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功县有个武功镇,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也是苏武墓所在地。
昨日偶翻报纸,忽见《咸阳日报》2017年3月15日刊登在A3版的一幅照片,下面还有文字说明,意思是本是太白庙照片,但取景宽,将报本寺塔摄入其中。而太白庙却相形见绌,加上在报纸上刊发,让人更加不好辨认塔下周围的建筑到底哪个是太白庙。只觉得位于报本寺塔右侧,与下面“武功县”三字竖直对齐的那个高一些的建筑疑似太白庙了。
这太白庙现在在不在,估计早没有了。而由当时任武功县县长的石翊所拍摄的照片却保存了民国时期武功县县城的大体面貌。
从照片看,西面塬上有非常宽的缺口,而在北面,似有城垛一样的城墙,疑似军事要地。而缺口上往下,明显有一条路蜿蜒至河滩西面的旧县城武功镇报本寺塔来。在照片近处,从左至右,似在县城外有一排城墙,更近处,即拍摄者跟前有两三棵树的树枝被拍摄到了照片中来。对面的半山腰偏下,隐约有几孔窑洞。除耸立的报本寺塔外,其余景物皆模糊不可辨认。但不论怎么说,武功镇的标志性建筑报本寺塔突出于照片之中,虽说喧宾夺主,但让读者领略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武功县武功镇大体面貌。
第二幅彩色照片应为八十年代对武功县报本寺塔近照的拍摄,前方站的为原凤安中学主任党志德老师,也是笔者初中时的音乐老师。这幅照片保存了报本寺塔在倒塌前的面貌,非常真实。而我们今天所见的报本寺塔为在倒塔后重建的,早已不见了原来的风采。而且在笔者小时候来到塔近前,常见许多燕子飞翔。据人讲,那是胡燕。
岁月更替,武功县县政府于六十年代迁址于普集镇,而武功县旧县城武功镇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只有这里的教稼台,城隍庙等古迹仍无声的见证着和诉说着远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