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岸边听涛声》
作者 孙勇
车辆驶过黄河大桥,向东行走不太远,就到了原阳县西焦庵村。
西焦庵村,被绿色植被包裹着,如一块肥厚的祖母绿翡翠,特别的清爽、湿润。
张爱兰创办的“老战士之家”——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历史博物馆,就建立在西焦庵村富乐园康养老院附近。“老战士之家”整座建筑的外墙,被军装绿护着,与西焦庵村的植被,和黄河滩里绿油油的庄稼,融为一体。
抗美援朝老战士93岁的毛家才、91岁的李亚峰、88岁的潘佩、87岁的梁建堂……一身戎装,端坐在杨树林下,胸前悬挂着稠密的军功章。一条条太阳的光芒,拨开同样稠密的杨树叶子,直接敲打在老战士的身上,那些我叫不上名字的军功章,发出了“叮叮当当”的金石之声。
我毫不犹豫地迈开步伐,向老战士走去……枪声弥漫,子弹在我的眼前飞来飞去,轰炸机从我头顶拖着轰鸣声划过,炸弹如下饺子般,在我的天空走着暴雨,阿妈尼们,背起一个个被炮弹炸飞了胳膊腿脚的中国战士,冲过一道道封锁线……
几位饱经战火的老战士,端坐在我的泪光里。
我尽量微笑从容。
我的整个视觉,被老战士们,漂洗成了黑白色。

我与老战士一一握手。这个时候,我看到,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里的白衣彩陶盆、彩陶双联壶,从我的眼前划过;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和太阳神鸟金箔,在黄河滩的上空,闪耀着扎眼的光芒……这些带有古董气息的老战士,既凝重厚实,又简洁明了。我甚至不敢用力去握他们的手。我害怕力气少大一点,如古董般的老战士的手掌,会碎裂在我敬仰的目光之中。
我站在咆哮奔腾着的黄河浪涛声中,以一个新兵的身份,向老战士行军礼!
博物馆的空间不大,玻璃橱柜中的文物也不是很丰富,更多的战争往事,凭借着实况录像。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口述博物馆”的用意。
张爱兰和他的爱人许言,当初的想法,只是为亲人寻找一同“抗美”的战友。没想到这一举动,引发更多的老战士参与。下岗后的张爱兰,与原在县城当电视台台长的爱人许言,就这样自费创办了“老战士之家”,全国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在张爱兰、许言的帮助下,很多人找到了可以诉说衷肠的兄弟姐妹。
黄河的浪涛声,在黄河滩奔跑着,张爱兰、许言和他们的志愿者,以及来自省城的作家,在“老战士之家”,被黄河水淋湿。

毛家才老人说,他和一个战友,用机关枪,亲手打下一架轰炸机。我能想象得到,那个时候,咱们的机关枪笨拙的样子和简单的功能。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毛家才老人的眼睛,闪耀着自信、骄傲的光芒,开放出一大片洛阳城的牡丹花朵。老人还说,当时,部队首长下令,不允许用枪或手榴弹打轰炸机,不是怕,而是要躲避,以减少更大的伤亡。当战斗一打响,轰炸机低空擦c着山尖儿树梢飞行,战友们不愿意失去击毁敌机的机会,纷纷抱起机关枪,迎着敌机投掷手榴弹。毛家才和他的战友,就这样,在朝鲜战场上,实现了伟大的“小米加步枪”的战斗胜利。
我问老人,朝鲜的阿妈尼们也都参与了战斗吗?
老人答:你说的那是演电影。我们到达阵地的时候,根本看不到“阿妈尼”,甚至也看不到村庄,听说在战斗准备的时候,咱们的部队,已经早早地把她们隐藏起来了。
我说战争是残酷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
老人说:是啊,一次战斗中,敌机从远处飞来,部队首长命令全体人员就地隐蔽,不能动弹,我身边的一个战友不小心晃动了一棵小树,引来敌机的狂轰滥炸,当我把他从土堆里拽出来的时候,发现他的脑浆已经流到了脖子里。抱着那个到现在也还不知道他名字的战友,我嚎啕大哭起来。当敌机再次来袭时,我和另外一个战友,抱着机关枪,面对俯冲过来的敌机,愤怒地疯狂射击……

我的眼睛再次模糊。
是啊,我经常跟孩子们讲,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生下来,就掉到了蜜糖罐里,不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动不动就寻找刺激或离家出走,说白了,就是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受不得一点委屈,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惰性生活,如果让他们到战场上打一仗,结果,是难以想象的。
老人接着说:打仗!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不像电影里那样,穿着整齐。我们在战斗中,很多战士的衣服被打得稀巴烂,大冬天的,他们穿着单布衫,打仗的时候还不觉得冷,部队休整的时候,很多战士被冻死在战场上……
我转过身去,背对着老人,把头埋进怀里……我再次听到黄河的浪涛,重重地迫打着黄河河滩。
难怪,张爱兰讲起她父亲和他的战友的故事的时候,情绪会一次次失控,甚至掩面恸哭。也理解了,富乐园康养老院院长迭富臣,肯“成本”收养老战士。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冯艳丽,无偿为“老战士之家”,提供更好的宣传服务。

张爱兰、许言以实际行动,再次唤醒了,那些忘记了,抗美援朝残酷战争的人们的记忆。特别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这些老战士,年龄最大的103岁,年龄最小的也高寿到87岁。他们在张爱兰、许言的精心组织下,再一次发挥出军人的执行力、战斗力,先后参加了郑州图书馆承办的“恰百年风华·中原儿女心向党”献礼建党百年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建党100周年”慰问焦作老战士等/近百场文化公益活动。每到一处,老战士们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英勇不屈、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地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人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和平年代,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多做贡献。
老战士之家——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历史博物馆,就是一座流动的纪念碑,一所鲜活的档案库,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一幅壮烈的群英图,一首民族z的正气歌!
返程的时候,车辆行驶在黄河大桥上,透过车窗,我把目光,洒落在远处的黄河河面上。这个时候,我仿佛看见更多的老战士,在黄河宽阔的怀抱里,伴随着雷鸣般的浪涛声,正在歌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

作者介绍
孙勇 郑州人,河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出版个人专著多部。作品散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国文化报》《海外文摘》《中国武警》《河南日报》等。散文《访海》在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岱山”杯全国海洋散文征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散文《老院儿》荣获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征文教师组一等奖,散文集《别挡住我的阳光》荣获郑州市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2017年被《冰心少年文学》编辑部授予“优秀辅导老师”荣誉称号等。多篇散文、散文诗被选入各种年度选本。

朗诵:林 姿 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会员,郑州市演讲与口才协会会员,河南省老干部朗诵协会会员,《为你诵读》杯第三届中华夕阳红全国总决赛五十强,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第三届朗诵之王优秀奖,中国诗人总社首届“诗路杯”朗诵大赛优秀主播奖。让声音插上翅膀,飞进你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