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传记文学《裸山》第十七集
《双塔镇龙宝镜藏匿 “ 真龙天子”》
文/王世安 诵/旭洋
和尚坟 + 宝镜山 + 栖云寺 + 聚宝盆 = 爹妈坟。
要讲这一系列故事, 必须如实交代上述几个密不可分的地名。 否则, 讲得再怎么明白, 听起来也会糊涂, 这里的秘密太深奥。 听完后, 人们定会恍然大悟。
原来, 爹看得很远, 做了长远打算, 他所要选的墓穴所在地, 应该是大气的地方, 拥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的地方。
1982 年的严冬, 虽然寒气逼人, 但对农民来说, 一点儿也没感到气候的寒冷, 反而觉得温暖如春。 这是为什么? 集体解体, 分田到户, 农民真正当家做了土地的主人! 咱家分到 30 年不变的土地, 对以土地为命的人来说, 如此实惠与恩惠, 让人心里怎能不热血沸腾呢?
咱们家分到的村西南角的土地, 在过去那是有名的乱岗子, 谁家死了小孩子, 用稻草捆起来扔到和尚坟, 也是过去和尚的坟地。 和尚坟南与太子河相邻, 西与柳树林和下崴子村地边接壤。 每年多次遭遇风沙袭扰, 在河水猛涨时, 西头的地彻底遭殃, 甚至有被冲毁的危险。
盼望有自己耕地已久的爹, 每逢站在和尚坟的东头, 向西头看去时, 总是不停地长吁短叹……咱几次询问, 爹默默不语, 越是不语, 咱越要深探一番。
一来二去, 咱探明了一些事, 知道了爹长叹的根本原因, 爹沉重地说: “ 按理来说, 咱死以后, 应该埋在下稍边缘。 但咱没看好这块凹地, 要埋在沙包地里, 不称心。” 咱不禁询问: “ 这是为啥?” 爹不高兴地说: “ 多花钱呗。”
当时咱毫不犹豫地说: “ 既然不好, 咱就放弃这块地, 选其他好地方, 要是别人不肯拿钱, 到时咱一家子拿钱张罗, 保证让爹满意。”
“别说大话了, 到时恐怕你舍不得, 咱死后也不能站起来跟你要。” 爹生气地又说, “ 看你瘦小的身板, 能混上一碗稀粥就不错了, 可别为爹多操那份心了。”
下麦窝村民杨玉生说得好: 知子莫如父, 知父莫过子。随着时光的流逝, 王绍宽居住的宝镜山, 以及那里的故事, 源源不断地传递过来, 让人逐渐明白, 爹已选好了宝镜山, 作为他永久的 “ 家”, 只是没有直接与咱挑明罢了。 咱也没有明说, 暗下决心等着瞧, 坚决了却爹的最后心愿。
1999 年 9 月爹逝世, 果然不出他生前所料, 在刚刚过世时, 兄弟姐妹在一起研究, 坟地到底选在哪里最理想? 大多数人倾向于下稍和和尚坟的沙包地, 离咱下麦窝村很近, 上坟十分方便, 既省事又省钱。 要选择新的坟地, 还得另外拿出一笔钱。 这个账, 谁还不会算。 这样一来, 爹的想法就要搁浅, 实现不了他的遗愿。
关键时刻, 咱的头脑特别清醒, 绝对不能随波逐流, 一定要将爹的坟墓永远地进驻宝镜山。 什么叫孝顺? 满足爹的遗愿就是孝顺。 想到此, 咱毅然站出, 毫不犹豫: “ 关于爹的墓地, 如果大家不反对的话, 咱想让爹的坟墓上宝镜山, 一切费用均由咱一人承担。” 对此兄弟姐妹都很赞同, 老姐王素菊拿出五千元给予支持, 其他兄弟姐妹只出力气, 就不必出钱了。
于是邀请王绍宽抽出时间, 帮咱在宝镜山上精选一块有灵气的宝地。很快得到灯塔国营铧子林场允准, 爹的墓可以落在栖云寺庙原址东侧的果树园中。 这里原有苹果梨、 香水梨、 红枣树等, 虽然早已荒芜, 但依旧平坦。 墓地身靠宝镜山, 向南望去, 隐约可见太子河以及群山起伏的雄姿; 东侧是东龙山脉, 西侧是西凤山脉; 周围拥有万年青的松柏, 郁郁葱葱, 庄严肃穆, 清闲自在, 这是块神仙赋予的风水宝地。
有人说, 这块宝地按风水来讲, 谁要安葬在此, 后代不出丞相也会出皇上的左膀右臂, 最次也能出个举人。 这都是老人盼望后代能有出息的吉祥话, 咱是唯物主义者, 历来不信。 当提及此事时, 老婆王伟忽然想起一事, 她一拍大腿说: “ 当年三姐王素玉曾经告诉咱, 爹下葬时一定要高喊一声 ‘ 两沟夹一杠, 辈辈出皇上!’ 爹下葬的时候, 很多人在场, 咱也没好意思喊出口, 只是在心里喊了。”
流水不回头, 人老不回春。 爹、 妈, 你们知道吗? 咱早已将你们的照片, 精心装入镜框中, 供奉在咱办公室的最上方, 请你们常常监督咱的言行, 每年咱都把你们的照片恭敬地拿下来, 认真地看, 反复地擦, 擦得干干净净再恭敬地放上去……
爹、 妈, 咱在坟墓的四周, 用青石筑成圆体, 保护坟墓; 咱还花钱买了一块地, 动用了机械设备, 运了几十立方土和石头, 将墓冢加固增高; 在坟前栽上了两棵松柏树, 如今两棵小松树早已长大成材。 感谢王绍宽浇水施肥, 精心呵护。 爹在天之灵, 要保佑他们家平安。
爹、 妈, 每次来到你们的坟前, 鞠躬、 献花、 絮语, 回忆往事, 儿子都围绕坟茔转几圈仔细探查, 看哪儿有漏洞便修缮哪儿, 直到满意为止。累了, 站在立起的大石碑前, 反复地看碑文, 不妨念给爹妈听听。
修坟墓为念先人 积阴功辈辈兴盛
青山宝地安先祖 浩气长存启后昆 千古流芳
已故 王公讳 冠山 德配刘宝兰 之墓
长子 世国 次子 世安 长女 素荣 次女 素兰
三女 素玉 四女 素菊
公元二〇〇四年农历二月十五日 清明 敬立
2017 年的清明节, 在亲朋好友的鼎力支持下, 咱又亲自动手, 在坟前再次垒起石头加高, 重新平整了坟地; 将四周围了起来, 成了一个大院套; 在四周, 新栽了十六棵小松树。 几经修建, 爹妈的坟茔, 松柏围绕、庄严肃穆, 似乎像个正式的园林模样了。
为让新栽的小松树成活率更高, 咱不听别人的劝阻, 用大水桶盛满水, 自己仅凭肩膀挑, 在坟地浇水栽树。 仅单程就有一华里远, 咱一步一步爬了三道岗, 在足有 50 多层楼高的坡顶, 为小松树填肥浇水。 咱咬紧牙根, 不畏腰酸肩痛, 整整坚持了六天, 每天都连续挑八担水以上。 要知道, 咱是 63 岁的人了, 漫长的 46 年, 肩不挑担, 手不提篮, 体力大不如前, 然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来了神力, 不仅没有累着, 反而体力大增。 大姐王素荣闻之感慨: 老弟行善积德, 修来铁身板, 上苍都保佑! 咱表面上不想得罪大姐, 在心里还是不迷信那些。
每到坟前, 咱都深有体会: 坟墓是另一道生命的风景线, 是追思的平台, 是生者和逝者亲切会晤、 心灵沟通的栖息之地。
好男儿做龙虎, 叩苍天拜父母。 咱在深思: 等自己死了之后, 能葬在宝镜山上, 在父母坟墓前跪叩报个到, 那该是多么好的事。 一晃, 父母已安息 19 个年头。 爹妈, 你们还好吗? 这里恢复了饮水, 横着木头的济公井仍在, 还有崇拜之人供上了济公塑像。 当年的朝拜者甚多, 传说栖云寺的香火, 还是很旺很灵的……
在历史上, 栖云寺是怎么得名的? 爹说, 有人曾经问过济公, 济公看了看天, 从建庙以来, 一块祥云在庙的上空丝毫不动。 济公一高兴, 不由得用扇子扇了扇说: “ 栖云寺”。
当年, 爹还曾经向咱们讲过, 栖云寺建好后, 来了不少和尚。 其中有个和尚叫寇谣。 有一天晚上, 他吃完饭出来溜达, 不经意间被绊了个跟头, 低头一看是个泥土烧制的破盆, 拿起细瞅,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随手要扔, 一想扔了也太可惜, 便拿回去放在灶房旁边。 看到桌上剩点饭粒, 他舍不得丢弃, 随手放入捡来的那个盆子里, 以便野猫野狗可以随时来吃。
可在翌日清晨, 寇谣就被住持骂醒了, 骂他是个败家子, 用一盆米饭来喂狗。 他过去一看, 那个盆里竟然冒出更多的米饭来, 让他不由得大吃一惊, 心里好生委屈。 他心里有数, 没敢声张, 赶紧把米饭处理掉了, 将盆藏在墙旮旯, 往里扔点儿小钱, 垫一垫盆底。
第三天早晨, 那个盆里竟然涨出满满的一盆钱来, 寇谣喜出望外, 赶紧把这盆包好, 挟在腋下, 到了后山坳的隐蔽处藏好, 多做了几个记号, 转身跑回住持面前撒谎说: 徒弟捎来信, 说家父病危, 急召儿回去。 住持给了他这几年所攒的银两, 他得到了不少的钱, 收拾积蓄下来的东西, 故意绕圈返回后山, 想取出宝盆, 独吞宝物, 一走了之。
可是, 在原来后山坳的隐蔽处, 寻着众多记号, 哈腰再怎么细找, 也没找到盆的踪影。 他一时着急, 欲哭无泪, 欲喊又喊不出声音。 经过反复寻找, 他疲惫不堪, 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境中, 四周无数个大小不等的松树破土而出, 嗖嗖地向四处疯长……很快, 整个宝镜山脉便全都是参天的松树……等他一觉醒来, 感到浑身发痒, 伸手去挠, 手不听使唤, 自己已经变成了松树, 长年扎根于肥沃的土壤之中。 很快, 这片森林里, 出现了虎、 豹、 狼、 狐狸、 鹿、 兔子等动物, 人们纷纷慕名而来, 这里便成了狩猎场。
爹讲给咱们的故事, 是那么奇妙, 让咱们意识到, 原来茂盛的松柏树林, 是聚宝盆变的, 那口宝井也是聚宝盆变的。 现在回想起来, 真正的松树丛林, 是永远砍不绝的, 在乱砍滥伐的年代, 仍然是砍了一茬儿又长一茬儿, 松树长盛不衰。 有人说它是松柏神山, 爹却说, 它是聚宝盆所在地。
爹还特别跟咱说过: 在辽沈战役前, 解放军侦察员为躲避国民党军队的搜捕, 巧扮和尚隐藏在栖云寺里, 侦察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敌情, 侦察员连连称赞栖云寺,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立下了汗马功劳。
《裸山》作者简介
王世安,一九五五年九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下麦窝村。资深记者、职业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企业改革文集》主编,《中国企业报》“创富平台"主编,中企传媒社社长,世界创富企业联合会创始人、主席。
历任创作员、首席编辑、新闻部主任、记者站站长。世界经济论坛、亚洲经济部长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两会等大型会议特派记者,被《中国企业报》授予全国十大标兵优秀记者站站长、先进新闻记者;曾赴美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访问。
著或编著的书有《开拓者》 《企业领袖》等十二部,共计五百余万字,发表八百余幅新闻照片。撰写的多篇纪实文学作品在《中国企业报》等报刊连载。有多部作品获奖,其中《中国女骑警》获特等奖,《拒买国际金奖》获一等奖。
主播简介
旭洋 实名李桂杰 政法机关退休干部。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会员;《北京古塔读书会》主播团团长;采菊文苑现代诗社副社长等多家平台金话筒主播!热爱生活,喜欢朗诵, 愿意用声音诠释美好,陪伴夕阳醉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