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踏着月光从远古走来
作者 慢看人间烟火 朗读 米妖
月光洒在开满蔷薇的院落,远处的蛙声、蝉鸣声,高一声,低一声,诉说着夏夜的漫长。
一对爷孙正在纳凉,爷爷摇着大蒲扇问孙女,“睡着没,睡不着呀!咱背一个《三字经》?”小女孩说,“不,再讲个故事吧!讲个故事我就睡着了。”爷爷说,“今儿的月亮又圆又亮,我给你说首诗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女孩说,“这个好,好懂,也好记,以后我能不背《三字经》背诗吗?”老爷子笑眯眯地摇着大蒲扇,“背诗好,背诗好,以后就背诗。”唐诗,你踏着月光,从远古走来,从我眼里走进心里。
当月色满园时,你总是不期而至,从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儿时有口无心的背诵,到年少无知懵懵懂懂的意会。我在朦朦胧胧的月色诗意中走过了童年。
你从幽静的庭院走向广阔的原野,伴我从童年,走进花季少女。又从朦胧的诗意走向痴迷。我就如香菱学诗一般,开始日思夜想,一边琢磨,一边写诗,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诗人。从此,所有的科目都成了读诗写诗课,对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崇拜不已。也被李白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深深折服。
当窗外的一轮新月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一张细弦,变成一张银盘,我还在辗转反侧,为自己写不出一首满意的诗而郁郁寡欢。曾一度怀疑是不是缺乏诗人的情怀和经历,是不是没有做诗人的潜质。但,仍然不肯放弃,写了改,改了又改,几度多愁善感,几度伤春悲秋。时而自嗨,时而自哎。
这种反复的情绪,被当数学老师的班主任发现,在一次数学课上,正在写诗的我被当场抓包,数学老师拿着我未写完的诗,在班上当众宣读,还用数学老师的逻辑告诉同学们说,“喜欢写诗的人,都是懒人,因为诗字少,不想多写字,不想多思考。”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那时那景,现在想想真让人情何以堪,无地自容。当时,我是气愤多于羞愧,将数学课本砸向了讲台,那时,真是几多怨气冲霄汉,接是不顾形象的嚎啕大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估计老师也被我的怨气和哭声吓着了,专程跑到家里找我父母和我谈心谈话。最后达成协议,诗可以写,但不能影响上课。
从此,我将诗心深埋。开始了“三更灯火五鸡”,没日没夜的发愤读书。我发誓学理科,特别要把数学学好。就想告诉数学老师,诗人的思绪也是有逻辑的。不仅有逻辑还有诗意,你所不懂的意境。
只是在每每心烦意乱时,就反复念叨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首诗就伴随着我走过了整个青春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就喜欢上了杜甫的诗,喜欢他的豪气干云,敬佩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家国情怀。就如这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既接地气,又豪气万丈,读之让人荡气回肠。
也喜欢他诗里的清冷与直白,“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总感觉他才是最懂人心的人。朴实的言语,简单的诗句,却能营造浓浓的诗意。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这淡淡清寒,是不是勾起你浓浓的乡情,让你每每月夜起乡思。所以他才是最懂人间苦乐之人,也许是远在他乡更能与他产生共鸣吧!
从家乡的月走进他乡的月,人越来越大,家乡也越来越远,思乡的情也越来越浓,在充满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是不是所有的诗心都会被泯灭?是不是诗都留在了远古的亭台楼阁?仰望天空,我还能否找到心中的那一轮月?
你是否还会踏月而来,携我同去,听蛙声、蝉鸣,听那高一声,低一声的诉说,诉说这漫漫长夜。
作者简介
慢看人间烟火,读最好的书,赏最美的景,写最美的文,看最美的烟火,明了人间最真的百态。
朗读
“全国朗读、文学作品乡情乡韵杯”大赛https://m.booea.com/news/s_2310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