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之歌
作者:陈晋 主播:旭洋 解本盛
女:1918年,二十五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时,萌发了爱情。
爱情是在一片冰雪的世界里开始的,充满着诗情画意。
男: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女:这首《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在1920年冬天一次短暂别离时写给杨开慧的。这是毛泽东诗词中惟一的一首纯粹写爱情的作品,惟一的一首属于婉约格调的作品。
对不大用笔墨表达爱情的毛泽东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此前他写有青春诗,惟独没有爱情诗。当时的毛泽东,已接近而立之年。在过了青春时节再来讴歌爱情,或许更见其执著的性情。

男:1920年冬天,杨开慧来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师宿舍,不坐花轿,不备嫁妆,没有媒妁之言,不作俗人之举,自由地和毛泽东结了婚。一年后,毛泽东辞去了教职,把家搬到了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成为行踪不定的职业革命家。
1923年12月底,毛泽东又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如此行色匆匆,使三年的夫妻生活离多聚少。

女:“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念我远行人,复及数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
男:他们终究没有重逢。1930年,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时候,湖南军阀何键把杨开慧抓了起来,对她说,只要你宣布和毛泽东断绝关系,就放了你。这位外表柔弱的女子,勇敢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可以给她带来生路的选择。于是,她被敌人杀害了,只有二十九岁。

牺牲前杨开慧只说了一句话:
女:“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听到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正在准备反击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围剿”的毛泽东说了一句:
男:“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女:从这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多么的痛心。
男:杨开慧牺牲前,把自己写的前面说的那首《偶感》诗稿和题为《自述》的回忆散记,藏在了长沙县板仓镇杨家老屋墙壁的砖缝里。直到1982年翻修房屋时,才偶然被发现,得以重现人间。此时距杨开慧牺牲已有五十二年,而毛泽东离开人世也过去了六个春秋。这四千多字的手稿,已经被岁月浸蚀得陈迹斑斑,页卷残破。一个女性的爱情火焰,就这样在黑暗的狭小空间里,独自燃烧了半个多世纪.

女:四处征战的毛泽东或许还没有相应的心境,把自己的怀念之情转化成诗。等他有相应的心境,赋诗悼念的时候,诗情却已经转到另外一路了。那是1957年,杨开慧的中学同学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同时还寄来她1933年听说自己的丈夫柳直荀牺牲时,结想成梦和泪填写的一首《菩萨蛮》--
正是李淑一的《菩萨蛮》,激起他的诗情,写下了别具一格的悼亡之作《蝶恋花·答李淑一》
男:“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女:同毛泽东私交很深的民主人士章士钊,在读了《蝶恋花·答李淑一》后,曾当面问他:
男:为什么把杨开慧称作“骄杨”?毛泽东回答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
女:杨开慧用热血浇筑了对信仰的忠诚,用生命托起了对丈夫的挚爱
合:爱情与信仰相依相生,一道铸就了杨开慧生命的绝唱!
作者简介
陈晋,男,1958年10月出生,汉族,四川简阳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是《党的文献》与《文献与研究》杂志主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主要从事毛泽东等中共领袖人物研究,并为许多电视纪录片撰稿。
主播简介
旭洋 实名李桂杰 政法机关退休干部。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会员;《北京古塔读书会》主播团团长;采菊文苑现代诗社副社长等多家平台金话筒主播!热爱生活,喜欢朗诵, 愿意用声音诠释美好,陪伴夕阳醉美的时光!
朗诵者:解本胜(网名:解本盛)丹东市爱心协会朗诵爱心团团长、丹东市朗诵艺术协会爱心分会主席、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馆长兼毛丰美干部学校客座讲师。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及新华社采访,以及东方卫视等各级省市电视台电台专访,并受邀到大学讲堂演讲,传播红色文化。喜爱历史,热爱诵读,关注公益,每天用声音弘扬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