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难得的语文教师
文/李中合
初识萧军,是在我的朴园山庄,他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举手投足都让我感到他在工作中定当是一位严谨教师,和我初次交谈,侃侃道来,不拘不束,风趣中多见幽默,机锋中多露才气,由此推测,他又当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语文教师。他的线条轮廓就这样很清晰地留在我的脑际,印象自然就深了。 我的孩子是他的实习学生,听孩子讲,他的确很能干,然而有人却以为他有些“傲气”。虽则如此,也许萧军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之委屈,但让我讲,人要能傲气点,也并非坏事。相对来说,他有资本、有资格傲。一个一无所知、一无所长的人,一个懵懵懂懂、无所事事的人,无疑已是很悲哀的了,你让他拿什么傲?他傲得起来吗?萧军与其说是傲气,不如说是对那些不学无术,才疏学浅者的一种鄙视。傲气固然不可长,但傲骨不可不存。人要活出自己的味,活出自己的精神,活出自己的风格特点,才算棱角分明,富有个性。历史上的阮籍、王勃、洪昇等一些人,不也很傲气吗?他们对那些无才学、少骨气者,常以白眼待之虽屡遭白眼回敬,但他们却能为后世留下千古不朽的诗篇和百世不忘的戏文,这些经典佳作有谁啃得动?又有谁能做得来? 萧军不简单,其《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管理新论》,洋洋洒洒近五十万字,很令我咋舌。休说在洛南,就是在商洛又有几个?休说在乡下中学,就是在城市,在大学,那也只是凤毛麟角。我听萧军讲过,他的爱好便是写作教学心得,茶余饭后,每天千把字,从不间断。试想,五十万字的大部头著作需要花却多少白天和夜晚?需要付出多少精力和心血?《左传》有言曰:“立德、立功、立言。”此谓“三不朽”,影响了后世千年万代;司马迁的“发愤著述”说,也感召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时之过已。马迁的“发愤著述”说,也感召了无数的仁人志士。“……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因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他们谁不愿在有生之年完成个人的心愿,惟恐私心有所不尽。萧军秉承了古人为学传统。若在别人,也许安闲于啜茗饮酒,谈天说地之上,也许崇尚在郊游散心、哼唱小曲小调之上。而萧军不为艳羡,是以心中有足乐者。研究上,他不惮琐碎,不畏枯燥,长此以往而乐此不疲,吃得苦,耐得寂寞,这才有了今日之硕果。“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莫非萧军之谓乎?这种吃苦耐劳,吐丝教育之精神,正是我们国人、我们民族所应倡导的。以此说来,萧军可敬可佩! 作为教师,不能不投入研究。只有研究,才能拓宽专业领域,也只有研究,才能开阔学术视野,也才会使教学游刃有余而步向深入,从而避免陈旧、滞后,提高授课质量。教学带动研究,研究促进教学,二者双头并进,相辅相成,已成为当下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萧军付诸实践,并做得很好,以此来说,萧军已是教育事业的领头人,萧军难能可贵。 清人李渔在其《曲话》中说:“新也者,天下之美称也,……人惟求旧,物惟求新”。作为学术研究,也要求新求变,不可固步自封。而萧军之研究,基本包容了中小学语文课的各类问题。有些是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有些则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疑案,诸如对“语文教学工具论”、“语文教学人文论”的探究,对语文课目标的定位,对语文课特点的阐发,对语文教材利弊上的剖析,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论述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前瞻性教学理念和整合思路,涉及到了别人不曾涉及并未能重视解决的问题,很有创意,很有价值,也很有新意。 宏观上,能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规律、特点及教材要求等大处着眼,并进行合理地把握;微观上,对一些关注不够的问题,尤为注重分析解决,诸如学习兴趣、方法、技巧、课后辅导、作业练习,甚或对教师着装、化妆等仪容仪表细节问题,也做了详备阐述,显得具体翔实而又全面。总体上,能把宏观、微观二者研究处理得较为妥当,使研究问题广而不泛,实而不虚,给阅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阅读、思考空间。 但这部书也有不足之处,这便是纲目偏细,理论色彩不够,有些问题嫌于琐碎。相信在使用、修订中会更加完善。一言以蔽之,这部论著是萧军教学生涯中的深厚积累,是其心血的凝聚,不仅为中学教师提供了借鉴和方便,也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指出学习途径,不失为一部好书。敬祈萧军在南往天池中展翅高翔。(作者系陕西商洛学院中文系教授)


作者简介:李中合,1954年10月生,陕西洛南人,毕业于陕西师大商洛分校中文专业,并留校任教,汉语言文学教授。书法主要学习苏轼,兼学王羲之、唐寅、王铎,参以曹全碑及出师颂等章草,中国书法函授高研班结业,受教于中国书法名家袁波先生。陕西省书协会员,现兼任商洛市评协主席、陕西省老教授协会商洛分会副会长等社团职务。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