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传记文学《裸山》第六集
《不朽挽联 爷是乡民一座 “碑”》
作者/王世安 主播/旭洋
谁的家乡
在中国东北最好的地方
那里四季分明
冬季最漫长
春有百花盛开
夏有稻花飘香
秋有明月高照
冬有白雪盛妆……
很久以前, 东北曾有这样一首民歌, 让人记住了古城辽阳。 那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 让人听后久久不能平静……
辽阳四季分明, 气象万千。 1925 年至 1931 年, 咱爷王典正值壮年,样样活儿都打头阵。 咱爷说: “做人不做鬼; 帮人不看热闹; 耕自己的田
种自己的地, 本本分分实干才能兴业。” 拿庄稼活儿为例, 春耕夏锄, 秋收冬藏, 农家院里的十八般武艺可以说爷样样精通。 正是爷的拼搏, 加上全家人的勤俭节约, 财富日积月累, 才能购置多达四十垧的瘠薄土地。
后来咱听爹说, 当年爷从不雇人干活, 全凭自己起早贪黑地猛干。 怕把衣服磨坏, 竟然不穿上衣光着膀子; 为了赶进度, 常常歇牲畜不歇人, 也就是说, 牲畜到地头吃草, 人则拎起簸箕干活……虽大部分是山坡薄地, 但也算富裕, 还被纳入了当地小财主之列……在爷病逝时, 不少乡邻心里着急, 不知道怎样表达悲哀之意, 用什么形式来抒发对王典的真挚感情。
这时, 从村口羊肠小道上, 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位白胡子老头, 左胳膊挟着一卷宣纸, 右胳膊挂着一桶笔墨。 白胡子老头把宣纸铺在村头的磨盘上, 一边蘸墨汁, 一边自言自语: “王典已仙逝, 赠他悲壮挽联可好?”
“那可敢情好。” 众乡邻闻讯围了上去。 白胡子老头不由得撸胳膊挽袖子, 拿着饱蘸墨汁的毛笔挥笔书写, 一副副挽联, 跃然纸上:
助人赠物 雪中送炭情深似海
扶邻度困 虽死忧生重如泰山
开天辟地 鲁班再现古色新创
新星鲁班 丹墙红墅百代留芳
巧妙构图 移山筑厦浑然一色
宁折不弯 倔强真直股肱豪情
率先垂范 德荫后辈传承技艺
扶贫在前 广厦清庐普惠苍生
他的字力透纸背, 词意真挚感人。 写着写着, 厚厚的一卷宣纸很快用尽, 人们啧啧称奇。 当人们反应过来想要酬谢老人时, 再三寻找, 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踪迹。 有人传说, 怪不得说王典是鲁班的徒弟, 人活着时多做善事, 树立了威望, 连归天也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 这不, 玉皇大帝都派神仙下凡, 送来了仙人书写的挽联。 还有的人大胆推测, 这是大文豪
曹雪芹, 或者是大文人王尔烈显灵, 专为王典书写的一副副挽联。
王典, 生于光绪十二年 (1886), 念过四年私塾, 算是有文化又很体面的庄户人。 然而, 王典却正值壮年永远地离开妻小, 驾鹤西去, 大家无不惋惜, 纷纷前来奔丧、 吊唁。
王典出殡时, 不少感谢他的人, 在路旁摆上丰盛的路祭, 哭诉王典的往事和帮扶自己的实事; 有人把一件件的事说出, 以表对王典英年早逝的哀悼和深切的缅怀, 有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目睹者这样描述: 王家得的供果, 装了一屋又一屋, 堆成小山。 让人难忘, 送别王典的多副挽联中的字字句句感天动地, 催人泪下:
时时驱前 心性豪爽意趣广博
处处领先 闯字当头敢为人先
克己奉公 刚正不阿堪称典范
直言不讳 耿介无畏光明磊落
三更伏案 勤勉好学博闻强记
寒暑不辍 拜师求艺风雨无阻
爱我中华 铁肩担道匡扶正义
为民捐躯 满腔热血侠肝义胆
这些话语让人感到王典并未驾鹤西去, 仍然活在现实中, 让咱觉得:爷高大的形象, 顿时鲜活起来……有人感慨地说: “人在世间, 多做好事
会成仙, 王典就是辽阳神仙, 立在人心永牢记……”
对于爷救死扶伤的善举, 爷在世时反复地教导咱们说: “咱绝不能做‘灶坑打井, 房顶开门’ 的事情, 别看咱受了伤, 谁家有事, 咱还会拼命去帮, 这个 ‘家风’ 永世不改。” 爷很乐观, 他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憧憬,让爹背诵他写的一副对联。 爹倒背如流。
知事担事做好事才存真本事
让人容人不欺人方能做善人
横批: 做人之道
村民每每看到这副对联, 感慨万千。 爹也深有体会,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爷说过: “咱看好辽阳这块宝地, 坚决不返关内。” 并再三叮咛爹, “咱国力薄弱, 经济不发达, 武器不精。 软弱挨人欺。 你长志气, 软的决不欺, 硬的决不怕。 昨晚奉天来了友人悄悄说, 小鬼子以维护北满铁路为借口, 源源不断地往东北派兵遣将。 小鬼子看好咱这块肥肉, 妄想吃掉。 咱们要长心眼儿, 要提防, 不做孬种, 要拔刀, 要战斗!”
这些话语, 还是头次听爹说, 咱不由得问: “小鬼子能到咱家抢劫吗?” 爷眼睛一瞪: “你都 14 岁啦, 咋还像个小孩子, 没心没肺的? 要是小鬼子打过来, 你不先想国家, 竟想小家庭, 这怎么能行?” 说到此, 他一挥手: “谁要当汉奸, 咱先劈了他的头。”
爷说: “告诉你一个秘密吧, 咱赚钱不是为自己的小天地, 是为助力抗日救国, 咱早将钱财捐献给抗日积极分子了。 中日一旦开战, 你就把咱家余下的钱, 全部拿去买武器。 谁打小鬼子打得狠, 咱就把武器交给谁。咱王家决不当软蛋, 更不做孬种!”
下麦窝村的人不由得伸出大拇指说: “王家拥有一种不畏列强的民族气概!” 这种气概也融入了爹的血脉之中……
满腹经纶的爷, 以王家大主笔的气概, 不断地朗诵着他的新作:
人生耕耘几十年 丰衣足食凭勤俭
乡亲睦邻相帮衬 心助他人天地宽
爹缠着爷再来几段, 爷兴致所至, 喝了一口淡茶, 清清嗓门, 拉长了声音, 脱口而出:
王家祖训记心间 战时报国血浸衫
几代烽烟百年随 宏伟长城谁能抵
爷总是将富日子当穷日子过, 平时为了节俭, 像一般人都不注意的缝缝补补的细小活儿, 咱爷对此也有独到之处, 他比奶做的还细还快。对此, 奶曾经跟咱聊起一些细节, 但她不让咱往外透露任何一个字。 奶深情地说: “王家缝补衣服的细活, 几乎让你爷承包了, 补了又补继续穿。 还把全家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被褥等每年必须浆洗两三次, 还特别要求必须熨得平平整整。” 有人看到不由得说: 像军营里的战士一样, 所叠的被褥有棱有角, 非常整齐。 抽旱烟时爷不肯用火柴, 只用火镰。 那些火镰, 是拣的炮弹皮锻造的, “吱” 一下就在火石上打出火星来。 为让屋内光线更加明亮, 咱妈多点了五盏小煤油灯, 好让受重伤的爷心里更加敞亮。 可爷生气, 直骂点着那五盏小煤油灯是败家子的做法……爷一生勤俭, 不改当初, 爹妈常跟咱们讲这些故事。
“天塌有高个儿, 过河有矬子, 哭什么……不许哭! 要有骨气……”爷用眼睛瞪人, 强撑着身体高声道, “拿笔墨来……” 爹赶紧 “笔墨侍候”, 爷咬着牙, 刚强挺起, 一笔一画, 慢慢地、 认真地、 沉稳地写出:心领祖训, 勤俭持家; 集中做事, 实力说话。 这 16 个大字, 爷庄重地一字一句念了一遍, 然后抬手一直指向前方, 再也不能动弹了……
爷在大家心目中, 树立了一座丰碑。 村里人都默默念叨他的好处: 老闫家孩子多, 媳妇患有严重的痨病, 家中八张嘴, 真是墙倒房漏锅无米, 几乎无法生存, 被困境所逼, 携妻带小走进太子河欲投河自尽。 爷闻讯, 立即扔下自己手中的活儿, 跑到河边, 跳下水把他们救上岸, 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 还用自家木料、 砖瓦石块, 重新给他们盖起了敞亮的新式大瓦房, 还给了他们二百斤粮食和不少的银票。 郝辉有九个孩子, 念书一个胜过一个好,他不但不高兴, 反而愁眉苦脸。 他被逼无奈, 竟做出 “卖儿鬻女” 的荒唐事情。 当时, 正急需用款买钢筋、 水泥、 木料等, 爷的资金一时周转不开, 硬是冒着被罚款的风险, 从采购用的工程材料款里, 挪出一百两银票, 捐助给郝辉一家。 为回报爷, 郝辉发誓今后生活再怎么贫穷, 也绝不做傻事。 裴树春多年患有中风, 长年卧床不起, 还欠下一屁股外债, 多次欲一死了之。 一天, 爷赶车到裴家, 看到他家穷得连锅都露了底, 耗子都饿死了, 心头酸楚, 情绪失控, 大哭起来。 经多方筹集, 爷施舍衣服、 被褥、 锅碗瓢盆、 粮食、 木材等, 并慷慨解囊捐赠一千元银票……
爷是乡邻心中的一座丰碑, 令乡邻不胜感慨。 爷是座拥有宽广心胸的大山, 拥有山的豪迈, 山的巍峨, 山的气魄, 山的品格, 山的勇敢与山的永恒。
《裸山》作者简介
王世安,辽宁辽阳人。资深记者、职业作家。《中国企业改革文集》主编、世界创富企业联合会主席。著或编著的书有《中国优秀企业家开拓者》 《企业领袖》《最后的吼声第一卷【裸山】》等十二部,撰写多篇传记文学在《中国企业报》等报刊连载。有多部作品获奖,其中《中国女骑警》获特等奖,《拒买国际金奖》获一等奖等。联系电话兼微信:18841172939/18841172798
主播简介
旭洋 实名李桂杰 政法机关退休干部。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会员;《北京古塔读书会》主播团团长;采菊文苑现代诗社副社长等多家平台金话筒主播!热爱生活,喜欢朗诵, 愿意用声音诠释美好,陪伴夕阳醉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