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商丘文化灿烂厚重,是华夏文明的样本;商丘文化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名片效能和品牌潜能。“团结拼搏、担当奉献、善作善成、勇创一流”的商丘精神即孕育于斯,形成于斯。为实现市六次党代会确立“致力打造文化发展强市”奋斗目标,就需要“打造具有商丘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深入挖掘高内涵文化精神,铸造“商丘名片”,打造出以“殷商文化之源”为龙头的商丘特色文化品牌。
做强叫响“好人文化”城市名片。好人是商丘城市的符号,也是商丘城市的名片,“商丘好人”现象是商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经过近十年的精耕细作、宣传弘扬,“商丘好人”已经成为商丘市的道德品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论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还是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商丘好人”用最为普通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什么是社会所不容许的非道德行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我们要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创建为契机,进一步大力弘扬“商丘好人”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努力把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融入市民血脉、化为城市基因,为商丘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要持续打造“商丘好人”品牌,使“商丘好人”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持续扩大,用身边典型教育人、鼓舞人、感动人,使商丘成为感动中国的道德之城、好人之城,让“好人商丘”成为我市靓丽名片。
做强叫响“党性教育之城”红色名片。商丘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重要的红色革命城市,不仅孕育了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传承了近现代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有如不贪为宝的子罕、勤政养廉的沈鲤、“守一城而撼天下的”张巡、“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被康熙帝称为“清廉为天下第一巡抚”的宋荦、传承优良家风创造出“兄弟双御史,一门五翰林”的官宦家族陈家、“克己奉公”的民权人王贯三、“光明磊落”的柘城人窦荣恂等系列名人贤士,他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忠烈爱国、勤俭持家的优秀品质不仅奠定了商丘这座城市的基本风貌,而且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土壤,又有当代社会涌现出来的众多先进典型,如,被称为“一代农民风范”与当时焦裕禄齐名的“老坚决”潘从正,当代知识分子楷模──刘佑全,舍己救人、感动中国的李学生等,他们为民务实、任劳任怨、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是党员干部应该学习的榜样。更有近现代无数的革命英烈和革命故事在此发生,有无数革命先辈在此指挥过战斗,有无数群众在此支援过抗战,也有众多革命遗迹在此留存。商丘现拥有全国性的教育基地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秘书处旧址、睢杞战役纪念馆、彭雪枫将军纪念馆、抗大四分校、鲁雨亭烈士纪念馆、民权第一党支部秣坡、李馆地道战遗址等众多革命遗迹。这些都是我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宝贵资源,共同构成我市“党性教育文化”名片。目前市委组织部整合了全市各类党性教育资源,规划打造了30多个党性教育核心点,确立了“一馆十基地”建设的基本格局。有关部门应精心规划设计并打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精品路线,文宣部门应以推介我市党性教育资源为突破口,结合本单位的宣介优势,向市内外、省内外大力宣传推介我市党性教育现场教学设计,不断吸引和接待市内外、省内外党员干部到我市来考察学习,接受党性教育,进行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我市丰厚党性教育文化的综合效益,铸造我市“党性教育文化之城”名片。
做强叫响“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文旅品牌。商丘古城是商丘独具特色的名片之一,自帝喾都亳开始,历经5000年的风雨,自古有“江淮屏障”“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所”的美誉。一城五千年,屹立同一点,地上是与故宫大小一样的500年的水上八卦城,地下是3000年的宋国故城,城摞城,为“中国古城池建城史天然博物馆”,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特色;商丘古城蕴含了绵延的历史记忆,史载一万多年前的远古时代,燧人氏在商丘建立燧明国,发明了钻木取火,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尊为三皇之首 ,后来帝喾封他的儿子阏伯(契)于商(今商丘)。抛开三皇五帝的远古传说,自契(阏伯)于商丘建都,商丘古城也有四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四千五百年来这座城池所创造的文明,足以推动整个华夏文明滚滚向前;古城内外文物众多,星罗棋布,如壮悔堂、归德府文庙、穆氏四合院、八关斋、张巡祠、应天书院、阏伯台等,其所蕴含绵延的历史记忆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成为保护传承殷商文化之源的重要载体。因此致力打造文化发展强市,必须以“三商”文化为核心元素,加强殷商文化之源的保护传承,推进故城修复保护和展示利用,积极争取商丘(东方)古城池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商丘古城为载体,通过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精品文旅项目、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措施,推动商丘文旅文创事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把“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建的更亮,叫的更响,构建起以古都、古城为主体的全域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做强叫响“黄河故道(农耕)文化”名片。商丘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和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的主要地区之一,黄河主河道曾流经商丘长达727年。商丘境内的明清黄河故道流经民权县、宁陵县、梁园区、示范区、虞城县5个县(区),全长141公里,在长达893年的历史积淀下,形成了如今故道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是华夏农耕文明集中体现的廊道。与此同时,商丘又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华夏文化的原创地,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开启中华火源,使人类有了温暖;栗陆氏被封为“水龙氏”,疏导泉源,兴水利之始;襄邑席姓老人作民谣《击壤歌》,肇诗歌、歌曲之源;黄帝史官仓颉发明了汉字;帝喾订立节气、缔造盛世;阏伯筑台观星,安排农时农事,阏伯台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台”。上古人文始祖在这里刀耕火种,肇始了原始农耕文明,面对自然或者社会的困境,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因此,要紧紧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把“故道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共同建设“黄河故道农耕文化”系列项目,打造出独具商丘特色的“黄河故道农耕文化”品牌。
一是要加强商丘段黄河故道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保护黄河故道的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等,如双塔遗址、庄周故里、蒙墙寺、三陵台、葵丘会盟台、商均墓等遗迹。商丘境内的黄河故道大堤是珍贵的文物的遗产,要切实确保黄河故道大堤以及其他相关黄河故道文物的安全重点阐释,利用黄河故道具有标志意义的遗址,建设黄河故道文化博物馆。二是加强商丘黄河故道文化的研究。全面调查梳理汇集从古到今黄河商丘段的历史文化脉络,编纂商丘黄河故道系列丛书,研究帝喾之子契、元代贾鲁、明代刘大夏、清代潘季驯等治理黄河的事迹和经验,依托黄河故道深入挖掘黄河文明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延续黄河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三是讲好商丘黄河故道文化故事。以国家殷商之源文化大遗址考古公园为龙头,对散布在黄河故道沿线的火文化、商文化、微子文化、圣人文化、汉梁文化、忠烈文化、红色文化等串点连线,全线、全景、全业展现殷商之源黄河文化的无穷魅力;挖掘整理故道沿线风情民俗,整合故道故事,开发视听娱乐、演艺观赏、竞技游艺等可体验文化产品,收集有历史意义和传承价值的耧、耙、五斗橱、风箱、煤油灯、织布机、长篮、锅盖、馍筐、筛面等物器,有助传承乡村文脉。有条件的村可设立村史馆示范点、农耕文化展览馆,编写村史村志,建立“黄河故道农耕文化展览馆”,活态呈现故道故事,增加人们沉浸式文化体验。四是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故道周边拥有虞城县数十万亩的林海果园、天沐湖景区、商丘国家森林公园、民权国家湿地公园、申甘林带等优质生态和农业资源,把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建设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使故道沿岸群众从故道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强获得感,不断体验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