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百合也有春天
——《新编儿歌五百首》前言
文/萧军
我有好几部未能出版的专著,《新编儿歌五百首》就是之一。这本成稿于十七年前那个手写时代的炎炎夏日的儿歌集,本来是送给即将在当年冬天出生的孩子的礼物。在最酷热的三伏天,我在一间划根火柴就可以点着的陋室里拼凑增删,可算是呕心沥血,选定各类儿歌21 辑504首,名之《新编儿歌五百首》。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本以为是女儿“小雨”的孩子,却成了儿子“一航”。风中的鸟仍要飞,雨中的帆还得行。十七年风雨坎坷下来,太多的身不由己改变了一切,唯一变化不大的,恐怕就只有这颗千疮百孔的“童心”了。一页页翻阅发黄的纸张,一行行揽读认真的字迹,我竟然莫名其妙地被自己感动了,我再次感受到,在那个孤寂的夏天里,儿歌像一条清凉的小溪,泛着轻轻的涟渏,缓缓地、缓缓地流过我的生命里,促使我深刻反思一系列问题:儿歌是什么?儿歌为什么?儿歌做什么?

儿歌是童年的百灵。一个人,从吚吚哑哑学语之时,便开始无意识地接触儿歌,被它铿锵的音韵、错落的节奏、简练的语言以及生动的描述所吸引。儿歌像一只欢快的百灵鸟,跳跃、歌唱在童年的记忆中,成为生命历程中一份美好的回忆。“萤火虫,打灯笼,飞到西来飞到东……”其实,它们还飞进了葱叶子里、南瓜花里、玻璃瓶里、塑料袋里……当然,那都是小伙伴们的恶作剧。 儿歌是知识的载体。善于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并加以运用,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意识基础和精神保障。儿歌恰在这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担当了知识载体的角色。“柳树叶,像眉毛,两头尖尖一笔描;泡桐叶,大又圆,拿在手中像薄扇;松树叶,像钢针,一年到头绿茵茵;槐树叶,像鸟蛋,排列整齐真好看……”这首《树叶歌》用巧妙的比喻传递了植物学知识,不正是生动的例证吗?

儿歌是质疑的钥匙。神奇的问号,是通向探究之路的指南针,是打开知识宝库的藏宝图。且看儿歌《什么弯弯》:前半部分铺陈质疑,“什么弯弯天上挂?什么弯弯手中拿?什么弯弯水中走?什么弯弯头上插?” 后半部分一气作答,“月儿弯弯天上挂,镰刀弯弯手中拿,船弯弯水中走,牛角弯弯头上插。”显而易见,在这问与答的质疑中,大脑积极思考,智力快速发展,素养全面提升,质疑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向探究、通向创造、通向成功的大门。 儿歌是想象的翅膀。拥有想象力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它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原动力。对于每一代儿童和少年来说,敢想象、会想象、能超越现实去想象,进而通过努力去实现想象,永远是具有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的大事。本书所选的《书》就发人深思:“蚂蚁的书,是树叶;星星的书,是蓝天;露珠的书,是草丛;小树的书,是山峦;孩子的书,是大自然。”轻轻吟诵这样的儿歌,我们怎能不由衷地感到世界如此美丽,生活如此多彩,生命如此浪漫? 儿歌是语感的积淀。幼儿期、儿童期和少年期,是人生中培养语感、积累词句的黄金时期。在这样的大好时光中,经典的儿歌无异于精神上的钙铁锌硒,维生素ABCDE……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全球对汉语趋之若鹜的今天,优秀的儿歌必将受到热捧。请看《做架望远镜》:“玻璃片,亮晶晶,我和哥哥忙不停。做架望远镜,夜晚看星星,望见银河宽又长,望见星星眨眼睛。我们俩,志气大,从小学科学,长大有本领,造个宇宙大飞船,飞出地球去旅行。”这些文质兼优的儿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着孩子们的文艺种籽,沐浴着孩子们的文艺幼芽,培植着孩子们的文艺奇葩。 儿歌是世界的缩影。春的生机盎然、夏的炽烈浪漫、秋的丰硕简约、冬的安适恬淡,形形色色的人物,林林总总的植物,奇奇怪怪的动物等等,都以简明生动、朗朗上口的鲜活语言,为儿童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囗,平添一缕缕色彩。天地日月金木土,红橙黄绿青蓝紫,儿歌,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了儿童对世界的感知,让他们由此迈开探索大千世界的第一步。 儿歌是人生的启蒙。世间万象,最美莫过真善美;儿歌千变,本真无非立其德。陶冶情操、砥砺意志、净化灵魂、提升境界,是儿歌创作者的文学理想与艺术追求。如这首《大王》:“排好队,打乒乓,小刚不排大声嚷。我先打,你们让,不让他上躺桌上。小伙伴,一商量,都到操场踢球忙。让他桌上睡个够,一个人去称大王。”这样的儿歌,在当今倡导合作、共赢的时代,带给儿童的正面引教,是不言而喻的。毫不夸张的说,念着真善美的儿歌的儿童,长大后即便成不了英才,也不太可能成为祸害。
那么,说到底,儿歌究竟是什么?我以为16个字可以概括:求知良师,做人益友,启蒙艺术,受益终生。这样基本说清了儿歌作为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的作用。倘若想让其这种作用发挥得更全面、更深入、更持久,则需儿童文学创作者尤其是儿歌作者们把握儿童视角,体察儿童感受,走进儿童心灵,继续拿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时代性集于一身的儿歌佳作,让我们的儿童读者沐浴儿歌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凭借儿歌的浩荡波涛乘风破浪到成功彼岸! 十七年弹指一挥,许多梦未圆。不遗憾,至少白纸黑字的作品留下了一段关于青春的纪念。就像周国平笔下的幽谷百合,自开自谢自逍遥吧,我的成长与风雨无关,我的开放与蜂蝶无关,我还会留下许多自写自看自嗟自叹的文字,与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喜欢无关。对,就是那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野百合也有春天!(首发于《禹平文学》,有微调)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很高兴认识更多文朋诗友!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