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上国共合作最成功的典范
作者:刘佳银
2021.10.10
曾曰唯,生于1889年4月,云南省永善县务基镇青龙村小坝子人,爱好习武,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护国战争,参加过云南重九起义,参加过讨伐陈炯明、沈鸿英两叛军的战斗,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被晋升为团长、旅长、师长、军总指挥等职。
在云南讲武堂读书时,朱德是他的教官(老师)。在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云南峨山县人,云南讲武堂时与朱德同班同学并结为金兰)第四十七师师长。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准备南下广州,在三河坝分兵后,朱德、陈毅率领第九军在三河坝打阻击,三昼夜,掩护主力部队南下到广州准备广州起义。朱德和陈毅两千多人的起义军余部最后只有700多人了,由于受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朱德的部队又与上级失去了联系,只有孤军奋战。进入冬季,天寒地冻,缺医少药,没有给养,部队处于解体的地步。朱德的部队到了江西省的上堡,与湖南省的汝城县距50公里左右。朱德在一张湖南省的报上看到范石生的十六军从广西韶关移防在湖南郴州、汝城等地,在这万分危急的紧要关头,朱德召集陈毅、王尔琢等商量,准备与范石生合作,度过难关,保存实力(革命火种)。于是朱德给范石生将军写去一封信。十多天后,朱德收到了范的参谋长韦伯萃(1924年国共合作时,周恩来派到范部的共产党员),信的内容:“玉阶兄大鉴:春城一别,匆匆数载。兄怀救国救民大志,远渡重洋,寻求兴邦立国之道。而南昌一举,世人瞩目,弟诚感佩良深。今虽暂处逆境之中,然中原逐鹿,各方崛起,鹿死谁手,仍未可知。来信所提论点,愚意可行,弟当勉力为助。兄若再起东山,则来日前程不可量矣!弟今寄人篱下,终非久计,正欲与兄共商良策,以谋自立自强。希即枉驾汝城到曰唯(曾曰唯)处一晤。专此恭候。弟筱泉顿首”!
(1)
朱德看信后,髙兴万分,亲自率领精兵50余人到湖南汝城县与曾师长谈判(范军长的权全代表),朱德到汝城后受到热情接代,师生重叙云南讲武堂的友情。曾师长对朱教官的信仰、为人甚为了解。权全代表范军长进行谈判:“朱曾合作”达成“朱范合作”的基础:朱德在汝城与曾师长谈判时,提出三个条件:第一,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党什么时候调我们走,我们就什么时候走。第二,给我们的物资补充,完全由我们支配。第三,我们内部组织的训练工作等,完全照我们的决定办,他人不得进行干涉。曾曰唯师长完全同意朱德提出的条件,最后,双方达成协议:第一:同意朱德提出的部队编制、组织不变,要走随时可走的原则。第二:起义军改用第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O团的番号,朱德化名王楷,任四十七师副师长兼一四O团团长(不久,范又委任朱德为第十六军总参议)。第三:按一个团的编制,先发一个月的薪饷,并立即发放武器弹药和被服”(巜朱德传》,中央文献研究室,1993年8月,p52)。
(2)
朱德、陈毅、王尔琢等率领的八一南昌起义军余部700余人,在曾师长的四十七师一四O团落脚后,开展各种活动,在汝城县周边通过地下党联系有一支部队由张子清、伍中豪、何挺颖领导的约500人,朱德向范军长说明情况后,也编入四十七师一四一团,同样发给装备。将何举成在湖南省宜章、汝城领导的农军200余人,编为四十七师的一个特务营,同样发给装备。这样在曾师长的四十七师里就隐藏着共产党的三支部队。为共产党保存了革命火种,为中国革命,为后来的湘南起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提并论),为朱毛井冈山会师,作出了重要贡献。 (3)
从1927年11月至次年1月,由于蒋介石安插在范军长的军部参谋处处长兼军官团团长丁腾的告密,蒋介石得知自已指挥千军万马追歼失踪的朱德、陈毅部,竟然隐藏在范石生十六军四十七师的消息,十分震怒,严令范将朱陈等人逮捕,解送南京正法,并调集部队,准备与十六军和朱德的起义军开战。
范、曾两将军决定宁肯冒着生命危险,违抗蒋介石的军令,决不出卖共产党人,去换取国民党的髙官厚禄!
曾师长要求朱德和三支部队(一四O团、一四一团和特务营),还有在四十七师内工作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官兵200余人,配置足武器弹药,交给朱德一起带走。赠送朱德和起义军十万发子弹,六万银元做军费。
在黑夜里,曾师长亲自率主力团护送朱德和起义军完全脱离危险区,南下到湘南的宜章县地区。
(4)
朱德和起义军到达湘南后,找到当地党组织,组织了湘南起义,当得知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队伍在井冈山时,于1928年4月28日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何长工回忆录》中写道:由于范石生的帮助,我们就此落脚,要不然,人就打光了。没有范石生的帮助,就没有朱毛井冈山会师,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周恩来、朱德、关于范石生将军的谈话追忆》(作者:侯方岳)中写道:周恩来总理说,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朱总司令率部转战,面临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的巨大危险,范将军鼎力相助,掩护和帮助了处于极度困难中的共产党部队。
朱德总司令在给云南省工委同志谈话时,动情地说:我这一辈子,遇到最慷慨无私的援助,就是范石生这一次。否则,很难说能剩下几个人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毛泽东主席称赞:“朱范合作”是“中国现代史上国共合作的成功典范。”
有了曾曰唯、范石生与朱德的“朱范合作”,才有朱德、陈毅、王尔琢等率领的湘南起义,在55授衔时十大元帅中才有朱德、陈毅、林彪。在十大将中才有粟裕、黄克诚2位大将。在57位上将中才有萧克、邓华、杨得志、杨至成、赵尔陆、朱良才、陈士榘7位上将。在177位中将中才有谭甫仁1位中将。还有很多的起义军骨干成为开国少将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行政干部。
纵观历史:没有1927年11月曾曰唯、范石生与朱德在湖南汝城(四十七师曾曰唯的驻防地)的“朱范合作”,就没有后来的湘南起义!就没有后来的朱毛井冈山会师!就没有后来强大的发展壮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没有能够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政府的强大力量!就没有朱德、毛泽东等人创建的新中国!
(5)
蒋介石率领数万大军未能扑灭南昌起义余部这点中国革命的火种,对被打压、排挤后原国民党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和该军第四十七师师长曾曰唯,于1937年已经离军队,流入民间的两位将军,依然恨之入骨,仍然不肯放过!总想除掉两位将军。
(6)
蒋介石多方找借口,将十六军改为八路军第五师,后又改为五十一师,把范石生由孙中山亲授的上将军长降为少将师长而羞辱。(《范石生》百度百科),最后将十六军解散。
范石生将军的女儿范木兰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父亲哀叹国事,三夜不能成眠。1932年,父亲向蒋介石提出辞呈,要求解甲归田。这一时期他托故不理军务,常住庐山。1934年,父亲几经托人说情,蒋介石终于准其辞呈,改任国民党政府中央军事参议院参议之闲职。父亲并不赴任,一直闲居庐山。1935年春,蒋介石命广东省主席余汉谋将第五十一师在韶关就地缴械解散。该师部分将领到庐山投奔父亲,父亲和几位旧部共同集资在庐山购置别墅一栋,称‘五一公寓’,以纪念被遣散的五十一师。在山下购置薄田数十亩,建房屋数间,以耕作为生,称‘五一新村’”(《朱德与范石生》,作者:郭军宁。夙愿(代前言),作者:范木兰)
1937年七七事变后,范石生将军回昆明以行医谋生。1939年3月17日,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范石生屡遭蒋介石打压、挤兑,曾曰唯将军深感心灰意冷。虽“第十路军总指挥龙公(龙云)委曾曰唯为本部参议”(《曾氏族谱》),曾将军也再无心思。1931年秋,思亲心切的曾将军告假返回家中,从此寓居昭通蚕豆街“滇黔公署第一大元帅府”。1947年7月,曾曰唯也遭人暗算。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两名杀手潜入曾曰唯公馆,直奔曾曰唯居住处,由于当晚恰逢曾将军外出会友而杀手未得成。待下人们惊叫四散后,两名少年倒在了血泊之中。两名遇害者,一为曾将军的独生子曾题柱(年仅14岁),另一名遇害者是曾曰唯妻弟之子陈荣元。陈荣元送医院后保住了性命,曾题柱替父身亡。
1948年8月,曾曰唯将军气死于昭通,享年59岁。
范石生将军大义送朱德和起义军,其情其义其恩其功重如泰山。曾曰唯将军首先与朱德在汝城驻地进行合作谈判达成一致,隐藏朱德和起义军三支部队在四十七师里,使上千工农红军脱离险境,功载千秋。中国共产党人不应该忘记曾曰唯师长。尤其是我们永善和昭通,我们有曾曰唯师长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国军将领,更是增添了莫大的光彩。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取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有我们昭通人的一份贡献,这是我们600万昭通人的骄傲和自豪!
(7)
作者简介:刘佳银,60后,中共党员,云南教育学院(1999年合并为云南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北京师范大学中哲硕士研究生结业。先后在务基中学、永善二中、永善一中、永善实验中学任教初高中政治,任实验中学校长15年、党支部书记21年。云南教育功勋奖(首届)获得者、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中央教科所先进个人等30余项党政机关表彰。永善县作家协会会员兼副理事长,中国诗歌(网)协会会员,云南教育报刊杂志社记者,《昭通日报》特约通讯员,《永昆夕阳红》内刊编委。作品散见于数十家报刊杂志或专著或征文比赛获奖或网络媒体平台500余篇首。个人诗词专辑巜烛红摇影》《足迹》两部,由永善文联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