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瑞祥先生!在座的各位文友大家早上好!
遵从《前程》研讨会安排,我就《前程》小说结构特点谈一点自己的浅显的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认识瑞祥先生已有好几载了,先生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诗词歌赋,散文随笔,歌剧小品,国画书法都有研讨,而且各有成就。常在线上拜读作品,文如其人,文笔稳健,自成体系。后在洛南作协,洛南几个文学平台举办的各种征文颁奖活动中,有了多次深入的接触,寒暑假期我们在长安咸阳邀约相聚,先生豪迈大气,常尽地主之谊。先生喝洛河水长大,得仓颉眷顾,文曲星钟爱,自小聪颖好学,饱览群书,加之人生历练,满腹经纶,一身才气。今逢花甲开启人生新的旅程,一部《前程》是对瑞祥先生前半生的一个小结,又是一部瑞祥新生活新前程的序曲!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各位文友夸过瑞祥大哥后,我得回到今天的正题上。哲学上讲形式决定内容。从外部结构形式来看,《前程》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玄妙,引人瞩目。其最大的特点,延续了章回体小说的分章标回,制定回目以及各种套话,以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更加紧凑了《前程》各章节之间的联系。这种小说的外部结构建设,恰似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的结构,使各章节联系稳定,牢固。
章回体小说从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起源,到明清朝代兴盛,再到民国时期流行,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金庸武侠小说热,多以章回体形式为主,其中四大名著是章回体小说的空前绝后的代表作品。讲史话本通俗来讲是民间说书艺人,对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艺术再加工,再升华,尤其在那个文化形式单调的时代,更能吸引听众,锁定听众数量,带来经济效应。
章回小说尤其在故事高潮的衔接点,人物命运的关节时刻,还有听众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中,甚至在同故事中的主人公共呼吸同命运之时,惊堂木咣当一响,小说当机立断,戛然而止,让读者意犹未尽,废寝忘食,恨不能一口气读完的效果。这是章回体小说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章回小说由产生,发展,完善和成熟之后所体现的艺术魅力。如第十七回《崔国香牵线兰梅入校,党新生喜庆母亲生辰》这一章里,党新生和张娟雅为母亲过八十寿辰时,其女儿小雅带着男朋友赵鹏第一次抛头露面,引起参加寿宴,接受长辈们的审阅,,正当大家围着小雅和赵鹏问这问那,闹的不开交时,只听见党新生大声宣布:老母亲八十大寿寿宴,开席!究竟宴席进展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类似设计较为严谨,抖下包袱,留下悬念,欲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顺理成章,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从内部结构形式上看,章回小说多采用散韵结合方式,保留着讲史的痕迹。散文是主体,韵文是过度,是装饰。在正文中有诗词,在《前程》70章回中,有十几首引用历朝历代诗人的诗词,如唐朝诗人卢纶的《题兴善寺后池》,崔涂的《题兴善寺隋松院与人期不至》等,有根有据,显得文章厚重;有五十多篇七十多首作者自己创作的诗词,尤其在第三十一章里作者自作的《廊桥古渡赋》文学艺术价值较高,对整部作品质量的提升,有画龙点睛作用。另外作者在很多章节里穿插着秦腔的唱辞,这些诗词歌赋的繁星点缀,星罗棋布,如建筑材料里的钢架结构,体现出了章回小说的内部结构特征。
一条主线,作者以芦晓峰在齐桥镇攻坚扶贫为主线,以古都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变迁为背景,展示了张雅娟,芦晓峰,田程,党新生,齐小玲,鲁大元,邢德厚等的畸形情感生活为辅线,塑造了68个性格迥异的人物,80多个故事发生场景,展现了改革转型期现代都市不同阶层人物为了生存打拼,为前程违心负重,为了功名利禄而扭曲灵魂的现实。前有引子,后有结语,《前程》在结构上彰显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作者匠心独运把握住了章回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金无足赤 美玉有瑕。当然《前程》在结构上还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比如,有些回目对仗还不够工整。有些章节且听下回分解,但下回并未分解,故事显得欠紧凑,如能在这里使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那就更完美了。一些章节的故事结尾没有停留在关键的节点上,和章回小说的抖包袱,留悬念的效果略显单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浅见,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