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卧荒山原著】
《历史生命哲学论述》连载23
生命物质规律
3.3、生命物质规律
生命物质规律揭示的是宇宙生命统一体中生命物质运动的特有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穿越时间,经历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就是物质实际存在的五个维度。
生命物质在现实世界,在宇宙中只能存在于宇宙生命,存在于相对的宇宙生命,离开生命体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我们对物质进行分析研究时只能从生命体中,通过中枢神经、脑的思维提取、抽象出来。
然后,在此基础上物质有三个身份:一是作为相对独立的静而死或者形而上学的作用而存在,这就是以往唯物的僵死的观点或者绝对的观点;二是作为一个运动过程的系统而存在,这就是生命物质运动规律的核心;三是作为一个次级生命体而存在,这就是对立中转换的主次矛盾及其主次方面的相对性。
生命物质就是从生命统一体中提取的一种图式,其中蕴含着五个维度的空间特性。作为自然存在、宇宙存在并对应的生命物质和生命精神合二为一的生命统一体,具有深刻的、广泛的独特的五维特性。
以生命统一体为前提,以生命精神为基础、为必备条件,是显性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感觉得到的,是提供其他生命接受刺激的对象,是生命的直观、感性而现象的反应,是生命的形式,是生命空间法则等的表现。
生命物质在没有穿越时间,没有经历运动时,或者从宇宙生命统一体中抽象出来,即没有生命的生命物质,其作为一种图式可以提取、抽象出很多的“维”。
“维”就是宇宙生命的连接;就是描述和反映宇宙生命的某一运动变化时所必须经历的运动变化的空间,这个空间就叫做生命之维,几个空间就是几维。点由于没有长度、高度及数量规定其为零维。
“一维”环节,“一维”本是天文学的主词,但现在为历史生命哲学所用。这里有四个次环节层:
一个是,“一维”是一条线,是点动成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没有面积与体积,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高度,但又有始端也有终端,这些都是有坐标的、相对的;这条线只有始端而没有终端成为单向射线,这是相对的绝对,比如,生命的自私法则只有相对的出发点而没有绝对的终点,宇宙生命的的演绎发展只有相对的低级生命体(原子)的起点,而没有高级生命的终止点。
二个是,“一维”是两个及其两个以上若干点连接的直线、曲线,这个线就是以相对的生命统一体作为对象而提取的相对的线。
三个是,“一维”是两个及其两个以上的若干点的连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曲线,这个线就是绝对的双向射线,就是以绝对的宇宙作为对象而提取的线。
四个是“一维”是点既是零维空间;也是一维空间里的宇宙生命体;无数个点也可以化合组织线。一维充满了点的运动,从而一维充满了运动。这个运动包括一个点的运动,两个或者多个点的联系、关系和运动。一维包含着辨证规律。
“二维”环节,“二维”就是一维展开的一个面。它分平面和曲面。
平面,有左右、前后两个方向,没有上下;只有面积,没有体积。另外,脑海里的想象也可看做二维。2004年科学家在实验室生产出了“二维生命”即只有一个碳原子生命体厚的平面。它可以单向展开,也可以双向展开;可以是以次级生命体为对象而抽取出相对的面,也可以宇宙生命为对象抽象出绝对的面。
曲面和平面的性质是一样或者类似的,都可以对生命的任意横截面或者纵截面进行提取和抽取,并对其的面积和形状、平面状态进行分析研究。
“二维”是一维或者一条线的运动,有限和无限即相对和绝对,两个相反方向的运动都充满了辨证规律。
“三维”环节,“三维”就是坐标轴的三个轴,即X轴、Y轴、Z轴。其中X表示左右空间,Y表示上下空间,Z表示前后空间;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即由面围成体,将一个一维和一个二维叠合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生命物质的立体感。
我们从宇宙生命、各次级生命体中提取、抽象出来以后就是一个立体图形,即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看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等的规则立体图形最多看到立体图形的三个面。
对生命体的这种提取和抽象,就是只考虑生命体的形状和大小,而忽略其它因素的基础上在平面的表示,以达到对生命统一体的长宽高进行分析研究。
“三维”的运动同样存在着绝对和相对,存在着辨证规律。
四维环节,“四维”是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来的,第五级别的人类生命体生活在地球生命体的地域、水域和空域之中,所面对的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就化合构成了四维空间。
由于我们在地球上所感觉到的时间很慢,所以不会明显的感觉到四维空间的存在,但一旦登上宇宙飞船或到达宇宙中,使本身所在参照系的速度开始变快或开始接近光速时,我们就能通过对比,发现时间的变化。这就是时间为什么是四维空间的要素之一。简言之,就是对三维的生命物质注入时间,将彼时的立体图形和此时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发现它们的变化,或者说这样就可以掌握生命物质各式各样的运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
五维环节,五维就是生命统一体有了级别层次,可以对生命统一体的演绎进化、生命的内部和外部、生命的过去和现在、生命的系统和组织等等进行分析研究。
“五维”是三维、四维空间发展的必然结果。爱因斯坦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通过空间来度量衡、来把握的,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空间是通过时间、经历时间来表现变化和不同状态的,把这无数的变化和不同的状态紧密的链接化合起来,就会发现空间的运动。这个运动既是线上的运动,又是放大或者缩小的运动,也是从属或者被从属的运动,因而是空间显示出生命,成为系统或者体系。
根据系统论或者体系法则,任何系统或者体系都是有层次、有次级生命体。比如,原子生命体就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层空间基本的两个层次;地球生命体类似于原子生命体,有基本的地球壳和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组成。原子核--地球、核外电子层空间--地球大气层;又如金塔体系分为五个基本级别,第五级别的人类生命体从低级到高级可以抽象、提取出八个层次,即原子生命体、元素生命体、无机物生命体、有机物生命体、细胞生命体、组织生命体、器官生命体和系统生命体,人类生命体的任何一个横的或者纵的解剖面都可以看到复杂的分明的层次空间结构状态。
这个层次既是物理学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者我们器官可以感受刺激从而可把握的不同生命物质的层面,又是宇宙生命不同深度的本质、内容。它虽然只有通过以自我为对象的主体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我们主体的空间环境生命体宇宙的存在(包括客观和主体的主观)。
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内容和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宇宙生命发展的不同时期或者阶段,成为我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生命的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间还应加上层次一维,所以,任何全体或者整体的系统或者体系法则都应该是五维空间。这五维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它四维相互转化。
作为宇宙生命的内容和本质反映的我们第五级别人类生命体的精神空间或者心理空间,内在的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维空间--层次空间;而且是高层次的层次空间(精神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空间是最高层次的层次空间)。它同空间环境生命体的相互转化,是五维空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
“五维”是有次级生命的统一体的生命体。当代基础物理学的核心议题是打断、破除空间时间的连续性,而建立“断续性”的量子思想体系,补充完善了我们认识空间时间另外一个方面—“断续性”的空白。在时间这个特殊的统一体中,连续性和断续性是相对的,辩证而统一的。没有连续性就没有断续性的必然,没有断续性就没有连续性的存在。一级生命单位和功能单位的原子生命体的基因,即所谓的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的运动依然逃不脱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后所建立的量子规律(量子场论)。
这一规律的本质原子基因(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生命统一体,但存在于生命体之内,是生命的次级成分)在空间中的位置、运动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呈不连续的量子态(这也是它们之所以是原子生命体的基因,而不是宇宙生命体或者次级生命体的本质所在),但量子跃迁却证明了空间维度不可分割。如果我们把宇宙生命的主客体看成本来就同属于不可分的空间架构统一体或者金塔统一体中两个互为关系或者联系的次级生命体,那么,主客体的普遍联系就是世界或者宇宙的本来面貌。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剪不断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五维空间就是把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统一体。量子理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四维空间理论向五维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五维”是作为统一体五维空间它具有五性:
第一主体性: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整体性:空间发展的基本线索,从纵向来看,比如原子生命体、细胞生命体就是它们以后是空间起源、空间发展的原动力;从层次来看,分为宇观空间、宏观空间、微观空间三大层次,或者金塔的无机物、有机物、植物、动物和人类五个级别层次;从性质来看,分为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质两大类。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对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类型做出统一的说明。空间包括宇宙(自然)、社会、意识空间。从全体来看,宇宙生命是绝对的,存在的个体整体都是宇宙空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具体来看,各个级别、层次、分类和个体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完整的空间理论既包含对宇宙全体空间的把握,又必须对五大级别层次空间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说明。
第三全息性: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每一空间量子也都是包含着整个宇宙的信息,任何一个相对的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任何一个次级生命体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比如,原子生命体、细胞生命体就有宇宙全体的信息。
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么五维空间的各维之间的关系也是全息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在思维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现实中它们是紧密不可分的。在思维的具体(包括形象思维具体和抽象思维具体)中它们又复归于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四体系性: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的有序化、系统化,相互说明,相互协调,从而使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不同部分得到完整的把握。
第五基础性:绝对的宇宙空间和相对的级别层次、个体生命空间是整体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整体制约部分、一般说明特殊。研究宇宙某以特定个性空间必须以一般的五维空间理论为基础。
“五维”是是一个集合体,最基本的要素或者元素是点,点的集合是线面体,线面体运动产生了三维体,三维体的运动产生了时间,以此类推。简单的说,五维就是由于四维运动产生,假设四维空间可以对折,那么对折后的那部分所谓的无,就会由于四维的运动而给填补。
生命物质五个环节的五个维度,自然地存在于各个级别生命体统一体、存在于宇宙生命统一体;也就是说生命物质必须具备这五个环节或者五个维度,这样的物质才是生命物质。
生命物质规律就是五个维度运动过程的规律,就是五个维度依次互动的规律,就是五个维度必然性、规定性的规律,就是五个维度统一体的规律。任何生命物质都必须有五维的五个环节,任何生命物质也逃不出五维的五个环节。
零维即是点,一维是由无数的点组成的一条线,只有长度,没有其中的宽度、高度。二维是由无数的线组成的面,有长度、宽度没有高度。三维是由无数的面组成的体,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因而,第五级别的人类生命体容易感受到三维,但四维就很难感受,或者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因为我们往往忽视了名有感觉、司空见惯的的时间(时间法则),往往忽视了生命统一体内部看不见的层次(体系法则)。
在量子力学,仍在建立的弦理论,认为世界是十一维的(“十维空间”+“一维时间”)。各种具有化合式或者化学式的化合物,如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都具有宇宙生命体的生命物质,是历史生命哲学的低级生命体或者高级生命的次级生命体,它们依然是具有五维特性的生命物质。
五维的五个环节,生命物质完成了一个循环,即从点到点(“五维”回归到“零维”),从空间到空间,从统一体(点)到统一体(点)它们的性质或者说它们的本质、内容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生命物质的质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它们的量,即统一体的量增多了、增大了,统一体空间法则由小到大或者由微观到宏观,统一体的要素由“零维”到“五维”。就像钟表从零点出发,转了一圈又回到了零点的位置,但数字从“0”变到了“12”。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生命哲学选择由零维到五维作为或者确认生命物质规律的原因。在循环中,生命物质得到升级,生命体得到升级。
我们必须指出:生命物质规律五个环节的五维中,第三环节“三维”是中心环节,是具有决定性和有价值的环节。它的出现或者完成是宇宙生命统一体成为可能,如果没有它第一环节“一维”、第二环节“二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没有它宇宙生命是无法升级的,即不可能有第四环节“四维”和第五环节“五维”的升级和发展,我们人类对宇宙生命的认识也无法进行。
我们还必须指出:第一个生命物质规律是具有金塔全息性的。生命物质规律作为一个相对的生命体考察,生命物质规律的全体性具有金塔规律的全体性,生命物质规律和宇宙生命金字塔是相吻合的,前者有后者的全息性。第二个生命物质规律是不等辩证规律,这主要表现在化合分解运动之中。从零维(点或者统一体)到五维都是六个环节的六个维度的不断化合,只有从五维到零维的位置复原一个环节时,“五维”空间停止了化合的发展而回归或者变成“零维”空间(点),在不显山不露水的过程中完成了分解(如果这不是分解,怎么空间能从“五维”退变或者还原成“零维”),然后作为出发点,为“五维”再循环运动提供动力和资源。生命物质规律蕴涵的辨证规律和化合法则就是这么隐秘,这么神奇。第三个相对的生命物质规律自身而言,每一次维度的化合都是一次质变,都是一次升级。第四个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维度都深刻的存在着绝对与相对,以及二者在“维”统一体中实现统一。
生命物质规律的来源同其它精神产品的来源一样,是第五级别人类生命体的脑和中枢神经次级生命体及其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其突起(树突和轴突)接收和接受宇宙生命的刺激而产生的兴奋反应,这种反应先是低级的潜意识,再到高级的潜意识,然后从潜意识到意识,最后形成人类独有的精神产品,其中包括生命物质规律。也就是说生命物质规律本来就存在于宇宙生命统一体,无论低级生命还是高级生命都是如此,然后通过人类的精神次级生命体抽象、提取出来。
在提取、抽象的过程中,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深刻程度而产生精神不同的产品,即知识、科学和真理。这知识、科学和真理同宇宙的本来存在是否对称就在于人类生命体的精神生命体的反应和反映。
宇宙生命物质随着宇宙生命一起起源于致密炽热的奇点,起源于太极。生命物质在宇宙生命体中承载着生命的八大法则。生命物质作为次级生命体来考察,一般的低级的生命体可以在高级生命体内部化合形成,比如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在细胞生命体内就可以化合诞生;也有的通过呼吸、进食等方式从空气、水分和食物中获取客观空间生命体。
生命物质还有一层哲学含义就是物质是生命的物质,生命是物质的生命。宇宙生命是一个系统,作为生命物质也是一个系统。比如,居于宇宙生命金字塔顶层(第五层)的人类生命统一体就具有五维的特性,就是一个系统;又比如总星系或者宇宙生命体,也就是宇宙生命金字塔统一体也具有五维的特性,就是一个系统。原子、元素、基因、激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病毒、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生命体)等等都是如此。
那么,什么是生命物质?生命物质是从宇宙生命之中提取、抽象出来的,并和生命精神对应、对称,且互为条件而存在;是生命主词的宾词,依附于生命,是生命不断转化的空间状态的形式和现象;普遍性的有着科学的六维性,即零维、一维、二维、三维、四维和五维。这里必须说清楚,“零维”在生命物质规律的五个环节中已经融合于第五环节“五维”之中,以隐性或者潜在的身份而存在。
在微观世界的探寻中,不断的发现新的东西,比如原子生命体以下的更深层次中,或者构成化合原子生命体各个层次的质子、中子、夸克、前子、轻子和弦等等是什么?是物质、是精神还是生命?历史生命哲学必须清楚的、肯定的回答:其一是这些东西不是相对独立的物质;其二是这些东西不是相对独立的精神;其三是这些东西不是相对独立的宇宙生命。这些东西只能是一种存在,一种原子生命统一体之中物质或者精神的存在,二者的化合是原子生命统一体一种基因或者因子的存在,具有生命的属性,但不是完整的宇宙生命统一体。
这些东西之所以不是宇宙生命,是因为:其一是没有相对的位置;其二是有断续性的存在;其三是作为生命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即不能像原子生命体那样存在于自身以上的高级生命体之中,可以运动在不同的无机物、有机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生命体之中,从而运动在更高层次生命体之中;不能像细胞生命体那样存在于自身以上的高级生命体之中,可以运动在不同的组织、器官、系统和生命体(生物体)之中。这些东西只能作为原子生命体不同层次的基因或者要素(因子)而存在,只能是原子生命体全体中的部分,只能是本质的归于原子生命体的一种存在,它不能离开原子生命体而独立的存在于别的生命体之中。从性质上是生命性的,同属于宇宙生命之中,统一于宇宙生命。
生命物质的意义还在于:其一是化合组成宇宙生命体的空间结构(空间法则、体系法则等),或者形态状态,是内容的形式,是本质的现象,是自私法则的外在化身;其二是在生命精神的指令管控下完成生命统一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外在行为动作的表现和反映;其三是为各项生命历程提供能量(能量法则)、载体(空间法则、体系法则)和活动(运动法则)等等的维度显现。
生命物质只有在特殊的相对的个体的生命统一体中,作为次级生命体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相对的特殊的个体的生命统一体它只能是一个生命体,而再不是生命物质。
3.4、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质的历史发展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世界。在自然界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湖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和地下矿藏等等;在人类社会,有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政党等等。世界存在的形态和性质是无限多样的,如此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存在中有没有共同的本原?如果有,那么这种共同的本原又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分别有不同的回答。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轮从根本上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宇宙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史上的笛卡尔和当代所谓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波普尔就是两个代表。
笛卡尔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这两个“实体”对于历史生命哲学来讲可以看做物质统一体和精神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平行发展,既不是物质派生精神,也不是精神派生物质,只有上帝才能把两个本原或“实体”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如若上帝确认以后真实存在,那么这个上帝不是别的,就是历史生命哲学的宇宙生命,就是生命实体,就是生命这个统一体。在生命体中,可以说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质是互相平行的,但它们二者的本源都共同来源于宇宙生命体,源于相对独立的生命体,它们只有互相作用的关系,互为条件的关系,互相刺激的关系。精神刺激物质是物质产生行为动作;物质刺激精神是精神产生兴奋,进而产生潜意识、意识和思想,二者在矛盾中的主次方面、主次地位不断的互相变换。
波普尔则把整个世界一分为三,“客观物理世界”是“世界1”,“主观心理世界”是“世界2”,“客观知识世界”是“世界3”。这三个世间一经形成,就是各自“自主”的,它们都是“同等的客观实在”。历史生命哲学认为这三个世界是存在但它们三个分别只是存在的部分、整个世界的部分、宇宙的部分或者宇宙生命的部分,它们三个都统一于存在、统一于全体、统一于宇宙生命。
它们三个各自“自主”,都是“同等的客观实在”的这种观点是不可想象的,是完全错误的。宇宙或者世间没有统一性或者同一性,意味着就没有统一的起源、根源,没有统一的演绎、发展,没有统一的组织、系统;世界或者宇宙将是一片混乱的状态,世界或者宇宙将不复存在,或者根本就没有世界、宇宙的诞生和存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高级别的人类就没有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思想,就没有统一的生命精神。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这是以往物质哲学和精神哲学所坚持的,无疑也是我们生命哲学所坚持的,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深化的。
在一元论中,以往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这种对立如果有统一体的存在,或者它们二者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就是正确的,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对立,说明才存在有矛盾,才能互相产生作用。但问题是,这种对立必须是统一中的对立,宇宙生命中的对立,生命统一体或者存在统一体中的对立。
这个前提下,唯心主义的主要体系就是历史生命哲学的生命精神体系,唯物主义的主要体系就是历史生命哲学的生命物质体系。它们没有认识和发现宇宙生命的统一性,从而是物质和精神失去了联系的基础、对立的基础和矛盾的基础;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或者条件之下各自还必须坚持,那又回到二元论去了,也就是这个世界或者宇宙有了两个本原并存的局面,这是哲学历史的悲哀、错误和局限。 精神一元论绝对的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精神的现象、繁衍、产物和表现,一切源于精神,起于精神,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依附于精神;精神是主词,物质是宾词。
物质一元论则与之相反,绝对的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现象、繁衍、产物和表现,一切源于物质,起于物质,世界的统一于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依附于物质;物质是主词,精神是宾词。
他们(它们)二者这样的坚持如果放进宇宙生命的同一性或者统一性宇宙生命体之中则是正确的。因为,二者发生了联系,从而发生了矛盾,继而就有了运动变化的主次地位和主次方面。二者如果谁居于主要地位的主要方面谁的坚持就是正确的,这样二者的绝对性就转化成了相对性,否则需要全盘的否定。因为,统一性只能是宇宙生命,而不是物质或者精神的一个方面。
历史生命哲学的“生命物质”发展过程。
首先是古代朴素唯物论。
古希腊的朴素唯物论。公元前六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第一个唯物学派,即伊奥尼亚学派。这个学派提出了最初的物质观,当时第五级别我们人类生命体在生活的实践中已经懂得,植物种子撒到地里就会发芽,长成一株植物,动物死亡后就变成发臭的腐烂物,继而进一步的化掉。他们虽不了解各种生命体化合分解的细节,但他们看到在转化变化(化合分解)的过程中,具有某种性质的物体消灭后,紧接着就产生了另一种性质的物体产生,由此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变化的过程中,是不是性质变了而某种“基质”、“基本”和“基础”仍保存着呢?他们认为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万物由它产生,万物毁灭之后又回到它之中,他们称这个东西为“始基”。这个天才的思维和敏锐的洞悉在那时是了不起的,我们必须点赞。
因为,历史生命哲学认为,在宇宙生命的存在中确实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基础”,共同的“始基”,但这个“基础”和共同的“始基”不是别的,而是原子生命体。
在当时,科学材料极其缺乏,我们高级别人类生命体认知事物之量的单薄,能有这种认知是难能可贵的。很遗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把“水”认为是是万物的“始基”和“基础”,万物都是由水演化而成的。“水”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抽象成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存在。
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它是一种混沌状态的具体物质,它没有固定的边界,没有固定的性质和固定形态,在它内部蕴藏着一种对立倾向,能生化一切。这种富有智慧的高瞻远瞩而抽象出来的哲学思想同样是了不起的。因为,这种抽象的逻辑思想正好印证了中国古老的“太极”思想,印证了后来关于宇宙、关于大爆炸的科学材料建立的科学理论。但说:“对立物蕴藏在基质之内,基质是一个无限体,从这个无限体中分离出对立物”,“对立物”就是冷和热,湿和干等是没有科学材料根据的,是抽象的错误和局限。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五行”学说就是“金木水火土”,诞生于西周初期盛行于战国时代,此时“五行说”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这些从实践中取得经验和认识,抽象出来以后,具有朴素的、基本的物质观和自在的辩证观和循环运动,至今还有着历史生命哲学的光芒。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集大成者要属于春秋的老子与道家诸子对于宇宙所提出关于道的思想了。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如果能进一步的说明这个“神”和“形”共存于宇宙生命统一体之中,那就是今天历史生命哲学的观点了。另外还有“阴阳说”、“八掛说”都有相似的看法。
这些虽然只是初步的、模糊的或者不清晰的、不深刻的、不全面的“生命物质”体系,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实证”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感性的特点,但也值得点赞。一元论物质观的合理的成分一直被保存下来,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对于历史生命哲学的生命物质有很好的帮助。 其次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十九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揭示了宇宙中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生命实体的存在,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各种元素人为的分子式二维结构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原子。
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前端层次。人们普遍接受并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
这种物质观以此为根据,把当时自然科学对物质的认识成果,原原本本的照搬到抽象的哲学中来,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为根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并以此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这种以自然科学材料作为依据来阐述哲学思想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是趋向科学的,趋向宇宙生命的,对历史生命哲学、生命精神有一定的意义。
但将自然科学材料和理论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思维和抽象,进一步的上升和归纳,进一步的普遍性和公约数,因而存在有缺陷。其一是没有认识也没有发现宇宙生命统一性;其二是直接的拿来自然科学成果用于抽象的哲学因而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其三是一万个没有发现、没有思考这里的这个“物质”就是宇宙生命统一体,就是微观的宇宙生命统一体,当然前提是没有构建历史生命哲学的思想;其四是元素并不是科学发现的具有完整宇宙生命意义的“基本单位”。但他坚持的一元论的本源论无疑是正确的;坚持把自然科学的成果用于抽象的哲学无疑是正确的。
历史生命哲学认为,这个“基本单位”应该是原子生命体,元素是原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社会群体。原子生命体的不断化合,不断的量的积累,不断的突破质变,是后来的生命体的生命力(力量法则)不断的提高,从而产生我们高级别的人类生命体的生命力,从而就要断言我们人类生命体的生命力源自于原子生命力,从而就可以断言宇宙生命的自私法则源于原子生命体(当然,现在的科学发展还无法说明这一论断,我们只能是抽象的逻辑推理的形式),从而就要断言原子就是我们生命体的祖先,从而就要断言原子统一体内部潜伏着宇宙生命的所有数据信息,再不断的化合中渐次的得到释放和显现,原子就潜伏于我们生命统一体之内,是我们生命活动基本的和根本的一级生命单位和功能单位。
再次是现代唯物论。
现代唯物论认为:其一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其二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历史生命哲学认为意识是生命精神的一个层次,这里可以看作精神。现代唯物论坚持一元论的本原是正确的,坚持物质的作用对于生命物质有很大的意义和几乎全体的帮助。但问题是,如果没有生命体作为统一体或者同一体,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质分隔开来,没有对应的联系两个怎样的互相作用呢?所以,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质,或者这里说的物质和意识必须绝对的处在统一体或者同一体之中。
因而,现代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或者生命物质和生命精神的内容或者思想是正确的,但其坐标、统一性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这里宇宙存在的“物质”其本质就是宇宙生命,具体的物质就是一个个体的特殊的相对生命体。因为,没有面对以自我为对象的主体以及和主体打交道的人类社会,没有面对动物社会,没有面对植物社会,这些主体是物质呢?还是生命?还有蛋白质、病毒、亚病毒都是什么?还有元素、原子都是什么?如果给它们定义为生命才是深刻的、典型的、有意义的,那么,一元论的本原是否就应该是宇宙生命了。当然,鄙人在《微生物生命哲学》里已做了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现代唯物论认为:世界的物质形态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我们的世界,从基本粒子的夸克到总星系,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这些多样性的形态都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
这里的“多样性”被我们金塔各级别各层次生命体给予丰富的详细的阐释;这里的“同源性”被我们金塔第一级别无机物层次中的原子生命体给予印证;这里的“多样性”都是“分化和演进的结果”被我们金塔中第一级别无机物生命演绎进化到第五级别人类生命给予恰到好处的、高度契合的对应等等,都是历史生命哲学吸纳的科学的宝贵的成分。但这里的“多样性”都是“分化和演进的结果”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
因为,我们高级的人类生命体也包含在这个“多样性”之中,也是“分化和演进的结果”,但我们人类生命体到底是“物质”还是“生命”?那个更深刻、更科学、更准确?更能代表宇宙的存在?不容置疑,显然是生命。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是历史生命哲学。
化合组成高级别生命体(第三级别植物生命体、第四级别动物生命体和第五级别人类生命体)的生命物质有:核酸,蛋白质,脂类,糖类和一些无机盐类等次级生命体;化合组成细胞生命体的生命物质有二十多种化学元素原子。其中有些含量较多,有些含量很少。据统计,在细胞生命体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原子,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但是,在不同的生命体内,各种元素原子生命体的体量相差很大。例如,蛋白质是由C、H、O、N等元素原子化合组成的,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原子化合组成的。
这些生命物质在一个生命统一体内部,都是不同层次的次级生命体,由于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生命物质,所以处在生命物质的范畴之内;一旦把它们从高一级的生命体或者统一体中分解、分割出来,或者抽象出来它们就转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体,而再不是生命物质。所以,同一个对象、同一个实体考察的坐标或者空间不一样,它们的身份将发生质的变化。因而,生命物质和生命体一样,它们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身份的不同它们的力量法则也发生变化。
生命物质的形式及其随着生命体穿越时间、经历生命体的运动或者活动所积累的过程是我们认识宇宙生命的主要路径。其一是认识生命体任意抽取的一维、二维和三维的形式,然后认识四维和五维生命物质的特性;其二是通过生命物质的行为、动作和表现,持久的、全面的分析归纳,抽象出生命精神,从而全面的了解认识宇宙生命,掌握宇宙生命。
以往的唯物派认为所有的统一体(包括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由于没有历史生命哲学的思想或者观点的指导,而产生的一种有缺陷的认识或者观点。因为,宇宙中所有的统一体都是某一个级别或者层次的生命体,这种或者这个生命统一体都是由其它次级生命体化合组成的;所有现象都是其它生命统一体化合或者分解的高级或者低级的生命体。
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历史生命哲学属于一元本体论,其本身又不同于以往的物质或者精神一元论,以及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唯物和唯心的一个对立面。生命物质只能是生命体中的生命物质,离开了生命体再没有生命物质可言。
历史生命哲学一元论认为:宇宙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多样性在于宇宙或者金塔体系之中,即各个级别、各个层次、各个分类和各个个体的部分;统一性在于生命性,即宇宙是生命的宇宙,世界是生命的世界;生命是宇宙的生命,生命是世界的生命。它们(他们)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历史生命哲学统一性的整体或者全体就是太极,就是宇宙,就是金塔。这个全体或者整体就是一个统一体,一个宇宙生命体,它的内部又有各级别、各层次、各分类和各个体的统一性。
历史生命哲学的基本方法就是坚定的认为世界本源是生命,宇宙的本源是生命,一元论的本质主体就是原子生命体,宇宙的一切、生命的一切皆是原子的化合体。坚持生命观,反对没有生命统一体的唯物观和唯心观。多样性和统一性是辩证的关系。
生命物质和生命精神的辩证关系。站在生命物质的角度,生命精神对生命物质的有着依赖性,生命物质决定生命精神,即生命物质第一性,生命精神第二性,生命物质是本原,生命精神是衍生的,生命物质决定生命精神,生命物质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引导和主导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是自私法则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生命体首要满足的对象;站在生命精神角度,则其相反。生命物质和生命精神辩证的这种关系必须在宇宙生命统一体前提之下,否则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