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敬畏 眼向轻松
——王瑞祥先生章回小说《前程》语言特色初探
文/云蒙山人
追梦路上,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创作过程,更需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章回小说,无疑是顺应时代,根植传统;品读《前程》,更觉得心怀敬畏,眼向轻松。
承蒙章回小说《前程》的作者王瑞祥先生再三郑重委托,我想就语言方面谈一谈《前程》的创作特色。我之所以迫不及待地选择语言这个切入点,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具有基础的重要性。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语言的支撑,任何文学作品都只是空中楼阁,特色更无从谈起。
王瑞祥章回小说《前程》的语言特色,总体而言首先是符合章回小说的传统特色。在此基础上,又具有以下四个方面显著的属于作者本人的不能复制、无法替代、难以超越的美。具体而言,主要是平实质朴的口语美、身临其境的亲历美、包罗万象的综合美以及朗朗上口的音韵美。
一、平实质朴的口语美,让广大文学爱好者实现了无障碍阅读。
这种平实与质朴,不仅体现在章回题目上的浅显直白,抓住要害,更体现在随处可见的口语化、平民化、一定程度上地域化的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的表达方式。如小说第四十一回《费心机党厅欲种无花果,砸金钱小玲难舍鲁大元》,这样开头——
却说党新生来到了雅居园4号楼,敲响了干女儿家的房门,他想让乔小玲替他生个孩子。这种感想来源于小雅订婚时赵鹏赵飞兄弟俩的刺激,让他条件反射地想到,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辛苦赚来的钱,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继承人是何等的悲哀。思来想去,怕只有小玲有这样的能力来帮自己去实现这个人生最后的梦想。他试着和刚过了50岁的妻子张娟雅商量这件事,张书记说:“这会儿怎么才想起来要儿子了?是不是要响应国家的号召?让我再给你一下子生个双胞胎,让你成为实践三胎的典范?”她剜了一眼党厅,接着说:“也不看看自己还有没有这样的实力!”听了张娟雅的话,党厅真有点儿羞愧难当:你不就是讥笑我老党疲软么?我在你这里软,在其他地方,尤其是我干女儿小玲那里,杠杠地能打胜仗呢。最近几个月在厅里,同事们已经明显感到他们的党厅与以往不同,他面色红润,发言讲话语音洪亮,中气十足,走路腰板挺得特直,没有一点儿像是要离休离岗的情态,大有再创辉煌的气势。这一切,真得感谢这小妮子乔小玲。
二、身临其境的亲历美,从很大程度上开阔了读者的眼界。
因为工作原因,加之个人喜好,瑞祥先生长年累月奔波在全国各地,耳濡目染的名胜古迹、山川风光不可胜数,加之有心观察,自然烂熟于心。因而在进行相关描写的时候,毫无悬念地举重若轻,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小说回对于少陵杜甫祠的描写,堪称比导游简明,比导航具体,比小说简约,比诗歌明确——
杜甫虽然被后世尊为诗圣,但他的诗风太现实太苍凉。他的登高诗,浪漫气息尚浓;安史之乱之后,他对民众艰难困苦的生活感到担忧,喊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慨;战火纷飞,他写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绝句;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设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一生穷困潦倒,仕途艰难,比起李白来,总让人对他充满了怜悯,对他仕途不顺,鸿志难图感到不平。但他的律诗,语言对仗工整,平仄要求规范,在唐代诗人中确属佼佼者,无愧于诗圣的称谓。今天,他要带刘丽去拜谒杜甫,寄托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做官,就要向杜甫学习,让天下苍生得到幸福富足文明的生活。他把他的感慨告诉了刘丽。她说:“芦局有忧国忧民之心,也有帮贫扶困之志。你再学习一下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老师将会是官场上的新风向标了!我要好好向芦老师学习。”按照导航,不一会儿就上了少陵原,杜公祠到了。进得祠门,他们先看了碑廊。然后参观了祠庙,有杜甫的生平介绍;有杜甫的诗作摘录;两三个窑洞,真实还原了杜甫当年在长安少陵原的居住环境。
三、包罗万象的综合美,使作者丰富的修养、学识与阅历展现无遗。
瑞祥先生精通戏曲,爱好唱歌,挥毫泼墨皆为原创诗词,吟风诵月无不发自内心,正所谓心灵手巧脑子活,眼疾人奇境界高,从他的小说语言可以感受浓浓的诗词曲赋积淀以及自然而然的外现,呈现出一种厚积薄发的创造力。在读者诸君尚未看到的第五十回,瑞祥先生巧妙“安排”故事主人公,唱《祝福》,既表达了各自的情感,烘托了现场的气氛,又暗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谓一举三得,妙不可言,其实都是作者文艺素养的自然呈现。诸如此类的例子,整部小说中还有多处异曲同工,请读者朋友擦亮眼睛看分明——
却说这芦世清,走了一趟古都,刚开始还嫌儿子只给亲家过生日,不管自己都65岁了,没有正式过生日还有点儿生气,可吃饭时与儿子领导张娟雅书记对唱了一段《祝福》,心情愉悦。这天早上,他和老伴常小兰两个人,早早就去苹果园里修枝去了。收音机里正放着任哲忠郝彩凤的整本子《祝福》,他们两个人边听边干,快乐地聊着天。老汉说:“他妈,你说人家卧张书记,秦腔咋唱得那么好呢!”老婆说:“就是唱得好。你都说了三十遍了!”老汉说:“你是不是吃我们两个对唱的卧醋呢?酸溜溜地!”老婆说:“你让儿子媳妇把你接到古都去,天天和她唱去。我才懒得管你呢!”老汉说:“去古都,好么。等媳妇给咱生了孙子,我们两个一起去!”正聊着,收音机里播放着郝彩凤的唱段:
“夫妻双双度时光,
打猎纺织又采桑。
不知五年光阴过,
生下阿毛小儿郎,小儿郎!……”
两个人停止了说笑,仔细地听着。
四、朗朗上口的音韵美,叫小说本身充盈着自发光的“讲述性”。
瑞祥先生凭着对小说的谋划烂熟于心、对章回小说的根本特色了如指掌、对文字的排列组合炉火纯青,创造出可诵可读的特色语言。每当读到这样的片段,你就仿佛看见一个身着长衫、穿越时空的智者、王者、仁者、勇者,不需强制肃静的惊堂木,也无需千变万化的口技,以视觉转化为听觉的方式,从容不迫将有关《前程》的那些迂回曲折、澎湃高潮娓娓道来,使人心驰神往,拍案叫绝。哪怕是一个“少儿不宜”的男欢女爱的场面,瑞祥先生也会描写得如此雅俗共赏、音韵朗朗,诱惑性很大,画面感极强——
随即,两个艺术家闪亮登场。
只听得:横哨竹笛,指法灵巧,余音绕梁;竖品洞箫,吐纳得方,弄玉引凰。
奏萨克斯,传出《回家》旋律;双簧管亮,《月亮河》流动鸣唱;
铜管圆号,将军乐进行曲奏响。
但见得:雄鹰绕雪峰,展翅高飞;黑枪瞄白熊,弹难出膛。
直急得:道士忘念了《道得经》,满头大汗假和尚!
情急间:除却几缕遮羞布,敞开洞门迎闯王;哪顾桃花四山开,一袭瀑布山涧响。
看官休怪,予才疏学浅,对这场面描写得远远不够艺术,诸位尽可发挥艺术想象力去完善。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语言重要的文学因素。作为一个“虔诚”的文学追梦人,瑞祥先生的小说“前程”真可谓谐音双关,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既是对自己文学梦想的勾勒,也是对自己人生阅历的回眸。作为一个对文字始终心怀敬畏,从不断地心谋、口诵、手书,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执着前行在文学路上的洛州赤子,瑞祥先生曾经“近乎狂妄”地说,这是一部有可能得茅奖的作品。我相信,假以时日,这一切是有可能的,事实证明,幸运眷顾勤奋者,成功偏爱追梦人。
不过,作为一个远远跟在他后面仰望并努力试图追上步伐的同路人,我倒是觉得,花开有声,获奖随缘。柳奖鲁奖茅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铜杯,不如爱好者的口碑。只要始终前行在心怀敬畏、眼向轻松的路上,就一定能够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享受表达、沟通、交流的快乐,创造眼界、境界、情怀的高度,于事业有成中挥洒这平凡但却不平庸的生命画卷。当然,还需要来一个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关于《前程》这部章回小说,我还有很多话要说——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家简介:王瑞祥,陕西洛南人。在咸阳工作。喜欢读书写字,赋诗填词。愿意与志同道合者切磋,共度人生。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很高兴认识更多文朋诗友!
附:本头条号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1019623839@qq.com
微信投稿:wx18729698387
合作电话:13991446206