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橛山游记
张存民
巍巍铁橛山,峰峦叠嶂,连绵起伏,屹立于青岛西海岸。其主峰海拔近六百米,挺拔俊秀,拨云揽月,是域内第二高峰。主峰之下,有古胶州八景之一的铁橛悬泉和千年银杏等历史遗存,是游客登山揽胜、祈福纳祥的圣境。清代胶州知州周玉智赞曰:“琴声仿佛出烟岑,流水高山自古今。何事成连居海上,风涛漫拟是清音。”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层林尽染。六汪文联诗友十五人,轻车简从,登临银杏树下,聆听悬泉禅音,唱和诗词歌赋,把盏曲水流觞。效兰亭之雅集,襄千古之盛事。
是日,风和日丽,暖阳如春。花曲径幽,鸟和松林鸣,正是游览好时节。一行人先乘车至半山处,道路愈加险峻,车已不能前行。众友遂弃车徒行。
先是水泥路面,虽有些脚滑,但尚感平整,且坡度较小,众友谈笑风生,步履轻松,未觉疲惫。
未几,路渐行渐窄,且路面变为沙砺石子,道路刚修整挖掘,凸凹不平,坡陡且无台阶,路边沟壑万丈,令人胆战心惊。众友便躬身凝力前行,紧紧抓住路边树枝和岩石,不敢大意。且相互告诫,脚踏实地,稳步前移。有人折取树枝作拐棍,策杖徐行。每到陡崖处,众友相互携手攀援,连拉带推,备加小心。一人不慎滑倒,众人赶紧帮扶,虽气喘吁吁,却未敢稍有松懈。 
及至平坦处,稍事休息,俯瞰湖光山色,一览众山之小,疲惫顿消,浩然之气油然而生。
历经一小时艰难攀登,终于来到银杏树下、滴水泉边。众友欢呼雀跃,兴奋异常。或引吭高歌,或吟诗作赋,或拍照留念,或探寻遗迹。崖下悬泉叮咚作响,千年古树生机盎然。
古银杏树铁干虬枝,遮天蔽日,令人震撼。历史记载,该树植于宋代,迄今已八百余年。但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发。主干需六人合围,树冠覆盖几十米。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似在诉说历史沧桑。正值暮秋时节,银杏树身披黄金圣衣,西风吹过,山野散落一地金黄,与青草绿树相映成趣,山川涂抹成一幅五彩画卷。
置身仙境,云水禅心,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顿觉神清气爽,天高地阔。当地政府开山凿壁,整修道路,挖掘旅游资源,既保护古
迹,又筑巢引凤,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相传银杏树原有两株,一雌一雄。相互依偎,同生共长。后因经年雨水冲涮,雄树相邻的山坡坍塌,两棵树面临生命之危。雄树遂托梦山下居民,要求将其伐掉,确保雌树平安生长。山下居民尊其意愿,动用诸多人力物力,伐掉雄树并将其切割成面板,分赠每家每户,剩余部分给学校制作课桌和会堂制作椅背,造福于后人和社会。
雄树离去,雌树伤心至极,痛不欲生,连续三十八年未开花结果。山下居民受雄树恩泽,逢年过节都会来树下祭拜,慰籍雌树,并奉之为山神。
时光荏苒,雌树承受内心巨大痛苦,默默地为大山遮风挡雨,为山民祈福纳祥。三十八年后,雄树原址数十株小银杏树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而雌树也焕发生机,突然开花结果。如今,在银杏树下,一圈小银杏树围绕膝下,相依相偎,护佑母树。一朝开枝散叶,可谓多子多福。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年。两棵树的坚贞和痴情,感化了茫茫上苍和芸芸众生,是以树枝上挂满了红色飘带,写满了善男信女的祈祷和祝愿。
银杏树旁边,便是古胶州八景之一的铁橛悬泉。泉水从岩石缝中汨汨流出,清冽甘甜,历经千年不息。清代知州周玉智赞曰:“铁橛山峰直矗,色黑如铁。顶有悬崖如盖,名滴水崖,一水从石罅中出,时作玉琴之声。下积为流,溽暑不溢,大旱不涸。玩之如明珠时倾,又似闻流水一曲,不减庐山瀑布。”可见当时即为胜境。
银杏树周边可见断壁残垣。那是古阁子殿、山神庙等遗址。此山也是道教圣地,据传有四方云游道士汇集于此,传经布道,教化众生。并建道观百余间,青砖瓦舍,气势恢宏。许多道士终生布施,长眠于斯,坟茔墓冢错落有致,苍松翠柏,仙气萦绕。山下居民原本是看坟守墓之人。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当年守墓人居住之地现已形成村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史海钩沉,神游于千年梦幻之中。时光知味,岁月沉香。不觉时近中午,方觉饥肠辘辘。虽游兴未尽,但终是到了下山时间。
拜别古银杏树和滴水悬泉,众友相互搀扶,小步腾挪,谨慎下行。上山不易,下山犹难,或蹲地下滑,或扶杖力撑,务求安全至上,大意不得。
历尽千险,终于平安下山。众友长吁短叹,感慨万千。相约下次再度重游,非尽兴不归。并嘱余将今日之游作文记之。余虽才疏学浅,但也颇有心得,故草成此文,自娱自乐。
岁在辛丑九月廿五日。


作者简介
张存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法官文联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黄岛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西海岸新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青岛西海岸新区诗歌学会会长,六汪文学艺术联谊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