,两个眼睛瞪得大大的,放不下。为什么?认为有啊!不晓得生死是平等的。哎呀!师父!我很怕死啊!有的人问:要怎么转变这个观念?转一下,全世界的人都要死,你要认同这一点,认同全世界的人都要死,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要死,恐惧感慢慢的下降。【若得心地休歇。】旁边写一个:歇即菩提。放下,就见性了,不要吵吵闹闹的过一生,要用本性过日子。【即谓之清净心。亦谓之本来心。亦谓之到彼岸。亦谓之涅槃。亦谓之解脱。其实一也。】就是同一个理。你讲本心也对,本性也对,清净心也以,歇即是菩提也对,到彼岸也对,讲涅槃也可以,讲解脱也可以,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张无尽云。傅大士。庞居士。岂无妻子哉。】有啊!这个傅大士、庞蕴居士,难道没有妻子吗?有啊!有妻子就有男女啊!【若也身处尘劳。】虽然身在五欲六尘,底下加一个:“但”,【心常清净。】但是,心一点都不执著,真的常常清净。【便能转识为智。犹如握土成金。】土抓到就成金,就是点石成金的意思。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所到之处,统统化作智慧,统统化作净土,所以,古德有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正,知见要正: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正人,大彻大悟的,“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那个恶知见的人,把佛法拿来敛财骗色,佛教就变成搞这个世间的人,搞这个欺诳、欺诳世人。所以,握土成金的意思就是:你只要见性,你所到之处,统统点石成金,这个在告诉你,开悟的可贵呀!要不然你怎么修行?头撞破了也不知道。【一切烦恼。皆是菩提。】烦恼本空。【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若能如是。即是在家菩萨。了事凡夫。岂不韪欤。】“即是”就是就算你是在家菩萨,你只要大彻大悟,彻底的放下,你一样过你世间的生活,你身处尘劳,但是你心常清净。你虽然是在家菩萨,怎么样?了事凡夫,“了事”就是无事。这个了事凡夫,他是用反面来讲的,无事的凡夫就是圣人。凡夫是说,他身处这个五欲六尘,可是他生死已办,“了事”就是他真的悟道了,悟道的凡夫就是圣人,生死事大,了了生死事大的凡夫,就是圣人。所以,了事凡夫,就是圣人,就是悟道的圣人,虽然是在家菩萨,还是圣人。岂不韪欤,“韪”就是是。(韪 音wěi)难道不是吗?这一句话整句的意思就是说:难道不是这样吗?只要你明心见性,难道在家居士,不也是圣人吗?意思就是:只要你明心见性,不管出家、在家的身分,不在相,统统在见性论断。
哇!阿弥陀佛!(师叹气合掌)
我讲得不好,还在学习,今天有耽搁大家一点点时间,非常的抱歉,因为总是要有一个段落。感谢诸位法师的护持,感谢诸位护法居士的随喜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