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结发妻子(上)
作者 覃怀人家 诵读 鲁蜀
我的妻子与我同村,虽然相隔不远,直到订婚前我们都不认识。她比我小两岁,没上过学,但很聪明;其貌不扬,却很能干;身材不高,可又很结实;小家碧玉,但很贤惠。妻子是我当兵探亲时经人介绍认识的,在我还没回家前爸爸写信曾经给我提到过,也寄了照片,不过被我拒绝了。
但爸爸说她很好,十分满意,当时家里只有爸爸和哥哥两个人,爸爸快六十岁了,哥哥经常在外不落屋,家里急需一个女人操持料理,于是我便同意了。虽然从内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但还是默默地念叨,谁让自己家里那么贫穷?谁让自己的妈妈死得那么早?谁让自己的妹妹嫁人了呢?你就认了吧!通过三年的接触和了解,我们结婚了,婚后才知道,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妻子是个不辞辛劳的人。刚结婚时,家里很穷,经济拮据,粮食不够吃。妻子起早摸黑,忙里忙外,白天上坡干活,烧茶煮饭,晚上挑灯缝补,撕篾打席,十分艰难的支撑着一个支离破碎的家。
哥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爸爸身患眼疾有心无力,全靠妻子一人干活路,打席子买粮度日。自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妻子更加努力地干活,不但把坡上的粮食蔬菜种得比别人好,还把家庭副业养得比别人多,鸡、鸭、兔、猪什么赚钱养什么,硬是把一个舀水不上锅的家庭经营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
妻子是个闲不住的人。爸爸去世后,我们和哥哥分了家。妻子女儿的户口虽然农转非,但农村的责任田还在,妻子带着女儿,怀着儿子,我转业在家等待分配,我们从栽秧打谷,割麦挖苕又种了一年,除了上缴国家的公粮统购外,自己还存了一千多斤稻谷,其他豆类、杂粮,花生、苕粉应有尽有。
妻子生下儿子以后,我们搬到了镇上,由于住房比较宽敞,妻子把澡堂改成了猪圈,硬是把两头小猪崽养成了两条大肥猪。就是搬进县城后,妻子仍然没闲着,她看过大门,扫过院子,做过冰糕冰粉、凉粉凉虾,卖过咸菜小吃、牛肉面串串香,不分大生意小生意,不计较钱多钱少,什么挣钱干什么,反正不闲着。
妻子是个勤俭持家的人。不管是吃穿用养,妻子都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能省一分是一分,能省一角是一角,我们家今天的富足生活,全是妻子一分一厘节省出来的。
吃的方面:在农村时,都是吃自己亲手种的蔬菜和养的家畜、家禽肉蛋,就是搬到镇上一年多还在吃农村老家的存米,买菜、买肉一个摊子一个摊子的讨价还价,水果、蔬菜一年四季都是以季节上市为主,好肉好菜只有来人来客才买。每当吃鱼时,往往都是头顿鱼,二顿豆腐,三顿面,剩菜剩饭从不浪费,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做,除了吃酒席外,几乎不上馆子。
平时吃的喝的都自己做,什么包子馒头猪儿粑,混沌饺子甜汤圆;豆豉豆瓣红豆腐,竹笋豇豆萝卜干;酸姜甜算大头菜,泡椒咸菜水淹菜;醪糟米酒葡萄酒;果汁豆汁花生浆,都是自己动手,自产自销,自食其力,其乐无穷。
每年的年货也都是自己做,什么腊肉酱肉风吹肉,香肠大肠火腿肠;猪头排骨猪心利,板鸭板兔干巴鱼,品种多样,卫生安全,经济实惠,物廉价美。
现在妻子进超市买东西,都是先看有没有打折的,再看哪些东西便宜,哪些东西实惠,既要东西好,又要价格少,看了东家比西家,品了这个尝那个,转过去转过来,选来选去,挑来挑去,不管买什么东西,没有半天是出不来的。

作者简介:
覃树安,男,网络名“覃怀人家",重庆市荣昌区人,退休职工,业余爱好写作,先后在《国际网络文学联盟》、《东海民兵》、《金戈铁马贺兰雄鹰》等网络平台发表作品百余篇,担任《我的河西我的团》、《抗疫看我河西兵》两部诗歌集主编。

鲁蜀,男,山东临沐人。当兵二十余年转业金融系统,后“混入”影视圈,在银屏上塑造了一些不同类型的角色,现为重庆市电影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