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鹏源
前些天,南京市委原书记张敬华的落马,使得民间一直以来关于他的负面传闻终于被坐实。
尤其是,他和我曾工作过的江苏广电某主持人的花边新闻,这些天来也让人津津乐道,让香艳之都金陵古城又多了一则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张敬华最后一次公开露面的省政协会议上,我见到了20多年前的大学老师朱晓进先生。
张落马前最后一张公开照片。张敬华居中,其左二为朱晓进先生。
百度百科是这么介绍老师的:
朱晓进,男,1956年12月生,汉族,江苏靖江人,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教授,民进成员,1975年3月参加工作。
现任民进中央常委、江苏省主委,省政协副主席,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年长我19岁的老师,在我几月大的时候,就以知青身份,在我们扬州地区泰兴县良种场参加工作了。
经过悬梁刺股般的奋发苦读,他后来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专业。
他后又师从中国现代文学开创人王瑶先生,攻读该专业硕士学位。而王瑶教授,是朱自清、闻一多等先生的高足。
1984年,朱老师来到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执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其间,在南京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
我是10年后的1994年,从苏中的宝应县中学,考取了这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
当时的朱老师,潜心学术,尚未从政,是南师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一名著名教授。
在我的印象里,他低调和蔼、与人为善,每次都是准时拎着一个装满教案资料和参考书籍的布袋来给我们授课。他讲话语速很快,如果不专心听讲,一不小心就会跟不上他的节奏和思维。
他走路同样很快,像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记得他每次好像都是来去匆匆,十分繁忙;但是倘若有同学上讲台向他求教,他却不再怜惜宝贵的时间,总是十分耐心细致地解答,直到学生完全理解问题的答案和其中机理,点头微笑着离开为止。
朱老师从教近四十年以来,桃李满天下。他不一定记得了,我的毕业论文,他还是指导老师。
1999毕业照。朱老师在第一排右二,我在最后一排右二。
我们离开校园一年后,朱老师开始担任领导职务,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化研究所所长,到民进南京市主委、民进江苏省副主委、南京市政协副主席。
其后,他又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民进中央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朱老师还是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省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他的学术职务有全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全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
我们毕业那年的1999年,9月1日 的《中华读书报》这么高度评价他,作为老师的学生,我认为实至名归:
朱晓进的学术兴趣广涉中国现代文学的许多领域,除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外,还有专著、论集数种。他的《历史转型期文化记录》,是较早从文化视角系统研究鲁迅的专著,较合理地解释了鲁迅诸多思想矛盾、文学矛盾。《鲁迅文学观综论》从功能意识、文体意识、个性意识等方面来阐释鲁迅的文学观,进行了从鲁迅自身找寻鲁迅文学观的体系的可贵尝试。《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研究》是其论文结集。《“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流派,被行家视作是“迄今为止研究山药蛋派文学的最好也最有深度的著作”。近年主要致力于20世纪文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的研究。
朱晓进的学术风格深受导师王瑶先生的影响,既严谨扎实,又勇于创新。他坚信,从长远来讲,人文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人的精神的塑造、对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养成有直接的关系;问题是,如何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沉下心来、潜心坚守学术?朱晓进一直在思考:研究重在原创性,“学问还是应当扎扎实实,应当考虑我们的研究怎样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升?比前人推进了多少、有多少将来能够传下来?”
我的个人作品集收录了毕业论文。
作为一位著名文化人,我想老师内心更看重的应该是专业的成果和丰收,而不是如今副部级的高位和荣耀。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老师给我等后生,做出了榜样。
诚实为人路宽广,心术不正终跌倒。
就以他在省政协的短命同僚张敬华为例:
腐虫终未化成龙,功名利禄一场空;
踏实为官报国家,人民会记于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