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人敬有的,狗咬丑的”
文/吴德忱 诵/沧海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是一句老话。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从父辈口中出,入我幼童耳。那时,对“人敬有的”没什么感觉,很少见到佐证。对“狗咬丑的”屡见不鲜,印象深刻。听见谁家狗叫,都捷足先登,每每看见衣衫褴褛的人被狗追逐着,狂咬不舍,知道这是一位“要饭花子”。孩童的我,不懂得同情和怜悯,有时跟着起哄。那个年代,是穷人的天下:要饭的很穷,不要饭的也很穷。我曾多次从门缝里把大饼子、窝头塞在要饭者的手中,随后把门紧紧关闭,生怕“要饭花子”闯进屋来。

这句话有两部分,“人敬有的”所谓“有的”,是指有钱有权有势的人,或依仗亲戚朋友混得不错的人。属于“富在深山有远亲”那类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掌握着很多的社会资源,走在村里,自然挺胸昂首,底气十足,村人当然敬重有加,陪着笑脸,说着好话。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人性使然。这里的敬重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贬义,指巴结溜须拍马;一层是褒义,表现的是人们对成功者的尊重和认可。

这里所谓“丑的”并不单指长相丑陋。这“丑的”,最初实指乞丐不寻常的装扮,他们蓬头垢面,身着破衣烂衫,狗一看这幅打扮就以为坏人,会叫上几声,表示警告。后来丑的也指懒汉,他们一般懒得连鞋都不穿好,走路总是踢踏踢踏的,狗看着这样的人很危险,以为来者不善,所以狂吠示警。
以上是对“人敬有的,狗咬丑的”最原始的 诠释。现在,人们很少再说这句话。可能,这句话已经过时了;可能“有的”人多了,敬不过来了;或者自己也进“有的”圈子里,不需要敬了。还有的可能,可能“丑的”、衣衫褴褛的人不见了,狗找不到“咬”的目标了;可能狗都成宠物了,不会“咬人”了......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这句俗话,是祖传的一句话,也是中华文化惩恶扬善的一部分,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当然,这句话的内涵要有一个全新的注释,赋予新的生命。在今天看来,“人敬有的”,就是扬善——真善美;“狗咬丑的”,就是惩恶——假恶丑。
把“有的”放到今天,不再指有钱有权有势有名的人,而应该指的是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有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工程师、军人、工人、农民...... “人敬有的”,就是要尊敬敬仰这些人。

把“丑的”放在今天,不再指“要饭花子”、衣衫褴褛的穷人,而应该指的是仇视国家、社会和破坏社会稳定的人,是社会丑恶现象和各种犯罪分子......“狗咬丑的”,就是要挞伐惩处这些社会毒瘤,让他们成为过街老鼠。
2021/11.5修改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吴德忱 ,一个退休老人。一生无所事事:在职,做不成事;退休,没有事;闲着,没事找事;专著,平安无事。
主播简介:沧海,居天津,爱好文学,喜欢诵读。用声音传递真情,弘扬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