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
作者:风霜雪雨
诵读:雪儿
寒衣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相传源于周朝,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关于寒衣节的由来,有人根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为死去的人“送寒衣",于是便上行下效成为习俗。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断罢了。因为有关民众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收录的风土记述中。
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秦代人过年的节日食品是“黍臛",《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秦朝虽然早亡,但秦岁首之习,不仅在汉初沿用,而且至宋代仍有遗存。
在北方到了农历十月一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为此,人们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品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送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除了金银宝壳,还有了汽车、轮船、飞机。手机、电视、手饰、项链应有尽有。人们认为冥间和阴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其实,哪里有冥间,不过是活着的人想像罢了。
关于寒衣节还有很多典故传说,比如朱元璋“授衣"传说,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传说,商人促销伎俩之传说等。
为了十月一这一天,有的人家早就准备供品了。早早到集市或店铺买上卜,老人们闲遐时捏宝壳,装进塑料袋里备用。日期临近时,再买五色纸、冥币、冥衣、食物等。
住在故乡的人早就开始准备午饭,等在外的亲人回来后,设宴招待。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年轻的背上铁锹拿上镰,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纸了。
到了坟前,进行拜祭。先清理杂草,再在每座坟前摆好供品,然后从最长的祖辈开始依次进行。焚香点蜡,烧纸洒酒,跪拜行礼。一边烧,一边念念有词,女人们免不了哭上几声。有的遇上了伤心事,便哭得死去活来,大家劝来劝去,才能止住悲声。
我的故乡是个小山村,人口最多时也就一百四十余口人。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先后离开了人世,想来好不悲哀!我的亲人,父亲因公早亡,母亲七十三岁去世,我妻才六十一岁,也撒手人间,思来更是肝肠寸断!每当上坟跪地烧纸时,总是念叨那句永不变更的话:“爹,娘,该换季了,活着时吃不饱,穿不暖,现在生活好了,什么也不缺,你们记着收好……”说到此处,早已心酸落泪,泣不成声了。
近几年政府提倡文明祭祖,护林防火更是头等大事,所以严禁野外用火。每年清明和十月一,正是火灾多发期,上坟以插花为当今习俗。故此响应政府号召,不动烟火,人到礼到心到情到便好,只要有孝心,讲孝道,献花也是一样!
寒衣节吟诗二首,以表吾意。
寒衣节祭祖
苍天已冷送寒衣,供品多添以往饥。
遍地荒坟亲落泪,鲜花插上敬芳菲。
寒衣节思亲
梦里爹娘永别离,贤妻去后更伤悲。
寒衣愿解严冬苦,一跪荒丘落泪诗。
----作者简介----
赵京江,笔名风霜雪雨,1958年生,河北井陉人。河北省诗词楹联会员,井陉诗词楹联协会常务理事。木东诗社常务副社长、常务副主编。爱好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曲苑杂坛,尤爱文学创作和音乐。近六年中,诗词歌赋作品达3000首以上,精品三百余首。部分作品曾发表多家纸刊和微刊。诵读原创作品发表于全民k歌。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2015年1月《京江诗集》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发行。
----主播简介---
雪儿:私企经营管理者,曾担任电视台业余主持人。现是浙江省朗诵协会会员、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团员。是多家文学平台的特约主播。有朗诵培训工作室。愿用我的声音传递美好!(微信号zhulihui075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