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冷暖自知
作者 曹霞 朗读 东门吹风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辛劳一生的农民。父母养育大我们姐弟四人,并且培养我们读书学习,像我们这个年龄在那个年代在我们一步步成长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想象父母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同龄的孩子上几年学就辍学了)。九岁时我才上了梦寐以求的小学,由于学校离家路途遥远,父母怕我们承受不了来回多少里路的辛苦,我们那里的孩子普遍上学晚。在没上学之前,我就记得和周围同龄的小伙伴们时不时向着学校的方向走一段,已完成自己上学的心愿,也许,那时我们就知道我们的梦想就装在书包里。早上去上学,下午2::30放学,回到家早也得3:00多,然后整个下午的时间并不可能将所有的时间投入到温习课本中,而是要帮父母做足够多的家务,十来岁的孩子能做什么就帮父母做什么,记得当时的农村小孩都是这样的,特别懂得心疼父母,当懂得替父母分担家务那一刻起,我们都会感受父母的不易,生活的不易,也享受着这样快乐的童年。
一直感觉自己是思想先进的一份子。大约在小学四年级时,学校来了一位精神爽朗的老师,他像一阵春风将学校的少队工作搞得轰轰烈烈。也就是在那时我成为了学校首批每班入选的十名少先队员之一,记得当时戴上红领巾时特别骄傲、特别与众不同。其实,那时并不懂的戴红领巾与少先队员这个身份有什么重大的意义,更不懂所谓的思想、信仰,只是不知不觉中感觉这是一个人好的表现与发展。时光流逝,转眼到了中学,初一第二学期我如愿入选了班级为数不多的几个团员之列,内心仍是一如既往的感觉与众不同。在那个青春年少的叛逆期,虽然身为团员,我却没有把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是把很多宝贵的时间用在了和身边同伴同学的玩耍上,耽误了学习,辜负了老师的辛苦付出,也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时时悔悟,于那时上学中的自己来说为时已晚。转眼,中学毕业,我遵循自己的特长,报考了内蒙体校,并被轻松录取,所学专业是投掷,体育师资。三年后顺利毕业,并分配回家乡任教。
在教师这一岗位已20年有余,20年的工作弹指一挥间。回首过往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我是一个直人,说话不会拐弯抹角;我也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做事容易激动;我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觉得自己很不会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我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阳光、勇气与担当是我心之所向。二十年里,我一路辗转来到七小,历经四所学校。
2000年9月,我分配到达旗吉格斯太梁家圪堵学校,那是一个边镇小村,让人感觉很温暖的一个地方。淳朴的孩子,朴实的村民和心怀教育的村支书,给了我们各方面的关怀与照顾,记得刚去学校那个秋天的八月十五,村支书就给我们新分配来的四位教师每人送来了10个当地自己加工的月饼,这是对初为教师的我们最深切的期望与厚爱,我们特别理解。报到时记得当时校长和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终于来了一位专职的体育老师了”。(我骄傲,我是一名体育老师,哈哈)初为教师的幸福感,加上当时青春年少,使我很快投入到了火热的教学工作中。从学校三操的规范到后来的少队工作,一年后学校又让我代了数学,可以说在那里我付出的是激情与汗水,收获的是幸福与快乐,这样一眨眼就是三年。
2003年9月份由于吉格斯太镇内中学的需要,我又听从派遣来到了中学,这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中小学的不同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我只知道我当时是很努力的跟上师生们的步伐,在那里,我学会了沉默、学会了适时的微笑、学会了如何隐忍的对待一切,最主要的一点还有深切的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要想胜任中学的教学工作,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老师的关系、领导的关系,我必须学习,也只有学习才会使自己坦然、释然,一年的时间悄然过去。
2004年9月,在自己一纸申请的要求下,我又踏入了白泥井第二中学,离开了吉格斯太,但还是没有离开咱们达旗的东部区,没有离开中学。我想,我是在这里长久的工作了,在中学的教学经验我已有了一年,但二中却与众不同。它是一所有60年教龄的老校,多少年来的传统一成不变,过去也是一座高中、初中合体的学校。多少芸芸学子从那里走出,走进大学的校门,成为如今社会上各个岗位上的精英。在这里代课的老师有一部分是当地多少年就在这里任教的,有一部分是历年分配来的,教师是来来去去换了不少,但是教师的“境界”是其他兄弟学校没法比较的。他们个个心高气傲、老谋深算,也许是知识多吧,反正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在这里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人和人相处的难••••••是文化的差异?所代课程的不同?还是领导的方针不同?直到如今我也没弄明白,我又是一个糊涂的人。总之,在白泥井二中的四年我觉得是自己工作最没发展的四年,虽然觉得自己很认真也很负责,虽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收获,但这里的四年给我的教学生涯的启迪意义却很深远。之后的时间里我们一直都是在师生的进城热中坚守着我们的教学工作。学生逐年减少,仅仅四年的时间就由我刚去时的600多学生一下子成了100多,学校无法成立了,再加上我的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也在东部区漂泊了八年之久,回到镇内学校任教已成了一种走向。
随后,2008年9月,我调入了树林召镇内的树林召小学。 达旗树林召小学它的前身是树林召中学,历经改革与变换它成了一所小学,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设备上它都显的摇摇欲坠。所在学生都是一些打工子弟与当地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但是到了那里我却更觉得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的淳朴以及他们家境的贫寒,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想我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与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中学待了五年,来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小学的孩子是那样的可爱,一种深深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刹那间,我意识到我工作的土壤应该是小学这片和谐的土地。在树林召小学我主动申请代数学,虽然学生很少,但孩子们学的知识一点也不少,我们没有因为学生少或者说学校面临解体重建而对学生有丝毫的放松,老师们都很认真也很上进,在2009年的新课程考试中我们学校各科老师的考试成绩在全旗也都名列前茅。但学校最终还是解散了,师生们各奔东西,直到现在我都仍然想念着那里走出的孩子。
2010年7月,在填写校长发给我们的调动申请上,我毅然写下了“强烈要求去七完校任教”,这是我内心一直以来的向往,也是我的心愿。(我是奔着时任校长丁校长去的)在校长的推荐下,我如愿调入了第七小学。我喜欢这里的一切。这里有严谨的管理、宽敞的校园、教室、操场,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各种活动室如音乐、美术、舞蹈、科学实验室,大小会议室等应有尽有,实属全旗一流的教学设施,还有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务实创新、敢想、敢干、敢于挑战与超越的工作作风。我钦佩她们的敬业精神,我更羡慕她们的才华。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如果不逼自己,你真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我真希望自己能在这样浓厚的教学氛围中,这样优秀的集体里,以更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对待孩子们,不断提升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素质。
时光如梭,我到七小十年时间过去了。这里是我上岗以来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从2008年建校到2020年整整12年的时间,第一届丁校说的那一批10个班亲生的学生已一个个意气风发的迈进了大学校园。(其中包括我女儿)我想,他们一定不会忘记小学母校曾以怎样温暖富裕的知识滋养他们成长,陪伴他们前行,是七小严谨的教学氛围培养塑造了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刻苦、勤奋、自律,这些优秀的品质将会陪伴孩子们一生,会让他们在人生路上坚定从容的面对一切。
十年来我在这里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公平,找到了学习的方向,找到了什么是充实与收获。七小的伟大在于“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入党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虽然我对党史不很精通,了解不全面,但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看着日新月异的祖国大地,享受着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每一次听讲党史课,看党史纪录片《共产党人》我都会热泪盈眶。感谢党,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经过这100年流血、流汗、艰苦卓绝的奋斗,换来今天这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辉煌成绩。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也是父辈们对我们家风的教育。特别是父亲经常萦绕耳边的对祖国的深深感恩之心。父亲的爱国之心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这对我们的价值准则、精神风貌、道德品质起了精神引领与导向的作用。他经常教育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深深感怀祖国今天的伟大成就,是毛主席带领我们中国人民从过去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走了出来。我家历来张贴国家历届领导人年画,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的画像是弟媳用十字绣绣成的。在父亲这朴素的情怀的引领下,姐姐已是入党20多年的老党员,而我从内心热爱直到今天强烈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特别是教育学生这一块,经常给学生传播爱国思想,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来用全副武装的身体和头脑投入到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永远是你正在走的路以及路的方向,而不是出发时的位置。
作者简介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第七小学教师,业余偶尔喜欢写点随笔。文笔有限只是喜欢。
朗读
东门吹风
基层公务员
终身学习者
简书创作者
田园读书会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